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通用8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1
本課通過給固體體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zhì),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點及固體混合前后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給周圍常見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分類。這個活動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固體、液體的已有認識,以便提升其對固體和液體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分類能力進行訓練。活動中我出示幾種讓孩子感興趣的物體,讓學生說說是固體、液體。孩子們踴躍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時機地問道:“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正是教師引發(fā)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于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并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持態(tài)度,學生的內(nèi)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認識固體的性質(zhì)。通過利用各種感官觀察,認識固體的顏色、形狀、軟硬、透明度等性質(zhì),培養(yǎng)學生在探究中隨時收集證據(jù)的良好習慣。
第三部分,通過混合和分離認識固體。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混凝土和篩沙子的例子引出固體的混合和分離。接下來引導學生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
整個活動實施下來,我覺得有幾個不足之處需要改進:
1、備課不充分,對課堂中時間的把握心中沒數(shù),致使拖堂。
2、課堂上有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認真的去聽,也沒能及時的給予評價。其實這期間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
3、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固體的混合與分離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其實應先讓學生看書上的那兩個最典型不過的例子,然后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去舉一些例子。
4、以后還要在備課上大下功夫。除了備教材之外還要認真的去備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知識,學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準備好多種方案,以及時的應付課堂上會出現(xiàn)的一些尷尬局面。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2
通過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自己感到?jīng)]有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優(yōu)點,也有不足之處。淺談一下不足之處:
1把教材圖中的物品按固體、液體分類,只是先認識,再說出是固體還是液體。教師如果能把圖中的這些物品擺在講桌上就更好了,讓學生在判斷之前對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學生的感覺會不一樣,根據(jù)不同的感覺,學生會容易做出判斷。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出直觀演示和學生用手去感受,這樣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讓學生通過晃動水杯,用眼睛看,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水是液體。讓學生通過用力握石頭、木棒,捏木板,感覺到它們的體積和形狀不易改變。根據(jù)這樣的感覺,學生很容易判斷出它們是固體。對特殊的幾種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師能幫助學生判斷是不是固體,并進一步講述固體的幾種形態(tài)。固體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顆粒的。在這個基礎上,固體的共同性質(zhì)就容易總結出來了: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2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時,讓學生舉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讓學生動腦多舉實例,教師加以指導。
3研究固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的變化情況時,教師沒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學生光靠靜止觀察和思考,對這個知識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觀演示,教師不用過多地講解,學生就明白了。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3
1、科學課程在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時候,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課堂教學不僅注重最后的結果,還應該注重學生獲得結果的過程,強調(diào)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自己得出結論,以培養(yǎng)多方面的能力。本節(jié)課學生自己通過實驗和觀察,找出固體的特點,由此了解了固體的性質(zhì),我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手”。事實證明,學生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通過這一點我認識到,在科學課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可以給我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2、本節(jié)課的設計與教學,盡可能體現(xiàn)教師由如何講向?qū)W生如何學的轉(zhuǎn)變,實現(xiàn)教師由講述者向促進者的轉(zhuǎn)變。盡可能體現(xiàn)對學生課堂生命力的尊重,對學生積極主動發(fā)展的促進,對學生潛能的挖掘。整堂教學都有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有師生互動,問題啟發(fā)與學生思考、回答;有生生互動,有學生間的討論與協(xié)作等。學生的參與面很廣,興致很高,效果較好。學生在問題的驅(qū)動下,主動利用材料探究固體的性質(zhì)。在活動過程中主動分工、協(xié)作,既探究出了科學規(guī)律,更體驗到了學習與合作的快樂。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個性化的教育,為學生營造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使他們積極、踴躍、大膽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如各小組對信封中的固體運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和多種方法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各小組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固體研究,探究結果精彩紛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面向全體,注重差異,滲透科學方法,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由學生熟悉的材料入手,提出問題,切入主題,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一連串的問題及對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在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中,在學生動手實驗,動腦思維以及表達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獲得個性發(fā)展的時間或空間。
