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火把節(jié)的由來故事
火把節(jié)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的節(jié)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背景,同樣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會有著自己的歷史背景,那么火把節(jié)有什么背景呢,火把節(jié)的由來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火把節(jié)的由來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彝族火把節(jié)的由來
每年農歷六月廿四的火把節(jié),是中國云南省彝族的傳統(tǒng)新年,也是石林的節(jié)日,因為石林的名聲與彝族支系“阿詩瑪”齊名。到了這一天,數(shù)萬彝族男女老少大清早穿上縫好的新衣,步履輕快地來到石林草場,唱歌跳舞參加各種喜慶節(jié)目,一直到晚上的篝火晚會,熊熊烈火染紅半邊天,足足熱鬧了一整天。
火把節(jié)源自古老傳說
關于火把節(jié)的來源,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財物和糧食,這兩名大力神仗著天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氣,把不愿奉獻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舉起來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舉了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當統(tǒng)帥,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斗爭。
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無窮,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時,才率眾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則氣極敗壞地跑回大庭報信。
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個小盒向人間拋去。原來這個盒里裝的盡是蝗蟲,盒子一打開,蝗蟲便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扎成火把,百姓爭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壩到處燃起,把蝗蟲通通燒死了。
人們戰(zhàn)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據說這一天正是農歷的六月廿四,從此,彝民在每年的這天,或從這天開始用三天的時間,以點燃火把作為紀念。
火把節(jié)節(jié)目
火把節(jié)流傳至今,已經成為彝族的重要節(jié)日,慶祝的節(jié)目主要有:
斗牛:在人們圍起的大圓圈中,兩頭兇悍結實的牯牛角抵著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觀眾的吶喊聲中拼命搏斗。獲得最后勝利的牛只將披紅掛彩,得到獎品,大家也會上前稱贊這頭牛的主人是牧農好手,方能養(yǎng)到這樣的好牛。
摔跤:摔跤活動在彝族很盛行,分絆腳和不絆腳兩種,以摔倒為輸;不同村寨推選最強壯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進行比賽,獲勝者除了獲頒獎品外,他們自己的村寨還另以酒、羊、牛等美食來慶祝和鼓勵。
此外,還有精彩的射箭比賽,而會場無時無處不聚集著許多騎馬的少年和穿鮮艷服裝的彝族姑娘,他們對歌跳舞,圍觀者高歌伴唱,到處充滿歡樂的歌聲和笑得合不攏嘴的老人家,連遠道而來的游人也感染了節(jié)日喜慶的氣氛。
熱情奔放的篝火晚會夜幕低垂,人們吃著香噴噴的烤肉,然后以松枝點燃火焰,手舉火把圍繞跑一圈,祈禱消除蟲災病害,祈求豐收連年。
火把節(jié)節(jié)日意義
火把節(jié)期間舉行的祭祀、文藝體育、社會交往、產品交流四大類活動是彝族文化體系嚴整、完備的集中體現(xiàn)。彝族火把節(jié)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廣泛,覆蓋面廣,影響深遠;鸢压(jié)充分體現(xiàn)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著彝族起源發(fā)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火把節(jié)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有標志性的象征符號之一,也是彝族傳統(tǒng)音樂、舞蹈、詩歌、飲食、服飾、農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載體;火把節(jié)對強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火把節(jié)作為彝族人民與各民族交流往來以及促進民族團結都有現(xiàn)實作用。
火把節(jié)介紹
彝族火把節(jié),是彝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qū)。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族也過這一節(jié)日。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jié)是彝族隆重、盛大、富有濃郁民族特征的節(jié)日,節(jié)期三天。人們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jié)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jié)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鸢压(jié)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莊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績敘述;鸢压(jié)的原生形態(tài),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鹗且妥遄非蠊饷鞯南笳。在彝族地區(qū),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瀘西縣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婦選一塊最肥的肉扔進燃燒的火塘祈禱火神護佑平安。永仁縣彝族在同樣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稱作開"火神會",涼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嚴禁觸踏和跨越。
