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4-10-15 11:29:10 古籍 我要投稿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1

  創(chuàng)作背景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

  此詩于元豐二年(1079)。據(jù)宋人注解:“按先生《詩話》:‘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館于官舍。蜀人張師厚來過,二王方,吹洞簫,杏花下!笨芍饔谛熘萑紊。又宋人施元之注解:“真跡草書,在武寧宰吳節(jié)夫家,今刻于黃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為“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寫人還要寫月、寫花、寫酒,既把四者揉為一體,又穿插寫來,于完美統(tǒng)一中見錯落之致。

  詩的開頭兩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開門見山,托出花與月。首句寫花,花落春歸,點明了時令。次句寫月,月色入戶,交代了具體和地點。兩句大意是說,在一個之夜,隨飄落的杏花,飛落在簾之上,它的飄落,似乎把的景色都給驅(qū)散了。而此時,的月,透過花間,照進庭院,來尋覓幽閑雅靜之人!皩び娜恕钡摹皩ぁ弊趾苡幸馊。有詩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痹娙耸侵鳎髟率强,說明詩人意興極濃,情不自禁地邀月對飲。而在此詩中,明月是主,詩人是客,明月那么,入戶來尋幽人。那么,被邀之人就不能不為月的盛情所感,從而高興地與月對飲。

  接下來“褰衣踏花影,炯虹涵青蘋”二句,是說詩人應(yīng)明月之邀,攬衣舉足,沿階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賞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蘋的神秘月色。這兩句婉媚,妙趣橫生。詩的上下兩句都是先寫月光,后寫月影!安皆隆笔窃鹿,“踏花”是月影;“炯如”是月光,“涵青蘋”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說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寫月光的明亮,如《法鏡寺》:“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shù)!薄昂嗵O”是對月影的形象描繪,似水的月光穿過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蕩漾著青蘋一般。流動的月光與搖曳的青蘋,使沉靜的有了動感,知月惜花的`詩人,沐浴在花與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塵慮,一滌心胸。這兩句詩勾了一個清虛、明靜、空靈而縹緲的超凡境界。

  “花間置酒清香發(fā),爭挽長條落香”兩句寫花與酒!丁吩娭杏小翱裢鞌嘧铋L條”之句,《》詩中則說:“百花落如雪。”“花間置酒”兩句化用了、詩意,寫出了賞花與飲酒的強烈興致。置于花間,酒香更顯濃郁;香花,趁著酒興觀賞,則賞花興致也就更高。花與酒互相映發(fā)。詩人此時的情懷,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獨,而是興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兩句寫借月待客,突出“愛月”之心。山城偏僻,難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則補酒薄之不足!皠窬椅性隆币痪洌菑摹对?zhí)端隆吩姟半S飛燕月隨杯”中化出,表明詩人對月之愛遠遠超出了之愛。后兩句情緒漸轉(zhuǎn)低沉,見詩人“惜月”之情。隨著的推移,月光的流轉(zhuǎn),悠揚的簫聲漸漸停息,月下花間的幾案之上,杯盤已空,詩人憂從中來。此時詩人最憂慮的不是別的,而是月落。這里含著十分復雜的情感,被排擠出朝廷的詩人,雖然此時處境略有好轉(zhuǎn),但去國之情總會帶來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與詩人長相陪伴。月落西山,詩人情無以堪。

  詩的最后兩句轉(zhuǎn)寫花,不過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將盡矣,于是對月的哀愁轉(zhuǎn)為對花的憐惜。月下之花如此動人,第二天一陣惡風刮起,便會落英遍地,而滿樹杏花也就只剩下點點殘紅。詩中寄寓了人運的感慨。

  這首詩韻味淳厚,聲調(diào)流美,在表現(xiàn)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與人的映襯,情與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遷,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飛簾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綺麗之中略帶凄清之感。接著“明月入戶尋幽人”一句,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詩人因情設(shè)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構(gòu)思的錯落有致,變化自如,使全待情致顯得更濃。開篇兩句既寫花又寫月。三、四句重點寫月,其中也有寫花之筆。五、六句寫花、寫酒,但重在寫花。七、八句寫愛月之深。九、十句寫惜月之情。最后兩句是虛筆,借花的凋零寫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層。通觀全篇,詩人緊扣詩題,不斷變換筆墨,圍繞花、月、酒三者,妙趣橫生。

  詩人筆下的月,不僅是含情脈脈,而且?guī)е还上蓺馀c詩清。這種仙氣與詩情,是詩人超脫飄逸風格的體現(xiàn),也是詩人熱愛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2

  魏晉陶淵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譯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jīng)。

  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

  最終抱定固窮節(jié),飽受饑餓與冷。

  屋風凄厲,荒草掩沒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

  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注釋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愛好。六經(jīng):六種儒家經(jīng)典,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里泛指古代的.經(jīng)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時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歲。淹留:久留,指隱退無成:指在功名事業(yè)上無所成就。

  竟:最終。抱:持,堅持。固窮節(jié):窮困時固守節(jié)操,意即寧可窮困而不改其志。飽:飽經(jīng),飽受。更:經(jīng)歷。

  弊廬:破舊的房屋。交:接。悲風:凄厲的風。沒:掩沒,覆蓋。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現(xiàn)寒夜饑寒交迫的窘狀,即《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詩中所說“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之意。

  孟公:東漢劉龔,字孟公;矢χk《高士傳》載:“張仲蔚,平陵人。好詩賦,常居貧素,所處蓬蒿沒人。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碧諟Y明在這里是以張仲蔚自比,但是慨嘆陶淵明卻沒有劉龔那樣的知音。翳(yì):遮蔽,隱沒。此處有“郁悶”之意。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3

  作品原文

  飲酒二十首·其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作品注釋

  1.故人:老朋友。挈(qiè)壺:提壺。壺指酒壺。相與至:結(jié)伴而來。

  2.班荊:鋪荊于地。荊,落葉灌木。這里指荊棘雜草。

  3.行次:指斟酒、飲酒的先后次序。

  4.“不覺”二句:在醉意中連自我的存在都忘記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貴的呢?

  5.悠悠: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樣子。迷所留:謂沉緬留戀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卻世俗,消憂免禍。

  作品譯文

  陶淵明過著寧靜的鄉(xiāng)居生活。這一天,他邀請友人松下坐飲。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喝酒沒有桌凳可憑,只好鋪荊于地,賓主圍坐。沒有絲竹音樂,只能聽風吹松葉,只能聽父老雜亂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品鑒賞

  東晉以來,玄風大熾,一般文士都喜歡在詩文中說理。然而,他們的作品大多“平典似道德論”,頗遭后人訾議。唯有陶淵明卻因其詩理趣盎然,情味深雋,大得后人推崇。同樣是以詩說理,何以后世褒貶如此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陶淵明與東晉士大夫們所追求的“理”各自不同,表達“理”的方式也各異。東晉士族文人言空蹈虛,侈談玄理,以此為精神寄托,擷取老莊陳言為篇,理贅于辭,自然不免“淡乎寡味”之譏。而陶淵明在經(jīng)歷了幾仕幾隱的痛苦摸索之后,終于毅然歸隱田園,他在躬耕實踐中找到了人生的歸宿,在自然淳樸的田園生活中領(lǐng)悟了人生的真諦,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盡管他也接受了老莊崇尚自然的思想影響,然而他所理解的“自然之理”是與儉樸而充實的田園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理”,包蘊在淳樸篤實的田園生活中。情,曠而不虛;理,高而不玄——這正是上面所錄《飲酒》詩第十四首“故人賞我趣”的一個顯著特點。

  先說詩中的情。陶淵明在寧靜的'鄉(xiāng)居生活中,或與鄰人“披草共來往”、“但道桑麻長”;或“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或“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這一回,他邀請友人松下坐飲,而“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這兩句開門見山點出“飲酒”的情由。這個“賞”字用得精當。詩人招飲,其情自然不俗;故人“賞”此趣,其情亦雅。這個“賞”字精煉地寫出了賓主相得之情。而各自“挈壺”赴會,既見出鄉(xiāng)間獨有的古樸風情,又使人意會到來者都是一些淳厚質(zhì)樸的人。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自稱:“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故人“挈壺相與至”,正是深知淵明的境況和性情!這兩句雖不言情,而情意自出。

  “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边@四句寫松下飲酒的情景。沒有幾案可憑,沒有什么關(guān)系。鋪荊于地,賓主圍坐,格外親切。沒有絲竹相伴,這也無甚要緊。聽那風吹松葉,則更有清趣。圍坐的是“故人”,面對的是清景,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所以“數(shù)斟已復醉”。既醉之后,更是隨意言笑,舉觴相酬,歡然自得。如同詩人筆下所寫的“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一樣,在這幅松下坐飲的畫面中也洋溢著一股濃郁的情意。此情與世俗的利害無涉,故言其“曠”;此情又來自詩人淳樸的生活感受,故言其“不虛”。

  再說詩中的理。陶淵明把寧靜的鄉(xiāng)村當作返樸歸真的樂土,把“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當作自然之理來信奉,在“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的生活中領(lǐng)略著任真自然的樂趣。在他的心目中,鄉(xiāng)間幽靜的景物、淳厚的民情和古樸的鄉(xiāng)俗,無一不含蘊著與虛偽奸詐相對立的哲理。就像他曾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景致中體會到“此中有真意”一樣,他也在松下坐飲、言笑自適的情景中悟出自然之理。這六句詩雖不明言理,但理趣融于“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父老雜亂言”等意象之中,且流于筆墨之外。

  在詩的后半部中,詩人以警雋之言將他的感受進一步哲理化:“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安挥X”二字承接“數(shù)斟已復醉”而來。在醉意朦朧之中,自我意識消失了,外物更不縈于胸中,詩人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這里雖然表達的是一種玄理,然而它與“飲酒”、“復醉”的主觀感受相結(jié)合,所以并不顯得突兀或生硬,反而使人在咀嚼哲理的同時,仿佛看到醉態(tài)可掬的詩人形象。“悠悠”者,指一般趨名逐利之徒。這兩句詩,一句指他人,一句言自身,筆法簡煉靈活。詩人說:那些人迷戀于虛榮名利,而我則知“酒中有深味”!這個結(jié)尾可謂意味深長。魏晉以來,名士崇尚自然,而且大多嗜酒如命。在他們看來,“酒正自引人著勝地”,“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世說新語·任誕》)。所謂“勝地”、“形神相親”,便是他們所追求的與自然之道相冥合的境界。飲酒,則是達到這一境界的一種手段。酒之“深味”,便在于此。因此,陶淵明在這里實際上是說自己在詩酒相伴的生活中、在與“故人”共醉的樂事中悟得了自然之理,而此中的“深味”是奔趨于名利之場的人難以體會的。

  從松下坐飲這一悠然自適的情景中引出物我兩忘的境界,進而點出最高的玄理——酒中之“深味”,通篇理趣盎然,警策動人,余味雋永。此理超然物外,故言其“高”;此理又包蘊著真實的體驗,質(zhì)樸明快,故言其“不玄”!闀缍惶摚砀叨恍,以情化理,理入于情,非大手筆不能如此。后世學步者雖多,終不能達到陶詩從容自然的至境。

  這首詩以飲酒發(fā)端,以酒之“深味”收尾,中間貫穿著飲酒樂趣,敘事言情說理,都圍繞著“飲酒”二字,章法與詩意相得益彰,思健功圓,渾然成篇。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朝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shù)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4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 通:辯)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yīng)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注釋

 、俳Y(jié)廬:構(gòu)筑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跓o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劬鹤髡咦灾^。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shè)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苡迫唬鹤缘玫臉幼。南山:指廬山。

 、菀姡海ㄗxxiàn)同“現(xiàn)”,出現(xiàn)。

  ⑥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jié)伴而還。

  ⑦此中:即此時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迷途知返”。這句和下句是說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意思是既領(lǐng)會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說。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辨:辨識。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卻沒有車馬的喧鬧。你問我為何能如此,心既遠離了塵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的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煙云彌漫,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還。從此時此地的情境中,領(lǐng)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說出來,卻又覺得它無法也無須明白的說出來。

  賞析:

  作者:佚名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于而又高于人的個體生命的權(quán)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于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相應(yīng)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jié)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fā)現(xiàn)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詩人們不斷發(fā)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注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fā)現(xiàn)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tài)。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xiàn)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tài)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是相反地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而優(yōu)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jié)構(gòu)、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quán)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xiàn)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鉆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他發(fā)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于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败囻R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后有答,自然地歸結(jié)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tài)。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tài)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quán)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jié)構(gòu)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zhuǎn)折,第三句承上發(fā)問,第四句回答作結(jié)。高明在這種結(jié)構(gòu)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fā)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xiàn),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quán)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tài),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這里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于人有著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所以,在這表現(xiàn)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jié)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梢钥吹筋愃频木渥樱骸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nóng)》)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xiàn)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yīng)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jié):在這里可以領(lǐng)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jīng)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后世禪家的味道,在這里已經(jīng)顯露端倪了。

  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chuàng)作,又是偏頗的。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xiàn)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guī)缀醭^同時代所有的詩人。但也正因為焦慮,他才尋求靜穆。正像開頭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tài)。也許,人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nèi)黄胶偷、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tài),但這絕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5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不知怎樣表達。

  注釋

  結(jié)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結(jié),建造、構(gòu)筑。廬,簡陋的房屋。

  人境:喧囂擾攘的塵世。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悠然:閑適淡泊的樣子。

  見:看見(讀jià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山氣:山間的云氣。

  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

  真意:從大自然里領(lǐng)會到的人生真諦。

  相與還:結(jié)伴而歸。

  辨通:辯

  賞析:

  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真切體念——《結(jié)廬在人境》意象剖析。

  弗洛伊德等西方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心靈深處有一個“本我”,還有一個“超我”!氨疚摇,就是老子哲學中的歸根反本,它擺脫了文化符號的異化與扭曲,如嬰兒自然而和諧的生命的本來面目,它接近于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所標舉的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俺摇眲t是社會文化塑造,特立而成自我,是存在于社會現(xiàn)實中,充當種種特定的社會角色,按照群體規(guī)范和要求行動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是一對矛盾,和諧地統(tǒng)一在人的靈魂深處。一時“本我”占據(jù)上風,一時“超我”表現(xiàn)明顯!俺摇焙汀氨疚摇钡慕诲e呈現(xiàn),顯示了人在不同時期里的不同行為表現(xiàn)甚至整個人生追求。放眼封建時代,許多文人在妥協(xié)世俗、擴展生命以用世;努力追求“超我”的同時,其實內(nèi)心深處也時時流露出對險惡官場及叵測社會的厭棄,在竭盡心機地回歸“本我”,力所能及地體念著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如竹林七賢、謝靈運、陶淵明、李白、王維、蘇軾等,但其中在追求“本我”道路上走得最遠的,對這一狀態(tài)體念得最真切的,恐怕要數(shù)陶淵明了。陶氏不但敢想,而且敢做;不但做了,而且做得那么徹底。他的這一出世心態(tài)在他的許多詩篇中均有所表露,在《飲酒》系列中尤其發(fā)揮到了極致。本文便以《結(jié)廬在人境》為例略作闡釋。