4、在學生對牙膏這種物體分不清是固體和液體時,我及時用和面的方法讓其明白它是一種固體和液體的混合物,把問題簡單化,學生接收功效很不錯,還能舉出生活中一些相似的物體,真正到達了學而用之。
5、在每一個試驗前,都讓學生計劃試驗的步驟和目標,從而使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學生養(yǎng)成做事前先思考的習慣。
6、在教學將液體和固體分類時,由于我將實驗工具也一起放在了實驗袋中,誤導了學生,這是我在課前準備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jié)。
7、教學中我的語調(diào)沒有起伏,使學生在聽講時容易找不到重點所在,這是我今后教學中應該多注意的地方。
8、學生個別出現(xiàn)問題、錯誤的細節(jié)之處沒能及時指出糾正。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4
最開始的教學設計我是把認識固體和認識液體完全分開來的,第一節(jié)課講固體的性質(zhì),第二節(jié)課講液體的性質(zhì),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效果顯然不是很好,在學生的腦中形成的概念是支離破碎的是不成系統(tǒng)的。
首先我把在廚房里由一個雞蛋引發(fā)的爭論作為情景。“想為它們做裁判嗎?那我們得先學好第三單元的《固體和液體》”接著要求學生觀察提供給他們的木頭、布、玻璃、鉤碼以及紙張,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學生這時很容易總結出固體的一般特征,“我們給不容易流動,有固定的形狀的物體一個名字”引出固體!吧沉J枪腆w嗎?可它怎么能‘流動’的嘛,應該怎么解釋呢?”沙粒單個來看的話它有固體的形狀并且也是不能流動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動的。
觀察擺在桌面上的四種另外的物體,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容易流動,沒有固定形狀”引出液體。接著在要求學生將P28頁的物體按固體和液體進行分類。
分好后學生們肯定有爭議,比如說對雞蛋、牙膏、修正液、膠水的分類。它們似乎既具有固體的特征又具有液體的特征,但是呢,它們又不具備完整的特征,不純。引出流體。
要求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固體和液體的例子,學生會舉出鋼鐵塑料等,并且一開始只認為它們是固體,“鋼鐵就一定是固體嗎?它在什么情況下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固體與液體之間的轉(zhuǎn)換,要求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原來物體的形態(tài)是能發(fā)生變化的。培養(yǎng)學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這節(jié)課還有很多問題,仍在不斷改進中。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固體》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的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的第一課。本課是在學生三年級上冊在《他們是怎樣做的》單元認識了常見材料金屬、塑料、紙、紡織材料之后,第一次通過觀察認識固體的共同性質(zhì)并發(fā)現(xiàn)各種固體有很多的不同的性質(zhì)。本課也是在滲透本冊過程技能--“觀察”的一課,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觀察不光可以用眼看,還可以使用其他的感官以獲得所觀察物體的更多、更詳細的信息。
本次是在北師大導師進小店進行課題指導而作的一次匯報課。確定課題后,我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之上,參考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譯的《美國主流科學教材》及由南京市教科研中心編寫的《做中學教材》,整合了三套教材各自的優(yōu)點,凸顯科學課標注重學生的體驗和蘇教版教材注重學生過程技能訓練的特點,設計了初稿:首先,布置學生帶來一種他自認為是固體的物體,其實這個過程就是他調(diào)動自己的關于固體的前概念并運用這一標準判斷身邊的物體的過程,之后,請學生在課堂上交流他們帶來這一固體的原因,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關于固體前概念的碰撞過程,學生會列舉出各種各樣他們自認為是固體的公共性質(zhì),學生會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對固體的`共同性質(zhì)并不熟悉,于是在教師的帶領下運用各種觀察方法觀察固體,發(fā)現(xiàn)他們在顏色、軟硬、形狀等方面并無共同之處,學生的思維陷入僵局,教師出示學生在上學期學過的水進行比較,從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發(fā)現(xiàn):液體沒有固定形狀而固體有固定形狀。之后,為了鞏固固體的共同性質(zhì),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固體,最后,為學生推薦了一本科普讀物,將學生的視野有科學課引向廣闊的科學科普閱讀。
試講之后發(fā)現(xiàn),由于布置了學生提前帶一樣固體,所以學生對于固體的共同性質(zhì)的認識只局限于自己所帶的固體,而沒有所有的固體,只是有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所決定的,說明自己的設計主觀性太強,缺少對學生的了解和認識,之后將環(huán)節(jié)調(diào)整為:布置學生帶一些物品,既有液體又有固體,課上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分類并說說理由,既復習鞏固液體的共同性質(zhì),又為發(fā)現(xiàn)固體的共同性質(zhì)打下基礎,之后,引導學生通過與液體的對比,發(fā)現(xiàn)固體的共同性質(zhì):有固定的形狀,接著引導學生運用各種觀察方法發(fā)現(xiàn)固體在顏色、形狀等方面的不同,之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固體,最后,為學生推薦了一本科普讀物,將學生的視野有科學課引向廣闊的科學科普閱讀。
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調(diào)整反映的其實是教學思想的改變,通過這次的調(diào)整,我真正意識到什么是以學定教,雖然自己也看了不少心理發(fā)展方面的書籍,但把這些理論真正運用到課堂實踐真的還有一段距離,通過這次教學展示,也使我明白了:做一名好老師,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只鉆研理論就能達到的,一定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用理論去指導實踐,用實踐去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6
本課是《固體和液體》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圍繞“認識固體的常見性質(zhì)”展開,通過對物體的分類、觀察固體的性質(zhì),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固體在顏色、形狀、輕重、軟硬等方面的性質(zhì)及固體混合前后重量、體積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課內(nèi)容比較多,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活動,充分參與探究活動,需要兩課時完成,這節(jié)課是屬于第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認識固體的性質(zhì)。通過這次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關注:
