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guān)于文學作品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基于這點,《山中訪友》一文的教學目標定為:尊重文本,突出欣賞,強調(diào)語言品味,重視聯(lián)想和想象,注重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從整個課堂情況來看,本課的這些教學目標基本能一一落實。
綜觀全課,有兩點還是比較滿意的:
1、精心設計流程,鋪設對話梯度:
本堂課中,把教學流程設計為:先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與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語言為支點,以誦讀為抓手,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仿寫,進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教師、作者等的多重對話。其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個性美讀、模仿寫作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上。在這里,品味語言就是發(fā)現(xiàn)、咀嚼語言之妙,個性美讀就是感悟、欣賞語言之美,模仿寫作就是觸摸、習得語言之本,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之上。如果說品味語言只是“明于心”的話,那么個性美讀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寫作就是“明于手”,這樣的教學流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得學生的語言和思維由模糊到清晰,從鑒賞到創(chuàng)造,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對話教學模式應有的效果。另外,隨著這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逐步展開,課堂對話的寬度和深度也隨之擴大。學生由著重于生本對話(品味語言)轉(zhuǎn)到著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作者的對話(個性美讀),最后開始與大自然、與自我對話(模仿寫作),整個課堂教學就這樣呈階梯式對話進行,將對話進行到底,將對話逐步深入。
2、巧用音樂背景,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
馬克思說:“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藝術(shù)感覺。”自古以來,文學與音樂就有著難解之緣,優(yōu)美的音樂流入語文課堂,在營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像教學《山中訪友》這樣的美文,就巧妙地選用了三段優(yōu)美的音樂,確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上課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樂,這段鳥兒歡叫的音樂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形成了閱讀期待。而學生的閱讀期待越強烈,與文本的沖撞就越激烈,在與文本對話中的收益也就越豐富。在品味了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個性美讀,放了第二段音樂,音樂與朗讀的有機結(jié)合,既愉悅了師生的身心,又讓語文課在審美中進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寫作時播放的第三段音樂,仿佛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妙的大自然中,較好地拓寬了對話的空間,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觸動了學生的情思,筆下的仿寫作品也越來越精彩。
總的來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要想使這個過程精彩紛呈、師生教學相長,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是極為重要的。雖然本課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但教學像《山中訪友》這樣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美麗的景色、表達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這種多讀、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對話的教學模式實在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