  《結(jié)廬在人境》一詩,是陶淵明詩歌意象的頂峰。在這首詩中,“本我”擺脫了“超我”的糾纏,澄明無礙地存在于詩歌意象中!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種“遠”與“靜”的.境界是“本我”戰(zhàn)勝“超我”后才可能出現(xiàn)的!靶倪h”并不僅僅是因為“地偏”,最關(guān)鍵的恐怕還是陶氏在心靈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為物役,塵根未了,則即使身處“無車馬喧”的偏地,也仍然會為凡事俗情所羈絆,像唐朝王維輩那樣像模像樣地隱居終南,但他心里圖的依然是那條加官晉爵的捷徑。在王維身上,“本我”僅僅是追求“超我”的一種手段。而陶淵明則完全不同,他的“超我”已然被排斥在心靈之外,“本我”即生命的本真已呈現(xiàn)出一種完完全全的展開狀態(tài)。這個時候,不管形體在田園還是在鬧市,“心遠地自偏”,這種澄明無礙、自由自在的心靈使萬物都展現(xiàn)出寧靜悠遠的情韻。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敝链,詩人與“本我”融為一體。采菊的陶淵明,已是解脫了各種塵世紛擾,以生命本真狀態(tài)呈現(xiàn)的陶淵明了。他心靈的悠然空明,投射在菊花與南山的意象中。他的整個身心已融入山氣和美麗的夕陽之中,又似乎化作了飛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翱翔。如此心平氣和、心無旁騖地與大自然相承合,體味著大自然本身無窮的韻味。在這種觀照中,物是原態(tài)的,心是寧靜的,心物交匯在內(nèi)心里,在和諧意識中,認認真真地進入了一種物我同一的“忘我”狀態(tài)。

  前四句,詩人擺脫“超我”從世俗回歸自然;中間四句,詩人又以一種超脫虛靜的心態(tài),真切地體念著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到了最后兩句,詩人則更似乎進入了一種神情恍惚、虛無縹緲的仙幻之境!按酥杏姓嬉,欲辯已忘言”,所謂的“真意”即是對回歸生命本真的體念與感受。這種體念與感受想要說但說不出來。古人說得好,“得意必忘言”,已然得了“真意”的陶氏,合情合理地“忘言”,絕不是故作高深,只是這種感受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首詩中無酒,詩人卻將其歸入飲酒二十首,且成為其中冠冕,原因就在于其意象的捕捉與構(gòu)成具有直覺無意識的酒神精神的特點。誠如古人所說:“這首詩意象構(gòu)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采菊’二句,俱偶爾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湟稽c‘真意’,乃千圣不傳之秘,即道書千卷,佛經(jīng)完萬葉,猶不能盡厥蘊,故但以‘欲辯已忘言’五字喝斷‘此中有真意’之間。雖然,固已言之矣,不曰‘采菊東籬’云乎?”“偶爾之興味”,即審美的直覺無意識狀態(tài)。從此狀態(tài)中蛻化而出的詩歌意象,才能獲得“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悠遠不盡的意味。這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這里,相與歸還的鳥兒和悅欣慰,它們沒有了彷徨,沒有了迷茫,也沒有了離群之悲傷。它們投射著詩人擺脫“超我”的孤獨迷惘后,精神獲得巨大的歸屬和依托感,從而呈現(xiàn)出自由而寧靜歡暢的心情。

  對生命本真狀態(tài)的真心體念是這首詩真意之所在,也是《飲酒》詩及陶淵明詩歌的終極目標。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6

  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飲酒】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詞句注釋

  1.結(jié)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shè)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4.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見:(讀jiàn),動詞

  5.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jié)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jié)伴而還。

  6.相與還:結(jié)伴而歸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這里面蘊藏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此中:即此時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迷途知返”。這句和下句是說辨:辨識。

  白話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賞析:

  全詩以平靜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nèi)容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于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于而又高于人的個體生命的權(quán)威,在東漢末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于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相應(yīng)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jié)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fā)現(xiàn)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詩人們不斷發(fā)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注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fā)現(xiàn)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tài)。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xiàn)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tài)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是相反地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而優(yōu)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jié)構(gòu)、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于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败囻R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后有答,自然地歸結(jié)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斑h”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tài)。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tài)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于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quán)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nèi)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huán)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xiàn)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感士不遇賦》),官場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于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敖Y(jié)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huán)境的干擾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quán)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保垂艥h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東籬邊隨便采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lián)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后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歸宿。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彼栽、鳥自喻,云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于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為同一。

  “采菊東籬下”四句,古人對此評價甚高。張戒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閑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蹦敲,張戒所說的“味”是什么呢?為何說“此味不可及”呢?我們知道,陶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兩字以概其詩風。但陶詩之平淡乃從“組麗”中來,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為一種更高的藝術(shù)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張戒所說的“味”,當是陶詩醇美的韻味。此種韻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眾多。我們撇開文學修養(yǎng)、藝術(shù)才能等條件,可以說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愿隨俗浮沉,不肯汩泥揚波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于遠、心境“至閑至靜”者才能寫出。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安删铡边@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xiàn)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jié)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梢钥吹筋愃频木渥樱骸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nóng)》)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xiàn)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yīng)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jié):在這里可以領(lǐng)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jīng)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后世禪家的味道,在這里已經(jīng)顯露端倪了。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娔﹥删,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lǐng)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jié)的高尚品德。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巴浴蓖ㄋ椎卣f,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爸燎檠哉Z即無聲”,這里強調(diào)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在詩的結(jié)構(gòu)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chuàng)作,又是偏頗的。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xiàn)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guī)缀醭^同時代所有的詩人。但也正因為焦慮,他才尋求靜穆。正像開頭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tài)。也許,人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nèi)黄胶偷、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tài),但這絕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7

  原文:

  飲酒·幽蘭生前庭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譯文: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yīng)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yīng)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注釋:

  (1)這首詩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xiàn)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詩末以“鳥盡廢良弓”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歸隱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義。

  (2)薰:香氣。

  (3)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

  直為此蕭艾也!

  (4)行行:走著不停。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jié)。“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順應(yīng)自然之道。

  (5)鳥盡廢良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北扔鹘y(tǒng)治者于功成后

  廢棄或殺害給他出過力的人。

  賞析:

  作品賞析

  其十七(1)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2)。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3)。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4)。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5)。[注釋](1)這首詩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xiàn)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詩未以“鳥盡廢良弓”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歸隱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義。(2)薰:香氣。(3)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屈原《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4)行行:走著不停。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jié)!笆Ч事贰敝赋鍪。任道:順應(yīng)自然之道。(5)鳥盡廢良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北扔鹘y(tǒng)治者于功成后廢棄或殺害給他出過力的人。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8

  作品簡介《飲酒二十首》是晉末宋初文學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xiàn)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組詩以酒寄意,詩酒結(jié)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

  作品原文

  飲酒二十首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①,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②。忽焉復醉③。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④,紙墨遂多。辭無詮次⑤,聊命故人書之⑥,以為歡笑爾⑦。

  其一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8。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9!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10。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11;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12。

  其二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13。

  善惡茍不應(yīng),何事空立言14!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15。

  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誰傳16。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17。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18。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19?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20。

  鼎鼎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21!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22。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23。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24。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25。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26。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27。

  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28。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29。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0。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3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2。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33。

  是非茍相形,雷同共譽毀34。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35。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36。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37。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38。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39。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40。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41。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42。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43。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44。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45。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46。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47。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48。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49。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50。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51。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52。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53。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54。

  其十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55。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涂56。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qū)57。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58。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59。

  其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60。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61。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62。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63。

  客養(yǎng)千金軀,臨化消其寶64。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65。

  其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66;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67。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68。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69!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70。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71。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72。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lǐng)73。

  規(guī)規(guī)一何愚,兀傲差若穎74。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75。

  其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76。

  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77。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78。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79?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80。

  其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81。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82。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83。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84。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85。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86。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87。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88。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89。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90。

  其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91。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92。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93。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94。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95。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96。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97。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98。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99。

  其十九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100。

  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101。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102。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里103。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104。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105。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106。

  其二十

  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107。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108。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109。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110。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111。

  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112。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113。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114。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115。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116。

  作品注釋

  1.兼:加之,并且。比:近來。夜已長:秋冬之季,逐漸晝短夜長,到冬至達最大限度。

  2.顧影:看著自己的身影。獨盡:獨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輒:就,總是。

  5.詮(quán)次:選擇和編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書:抄寫。

  7.爾:“而已”的合音,罷了。

  8.衰榮:這里是用植物的衰敗與繁榮來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shù),變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9.邵生:邵平,秦時為東陵侯,秦亡后為平民,因家貧而種瓜于長安城東,前后處境截然不同。

  10.代謝:更替變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規(guī)律。每:每每,即常常。茲:此。

  11.達人: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會:指理之所在。逝:離去,指隱居獨處。

  12.忽:盡快。筋:指酒杯。持:拿著。

  13.云有報:說是有報應(yīng)。指善報。夷叔:伯夷、叔齊,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繼位為君而一起出逃。周滅商后,二人恥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餓死。

  14.茍:如果。何事:為什么。立言:樹立格言。《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舨氖妪R,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絮行如此而餓死。”

  15.“九十”句:《列子·天瑞》說隱士榮啟期家貧,行年九十,以繩索為衣帶,鼓琴而歌,能安貧自樂。況:甚,更加。當年:指壯年。

  16.固窮節(jié):固守窮困的節(jié)操。

  17.道喪:道德淪喪。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將近。惜其情:吝惜陶淵明的感情,即只顧個人私欲。

  18.世間名:指世俗間的虛名。

  19.“所以”二句:所以重視自身,難道不是在一生之內(nèi)?言外之意是,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空名又有何用!

  20.復能幾:又能有多久。幾,幾何,幾多時。倏:迅速,極快。

  21.鼎鼎:擾擾攘攘的樣子,形容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態(tài)。此:指“世間名”。

  22.棲棲:心神不安的樣子。

  23.定止:固定的棲息處。止,居留。

  24.厲響:謂鳴聲激越。依依:依戀不舍的樣子。

  25.值:遇。斂翩:收起翅膀,即停飛。

  26.勁風:指強勁的寒風。

  27.已:既。違:違棄,分離。

  28.結(jié)廬:構(gòu)筑房屋。結(jié),建造、構(gòu)筑。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9.爾:這樣。

  30.見(xiàn):同“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

  31.日夕:傍晚。相與﹕相伴。

  32.真意:從大自然里領(lǐng)會到的人生真諦。

  33.行止:行為舉止。端:種,類。

  34.茍:如果。相形:互相比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毀譽:詆毀與稱譽。

  35.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達士:賢達之人。爾:那樣。

  36.咄(duō)咄:驚怪聲。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黃綺:夏黃公與綺里,代指“商山四皓”。

  37.裛(yì):通“浥”,沾濕。掇(duō):采摘。英:花。

  38.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憂物:指酒。遠:這里作動詞,使遠。遺世情:遺棄世俗的情懷,即隱居。

  39.壺自傾:謂由酒壺中再往杯中注酒。

  40.群動:各類活動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趨:歸向。

  41.嘯傲:謂言動自在,無拘無束。軒: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閑適意的生活。

  42.沒:掩沒。

  43.凝霜:猶嚴霜。殄(tiān):滅絕,絕盡。異類:指除松以外的其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樣子。見:同“現(xiàn)”,顯露。

  44.連林:樹木相連成林。眾乃奇:大家才感到驚奇。乃,才。

  45.壺:指酒壺?拢簶渲Α_h望時復為:即“時復為遠望”的倒裝句。意思是還時時向遠處眺望。

  46.何事:為什么。紲(xiè):拴,捆綁。塵羈:塵世的羈絆。猶言“塵網(wǎng)”。

  47.倒裳(cháng):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48.好懷:好心腸。

  49.乖:違背。

  50.襤(lán)縷:無緣飾的破舊短單衣,泛指破爛的衣服。

  51.尚同:同流合污。汩(gǔ):攪混。

  52.稟氣:天賦的氣性。

  53.紆(yū)轡(pèi):拉著車倒回去。

  54.詎(jù):豈。

  55.遠游:指宦游于遠地。東海隅(yú):東海附近。這里當指曲阿,在今江蘇省丹陽縣。

  56.迥(jiōng):遠!帮L波”句:因遇風浪而被阻于中途。涂,同“途”。

  57.然:如此,這樣。為饑所驅(qū):被饑餓所驅(qū)使。

  58.傾身:竭盡全身力氣;全力以赴。營:謀求。少許:一點點。

  59.非名計:不是求取名譽的良策。息駕:停止車駕,指棄官。

  60.顏生:即顏回,字子淵,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稱為仁:被稱為仁者;以仁德而著稱。《論語·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薄犊鬃蛹艺Z》:“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睒s公:即榮啟期,春秋時隱士。有道:指榮啟期能安貧自樂。

  61.屢空:指顏回生活貧困,食用經(jīng)常空乏。

  62.枯槁:本指草木枯萎,這里指貧困憔悴。

  63.稱(chèn)心:恰合心愿。固:必。

  64.客:用人生如寄、似過客之意,代指短暫的人生。

  65.裸葬:裸體埋葬。惡: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楊王孫所說的“以反吾真”的“真”。

  66.長公:張摯,字長公,西漢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史記·張釋之列傳》)。壯節(jié):壯烈的氣節(jié)。失時:指失去了從政的時機。

  67.杜門:謂閉門不出。杜,堵塞,斷絕。

  68.仲理:指東漢楊倫。高風;高尚的品格、操守。茲:此,這里。

  69.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辭官歸隱。狐疑:猶豫不決。

  70.去去:這里有“且罷”、“罷了”的意思。曹植《雜詩·轉(zhuǎn)蓬離本根》:“去去莫復道,沉憂令人老!鞭傻溃哼有什么可說的。奚,何。

  71.擺落:擺脫。悠悠談:指世俗妄議是非的悠謬之談。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隱居。之,往,到。

  72.同止:在一起,同一處。取舍:采取和舍棄,選擇。邈異境:境界截然不同。

  73.領(lǐng):領(lǐng)會,理解。

  74.規(guī)規(guī):淺陋拘泥的樣子。兀(wù)傲:倔強而有鋒芒。差(chā):比較,尚,略。穎:才能秀出,聰敏。

  75.酣中客:正在暢飲的人。

  76.故人:老朋友。挈(qiè)壺:提壺。壺指酒壺。相與至:結(jié)伴而來。

  77.班荊:鋪荊于地。荊,落葉灌木。這里指荊棘雜草。

  78.行次:指斟酒、飲酒的先后次序。

  79.“不覺”二句:在醉意中連自我的存在都忘記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貴的呢?

  80.悠悠: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樣子。迷所留:謂沉緬留戀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卻世俗,消憂免禍。

  81.乏人工:缺少勞力幫手。

  82.班班:顯明的樣子!逗鬂h書·趙壹傳》:“余畏禁不敢班班顯言!