。ㄒ唬㈥P注原有知識,激發(fā)探究欲望。
當我了解了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基礎后,不失時機地問道:“關于固體和液體,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時,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一些與本節(jié)課無關或距離較遠,若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學生頭腦里的這些問號可能被忽視為“給教師添麻煩”,而且花幾分鐘給學生發(fā)問,似乎“不合算”。但這正是教師引發(fā)學生進入探究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面對來源于學生中的大量問題,我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和肯定,并把它寫在黑板上。當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下面的學習時,他們會更專心。因為只有這樣積極性的支持態(tài)度,學生的內(nèi)心才能激起科學探究的欲望,進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探究意識。
。ǘ㈥P注觀察材料,獲得探究體驗。
“探究——研討”教學法中提出了要選擇“有結構的材料”。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的觀察材料有塑料棒、石頭、乒乓球、黃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還提供了學生可以自選的工具:小錘子、放大鏡、燒杯等。這些都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有的還是經(jīng)常玩的。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來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的物體。在接下來的10多分鐘都是學生在進行觀察、研究,看起來這一環(huán)節(jié)似乎與教師無關,實際上這正是教師在通過材料進行教學。在以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將主要通過中介——活動來體現(xiàn),也正是由于這些材料,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體驗的探究經(jīng)歷。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7
教學反思
在課本的教學中,教師、學生、材料三大基本較大幅度的轉(zhuǎn)變。
1、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轉(zhuǎn)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2、學生地位轉(zhuǎn)變。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zhuǎn)變?yōu)橹鲃訁ⅰl(fā)現(xiàn)、探究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
3、教學內(nèi)容的轉(zhuǎn)變。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nèi)容,而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對象,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重視能力訓練和情操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視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注重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實施協(xié)作學習,進行效果評價。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 篇8
本節(jié)課首先通過從吸水珠,這一學生喜歡并熟悉的事物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要去認識固體、探究固體的熱情。然后,又讓學生在教室當中尋找固體,以初步的檢測學生對于“固體”這一知識了解的程度。接著,提出紗巾、羽毛、食鹽、面粉這些學生說不準是不是固體的事物,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能夠總結出固體所固有的幾個共同特征。因為上面提到了固體的體積,所以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就自然而然的過渡到如何測量固體的體積,在這個部分一共有三個探究活動,也都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活動,自己進行實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教師只是起著一定的引導的作用。活動結束后,幫助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知道到對比不同固體的體積時,根據(jù)固體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樂于嘗試用多種方法來完成科學探究的意識。最后,播放在大自然中由于風力的作用使巖石風化,讓學生知道風化后的巖石,雖然形狀、體積、質(zhì)量都發(fā)生了變化,但依舊使固體。讓學生可以將科學課上所學習的知識應用到時間的生活當中。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通過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在與學生的問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以及實驗操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完成。
不過,在比較固體體積大小這一部分,因為需要學生自己設計探究活動,并且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又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否則會影響實驗結果。所以這一部分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雖然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放手讓學生去大膽的操作,但是教師也一定要充分的發(fā)揮指導作用,做好引導與提示。否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會浪費一定的時間,導致課堂的教學時間不夠,學生的探究活動無法完成。這一點是授課教師需要注意。
學習科學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指導生活。所以,在探究活動和實驗設計之后,教師將本課探究所得到的知識,以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引入到生活當中,讓學生能將學到的知識進行延伸,用科學知識來指導生活,讓學生意識到生活與科學密不可分。
【科學《認識固體》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固體》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2-13
小學科學《認識固體》的教學反思02-13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04-07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09-26
認識固體的教學反思11-23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09-20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范例09-11
認識固體教學反思7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