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幼兒園教案優(yōu)秀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蟬》幼兒園教案優(yōu)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蟬》幼兒園教案優(yōu)秀1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nèi)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資源開發(fā):
從生活周圍尋找如螳螂一樣的人,分析因顧眼前利益而帶來的禍患。
媒體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應(yīng)的圖片,配套教材課件。
設(shè)計理念:
生活處處皆語文,借用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進行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guān)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lián)系句子聯(lián)系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luò)
1、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2、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讀。
3、師生評價。
4、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描紅。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螳螂和蟬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yīng)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指名復述,結(jié)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guān)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zhì)疑,結(jié)合質(zhì)疑小結(jié)課文。
五、作業(yè):
1、講述故事。
2、練習說話。
3、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蟬》幼兒園教案優(yōu)秀2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螳螂捕蟬。你以前聽過這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說你的理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這個寓言故事有關(guān)。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課后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ㄉ倌暌詷渖系捏胗断s,不知身后的黃雀要將它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總結(jié):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3、少年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是別有深意的——(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大臣與少年都勸說吳王,比較一下。出示結(jié)果對比。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為何結(jié)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縱觀全文,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中有沒有提到關(guān)于楚國的事呢?
只是說了個故事,只字未提楚國之事,卻令固執(zhí)的吳王改變了主意,這個故事太值得我們?nèi)パ芯苛恕?/p>
三、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到少年所說的故事,再輕聲讀一讀。
2、這就是少年講的故事。(出示)指名讀。
3、學習故事。
A自讀課文,能理清里面的關(guān)系嗎?作圖:露水蟬螳螂黃雀少年
B蟬、螳螂、黃雀有什么共同之處?(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都不知道身后的禍患)
這幾種動物都十分警惕,為什么都沒發(fā)覺身后隱伏的禍患呢?
——“一心”,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螳螂:供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讀讀故事,你一定能揣測出它們當時的想法。
出示:望著眼前的(),蟬心想:
螳螂
黃雀
——是啊,我們不難體會到正因為急于獲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們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誰能讀出它們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蟬身后隱伏的禍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隱伏的禍患是黃雀的捕食,而黃雀身后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手中彈弓的襲擊。
5、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讀——其實我們應(yīng)該想到一句老子的話:福兮,禍之所伏。
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什么?引讀——攻打楚國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是身后隱伏的禍患。千萬不能因為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禍患,板書:(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后的禍患
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理解不堪設(shè)想。堪,可以,能夠。不能夠想像。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倘若被諸侯國乘虛而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國家被滅,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們的反對、苦勸得到的是——出示——引讀,少年的故事令吳王恍然大悟,—
—引讀。
為什么同一個出發(fā)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呢?請再讀讀課文,課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會幫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勸,少年是巧勸。
巧,體現(xiàn)在哪里呢?再瀏覽課文,你一定有話對少年說: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fā)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聯(lián)系到第二小節(jié)。
C講話很有藝術(shù),很有技巧。
語言看似尋常,卻是精心設(shè)計,一步步地讓吳王明白事理。練習對話朗讀。語氣應(yīng)怎樣?
D耐心——為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如果吳王仍然沒有發(fā)現(xiàn)他,他會怎么辦?(繼續(xù)等,或想別的辦法)
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憑勇氣,借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勸吳王!
四、總結(jié)全文:
1、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來說明事理,我們會在生活中找到與之相似的例子,從而深受教育啟發(fā)。課后,請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存在著“螳螂捕蟬”的現(xiàn)象呢?
板書: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e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后的禍患
反思:
這篇課文有許多名師開過公開課,所以在上這課時,我停犯難,因為有一個心結(jié)沒有打開:盡量不要重復別人的設(shè)計,以免有邯鄲學步之疑。因而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不免有帶著鐐銬舞蹈的嫌疑。
綜觀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有幾個亮點:
1、幾個語言訓練點設(shè)計較好。如“不堪設(shè)想”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想象吳國的命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對詞語的認識。
再如,“大臣會對少年說什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藝術(shù),除了寓意的揭示,還讓學生領(lǐng)略了說話的藝術(shù)與效果。
還有,為了走進文本,我還設(shè)計了一些口述訓練,如望著眼前的(),蟬、螳螂、黃雀心想:();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2、課外資料的補充較好地幫助學生突破了對重難點的理解。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學生上下工夫,用相對整合的問題讓學生有表達的空間。
2、概括主要內(nèi)容時,學生講得很羅嗦時,教師要有指導,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
3、提問要相對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瑣碎。
《蟬》幼兒園教案優(yōu)秀3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yīng),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luò)。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ㄍㄟ^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shù)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shè)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zhí)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tǒng)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tǒng)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shè)想:事情的結(jié)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fā)展。
禍患:禍事;災(zāi)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luò)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jié)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zhí)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yè)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jié)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lián)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tǒng)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jié),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五、總結(jié)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zhí)
。2)知錯就改
2、小結(jié):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yīng)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jié)合課文談?wù)勀愕睦斫?/p>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我對這一課的一點感悟:
一、重組課文,構(gòu)建板塊
我個人以為,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yīng)該根據(jù)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chǔ)上設(shè)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chuàng)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fā),根據(jù)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nèi)容,一節(jié)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直接由課題入手,直奔"螳螂捕蟬"的故事并進行復述;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zhì)疑后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
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fā)展語言,注重創(chuàng)造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文語境動動筆。所以我特被重視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補充課文空白。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為了勸說吳王,拿著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里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jié)果學生寫得十分成功。這是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三、自主質(zhì)疑、訓練思維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著學生疲于應(yīng)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shè)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并把探究的權(quán)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讀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質(zhì)疑,并討論關(guān)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fā)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shù)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zhì)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一節(jié)課下來,留個我許多的思考…。
《蟬》幼兒園教案優(yōu)秀4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yīng),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luò)。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shù)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shè)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zhí)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tǒng)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tǒng)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shè)想:事情的結(jié)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fā)展。
禍患:禍事;災(zāi)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luò)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jié)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zhí)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yè)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jié)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lián)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tǒng)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jié),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jié)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zhí)
。2)知錯就改
2、小結(jié):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yīng)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jié)合課文談?wù)勀愕睦斫?/p>
。C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
【《蟬》幼兒園教案優(yōu)秀】相關(guān)文章:
《蟬》優(yōu)秀教案07-04
《蟬》優(yōu)秀教案設(shè)計06-30
《螳螂捕蟬》的優(yōu)秀教案06-26
《螳螂捕蟬》優(yōu)秀教案12-17
幼兒園中班《蟬》教案02-04
《蟬》教案01-13
蟬的教案07-29
蟬的教案07-29
蟬的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