  83.悠:久遠。少至百:很少活到百歲。

  84.委窮達:猶“委命”。委,聽任。窮達,指窮達之命。素抱:平索的懷抱,即夙志。

  85.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愛好。六經(jīng):六種儒家經(jīng)典,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里泛指古代的經(jīng)籍。

  86.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時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歲。淹留:久留,指隱退無成:指在功名事業(yè)上無所成就。

  87.竟:最終。抱:持,堅持。固窮節(jié):窮困時固守節(jié)操,意即寧可窮困而不改其志。飽:飽經(jīng),飽受。更:經(jīng)歷。

  88.弊廬:破舊的房屋。交:接。悲風:凄厲的風。沒:掩沒,覆蓋。庭:庭院。

  89.“披褐”二句:表現(xiàn)寒夜饑寒交迫的窘狀,即《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詩中所說“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之意。

  90.孟公:東漢劉龔,字孟公。皇甫謐《高士傳》載:“張仲蔚,平陵人。好詩賦,常居貧素,所處蓬蒿沒人。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碧諟Y明在這里是以張仲蔚自比,但是慨嘆陶淵明卻沒有劉龔那樣的知音。翳(yì):遮蔽,隱沒。此處有“郁悶”之意。

  91.薰:香氣。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

  92.行行:走著不停。失故路:指出仕。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jié)。任道:順應(yīng)自然之道。

  93.“鳥盡”句:《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北扔鹘y(tǒng)治者于功成后廢棄或殺害給陶淵明出過力的人。

  94.子云:揚雄,字子云,西漢學者。嗜(shì):喜歡,愛好。

  95.時:常常。賴:依賴,依靠。好(hào)事人:本指喜歡多事的人,這里指勤學好問之人。載醪(láo):帶著酒。祛所惑:解除疑惑問題!稘h書·揚雄傳》說揚雄“家素貧,耆(嗜)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

  96.是諮(zī):凡是所詢問的。無不塞:無不得到滿意的答復。塞,充實,充滿。

  97.伐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奥勎粽唪敼珕柫禄荩骸嵊R,如何?’柳下惠曰:‘不可!瘹w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于我哉!’”淵明用此典故代指國家的政治之事。

  98.用其心:謂謹慎小心,仔細考慮。失:過失,失誤。顯默:顯達與寂寞,指出仕與歸隱。

  99.疇昔:往昔,過去。

  100.投耒:放下農(nóng)具。這里指放棄農(nóng)耕的生活。

  101.將養(yǎng):休息和調(diào)養(yǎng)。不得節(jié):不得法。節(jié),法度。餒(něi):饑餓。固纏己:謂陶淵明無法擺脫。

  102.向立年:將近三十歲。淵明二十九歲始仕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恥:指內(nèi)心為出仕而感到羞恥。志意:指志向心愿。

  103.遂:于是。盡:完全使出,充分表現(xiàn)出來。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堅固貌!碧锢铮禾飯@,故居。

  104.冉冉:漸漸。星氣流:星宿節(jié)氣運行變化,指時光流逝。亭亭:久遠的樣子。一紀:十二年。這里指詩人自歸田到寫作此詩時的十二年。

  105.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闊遙遠的樣子。楊朱:戰(zhàn)國時衛(wèi)人。止:止步不前。

  106.揮金事:《漢書·疏廣傳》載:漢宣帝時,疏廣官至太子太傅、后辭歸鄉(xiāng)里,將皇帝賜予的黃金每天用來設(shè)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揮金甚多。恃:依靠,憑借。這里有慰籍之意。

  107.羲農(nóng):指伏羲氏、神農(nóng)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去:離開。真:指真淳的社會風尚。

  108.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魯中叟:魯國的老人,指孔子。彌縫:彌補,補救行事的閉失。

  109.“鳳鳥”句:鳳鳥即鳳凰。古人認為鳳凰是祥瑞之鳥,如果鳳凰出現(xiàn),就預(yù)示將出現(xiàn)太平盛世!墩撜Z·子罕》:“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禮樂”句: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后經(jīng)孔于的補救整理,“禮樂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復興。

  110.洙泗:二水名,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北?鬃釉谀抢锝淌诘茏。輟(chuò):中止,停止。微響:猶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孔子沒而微言絕”。漂流:形容時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袂兀嚎癖┑那爻

  111.“詩書”二句:指秦始皇焚書事。

  112.區(qū)區(qū):少,為數(shù)不多。諸老翁:指西漢初年傳授經(jīng)學的飽學長者,如伏生、申培、轅固生、韓嬰等人。為事:指傳授經(jīng)學之事。

  113.絕世:指漢代滅亡。六籍:指六經(jīng)。親:親近。

  114.馳車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安灰姟本洌褐笡]有像孔子那樣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15.快飲:痛飲,暢飲。頭上巾: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116.多謬誤:謂以上所說,多有錯誤不當之處。這實際上是反語,為憤激之言。

  作品譯文

  我家居無事且少歡笑,加之秋夜已越來越長,偶爾有好酒,便沒有一晚不喝。對著自己的影子獨自干杯,瞬間又醉了。酒醉之后,總要揮毫題寫幾句以自娛。于是,詩句漸漸增多,所寫之辭沒有加以選擇,也無章法次序。姑且請舊友幫忙謄寫并稍加編排,以此供歡笑罷了。

  其一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其二

  據(jù)說積善有善報,夷叔餓死在西山。善惡如果不報應(yīng),為何還要立空言!榮公九十繩為帶,饑寒更甚于壯年。不靠固窮守高節(jié),聲名百世怎流傳。

  其三

  儒道衰微近千載,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飲,只顧世俗虛浮名。所以珍貴我自身,難道不是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閃電令心驚。忙碌一生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其四

  棲遑焦慮失群鳥,日暮依然獨自飛。徘徊猶豫無定巢,夜夜哀鳴聲漸悲。長鳴思慕清遠境,飛去飛來情戀依。因遇孤獨一青松,收起翅膀來依歸。寒風強勁樹木調(diào),繁茂青松獨不衰。既然得此寄身處,永遠相依不違棄。

  其五

  住宅蓋在人世間,清靜卻無車馬喧。問我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顯偏。自顧采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jié)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

  行為舉止千萬種,誰是誰非無人曉。是非如果相比較,毀譽皆同壞與好。夏商周未多此事,賢士不曾隨風倒。世俗愚者莫驚嘆,且隱商山隨四皓。

  其七

  秋菊花盛正鮮艷,含露潤澤采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濃。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zhí)酒壺注杯中。日落眾生皆息止,歸鳥向林歡快鳴。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其八

  青松生長在東園,眾草雜樹掩其姿。嚴霜摧調(diào)眾草樹,孤松挺立揚高枝。木連成林人不覺,后調(diào)獨秀眾驚奇。酒壺掛在寒樹枝,時時遠眺心神怡。人生如夢恍惚間,何必束縛在塵世!

  其九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nóng)懷好心。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舉世同流以為貴,愿君隨俗莫認真。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其十

  往昔出仕遠行役,直到遙遙東海邊。道路漫長無盡頭,途中風浪時阻攔。誰使我來作遠游?似為饑餓所驅(qū)遣。竭盡全力謀一飽,稍有即足用不完。恐怕此行毀名譽,棄官歸隱心悠閑。

  其十一

  人稱顏回是仁者,又說榮公有道心。顏回窮困且短命,榮公挨餓至終身。雖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貧。人死之后無所知,稱心生前當自任。短暫人生雖保養(yǎng),身死榮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歸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

  張摯一度入仕途,壯烈氣節(jié)不入俗。決意閉門與世絕,終身隱遁不再出。楊倫歸去大澤中,高尚節(jié)操在此處。既一為官便當止,隱去何需再猶豫?罷了尚有何話說!世俗欺我已很久。擺脫世上荒謬論,請隨我歸去隱居。

  其十三

  兩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類。一人每天獨昏醉,一人清醒常年歲。醒者醉者相視笑,對話互相不領(lǐng)會。淺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縱較聰慧。轉(zhuǎn)告正在暢飲者,日落秉燭當歡醉。

  其十四

  老友賞識我志趣,相約攜酒到一起。荊柴鋪地松下坐,酒過數(shù)巡已酣醉。父老相雜亂言語,行杯飲酒失次第。不覺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貴?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其十五

  貧居無奈缺人力,灌木叢生住宅荒。但見翱翔飛鳥在,無人來往甚凄涼。無窮宇宙多久遠,人世難活百歲長。歲月相催人漸老,已白鬢發(fā)似秋霜。我如不是任窮達,違背夙懷才悲傷。

  其十六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jīng)。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最終抱定固窮節(jié),飽受饑餓與冷,屋風凄厲,荒草掩沒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其十七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yīng)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yīng)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其十八

  楊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肴向陶淵明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陶淵明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陶淵明攻伐別國的計謀,陶淵明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其十九

  昔日苦于長饑餓,拋開農(nóng)具去為官。休息調(diào)養(yǎng)不得法,饑餓嚴寒將我纏。那時年近三十歲,內(nèi)心為之甚羞慚。堅貞氣節(jié)當保全,歸去終老在田園。日月運轉(zhuǎn)光陰逝,歸來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曠且遼遠,楊朱臨歧哭不前。家貧雖無揮金樂,濁酒足慰我心田。

  其二十

  伏羲神農(nóng)已遙遠,世間少有人樸真。魯國孔子心急切,補救闕失使其淳。雖未遇得太平世,恢復禮樂面貌新。禮樂之鄉(xiāng)微言絕,日月遷延至于秦。詩書典籍有何罪?頓時被焚成灰塵。漢初幾位老儒生,傳授經(jīng)學很殷勤。漢代滅亡至于今,無人再與六經(jīng)親。世人奔走為名利,治世之道無問津。如若不將酒痛飲,空負頭上漉巾。但恨此言多謬誤,望君愿諒醉鄉(xiāng)人。

  創(chuàng)作背景

  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huán)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詩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來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的險惡,生活的艱辛,又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終于在義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歲時,當了八十余日的彭澤令后棄官歸隱,長歸園田,不再出仕,親執(zhí)耒耜,躬自勞作。由于社會的長期分裂和動蕩不安,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荒淫奢侈,許多敢于批評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動輒被無辜殺戮。因此,當時文人們懼談?wù),盡是躲開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隱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學清談等方式來表示自己沒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統(tǒng)治者猜忌,以招來人身傷害。橫禍難料的黑暗現(xiàn)實造成的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影響破落貴族出身的陶淵明。他從二十九歲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歲解去彭澤令,前后幾仕幾隱,實際做官時間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這樣在黑暗現(xiàn)實里稍縱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語言,指責黑暗社會,揭露政治危機,鄙棄虛偽世俗。

  組詩《飲酒二十首》前有小序,這是研究陶淵明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資料!伴e居寡歡”、“顧影獨盡”,可見詩人是在極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寫《飲酒》詩的!凹埬於,辭無讓次”,可見這中間有個由少到多,逐漸積累的過程,并非一時所作,而是詩人把他平時積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后”這個最恰當?shù)臅r機抒發(fā)出來的。

  關(guān)于《飲酒二十首》的寫作年代,至今尚無定論。歷來大致有六種說法:元興二年癸卯(403年)說、元興三年甲辰(404年)說、義熙十年甲寅(414年)說、義熙二年丙午(406年)說、義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說、義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說。

  作品鑒賞

  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雖冠以“飲酒”之名,卻納入了豐富、復雜的思想內(nèi)容。

  一、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guān)注和批判。這類詩篇在《飲酒》詩中約占半數(shù)。這個事實雄辯地說明,陶淵明并非像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脫略世故、超然物外,忘情于現(xiàn)實!讹嬀啤吩姷牡谝皇祝褪惆l(fā)了他對動蕩不安、變幻莫測的政局的無限感慨。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共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筋酒,日夕歡相持從表面工看,詩人是在感嘆時序的變遷推移、人事的榮枯浮沉,骨子里卻反映了他對時局的關(guān)切和隱憂,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在《陶淵明集·序》里說“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這是很有見地的。陶淵明生活在亂世。他是亂也看慣了,篡也看慣了。在他生活的那段時間里,東京司馬氏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權(quán)力之爭,此起彼伏,從來沒有停息過。這時,以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平定內(nèi)亂起家的新軍閥劉裕,獨攬東晉的軍政大權(quán),正虎耽耽地欲代晉自立。在晉宋易代前夕,陶淵明思緒萬千,感慨極多,但又無力改變這充滿刀光劍影的局勢,于是,只好以酒消愁了,“忽與一筋酒,日夕歡相持”。在《飲酒》詩中,陶淵明不僅對時局表示了自己的憂慮和關(guān)切,社會現(xiàn)實的昏暗、道德風氣的敗壞,也使詩人感到憤慨不安這些也就成了他在詩中一再遣責的對象。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二首“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茍不報,何事空立言。”他埋怨社會的善惡不報、賞罰不明。第六首的“雷共同譽毀”、第七首的“眾草沒其姿”,他指責社會的是非不分、賢愚倒置此外,像第三首的“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第十二首的“世俗之相欺”、第十七首的“鳥盡廢良弓”等等,也都是針貶時弊的。他的這種憤世疾俗、猖介不阿的品格是超乎流俗之上的,與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疾惡如仇、修身潔行,其思想感情、斗爭精神是有共同之處的。這兩位詩人雖然所處的時代、階級地位不同,各自的情況也不完全一樣,一個堅持革新政治而為守舊勢力所不容,一個不愿與世俗為伍而棄官閑居。但他們不屈服、不妥協(xié)的斗爭精神和高潔的人格卻是一致的,也是一脈相承的。在陶集中,陶淵明雖然很少提到屈原的名字,但他受到屈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也是十分深刻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對待現(xiàn)實生活的態(tài)度上,還表現(xiàn)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與其說陶詩“其源出于應(yīng)豫”,倒不如說在某些方面較多地得力于《楚辭》,似乎更符合實際情況。在《飲酒》詩第十二首中,陶淵明更集中地批判了那些趨炎附勢、名利熏心的封建士大夫文人!棒宿r(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史,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侏泅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減殷勤。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驅(qū)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痹娙烁袊@羲農(nóng)時代那種淳樸自然的社會風氣已一去不復返,贊美為使社會歸樸返淳而席不暇暖的孔子,以及為六經(jīng)而勤奮講學的漢儒伏生、田生等人,同時也痛斥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無行文人,他們置儒學于不顧,都在貪婪音進、依附新貴,再也沒有一個像孔子那樣問津的人了。結(jié)尾四句突然說起飲酒,以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和憤滿情緒。對于那些無恥文人,詩人是深深厭惡的,但他又不得不表面上與之應(yīng)酬。在第十三首詩里,就表現(xiàn)了這樣一種矛盾情況,詩人盡管與那些人同席飲酒,但由于思想志趣不同,常常是貌合神離、話不投機。他們自稱為“醒”者,陶淵明也就以“醉”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作醉人醉語,給對方來一個“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lǐng)”!白怼闭吆汀靶选闭呤沁@樣的不協(xié)調(diào),顯得十分幽默風趣、滑稽可笑。“世人言醉時是醒時語”,真正的醒者,不是那些自稱為“醒”者的人,而是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何償有絲毫醉意他頭腦清醒,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只不過是用“醉”眼看世界罷了。

  二、表現(xiàn)詩人高潔堅貞的人格和操守。這類詩多般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如第八首:“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痹谥袊糯娢睦铮钥鬃拥摹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這句至理名言問世后,青松多被用來象征高尚的品格和氣節(jié),相沿成習,至今未復。陶淵明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也常常在其詩文中以青松自比。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歸去來辭》中的“撫孤松而盤桓”等。上面引的這首詩也是這樣。詩的前四句正是詩人自我形象的真實寫照。它那不畏嚴寒,卓然屹立的形象正是詩人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寫照。鐘嶸在評論陶淵明詩歌創(chuàng)作時說“每觀其文,想其人德。”此外,陶淵明還以幽蘭自喻,第十七首中有這樣的句子“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彼裼奶m一樣自始至終保持芳潔的品質(zhì),決不像蕭艾那樣見風使舵、隨波逐梳。在這里幽蘭和蕭艾對舉,與前首詩青松和眾草同提一樣,是含有批判在森嚴的門閥制度統(tǒng)治下埋沒人才、顛倒是非的黑暗現(xiàn)實這個意思在內(nèi)的。雖然這種批判的意義不像鮑照《擬行路難》中的一些詩歌那樣慷慨陳詞、悲憤激切,’但它畢竟還是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里不少正直文人懷才不遇、飲恨終生的艱難處境。