到了節(jié)日,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或進行集會,唱歌跳舞,或賽馬、斗牛、摔跤。近代,人們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jié)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jié)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zhàn)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并吞另五詔,將會五詔首領集會于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對丈夫執(zhí)著的愛戀,找到丈夫的尸體并順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視火把節(jié)為紀念民眾與惡魔斗爭勝利的節(jié)日;武定彝族認為過火把節(jié)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節(jié)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查傾心相愛著。這一年,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魔哈選女作怒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zhàn)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梁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后經眾鄉(xiāng)親搭救才脫險。
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姑娘險遭魔哈魔掌。魔哈帶領兵丁把諾娜的家團團圍住,要搶諾娜成親。為了免遭賤踏,諾娜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在紅山懸崖,她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阿查被眾鄉(xiāng)親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計直奔諾娜家;只見諾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殺。阿查懷著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后才發(fā)同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xiāng)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鄉(xiāng)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罪惡的魔哈。為諾娜報了仇,為眾鄉(xiāng)親解了恨。
按理“火把節(jié)”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可這里卻過“六月二十五”。因為它是為了紀念這一天英勇的阿查和四山八寨的鄉(xiāng)親們報仇血恨的日子;鸢压(jié)那天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起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祥幸福;同輩人互敬火把,燒掉“祝崇”,以示清潔平安。然后舉著火把把田間地頭,揮舞引蛾,撲滅害蟲。巡游之后,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 ”,老人們圍著坐火塘,打開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人們還早早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節(jié)日這天殺豬宰羊,同吃同住以示親人團聚。
火把節(jié)這天,周邊元謀、永仁、龍街等地的山民都挑著自己的山貨、土貨,趕著騾馬,跋山涉水來到趙家店,他們搭起賬棚,支起鍋灶,一串串山貨和一碗碗香氣撲鼻的牛羊湯鍋讓過往的人們流連忘返。夜晚,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來,彝家小伙撥弄著三弦月琴,姑娘們手牽手圍著火堆隨一陣陣弦聲跳了起來,烈烈的火焰竄得老高老高。圍著篝火,跳到天亮。
火把節(jié)故事
南詔王火燒松明樓,慈善夫人忠義殉國
唐初的云南境內本有六個部落,稱為“六詔”。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詔也稱為南詔。南詔日益強大,一日,南詔王皮邏閣邀約其他五詔首領聚會。鄧賧詔首領的妻子慈善夫人認為皮邏閣居心不良,極力勸丈夫不要前往。但丈夫不聽,臨走時慈善夫人含淚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個鐵環(huán),以求護身。此后,皮邏閣果然火燒了首領們聚集的松明樓,五詔首領均未幸免于難。面對松明樓灰燼,慈善夫人痛哭欲絕。她撲在灰燼中,扒出了丈夫佩帶的鐵環(huán),這才認出了丈夫的尸體并將其運送回家。后來,皮邏閣聽說了這個聰慧賢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為妻。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禮葬其夫后,她就閉城自盡,追隨亡夫而去,只留下這一段令人感慨萬千的感人故事。從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過起火把節(jié),以紀念“火燒松明樓”的歷史故事和勇敢聰慧的慈善夫人。
郭將軍殺夫欲霸妻,貞烈夫人火海自焚
漢朝的副將郭世忠殺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長,并發(fā)覺酋長的妻子阿南夫人長得很漂亮,便要娶她為妻。阿南夫人假意答應,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在祭夫時,阿南卻點火燒著了靈堂,躍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阿南的忠貞勇敢,博得了人們的贊嘆和欽佩。從此每年在阿南自盡的日子,白族同胞便點燃火把,串鄉(xiāng)游寨,以示紀念。
【火把節(jié)的由來故事】相關文章:
剪紙的由來及傳說故事07-31
芒種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3-10
感恩節(jié)的由來和故事11-22
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10-07
鴻雁傳書的由來成語故事05-12
兵不厭詐的成語故事由來10-18
七夕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故事08-02
中國名人“孫中山”名字由來的故事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