  三、表現(xiàn)詩人歸隱到底,決不半途而廢的決心。怎樣才能保持高尚堅貞的品格,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呢?在陶淵明看來,只有遠離官場、歸隱田園,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途徑。在《飲酒》詩中,有不少詩篇是反映他這種思想狀況的。首先,詩人認真而又痛苦地回憶了他所走過來的人生道路。他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仁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保ǖ谑祝爱犖艨嚅L饑,投來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竟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冉冉星氣流,亭亭復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保ǖ谑攀祝┰娙嗽谇嗌倌陼r代,是一個朝氣蓬勃,尊奉六經(jīng)、胸懷濟世大志的人。在宦海里幾經(jīng)周旋以后,他的理想破滅了。這使他很痛苦,但又不愿逐流世俗,于是“終使歸田里”,走上了辭官歸隱的道路。所謂“志竟多所恥”、“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是針對當時黑暗、混濁的社會現(xiàn)實而發(fā)的,也透露了他“逃祿歸耕”的部分真實原因。

  其次,在歸田后,陶淵明不僅要排除社會輿論的襲擊,而且還要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難。陶淵明的棄官歸田,為囿于世俗之見的人所不理解,曾招來不少非議和譏笑。他在《祭從弟敬遠文》里就談到了這點:“余嘗學仕,纏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常愿攜手,置彼眾議!泵鎸χ鴣碜允浪椎姆亲h和譏笑,詩人的態(tài)度是“置彼眾議”,走自己認定的路。在《飲酒》詩里,他不僅憤怒地指出“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而且表示要“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陶淵明這種置非議和譏笑于度外,毅然“息駕歸閑居”,并且要一直隱居下去的思想和行為,是需要有點勇氣和膽識的。關(guān)于這個時期的生活,詩人是這樣描寫的:“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蹤。”(第十五首)由于家境清貧,人手缺乏,自己的住宅也呈現(xiàn)出一片荒蕪冷落的景象。這種貧困的生活在第十六首中寫得更具體,更形象:“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薄芭质亻L夜,晨雞不肯鳴”,沒有飽經(jīng)饑寒煎熬的人,是無法寫出這樣的語言來的。陶淵明不愧為生活中的強者,貧窮窘困不但沒有把他壓垮,反而把他磨煉得更加堅強!巴猩硪训盟лd不相違。”一些好心人出于對詩人的關(guān)心,也曾勸他出仕,他拒絕了!扒宄柯勥甸T,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軟,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玄監(jiān)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泊其泥。深感父老言,察氣寡所諧。纖髻誠可學,違己詛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痹娭械摹疤锔浮,可能實有其人,也可能是詩人假托以寄意。對“田父”的好心,陶淵明是感激的。但要他出仕,詩人是不能接受的。

  再次,陶淵明不肯與世俗共浮沉,而要固守窮節(jié),這是一種什么力量支持他呢?通觀《陶淵明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點,就是從歷代高隱先賢那里獲得了精神力量。這一點很重要,不容忽視。他在《飲酒》詩中之所以反復提到商山四浩、伯夷叔齊、孔子顏回、榮啟期以及漢朝的楊一倫、張摯等,其原因也就在這里。在上述人物里,有的是著名的隱士,有的是儒學的始祖,有的是安貧樂道的典范。他們都是陶淵明衷心景仰崇拜的人物。有時,詩人為他們釣高風亮節(jié)大唱贊歌:“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保ǖ谑祝┯袝r詩人又為他們的坎坷際遇大鳴不平:“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宮不獲年,長饑至于老!保ǖ谑皇祝┨諟Y明抬出歷史上的亡靈,除了贊美膜拜之外,是另有深意的。贊美他們就是對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的充分肯定,就是“覺今是而昨非”這一思想認識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同情他們,是為了抒發(fā)他壯志不酬,終身坎坷的不平之氣,是他長期郁積在胸的怨憤情緒的自然流露。這種情況倘若證之以陶淵明的其他詩文,也就更清楚了。比如寫于比《飲酒》詩稍后兩三年的《詠貧士》七首。在這組詩里,第一、二首純屬自詠,他把自己比喻為無所傍依、不見“余暉”的孤云,借以抒發(fā)他那閑居田園,孤獨苦悶的情懷。此下五首分詠六位貧士,歌頌他們貧賤志不移的高尚氣節(jié)。對此,邱嘉穗曾作了頗為精辟的論述,他說“余嘗玩公此下數(shù)詩,皆不過借古人事作一影子說起,便為設(shè)身處地,以自己身分準見古人心事,使人讀之若詠古人,又若詠自己,不可得分,此蓋于敘事后,以議論行之,不必沽沽故實也。”自詠與分詠并列,又總歸在《詠貧士》詩題下,并且還“以自己身分推見古人心事”,很明顯,陶淵明‘詠古人”,實在也就是“詠自己”總之詩人從這些高隱先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安慰、寄托,獲得了鼓舞自己歸貽到底,決不半途而廢的精神力量!安毁嚬谈F節(jié),百世當誰傳”,這就是他的結(jié)論。

  四、反映詩人閑居的田園生活情趣和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在《飲酒》詩中,陶淵明多處表現(xiàn)了他閑居田園的生活情趣,最典型的當首推第五首:“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又忘言!边@是一首歷來為人稱道,看法又有分歧的詩。從藝術(shù)上看,它以質(zhì)樸、平淡的語言,神韻飛動的氣勢,描繪出一種以情為主、融情于景的深遠意境。在詩人的筆下,大自然充滿盎然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滿足。從思想內(nèi)容看,它十分鮮明地表現(xiàn)了陶淵明歸隱田園采菊賞景的生活情趣,以及在大自然的啟迪下所領(lǐng)悟到的人生真意。在藝術(shù)上大家的看法是統(tǒng)一的,分岐點主要表現(xiàn)在對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上。歷代陶淵明論者,他們往往根據(j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和陶集中其它幾首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認為陶淵明“渾身靜穆”、“悠然自得”,并進而得出他是一位超然塵世的“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的結(jié)論。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一結(jié)論之不符合實際情況,首先就在于它對陶淵明的作品缺乏歷史的、全面的考察。無可諱言,在陶淵明的身上,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的確有“靜穆”、“悠然”的一面,閑居田園的生活情趣也時有表現(xiàn)。這也是不足為怪的,因為他畢竟既不是“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nóng)民”,也不是“農(nóng)民詩人”,而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歸田后,他雖然參加了一些輕微的農(nóng)事勞動,有較多的機會接近下層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思想上的距離也較前有了縮短,但陶淵明并沒有脫胎換骨,始終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陶淵明,在其作品里表現(xiàn)出一些心閑意遠的思想志趣,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任何一位著名的作家、詩人一樣,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積極的和消極的東西常常是并存的。陶淵明當然也是如此。不能因為他有消極的一面,就全盤否定。其實陶淵明的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志趣,終究是非本質(zhì)、非主流的,本質(zhì)的、主流的東西則是他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guān)注和批判,對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的艱苦探索,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純潔友情的歌頌,是對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堅持歸隱的決心和高尚人格的贊美。而他的農(nóng)事詩則更曲折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艱難處境,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內(nèi)容,是陶淵明作品中本質(zhì)的、主流的東西。

  其次,這一結(jié)論也不完全符合這首《飲酒》詩的實際情況。蘇軾說:“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此未可于文字、語句間求之。”這段話給這首詩作了很好的注腳。陶淵明在采菊之際,心本閑。偶見南山薄暮之景,景與意會,情與景融,便悠然忘情,神游物外。不過,這種悠然的心境也僅僅是他瞬間的思想活動,是不可能持續(xù)很久的。它在陶集中并不多見,在《飲酒》詩中,嚴格地說也只有這么一首。就是在這一瞬間的悠然之中,詩人還提到了“車馬喧”。這說明塵世的喧擾、紛亂尚未從詩人的思想中排除凈盡,還在不斷地敲擊著他的心扉,使他不得寧靜,以致常常沉浸在痛苦的回憶中。而且這悠然心境的獲得,正是他擺脫塵世的羈絆、棄官閑居的結(jié)果?傊,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境”這首詩,表現(xiàn)了他歸隱田園的生活情趣,有“靜穆”“悠然”的一面,但于塵世亦未能忘情和冷漠?吹角罢叨穸ê笳撸倘皇清e誤的;而看到后者而忽視前者,同樣是不正確的!皩τ谏来嫱龅闹匾、哀傷,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哨嘆,從建安直到晉宋,從中下層直到皇家貴族,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和空間內(nèi)彌漫開來,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diào)!碧諟Y明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這種時代流行“病”的傳染,而在其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消極頹廢的思想情緒。在《飲酒》詩中,他感嘆人生短暫:“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鼎鼎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第三首)“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保ǖ谑迨祝┤擞猩,這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陶淵明是重生不懼死的,他倒比較達觀,這從他的《擬挽歌辭三首》可以看出。對于生,他是重視的,他認為人生的短促,如白駒之過隙,內(nèi)心充滿了無限的哀怨憂傷。既然人生是這樣的短促,一縱即逝,那么怎樣才能使這有限的人生得以延續(xù)或者變得充實而有價值呢?他是不相信煉丹修仙那一套的,“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在陶淵明看來,只有及時行樂,才能彌補人生短促的不足。他譏笑那些名利場中的人,“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名是身后物,陶淵明是不介意的,要緊的是“稱心”,只要能“稱心”,即使生前枯槁,死后裸葬也沒關(guān)系。當然,他所說的“稱心”的內(nèi)涵是多方面的,及時行樂是其主要的一面!ぬ諟Y明的這種消極頹廢的思想,對后世影響頗大,是《飲酒》詩中與民主性的精華并存的封建性糟粕,并且這種精華與糟粕有時又處于交織狀態(tài),積極的成分里蘊藏著消極的因素,消極的思想也流露出可取的東西。

  前面把這組詩的思想內(nèi)容分成四個方面,那是為了行文的方便,事實上要復雜得多。因此在探討《飲酒》詩的思想內(nèi)容時,應(yīng)該持審慎的態(tài)度,要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詩和酒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自有詩以來,酒便踏進了詩歌領(lǐng)域,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關(guān)系更見密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已經(jīng)有了群飲失儀的生動描寫。在《楚辭》里,也有以酒娛神的精彩場面。到了兩漢魏晉南北朝,酒在詩中的比重加大了,飲酒成了人們抒發(fā)感慨、排憂遣悶的方式或手段,出現(xiàn)了像阮籍、陶淵明這樣一些飲酒詩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素以豪飲名世,被人們稱之為“酒仙”,給后人留下了斗酒詩百篇的佳話,其名篇之多令人嘆為觀止。唐代其他詩人也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飲酒詩篇。宋以后,以酒入詩者雖然不乏其人,但盛況終不如以前,而在作為詩的重要形式的詞里,卻大有起色。這大約跟“詩言志,詞抒情”的傳統(tǒng)觀念有關(guān),像飲酒之類的生活小事,是不能入詩的。否則就要受到批評,被認為是“以詞為詩”,這樣以來,也只好讓位于詞了。

  綜上可知,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詩和酒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以酒入詩者中,陶淵明是位突出的人物。他一生寫了許多飲酒詩?梢赃@樣說,他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據(jù)統(tǒng)計,在他現(xiàn)存的一百四十二篇詩文中,說到飲酒的共有五十六篇,約占其全部作品的百分之四十。他的《飲酒》詩,包括詩前小序、說到飲酒的也有十首。飲酒詩在陶集中的確不算少了,即使不能說是絕后的也應(yīng)該是空前的。前人說“淵明之詩,篇篇有酒”。白居易也說陶淵明的詩“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這些話雖然不免有夸大失實,甚至曲解的地方,但他們畢竟看到了陶集中有大量飲酒詩這個基本事實。陶淵明的好友顏延之寫的《陶徵士誄》也說他“性樂酒得”!端螘繁緜鲗μ諟Y明好飲的傳聞趣事,有尤為詳盡的記載。蕭統(tǒng)的《陶淵明傳》也有類似的記載,文字略有出入,意思卻是一致的。陶淵明對自己的嗜酒,也是直認不諱的。他在自傳性質(zhì)的《五柳先生傳》里,就曾經(jīng)這樣說過:“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在《歸去來辭·序》里也說:“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在謀求差使時,酒也成了他首先想到的一個方面!讹嬀啤吩娗暗男⌒蛴终f:“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可見酒在他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伴隨著詩人度過了不同尋常的歲月。陶淵明似乎也意識到了酗酒的危害性,曾決定戒酒。大約終因決心不大而毫無成效,只得作罷。陶淵明何以嗜酒成癖呢?這固然跟他的個人愛好以及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人生短促、及時行樂的消極頹廢思想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只要經(jīng)濟條件許可,他盡可以大飲特飲,就不必在《飲酒》詩中閃灼其辭、欲言又止。這里面一定有難言之隱。要揭開這個秘密,首先必須從他所處的時代去考察。魯迅說:“陶潛之在晉末,是和孔融于漢末與搖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將近易代的時候。”在這晉宋易代之際,政治形勢是更加險惡了,劉裕為篡奪帝位在加緊實行高壓政策,以清除異己,壯大自己的力量。據(jù)《通鑒》記載,晉安帝義熙八年,劉裕矯詔殺死充州刺史劉藩、尚書左仆射謝混,又引兵襲荊州,劉毅兵敗自縊而死。次年,又殺諸葛長民及弟黎民、幼民以及從弟秀之。義熙十一年,率兵攻伐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司馬休之兵敗而降后秦。面對著這腥風血雨的現(xiàn)實,陶淵明感到惶惑恐懼,這正如他后來在《感士不遇賦》里所說的那樣“密網(wǎng)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疑疑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就成了改朝換代的犧牲品。歷史的教訓陶淵明是記憶猶新的。怎樣才能全身遠禍,這不能不成為他考慮的一個主要間題。棄官歸田,是他早已邁出的第一步,但是光憑這一點,陶淵明也知道,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得謹小慎微,守口如瓶,不減否朝政人事。當然,也應(yīng)該看到,陶淵明的隱居田園并非僅僅是為了全身遠禍,還是有他的積極意義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詩人的這種動機。然而,作為一個正直的詩人,在社會的種種不平和邪惡現(xiàn)象的面前,是不能視而不見、置若周聞的。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得復雜了,一方面他要全身遠禍,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于世事無動于衷,怎么解決這個矛盾呢?“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數(shù)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碧諟Y明從阮籍醉酒避禍的這些事實得到啟迪,于是便借飲酒和飲酒詩的形式來抒發(fā)感慨,表示自己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即便說錯了,那也只是酒后失言,可以求得別人的諒解。這就是陶淵明嗜酒、大量寫飲酒詩的主要原因。

  葉夢得說“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于酒。蓋時方艱難,人各懼禍,惟托于醉,可以粗遠世故”,蕭統(tǒng)也說“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這是深中肯綮的。陶淵明避免世俗禍患的心理,在陶集中是時有表露的,在《飲酒二十首》里,也是很明顯的,而且用心頗為良苦。詩前小序中有這樣幾句話“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币馑际钦f,寫詩的時間是在酒醉后,寫詩的目的是為“自娛”,且博故人“歡笑”,并無其它用意。這里,詩人首先就亮出“醉”的幌子,為掩護自己退卻作好準備。此外,小序中還有所謂“辭無詮次”之說,這也是障眼法,是詩人采取的又一保安措施。既然是“辭無詮次”,那就意味著根本不存在什么事后潤飾整理的問題了,一切保持著它們的原貌,這樣,也就更減少了一層危險。事實上,《飲酒》詩決非雜亂無章、“辭無詮次”,它是經(jīng)過詩人精心篩選、編次的,是一個有首有尾、內(nèi)容復雜的藝術(shù)整體。吳落說:“《飲酒二十首》,起曰‘日夕歡相持’,結(jié)曰’君當恕醉人’,遙作章法!薄斑b作章法”,就是首尾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完整的意思,這決不是酒后雜詠,逐次積累而一聽其自然所能辦得到的。反映這種心理最明顯的,莫過于《飲酒》詩的第十八首:“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醛祛所惑。筋來為之盡,是諸無不塞,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弊釉剖菨h朝著名辭賦家楊雄的字,他無意仕進,自甘淡泊,埋頭著述他曾寫了《解嘲》一文,流露出對腐敗朝政的某些不滿情緒,同時表明自己“默默者存”、“自守者全”的處世態(tài)度。陶淵明以楊雄自況,是完全切合他此時此刻的心境的。詩人在和“好事人”飲酒時,有問必答,答必祛惑,可是并未因此而放松其戒備之心。一旦話題涉及到像“伐國”這類敏感的政治問題時,他立即襟若寒蟬、如履薄冰,而“不肯言”了?梢婋U惡的政治環(huán)境在這位正直詩人的心靈上投下了多么濃厚的陰影。陶淵明之所以嗜酒,還在于他把飲酒作為解決思想矛盾、求得安慰超脫的靈丹妙藥,而大量寫飲酒詩,則是他這一無可奈何的心情在其創(chuàng)作上的反映,是他賦閑田園后的生活實錄。

  通過這些飲酒詩,后人可以清楚地把握到詩人的思想脈膊。陶淵明的一生,是矛盾痛苦的一生。壯志末酬的苦悶,歲月虛擲的感慨,時局多變的惶惑,勞苦生活的煎熬,無時不在折磨著詩人。他不甘寂寞,但又看不到出路。他想盡情地發(fā)泄內(nèi)心的孤憤,卻又顧慮重重。于是,他借酒消愁,以期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把自己從矛盾痛苦中解脫出來。在《飲酒》詩中,有好幾首把飲酒活動安排在詩的結(jié)句,這是值得深思的,它表明詩人是在情緒最激動,矛盾斗爭最尖銳,思想最痛苦的時候陡然關(guān)住感情的閘門,而轉(zhuǎn)入飲酒的,并企圖憑借酒的力量來調(diào)整一下情緒,緩和一下矛盾,減輕一點痛苦。在醉意朦朧中,他似乎又恢復了常態(tài),變得超然曠達起來。這是什么樣的超然曠達呢?如果透過覆蓋在它表面的輕紗薄霧,看到的卻是難言的苦痛、無聲的掙扎。因此,可以斷言,陶淵明喝的決不是什么開心暢懷之酒,而是一杯杯難以下喉的苦酒,是心靈的麻醉劑。喝這樣的酒,與其說是尋歡作樂求得超脫,倒不如說是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這正是陶淵明的悲劇所在。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朝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shù)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9

  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譯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注釋

  結(jié)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日夕:傍晚。

  相與:相交,結(jié)伴。

  相與還:結(jié)伴而歸。

  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nèi)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huán)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xiàn)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于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敖Y(jié)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huán)境的干擾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quán)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4]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tài)。東籬邊隨便采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jié)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lián)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后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歸宿。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彼栽啤ⅧB自喻,云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于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為同一。

  “采菊東籬下”四句,古人對此評價甚高。張戒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閑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蹦敲矗瑥埥渌f的“味”是什么呢?為何說“此味不可及”呢?我們知道,陶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兩字以概其詩風。但陶詩之平淡乃從“組麗”中來,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為一種更高的藝術(shù)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張戒所說的“味”,當是陶詩醇美的韻味。此種韻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眾多。我們撇開文學修養(yǎng)、藝術(shù)才能等條件,可以說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愿隨俗浮沉,不肯汩泥揚波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于遠、心境“至閑至靜”者才能寫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娔﹥删洌娙搜宰约旱膹拇笞匀坏拿谰爸蓄I(lǐng)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jié)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diào)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即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tǒng)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shù)魅力。

  鑒賞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xiàn)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nèi)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huán)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xiàn)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感士不遇賦》),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于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jié)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huán)境的`干擾之后所產(chǎn)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quán)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保垂艥h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安删铡边@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耙姟弊直憩F(xiàn)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jié)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梢钥吹筋愃频木渥樱骸霸茻o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nóng)》)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xiàn)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yīng)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guī)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lǐng)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jié)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diào)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shù)風格的一個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原文: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譯文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

  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nóng)懷好心。

  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

  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

  舉世同流以為貴,愿君隨俗莫認真。

  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

  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注釋

  倒裳(cháng):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好懷:好心腸。

  乖:違背。

  襤(lán)縷:無緣飾的破舊短單衣,泛指破爛的衣服。

  尚同:同流合污。汩(gǔ):攪混。

  稟氣:天賦的'氣性。

  紆(yū)轡(pèi):拉著車倒回去。

  詎(jù):豈。

  賞析:

  (1)倒裳: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2)好懷:好心腸.

  (3)乖:違背.

  (4)尚同:同流合污.

  (5)汩:音"古".攪混.

  (6)紆轡:拉著車倒回去.

  (7)詎:豈.

  (8)駕:車駕,意謂道路、方向.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11

  原文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作品注釋

  1.兼:加之,并且。比:近來。夜已長:秋冬之季,逐漸晝短夜長,到冬至達最大限度。

  2.顧影:看著自己的身影。獨盡:獨自干杯。

  3.忽焉:很快地。

  4.輒:就,總是。

  5.詮(quán)次:選擇和編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書:抄寫。

  7.爾:“而已”的合音,罷了。

  8.衰榮:這里是用植物的衰敗與繁榮來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shù),變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9.邵生:邵平,秦時為東陵侯,秦亡后為平民,因家貧而種瓜于長安城東,前后處境截然不同。

  10.代謝:更替變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規(guī)律。每:每每,即常常。茲:此。

  11.達人: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會:指理之所在。逝:離去,指隱居獨處。

  12.忽:盡快。筋:指酒杯。持:拿著。

  作品譯文

  我家居無事且少歡笑,加之秋夜已越來越長,偶爾有好酒,便沒有一晚不喝。對著自己的影子獨自干杯,瞬間又醉了。酒醉之后,總要揮毫題寫幾句以自娛。于是,詩句漸漸增多,所寫之辭沒有加以選擇,也無章法次序。姑且請舊友幫忙謄寫并稍加編排,以此供歡笑罷了。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作品鑒賞

  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薄敖K死歸田”指淵明公元405年(義熙元年)辭彭澤令歸隱,再經(jīng)一紀(即十二年),正好是公元417年(義熙十三年),時作者五十三歲;驌(jù)第十六首《飲酒·少年罕人事》“行行向不惑(四十歲稱為不惑之年),淹留遂無成”,并將第十九首的“終死歸田”解為淵明二十九歲辭去州祭酒職歸家,當時他行將而立之年(三十歲),再加一紀為作詩之年,因而認為此詩當是公元405、406年(義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歲時作。實則“行行”句系回憶過去情事,并非寫作此詩之年,而淵明辭去州祭酒職以后,又曾幾次出仕,也與“終死歸田”不合,也就是說,“是時向立年”同“終死歸田里”講的不是一回事。此詩寫作時,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故前人稱這一組詩為“感遇詩”(見明鐘惺、譚元春評選《古詩歸》載譚元春語),充滿了對時勢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說明作詩緣起,曠達中透出悲涼,文筆絕佳!氨取,近來!氨纫埂币蛔鳌扒镆埂。“顧影”,望著自己的身影!邦櫽蔼毐M”即作者《雜詩》“揮杯對孤影”之意!稗o無詮次”是說言辭沒有選擇、次序,意謂率意成篇,是不經(jīng)意之作。據(jù)詩序“比夜已長”,“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這一組詩當是同一年秋夜陸續(xù)所作。各首在寫作的當時,雖然只是根據(jù)彼時的感觸,直書胸臆,并無預(yù)先的規(guī)劃,但在最后編排時,卻照顧到了前后的聯(lián)系,全組的結(jié)構(gòu),相當謹嚴。組詩雖然只有九篇直接寫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酒醉后的感想,故總題為《飲酒》。飲酒是為了排遣胸中的郁悶,酒后作詩是在書慨。梁昭明太子蕭綱說:“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保ā短諟Y明集序》)清人方東樹也說它“亦是雜詩,……借飲酒為題耳,非詠飲酒也。阮公(阮籍)《詠懷》,杜公(杜甫)《秦川雜詩》,退之(韓愈)《秋懷》,皆同此例,即所謂遣興也”(《昭昧詹言》),所論極確。

  “衰榮無定在”為原詩第一首,寫衰榮無定,世事不常,應(yīng)當達觀處之,飲酒自娛。這是整個組詩的總綱。

  開頭兩句就提出一個富有哲理的問題!八s”猶言盛衰!皹s”本意為草木的花,引申為繁盛之意!氨舜恕奔粗干暇涞乃、榮。宇宙萬物,社會人事,莫不有衰有榮,衰榮二者,緊密相連:有榮必有衰,有衰必有榮;沒有永遠的、一成不變的衰,也沒有永遠的、一成不變的榮。詩中衰榮并提,重點則在由榮變衰。下文緊接著即引人事申論之。

  據(jù)《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秦東陵侯召(邵)平,秦亡后淪為平民,家貧,在西漢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城東種瓜,瓜美,時人稱為“東陵瓜”。詩中的邵生,即指召平(召、邵古代本為一姓)。當邵平在瓜田辛勤種瓜時,同他在秦代為侯的朱門甲第,高車駟馬,鐘鳴鼎食,奴婢如云的富貴榮華、聲勢顯赫比較起來,何止天壤之別。“寧”,豈、難道。用反詰表示否定,可以使語氣更加強烈,更能加強感嘆的意味。邵生之不能長久富貴,猶草木之不能長榮不枯。邵生如此,類似邵生的公侯將相,不知有多少;進而言之,王朝的興衰,不知搬演了幾多回。作者寫此詩時,東晉王朝經(jīng)過司馬道子亂政、孫恩之亂、桓玄篡逆,已經(jīng)搖搖欲墜,此詩寫作后不久,劉裕即代晉自立。就作者本人而言,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晉的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樣的官,但到他這一代,家世已經(jīng)衰落。所以這兩句雖然寫的是史事,實際蘊含著對時勢和自身身世的感嘆。不過,作者既不是在惋惜晉室的衰敗,更不是在眷戀先世的富貴,因為前此不久他便主動辭去了彭澤令,當義熙末年朝廷征召他為著作佐郎,也被他辭掉。如果說有憤懣的話,那就是憤懣在當時政治極端黑暗、門閥制度極度森嚴的情況下,自己早年立下的“大濟于蒼生”(《感士不遇賦》)、希望建立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桃花源詩》)的美好社會的愿望,再也不可能實現(xiàn)了。

  然而,“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社會人事的盛衰變化,就像寒暑相互更替一樣,是不可改變的客觀規(guī)律。通達事理的人知道這個道理,就能不為這種變化而驚恐,也不為自己的得失窮達而系心,日夕歡飲,怡然自適。這同作者《歸去來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意思差不多!昂睢眱删浼仁强偨Y(jié)上文,是由上面四句得出的結(jié)論,而這個結(jié)論本身,又是一個寓有哲理的比喻。這個比喻同開頭“衰榮”兩句意思相近,作用一樣(都講社會人事變遷),但前者為直述,后者為比喻,表達方式并不相同,它們分別放在邵生這個歷史人物的例證前后,通過這樣反復詠嘆,加重加深表達了主題,增強了詩的感染力!敖馄鋾钡摹皶北玖x為會集,即指上文所講的`道理!笆拧蓖ā笆摹,是表示決心之詞。“忽”與序中的“忽然”義近,含有隨意的意思,是說隨意地攜著一壺酒,想喝就隨便喝幾杯!皻g相持”寫飲酒時的歡愉,但從上文的感慨和此題其他各首多感事傷時的內(nèi)容看來,實際是借酒排遣,并非真的整日飄飄然。

  用精當?shù)谋扔,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又引典型的歷史人物論證之,不僅增強了作品的感人力量,還避免了內(nèi)容的平板枯燥。所以雖然此詩幾乎全是議論,讀來卻耐人咀嚼尋味。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朝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shù)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12

  秦王飲酒

  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

  龍頭瀉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棖棖。

  洞庭雨腳來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銀云櫛櫛瑤殿明,宮門掌事報一更。

  花樓玉鳳聲嬌獰,海綃紅文香淺清,

  黃鵝跌舞千年觥,仙人燭樹蠟煙輕。

  清琴醉眼淚泓泓。

  古詩簡介

  這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三百九十,是李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詩寶庫中一顆散發(fā)出異彩的明珠。

  翻譯/譯文

  秦王騎著猛虎般的駿馬,巡游八方,武士們的寶劍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命令羲和敲著太陽開道,發(fā)出玻璃聲響,劫火的余灰已經(jīng)散盡,國家太平呈祥。

  大壺的龍頭傾瀉著美酒,請來了酒星,弦架鑲金的琵琶夜間彈得棖棖響。

  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點,那是樂人吹笙,秦王酒興正濃,喝令月亮退行。

  銀白色的浮云輝映得整齊的宮殿亮晶晶,宮門上報時的人已經(jīng)報了一更。

  燈火輝煌的樓上,歌女們的聲音嬌弱乏困,綃紗紅衣輕輕飄動,散發(fā)出淡淡的清芬。

  一群黃衣女郎舞蹈著,高舉酒杯祝壽歌頌,仙人形的燭樹光芒四射,輕煙濛濛,嬪妃們心滿意足,一雙雙醉眼清淚盈盈。

  注釋

  1.秦王:一說指唐德宗李適(kuò),他做太子時被封為雍王,雍州屬秦地,故又稱秦王,曾以天下兵馬元帥的身份平定史朝義,又以關(guān)內(nèi)元帥之職出鎮(zhèn)咸陽,防御吐蕃。一說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一說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

  2.羲和:傳說中為太陽駕車的神。

  3.劫灰:劫是佛經(jīng)中的歷時性概念,指宇宙間包括毀滅和再生的漫長的周期。

  4.龍頭:銅鑄的龍形酒器。

  5.金槽:鑲金的琵琶弦碼。棖棖:琵琶聲。

  6.雨腳:密集的雨點。

  7.銀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

  8.櫛櫛:云朵層層排列的樣子。

  9.瑤殿:瑤是玉石。這里稱宮殿為瑤殿,是夸張它的美麗豪華。

  10.宮門掌事:看守宮門的官員。

  11.花樓玉鳳:指歌女。

  12.嬌獰:形容歌聲嬌柔而有穿透力。獰字大約是當時的一種贊語,含有不同尋常之類的意思。

  13.海綃:鮫綃紗。《述異記》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鮫人所織。紅文:海綃上繡的紅色花紋。香淺清:清香幽淡的氣息。

  14.黃娥跌舞:可能是一種舞蹈。千年。号e杯祝壽千歲。

  15.仙人燭樹:雕刻著神仙的燭臺上插有多枝蠟燭,形狀似樹。

  16.清琴:即青琴,傳說中的神女。這里指宮女。淚泓泓:眼淚汪汪,淚眼盈盈。

  賞析/鑒賞

  這首詩載于《全唐詩》卷三百九十,是李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詩寶庫中一顆散發(fā)出異彩的明珠。下面是安徽省詩詞學會常務(wù)理事、安徽大學中文系原寫作教研室主任朱世英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李賀寫詩,題旨多在“筆墨蹊徑”之外。他寫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或借以表達他的郁悶的情懷和隱微的意緒。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詠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難找到的。這首詩題為“秦王飲酒”,卻“無一語用秦國故事”(王琦《李長吉詩歌匯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寫的不是秦始皇。詩共十五句,分成兩個部分,前面四句寫武功,后面十一句寫飲酒,重點放在飲酒上。詩人筆下的飲酒場面是“恣飲沉湎,歌舞雜沓,不卜晝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詩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戰(zhàn)功顯赫,又沉湎于歌舞宴樂,過著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與過都比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適正是這樣的人。他即位以前,曾以兵馬元帥的身分平定史朝義之亂,又以關(guān)內(nèi)元帥的頭銜出鎮(zhèn)咸陽,抗擊吐蕃。即位后,見禍亂已平,國家安泰,便縱情享樂。這首詩是借寫秦始皇的恣飲沉湎,隱含對德宗的諷喻之意。

  前四句寫秦王的威儀和他的武功,筆墨經(jīng)濟,形象鮮明生動。首句的“騎虎”二字極富表現(xiàn)力;榘佾F之王,生性兇猛,體態(tài)威嚴,秦王騎著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這樣的詞語把抽象的、難于捉摸的“威”變成具體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深深地銘刻在讀者的腦子里。次句借用“劍光”顯示秦王勇武威嚴的身姿,十分傳神,卻又如羚羊掛角,香象渡河,無形跡可求。“劍光照天天自碧”,運用夸張手法,開拓了境界,使之與首句中的“游八極”相稱。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聲”,注家有的解釋為“日月順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說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驅(qū)策白日”。羲和,御日車的神。因為秦王劍光照天,天都為之改容,羲和畏懼秦王的劍光,驚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寫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絕倫,威力無比,戰(zhàn)火撲滅了,劫灰蕩盡了,四海之內(nèi)呈現(xiàn)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勵精圖治,而是沉湎于聲歌宴樂之中,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從第五句起都是描寫秦王尋歡作樂的筆墨!褒堫^瀉酒邀酒星”極言酒喝得多。一個“瀉”字,寫出了酒流如注的樣子;一個“邀”字,寫出了主人的殷勤!敖鸩叟靡箺枟枴毙稳輼菲骶,聲音優(yōu)美。“洞庭雨腳來吹笙”描述笙的吹奏聲飄忽幽冷,綿延不絕!熬坪ê仍率沟剐小笔巧駚碇P,有情有景,醉態(tài)可掬,氣勢凌人。這位秦王飲酒作樂,鬧了一夜,還不滿足。他試圖喝月倒行,阻止白晝的到來,以便讓他盡情享樂,作無休無止的長夜之飲。這既是顯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銀云櫛櫛瑤殿明,宮門掌事報一更”。五更已過,空中的云彩變白了,天已經(jīng)亮了,大殿里外通明。掌管內(nèi)外宮門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討好,也是出于畏懼,謊報才至一更。過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代呂種玉《言鯖》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義豐富深刻,具有諷刺意味。盡管天已大亮,飲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淺,燭樹煙輕,場面仍是那樣的豪華綺麗,然而歌女歌聲嬌弱,舞伎舞步踉蹌,妃嬪淚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驅(qū)使了。在秦王的威嚴之下,她們只得強打著精神奉觴上壽!扒嗲僮硌蹨I泓泓”,詩歌以冷語作結(jié),氣氛為之一變,顯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達了惋惜、哀怨、譏誚等等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讀者感到余意無窮。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13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辨通:辯)

  注釋:

 、俳Y(jié)廬:構(gòu)筑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②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劬鹤髡咦灾^。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shè)為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苡迫唬鹤缘玫臉幼。南山:指廬山。

 、菀姡海ㄗxxiàn)同“現(xiàn)”,出現(xiàn)。

 、奕障Γ喊。相與:相交,結(jié)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jié)伴而還。

 、叽酥校杭创藭r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迷途知返”。這句和下句是說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意思是既領(lǐng)會到此中的真意,不必說。

 、嘤嬉淹裕合胍孀R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卻沒有車馬的喧鬧。你問我為何能如此,心既遠離了塵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的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煙云彌漫,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飛鳥,結(jié)著伴兒歸還。從此時此地的情境中,領(lǐng)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說出來,卻又覺得它無法也無須明白的說出來。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yīng)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之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墻下采擷清菊時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jié)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賞析:

  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shù)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quán)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xiàn)一種避世的態(tài)度,也就是對權(quán)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huán)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jié)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jīng)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tài)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靶倪h”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diào)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quán)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xiàn)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坝迫灰娔仙健保@“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tài),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fā)出,融合成一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jié)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jié):在這里可以領(lǐng)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jīng)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xiàn)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nèi)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jīng)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xiàn)象——“心遠地自偏”!安删铡彼木洌从伞靶倪h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于是目注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xiàn)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jié)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后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么一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污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原文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

  舉觴酹先酒,為我驅(qū)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

  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

  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

  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譯文

  早晨起來深感缺少樂趣,離座而起打開清一樽。

  先舉杯祭酹造酒的祖師,是他留下給我驅(qū)逐和煩悶。

  一會兒感覺便大不一樣,頓覺得天地之間熱鬧非凡。

  連綿的高改變了原來的幽晦,碧綠的把溫暖的氣息包含。

  南門城外的一片郁郁蔥蔥,高大的樹木葉茂枝繁。

  清涼的樹蔭可以庇護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樹下乘涼談天。

  即使喝醉也不要推辭,美好的可以供我們躺臥。

  即使是那些富比晉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的快樂?

  注釋

  (1)酹(lèi):以酒灑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先酒:指第一個發(fā)明釀酒的人。相傳杜康是我國釀酒的創(chuàng)始人。

 。2)須臾(yú):一會兒。殊:不一樣。

 。3)喧:熱鬧。

  (4)幽晦:昏暗不明。

 。5)函:包含。晏溫:晴天的暖氣。

 。6)藹藹:茂盛的樣子!逗椭鞑尽酚小疤@藹堂前林”句。南郭門:指永州外城的南門。郭,外城。

 。7)何:多么。一,助詞,用以加強語氣。

 。8)清陰:指草木。

 。9)竟夕:整。

 。10)偃臥:仰臥。芳蓀:指草地。

 。11)晉楚富:《·公孫丑下》說“晉楚之富,不可及也!边@里指財雄一方的富豪。

 。12)此道:指之樂。

  賞析/鑒賞

  唐代經(jīng)濟繁榮,發(fā)達,詩酒關(guān)系有如血肉關(guān)系密不可分。雖然比不上盛仙兼酒仙的浪漫,也不同于晚唐“身世醉時多”的,自有自己的情態(tài)與心態(tài)。全詩共16句,開頭四句為第一層:“今旦少愉樂,起坐開清樽。舉觴酹先酒,為我驅(qū)憂煩。”清早起來就喝酒,原因是感到缺乏樂趣。相傳杜康是我國酒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的《中國史稿》:杜康即少康,夏王相的.兒子。當年夏王相被一部落領(lǐng)袖殺害,少康逃到今河南虞城縣依附有虞氏,當了“皰正”,是個專管的職司。杜康為了迎合皇上,力求釀出好酒,親自篩選精糧,采制神曲,調(diào)配奇方,釀出的酒果然味美可口;实埏嫼笊裾袷吃,龍顏大悅,就封杜康為“酒仙”。故先舉杯祭酹造酒的祖師杜康,是他用與造出美酒,給人們驅(qū)逐憂愁和煩惱!绊汈淖允猓D覺天地喧。”酒入口,加快了血液循環(huán),渾身感到一股暖流上涌,心情發(fā)生變化,天地之間也變得溫暖起來。接著,一一敘說飲酒后的感受:“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庇幕蓿冻o·山鬼》說:“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标虦兀柑鞖馇缗。心感溫暖,連界的景物也變得溫暖,連綿的高山也改變了原來的幽晦,碧綠的水流含著溫暖的氣息。這是詩人從感官的角度來寫的,隨著的推移,的升起來了,天氣自然變得暖和起來!疤@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勺员,竟夕聞佳言!遍_篇點明,現(xiàn)在點明飲酒的地點──南郭門。南郭門指永州城南,南門城邊,樹木繁茂,清涼的樹蔭可以遮擋烈日,庇護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樹下乘涼談天。這四句描寫了詩人在永州的閑適生活,既無衙門的公務(wù)纏身,又無而作的勞累,似乎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也有注家認為:“”指草木,此句點化《·文公七年》“葛猶能庇其本根”句意,“無知的草木都懂得好好保護自己”。意思是說自己還不如草木,連保護自己都不懂得。下句說:“這些樹木整夜好像在向自己訴說什么,現(xiàn)在才明白,原來它們要說的正是這種有啟發(fā)性的話!笨勺鰹橐患抑!氨M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道路憶詩》:“追尋棲息時,偃臥任縱誕!迸c們盡情暢飲,哪怕喝醉也不要推辭,芳草萋萋,可以供我們躺臥。這是第二層的小結(jié),飲酒的快樂盡在“偃臥”之中,按理全詩可以到此結(jié)束了。然而,“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公孫丑》:“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后兩句“謂飲酒之樂也”。即使是那些富比晉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飲酒的快樂吧?后兩句為第三層,進一步說明飲酒的快樂,使詩意得到升華。

  研究者認為,詩受影響較深,“確有部分作品擬學,大都作于貶永州之后……宗元學陶詩作實蓄憂憤于閑適恬談之中!保ㄍ鯂病对姽{釋》)曾吉甫認為“《飲酒》詩絕似淵明!痹闻頋煽h令,因?qū)Ξ敃r現(xiàn)實不滿,四十一歲即棄官歸隱,躬耕壟畝。他以《飲酒》為題寫詩20首,在序中說:“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詩主要寫自己的生活遭遇,坎坷。其五:“結(jié)廬在人間,而無車喧。向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山氣日夕佳,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詩與飲酒無關(guān),寫的是歸隱后悠閑恬靜的心情。他的“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庚戍歲九中于西田獲早稻》),“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反映詩人過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而“子性,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飲酒》)”反映的是生活,無酒可飲,只好接受別人的恩賜。陶是看破,“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彪[居山村,做一名普通來與當時的黑暗社會抗掙。卻不同,得志,志向遠大,在朝廷超取顯美,成為王叔文革新集團的骨干!坝镭懜镄隆笔『螅毁H謫到南蠻之地永州,這對他是殘酷打擊。柳是不得已離開朝廷,政治理想并未放棄。在永州任司,雖為閑職,官祿照領(lǐng),不必象那樣親自耕種,以求溫飽。酒完全可以購買,與朋友飲酒是常事。他的是追求閑適,他的飲酒是自我陶醉,其目的是轉(zhuǎn)移視線,以求適應(yīng)環(huán)境,安寧心情。然而,遭貶的打擊,沉重的心理負擔,無言的痛苦誰能領(lǐng)會?詩的開頭就提到情緒低落,但整個基調(diào)并不衰颯,與一般的反映閑適的飲酒詩也不同。“它寫出了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似醉非醉的特有狀態(tài),以及他蔑視世俗的鮮明個性,不失為自像中的一幅佳作。”(胡士明《柳宗元詩文選注》)由此可見,柳宗元的《飲酒》等詩,受陶淵明、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卻自有不同的個性與意蘊。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15

  飲酒二十首并序

  【原文】

  余閑居寡歡,兼秋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譯文】

  我閑住時郁郁寡歡,加之秋天來臨,長夜漫漫。偶然得到名酒,于是我每一個晚上都飲酒?粗白营氉园丫坪韧,不一會就醉了。醉酒之后,就寫上幾句詩,自娛自樂。于是寫好的書稿日益增加。這些文辭語無倫次。姑且讓老朋友記下,僅用來歡笑罷了。

  【賞析】

  這組詩創(chuàng)作于公元416年,時年作者五十二歲。不僅東晉王朝進入了倒計時(東晉亡于420年),陶淵明身邊的好友——如顏延之、劉柳等人——也一個個離他而去。此刻陶淵明的經(jīng)濟狀態(tài)又不好,所以整體看來,這組詩有幾分消沉的色澤。

  需要說明的是,因為組詩太長,只得一首一首解析。先從序言看起。它傳達出了兩個信息:第一,作者很郁悶;第二,作者的詩句“辭無詮次”,據(jù)今人葉嘉瑩的說法,前五首詩是有次序的,后面的詩——除了結(jié)尾那首——就不那么有次序了。

  此外,這個序言多少有些欲將沉醉換悲涼的意味,因為“已而延之別離,劉柳下世”。其所記悲歡離合之事,如夢幻泡影,但只能掩卷憮然,感嘆光陰不再,境緣無實的意味。

  其一

  【原文】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1]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2]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注釋】

  [1]邵生:指邵平。《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贝恕罢倨健奔础吧燮健。

  [2]忽:速也。

  【譯文】:

  事物的衰敗與繁榮是無常的,兩者會交替存在。邵平在瓜田中忙忙碌碌,哪里還有他在當東陵侯時的樣子?寒來暑往更相往復,而人世也與之相似。通達之人意會到其中的道理,對此也毫不懷疑?焖亠嬒乱槐谰,日夜暢飲,實在快樂。

  【賞析】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事物的衰敗與繁榮是不定的,兩者會交替存在。下來是詩人的佐證,“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邵平在瓜田中忙忙碌碌,哪里還有他在當東陵侯時的樣子?其實,陶淵明在半醉之中寫下的這兩句,也隱含了家族在陶淵明一脈沒落的場景。從《命子》中我們了解到,不說他的曾祖父陶侃,他的祖父陶茂就做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做過安成太守,甚至他本人第一次出仕也是江州祭酒。他可能骨子里懷念先人和自己的榮光,于是借著酒意把對后人恢復這種榮光的期許表達了出來。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加深了對于“無!钡捏w悟;蛟S在作者而言,在諸行無常的世間中,必須要有所謂恒常不變的事物,來維系自己對于形而上世界的感知。

  或許正是有了這種認知,作者才會活得如此達觀,才會寫出“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這樣的句子!独献印分姓f:“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可能陶淵明還無法達到老子意義上“上士”的境界,但在看透無常的問題上,至少在理論上,此時他是一個“上士”。

  “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又回到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狀態(tài)。

  本詩是《飲酒》組詩之首,開篇明確地道出了無常的話題,作者對無常無可奈何,或者說,對自己沒落的家世無可奈何,只能以酒消愁。

  其二

  【原文】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1]。善惡茍不應(yīng),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帶索[2],饑寒況當年[3]。不賴固窮節(jié)[4],百世當誰傳!

  【注釋】

  [1]夷叔:伯夷和叔齊。西山:指首陽山。

  [2]帶索:把繩索當作衣帶。

  [3]當年:壯年。

  [4]固窮節(jié):固窮的操守!墩撜Z·衛(wèi)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文】

  都說善行有善報,怎么解釋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如果善惡都沒有報應(yīng)的話,憑什么去相信這些大道理?有的人九十歲依然用草繩做腰帶,饑寒更勝于壯年時。如果說不秉持君子固窮的操守,百世的聲名如何流傳!

  【賞析】

  “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詩的開頭,詩人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矛盾點:人們總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么伯夷、叔齊這樣的至善之人會餓死在首陽山上呢?(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商滅后,他們隱居首陽山,而食,終被餓死。)好人沒有好報,或者好人受苦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獨伯夷、叔齊,比如顏回,比如作者,比如那些古往今來過江之鯽般的沉默于歷史的受難者。

  “善惡茍不應(yīng),何事空立言?”詩人對天發(fā)問,既然不是善惡有報,為什么古代先賢要講那樣的空話呢?

  受難本身就是積善之人淬煉自己生命境界的過程,直至無我的狀態(tài)。于是作者寫道:“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边@里引用了《列子·天瑞》的典故:孔子見到年已九十但精神矍鑠的隱者榮啟期,見他穿著鹿皮,用草繩做腰帶,鼓琴而歌,于是問他如何得以安貧樂道。他的回答很有意味:“……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榮啟期以達觀的心態(tài)面對貧困與死亡。其實,陶淵明想到了更深一層,他說,“饑寒況當年”,意為饑寒勝于他壯年的時候。實際上,按道家的觀點,身體是可以與心靈分開的,也就是說,心不應(yīng)受到形的羈絆,即使貧病交加,也能有一顆通達的心。而這,似乎是陶淵明終其一生汲汲以求的。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之所以能名聲傳世,憑的就是安貧樂道的節(jié)操。陶淵明同樣是這樣一位固守節(jié)操的貧士。

  其三

  【原文】

  道喪向[1]千載,人人惜其情[2]。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鼎鼎[3]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

  【注釋】:

  [1]向:靠近,將近。

  [2]情:私欲。

  [3]鼎鼎,舒緩的樣子。

  【譯文】

  大道淪喪將近千載,每個人都珍視自己的私欲。有酒而沒心情喝,只顧得上自己在這個世間的虛名。人們之所以愛惜自己的生命,還不是因為只有這一生?而一生的時間能有多久?倏忽如閃電,令人心驚。生前放松懈怠,依靠這些哪能有成!

  【賞析】

  這一首詩表達了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作者在這首詩中自我反思,警醒自己,切勿和普通的酒鬼或汲汲于世間功名的人同流合污。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這里的“情”指的是私欲。唯無情者是大丈夫。無欲則剛,其中包含了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陶淵明所向往的精神生活。

  但是,殘酷的現(xiàn)實又讓他不得不去面對生活中的蠅營狗茍,這嚴重污染了他的精神潔癖。因而他經(jīng)常借酒消愁,甚至埋怨道:“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他真心不理解這些人,也就是說,此刻他不能理解世間名望帶給人的滿足感。

  他在酒醉時反而很清醒:“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貴”是珍視的意思。結(jié)合之前寫的《悲從弟仲德》,作者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不足為奇。在作者看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田園居·其四》),又何必執(zhí)著于此世?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币簧斎恢挥幸换兀帐辖璐硕磫。而筆者想到了一種近乎朝生暮死的生命——蜉蝣。蜉蝣生如夏花,死如秋葉,而人的一生也“如幻、如電、如昨夢前塵”(《小山詞自序》)。面對生死,盡管酒醉,或者正是因為酒醉,作者反而是嚴肅的。

  可能作者此刻有了一種“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心態(tài),帶有一絲哀己不幸怒己不爭的心情寫下這首詩的結(jié)尾:“鼎鼎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

  本詩從擔憂私欲滋起使大道淪喪寫起,過渡到飲酒的主題。然后從死亡的視角審視人的一生,并以“鼎鼎百年內(nèi),持此欲何成”的詩句結(jié)尾。可見,陶淵明因郁郁不得志而飲酒,與此同時,卻也汲汲于形而上的追求中。

  其四

  【原文】

  棲棲[1]失群鳥,日暮猶獨飛。裴回[2]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3]!因值[4]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注釋】

  [1]棲棲:不安。《詩經(jīng)·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

  [2]裴回:徘徊。

  [3]依依:依戀。

  [4]值,遇。

  【譯文】

  離群的不安的鳥兒,到了傍晚依然獨自飛翔。顧盼徘徊找不到棲身之所,一夜夜鳴聲愈發(fā)凄涼。凄厲的音聲仿佛在思念著遙遠的故土,但飛去飛來多么地依戀這里的處所!遇到一棵挺立的松樹,收起翅膀遠遠向它飛來。寒風猛烈地吹拂著,萬木紛紛凋零,而只有這棵樹巋然屹立。在這里托身尋找到了棲息之地,千年以降永不離棄。

  【賞析】

  這首詩讓筆者想到了作者于十年前所作的《歸鳥》,“翼翼歸鳥,戢羽寒條。游不曠林,宿則森標”,那時他“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羈雌昨夜驚”(李商隱語);此刻,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不過他對“歸鳥”的'詳細刻畫格外地深沉與明晰。此刻的他,有種“羈旅十載身是客,魂歸一朝心亦鄉(xiāng)”的欣慰與感慨。

  開頭的意象很低沉,“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棲棲,不安的意思。歷史上較早的將鳥人格化的詩人是屈原,如“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等,后世的詩人引用的“鳥”的意象很多也與此相關(guān),在這首詩中,對應(yīng)于“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裴回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裴回,徘徊。因為不安,所以傷悲。雖然有著一絲“知我者謂我心憂”的黍離之悲但主要是羈旅之思!拔倚膫,莫知我哀”,與《采薇》遙相呼應(yīng)。

  而接下的兩句在表現(xiàn)手法上張力更為明顯,表現(xiàn)的場景也更為極端。“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第一句意為凄厲的音聲仿佛在思念著遙遠的故土。但這么一解釋,多少削弱了詩句的表現(xiàn)力。筆者認為,第一句中,表現(xiàn)力或者說感染力最強的不是“厲”字,而是“遠”字。某種意義上,鳥的鳴聲再凄厲,也會在作者構(gòu)建的宏大視野中被稀釋乃至消失。視野的遼遠與鳥的孤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唯其如此,才有真正的“去來何依依”,因為世界上最虔誠的祈求往往是神靈聽不見的祈禱。而“依依”二字也呼應(yīng)了上文的“夜夜聲轉(zhuǎn)悲”,或者說,二者共同呼應(yīng)了《采薇》的很著名的結(jié)尾: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與剛剛辭官回歸田園時寫《歸鳥》不同的是,此時作者已經(jīng)找到了精神的依托(盡管物質(zhì)上的匱乏也多少羈絆了他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于是作者寫道,“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孤鳥遇孤松,彼此取暖,彼此安慰,也彼此欣賞,暗示著陶淵明不后悔做了歸隱決定,認為歸隱是自己的歸宿。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令筆者想到作者的另外一首詩——《榮木》。陶淵明一直在追尋孔子意義下的大道,也就是所謂的“榮木”,無論是入世還是出世?鬃诱f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他也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兩者并不矛盾。

  結(jié)尾處作者寫道,“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有種九死未悔至死不渝的意味。隱居的輕松使得陶淵明文字不那么浮華,相反地以樸實甚至時而輕靈的狀態(tài)而存在。

  但我們也不必謳歌這種樸實背后的貧賤之隱,即我們不謳歌貧窮。我們可以贊嘆一首詩的樸素無華,但不能不了解它創(chuàng)作背后的艱辛。

  其五

  【原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1]。山氣[2]日夕嘉,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3]。

  【注釋】

  [1]南山:《詩經(jīng)》中多次提及,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斯干》),“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小雅·節(jié)南山》),意象不完全一樣。但無論在哪首詩里,“南山”大體上是一種幽靜的意象。此處亦指廬山,為雙關(guān)語。

  [2]山氣:山間的云氣!冻o·招隱士》:“山氣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曾波!

  [3]忘言:《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譯文】

  蓋一座草廬居住人間,但聽不到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聲音。借問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自己的心遠離塵俗,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于東籬之下采摘菊花,南山自然而然地進入我的視野。傍晚時分山嵐間的氤氳之氣多么美妙,飛鳥成群結(jié)伴地歸還。其中包含著大自然的真諦,想要辨析表達卻難于找到相應(yīng)的語言。

  【賞析】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人間蓋一座草廬,但聽不到車水馬龍的聲音!敖Y(jié)廬在人境”一句,平白如話,卻意味無窮。如同后世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樣,本身就蘊含著近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罚┑拇髿、自然、瀟灑!岸鵁o車馬喧”,確切說來,不是聽不見,而是下意識地將其忽略。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薄熬睂嶋H上指的是詩人自己。而“遠”字有兩重含義,一是偏遠,二是遼遠或高遠。因為心境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以下是千古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蹦仙剑傅牟粌H是廬山,也是一種隱逸的意象。蘇軾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碧K軾的意思是說在不經(jīng)意中看見南山,從南山優(yōu)美的景色,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與其適意的隱居生活中,陶淵明感受到物我兩忘又物我合一的真意妙趣。除此之外,也可視為隱居已久(其時他已徹底隱居近十年)的詩人,忽然意識到自己和古人的心意是息息相通的。畢竟南山在《詩經(jīng)》中多有隱逸的意象。而這或許是對這一句話的更深一層的解讀。

  “山氣日夕嘉,飛鳥相與還”,除了描寫夕陽西下的鄉(xiāng)村美景之外,飛鳥是作者對于另一個自己的描述。飛鳥,是作者渴望但不可即的事物,作者借飛鳥這一意象幫自己完成想去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比如借飛鳥去表達自己遨游于天地之間的心情:“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歸鳥》);“云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連雨獨飲》)等。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其實不僅如注釋所言(“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筆者也想到了老子的“大音希聲”,這一切都美好得不真實,與《飲酒》這一主題暗合,同時了全詩。

  陶淵明借著酒力為后人勾勒出一個(盡管很脆弱乃至虛幻的)隱逸的意象,這或許是一個永遠無法外在地實現(xiàn)的夢,但人類需要夢,用來追求美好的事物。

  全詩充斥著隱逸的意象,以宏大的氣勢開篇,以隱逸的意象結(jié)尾。生活中,陶淵明雖然距這首名篇的意境相去甚遠,但他在酒中所尋求到的達觀境界是我們所向往的,即,我們渴望在清醒時也能達到這一境界。

  其六

  【原文】

  行止[1]千萬端,誰知非與是。是非茍[2]相形,雷同共毀譽。三季[3]多此事,達士似不爾。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注釋】

  [1]行:可為。止:不可為。

  [2]茍:姑且。

  [3]三季:夏商周三代之末。

  【譯文】

  關(guān)于何所為何所不為的說法千頭萬緒,誰能辨別其中的是是非非?是與非姑且表面不一,而世俗卻對它們妄加區(qū)分褒貶。夏商周三代之末這樣的事情很多,通達之士似乎不這么看待問題。喟嘆于世俗中有那么多愚蠢之人,姑且跟隨“商山四皓”去隱居吧。

  【賞析】

  這首詩雖在《飲酒》組詩之列,但充斥著說理的色彩。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贝_然,一個人乃至一個時代的三觀都會有所差別!笆欠瞧埾嘈,雷同共毀譽”,大千世界,各色人等,種種言行,誰能判定是與非?有些人只簡單地從事情表面粗略地了解一下,就人云亦云,妄自評判。“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三季,夏商周三代!妒酚洝犯嬖V我們,歷史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美好。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痹谔諟Y明的心中,“商山四皓”不僅代表了出世的意象,也隱含了入世便能改變時局的意味。陶淵明似乎想要與世俗背馳,效仿“商山四皓”,有一顆超然之心,而不僅是形式上的歸隱。而全詩以世俗的分別開頭,講到世俗之人和圣人面對事物時的差別,最后以向往超然的心態(tài)結(jié)尾。

  其七

  【原文】

  秋菊有佳色,裛[1]露掇[2]其英[3]。泛[4]此忘憂物[5],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趣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注釋】

  [1]裛(yì),通“浥”,意為沾濕。

  [2]掇(duō):采摘。

  [3]英:花。

  [4]泛:浮。在這里為使動用法,即“使菊花浮在酒上”。

  [5]忘憂物:酒。

  【譯文】

  秋天的菊花呈現(xiàn)出各種佳美的顏色,采摘下露水沾濕的幾瓣菊花。把菊花散在酒上,飲下此杯則遺世之情愈發(fā)高遠。一大杯酒下肚,杯已盡,壺已傾。太陽落山,各種活動都已止息,鳥兒也回到樹林里鳴叫。在東邊窗戶下我傲然長嘯,回味著此生的真諦。

  【賞析】

  這首詩寫作者飲酒賞菊,遠離世俗。既遠世情,自然可以安然自得;蛟S此刻作者才真正進入“飲酒”的狀態(tài)——將酒意散落在美景之中。全詩滲透著一種慵懶的氣息。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秋天是菊花開放得最多最美的時候。采擷來帶著露水的菊花,泡在酒中,菊香酒香相互融合成為一體,一起飲下,絕佳!把`”字也許是用了《詩經(jīng)·召南·行露》的典:“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而其中“裛”通“浥”(《康熙字典》)。而“掇”字同樣出自《詩經(jīng)》:“采采芣苢,薄言掇之!薄镀]苢》是《詩經(jīng)》中最為安靜而美好的詩篇之一。所以,“裛露掇其英”不僅是簡單地采下被露水沾濕的花瓣,更重要的是里面蘊含寧謐而久遠的氛圍。古雅的用典和措辭,使得這首貌似通俗易懂的詩有了深度。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同樣用了《詩經(jīng)·邶風·柏舟》的典故。這句或許是全詩中最為灑脫的一句,讀來大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或“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前赤壁賦》)之感。這句詩不僅是簡單地飲酒,更重要是卓爾不群遺世獨立的情懷。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菊花歷來被當作傲霜之物,吃菊花被當作是修身養(yǎng)性的自潔行為。喝著這菊花酒,人也會更加超越世俗。當然,作者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間,或田園之間有什么?“日入群動息,歸鳥趣林鳴”,此時作者已然過了知天命之年,所以一方面寫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以“日入”代指生命的式微。作者歸隱田園,是心的歸隱。魂歸一朝心亦鄉(xiāng),這或許是陶淵明終身汲汲以求的境界。

  因而作者“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嘯,是古人借以和天地溝通的方式之一。常年隱居蘇門山的隱士孫登曾經(jīng)用這種方式和阮籍交流過。陶淵明在長嘯時更多地還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吧。而“聊復得此生”,一方面固然可以按照字面去解釋:姑且回味著此生的真諦。然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解讀為在山水田園之中,作者重獲了新生。

  全詩以隱逸的狀態(tài)流露出一種高貴的氣息。以菊花的意象開頭,以近乎優(yōu)雅的姿態(tài)與心境去摘采菊花。寓情于景,以高遠的心態(tài)將心中可能存在的塊壘稀釋化解在自然之中。最后回顧一生。

  其八

  【原文】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1]殄[2]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提壺掛寒柯[3],遠望時復為[4]。吾生夢幻間,何事紲[5]塵羈。

  【注釋】

  [1]凝霜:化用《楚辭·九章·悲回風》:“吸湛露之浮涼兮,漱凝霜之雰雰!

  [2]殄(tiǎn):滅絕。

  [3]寒柯:此處特指松樹。

  [4]遠望時復為:倒裝句,言“時復為遠望”。

  [5]紲(xiè):捆綁。

  【譯文】

  青松在東邊的園林里屹然而立,卻被眾多的雜草埋沒了它的英姿。寒冷的霜露使其他的植物凋謝,此時才見到它卓然高聳的樹枝。當初成片的林木誰也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只剩這一棵樹,大家都感到很驚奇。我提著酒壺,撫摸著歲寒的松樹,時不時地遠眺。我的一生猶如夢幻一般,為什么要羈絆于塵世呢?

  【賞析】

  如果說上一首詩還是樂觀的話,那么這首詩就在樂觀的氛圍里摻雜了些許悲涼。

  這貌似又是一首“名不符實”的飲酒詩,通篇幾乎沒有談到飲酒?梢姡嬀,只是為作者打開了另外一重視角,使得作者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高潔的情懷。陶淵明是人,有著七情六欲,來自生活的壓力與外界的誘惑無時無刻不在引誘著他。此時的作者,在“試向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卻“可憐身是眼中人”。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這句話有兩重含義,一是寫景,二是喻己。對青松,我們可以視為詩人在跟另一個自己交流,借此向天地,或自己表明心意。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等到嚴霜降,眾樹凋零,唯見青松卓然挺立。這里再度用了《楚辭》的典故,蘇軾的“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也部分接意于斯。《楚辭·離騷》中:“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一樣地高傲而卓絕。

  陶淵明曾經(jīng)有過志同道合的兄弟,即“友生”——“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詩經(jīng)·小雅·棠棣》)。如今“友生”們散落在天涯,陶淵明的心理落差可想有多大,所以這首詩意境蕭索。

  結(jié)合序言中顏延之和劉柳的相繼離開,給作者以沉重的打擊。在《歸鳥》中,陶淵明表達的是對于官場的厭惡與反感,而面對生死,作者是無力的。在這首詩中,詩人不禁問道,“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既然已經(jīng)看破這是一場夢,那么緣何還要駐足塵世呢?

  全詩以“青松”的意象開頭,講述了青松的高潔品性與卓爾不群,抒發(fā)了對于人世,或無常的喟嘆。

  其九

  【原文】

  清晨聞叩門,倒裳[1]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2]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3],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4]。紆轡[5]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注釋】

  [1]倒裳:顛倒衣裳,意為匆忙!对娊(jīng)·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2]田父:老農(nóng)。

  [3]尚同:以同為好。《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稟氣寡所諧:秉性不和。

  [5]紆(yū)轡(pèi):捥起韁繩。

  【譯文】

  大清早聽到敲門的聲音,沒來得及穿好衣裳就匆忙打開門。借問來者是哪一位?老農(nóng)懷著好意遠遠提著壺漿前來問候,他困惑于我為何與時代相背離。“衣衫襤褸地站在茅檐之下,算不上高蹈的隱居之士。舉世幾乎都隨波逐流,你也可以渾渾噩噩,自蹚渾水”。對于他的話我深表感激,但我的天性注定了不會茍合于眾人。挽起韁繩回駕從政不是辦不到,但違背自己的心愿又將陷入歧途。姑且痛飲這一杯酒,而我的人生馬車將一去不回。

  【賞析】

  這首詩中這個“田父”可能是不存在的,他可能是另一個陶淵明的外化。一如《楚辭·漁父》中,屈原虛構(gòu)了那么一個人物,來表達對于另一種選擇的訴求(也就是說,漁父是另一個屈原)。這首詩和《漁父》類似,詩人借此表示他終身歸隱的堅定信念,來統(tǒng)一答復那些嘮叨著不斷讓他入世的人。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大清早聽到敲門聲,詩人倒穿著衣裳就跑著去開門,表達出作者倉促的樣子。表面上的行為倉促,折射出內(nèi)心還留有一份入世的情結(jié)。“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問先生是哪個?原來是老農(nóng)帶著酒懷著誠意來看我。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這兩句開始進入了虛構(gòu)。老農(nóng)提著酒帶著吃食,從遠方來看我,懷疑我不得志,過得不好。

  “倒裳往自開”與“壺漿遠見候”是矛盾的,比喻作者和“壺漿”,亦即功名利祿的距離,是遙遠的。

  下面引用“田父”的話了,“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不要以貧窮為高貴,哪怕是在亂世之中。而“田父”接下來的話“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讓筆者再度想到《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稟氣,稟性,志氣,在這里大體是一致的。一個人首先要對得起自己,很顯然,陶淵明在出仕與隱居這件大事上,是對得起自己的。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這句話讓人想到《離騷》:“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倍竺娴摹扒夜矚g此飲,吾駕不可回”,則讓筆者想到《離騷》中從“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的希冀,到“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的彷徨,再到“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的灑脫。

  全詩以隱逸于田園的意象為背景,以類似于《漁父》的方式自問自答了一番。最后以表明自己隱逸的決心與態(tài)度結(jié)尾。

  其十

  【原文】

  在昔曾,直至東海隅。道路迥[1]且長,風波阻中涂。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qū)。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恐此非名計[2],息駕[3]歸閑居。

  【注釋】

  [1]迥:遠。

  [2]名計:良策。

  [3]息駕:停止車駕,這里指放棄仕途。

  【譯文】

  年少時曾經(jīng)遠游,一直到東海邊上。道路艱難而漫長,走到一半時有風波阻撓。是什么驅(qū)使我如此這般?似乎是饑饉使然。竭盡全力使自己吃飽,能剩下一點便積攢些許存糧。恐怕這不是一個好主意,還是停止追逐名利的步伐,回到休閑的居所。

  【賞析】

  這首詩是陶淵明的一段回憶。他曾一度離家求仕,但并不順利,其中的坎坷磨難,詩人不堪回首。如果不是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他絕對不會踏上這樣一條風波迭起的漫漫長路,同時,在這首詩中也表達了歸隱的決心。

  詩人有過三次正式的仕宦!端螘ぬ諠搨鳌分赋,“潛弱年薄宦”,也就是說,他在二十歲時曾為政府工作,拿著很低的薪水。結(jié)合史料與作者的詩句,應(yīng)該指的就是本詩這一段經(jīng)歷。

  “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指作者早年曾仕宦于東海沿海一帶。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涂”,進一步訴說著自己的艱難,而且語帶雙關(guān)。道路艱難漫長,既指“遠游”的漫漫長途,也指艱難曲折的出仕之路;“風波”既指“遠游”路途上的寒風和波浪,也指仕途上的各種困難和爭斗。接著言明原因:“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qū)!弊髡咴诙畾q時家庭經(jīng)濟遭遇了危機,作者曾寫過“弱冠逢世阻”(《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之類的句子。饑饉,使得作者不得不努力工作賺錢養(yǎng)家。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馀”,足見作者的窘迫。在公元384年,時年二十歲的作者家中應(yīng)該是有一些大的事故,比如親人生病,比如次年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饑荒等。作者盈余一點糧食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這么做殊非長久之計,干脆回去隱居。“息駕歸閑居”,表明陶淵明渴望從內(nèi)心止息對于名利的追逐,因而從“歸閑居”升華到無欲無求的出世境界了。

  其十一

  【原文】

  顏生[1]稱為仁,榮公[2]言有道。屢空不獲年[3],長饑至于老。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各養(yǎng)千金軀,臨化消其寶。裸葬[4]何必惡,人當解其表。

  【注釋】

  [1]顏生:顏回。

  [2]榮公:榮啟期。

  [3]不獲年:短命!妒酚洝酚涊d,顏回死時僅二十九歲,《孔子家語》記載他死時僅三十一歲。

  [4]裸葬:不穿衣服埋葬!稘h書·楊王孫傳》:“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及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土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甭阍幔瑸闂钔鯇O所提倡,而風行于魏晉時期。

  【譯文】

  顏回可稱為仁義之輩,而榮啟期也堪稱道德之楷模。但顏回貧窮且短命,榮啟期也忍饑挨餓直到老去。雖然他們留下了身后的美名,但他們的一生過得很悲慘。他們死了以后會去哪里?在生前稱心如意才是美好的狀態(tài)。修養(yǎng)自己的千金之軀,直到死亡降臨才不得不放下。何必厭惡裸葬?人們應(yīng)當理解裸葬的含義,那是回歸自然的表達。

  【賞析】

  一直以來,顏回被譽為仁者,榮公也是很有名的隱士,但是顏回常常挨餓,早早地就死了,榮公九十歲時還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他們雖留下身后美名,但生前窮困潦倒,生活無著,受盡苦難。

  有些人格外愛惜自己,把自己的身體看顧得特別仔細,但死后也只能肉體灰飛煙滅。因此,有人在彌留之際,囑咐兒子將他裸葬,要以身親土。

  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聲不值得特別重視珍惜,后四句說身體不值得珍惜看重。

  與第二首詩(“積善云有報”)類似,這首詩也表達了作者對于命運不公的疑惑,有近乎老莊回歸自然的思想。本詩與第二首詩的主要差別在于,那首詩偏儒,而這首詩偏道。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鳖伾蜆s公,分別指顏回和榮啟期,他們都是陶淵明久久追慕而不得的。

  “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歷史上關(guān)于顏回和榮啟期的死因眾說紛紜。

  顏回大約是堅持不肯做官,貧病交加而逝;而榮啟期天生地養(yǎng),逍遙自在而終。他們臨死前都很坦然,顏回覺得自己要回歸大道了,榮啟期覺得自己要回歸天地之中了。

  “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表達了作者對于名的觀點:不足賴。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死后會去哪里?在生前稱心才是美好狀態(tài)。表達了作者對于死后的名聲的看淡,活著應(yīng)及時行樂。

  “各養(yǎng)千金軀,臨化消其寶”,進一步站在死亡視角看問題,有一些道家的意味。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其表”。裸葬,亦即人一絲不掛地被埋葬,意味著回歸,因為人出生之時也是一絲不掛的,或許這也是裸葬的一個含義。

  作者從顏回和榮啟期的貧困談起,認為人應(yīng)該及時行樂,然后又談到了自己對于裸葬的達觀態(tài)度。過渡自然,有一點向死而生的意味。

  其十二

  【原文】

  長公[1]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杜門[2]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3]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一往[4]便當已,何為復狐疑?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擺落[5]悠悠談,請從余所之。

  【注釋】

  [1]長公:漢代張釋之的兒子張摯,字長公,曾任大夫,后來因為不和世人同流合污而被罷免。

  [2]杜:關(guān)閉。

  [3]仲理:漢代人楊倫,字仲理,陳留東昏人。曾以文章著稱,后來廣收門徒,培養(yǎng)了很多人。

  [4]往:去,這里指出仕。

  [5]擺落:擺脫。

  【譯文】

  張摯曾出仕過一次,因為秉持高尚的節(jié)操,所以被免職。關(guān)閉大門不再出來,一輩子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楊倫在大澤之地授課,風骨從這里顯得高尚。一次出仕就應(yīng)該停止從而永別官場,為什么又猶豫遲疑?罷了,還有什么可說的?世俗的言論一向都善于欺騙。擺脫世間的種種謬論,請隨我歸去隱居。

  【賞析】

  陶淵明在這首詩中言明了自己矢志不渝所恪守的事物。

  “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失時”在這里指“不逢時”。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不僅是人與世辭,而且是世與人辭。說明張長公歸隱得徹底。

  “長公”之后,作者又舉了第二個例子,“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在作者看來,自己和仕于漢順帝時期的楊倫相仿。順帝主政的近二十年里,朝政一直由宦官把持,連他本人也是宦官扶上位的。這與后世的晉朝軍閥控制政權(quán)相仿。于是作者自然就歸隱了。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一次出仕就應(yīng)該歸隱,這又有什么可猶豫的地方嗎?表達了作者對于官場的厭惡。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表達了作者對于世俗的無奈。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順任自然、聽天由命吧。我既然想到了要擺脫世俗的種種謬論,那就歸隱吧。我改變不了世界,但可以逃出去,比如歸隱。

  其十三

  【原文】

  有客[1]常同止,取舍邈異境[2]。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fā)言各不領(lǐng)。規(guī)規(guī)[3]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注釋】

  [1]《詩經(jīng)·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馬”。

  [2]此句相對作者而言。

  [3]規(guī)規(guī):拘泥的樣子。

  【譯文】

  有幾位客人經(jīng)常來訪,但是他們的志趣迥異。一個人經(jīng)常獨自喝醉,另一個人則時時保持清醒。醒的與醉的人相互嘲笑,他們的發(fā)言往往不得要領(lǐng)。拘泥的人是多么的愚蠢,而傲然的人與之相比,較為聰明。為我?guī)г捊o沉醉中的客人,太陽落山應(yīng)該點起蠟燭。

  【賞析】

  這首詩很奇怪,作者本人是酒醉之人(見序言),似乎在這首詩中保持著清醒。如我們在夢中往往察覺不到自己在做夢一樣,醉酒之人也很少能察覺到自己的真實狀態(tài)。很明顯,作者借酒酣之景寫心中之情。

  從行文看來,這首詩更為白話也更接地氣。有三個自己:醒著的;醉了的;還有一個客觀觀察者。即祈求長生(道家意義下的自己)、立善求名(儒家意義下的自己)與作者本人的意識。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這句話半真半假。真處在于有幾個客人前來造訪,“假”處在于“取舍”二字。作者以醉酒之人代指自己的“形”,即追逐長生不老的自己。以醒著的人代指“影”,即求得身后之名的自己。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這句話已在上面有所解釋!靶炎磉相笑,發(fā)言各不領(lǐng)”,說明在作者的心中,追求長壽與立善求名沒多大的關(guān)系,甚至在時間成本的意義上,兩者是矛盾的。一個人花一天的精力著書立說,這一天也就不大可能刻意調(diào)養(yǎng)身心或煉制所謂的丹藥,以追逐長生不老。

  “規(guī)規(guī)一何愚,兀傲差若穎”,比之于清談?wù)`國追求長生的道家而言,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更為務(wù)實。況且作者說“兀傲差若穎”,就是說儒家的自己僅僅是比道家的自己較為明智罷了。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日沒代表生命的終止,而秉燭則意味著生命殘存的信息。這句話是作者作為一個清醒的生命所說的,亦即出自“神”之口,《神釋》中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边@里,“形”與“神”統(tǒng)一了,而在“死而不亡者壽”的意義下,“形”與“影”也完成了統(tǒng)一。一如百川歸海,這三個自己都統(tǒng)一到作者的意識之中。結(jié)合作者的《形影神》,全詩以隱喻的手法具體描述了形影神是如何統(tǒng)一到“神”之中的。

  其十四

  【原文】

  故人賞我趣[1],挈壺[2]相與至。班荊[3]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4]。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5]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釋】

  [1]趣:嗜好。

  [2]挈(qiè)壺:提著酒壺。

  [3]班荊:鋪荊于地。《左傳》:“班荊相與食!

  [4]行次:先后次序。

  [5]悠悠:《列子·楊朱篇》:“悠悠者趨名不已。”

  【譯文】

  老友贊賞我的嗜好,提著酒壺過來與我飲酒。鋪好枝葉坐在松樹下,喝了幾杯后就醉了。鄉(xiāng)親父老七嘴八舌地談話,斟酒也不按照上下的次序。不知不覺中已達到忘我的境界,哪里還在意外部的事物?追逐名利之人迷戀他所汲汲于斯的名聞利養(yǎng),體會不到酒中的深深樂趣。

  【賞析】

  從詩的內(nèi)容上來看,這首詩像是“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的詩作。

  老友贊賞詩人飲酒的嗜好,大老遠的提著酒壺跑了過來。大家鋪好樹枝樹葉坐在松樹下面,貌似大家伙都不勝酒力,喝得醉醺醺的,也就顧不得太多禮數(shù)與規(guī)矩。在朦朧的醉意中,什么都消失了,詩人忘卻了自己,也忘卻了世情,忘記了事物。這幾句使人仿佛看到一個醉態(tài)可掬的詩人形象。

  “觴酌失行次”,有那么多的名士,一個個喝得醉醺醺的。在酒中,作者或許一點點地意識到酒醉本身,直到這份意識也瓦解了。這一點與佛教描述的死亡過程是相似的,酒醉對應(yīng)死亡,而那份意識對應(yīng)著死者的“中陰身”。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有些人迷戀功名利祿,但是詩人追求的是酒中的深味。魏晉以來,有很多的名士,他們大多崇尚自然,放浪形骸,以嗜酒為風雅,追求與自然合為一體的純粹境界,他們認為只有通過飲酒,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深味”就是指的這個意思,大抵是作者酒醒回味醉酒的感覺。盡管這種感覺很不真實很虛幻,不過,或許這一體驗也只有在酒醉時才能把握得到。

  其十五

  【原文】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1]有翔鳥,寂寂無行跡。宇宙[2]一何悠,人生少至百[3]。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若不委[4]窮達,素抱[5]深可惜。

  【注釋】

  [1]班班:鮮明的樣子。

  [2]宇宙:《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3]人生少至百:《呂氏春秋·安死》:“人之壽,久之不過百!

  [4]委:拋棄。

  [5]素抱:平素之志。

  【譯文】

  因為貧窮,房屋不能得以修葺,灌木荒草遍長我的宅院。美麗的飛翔的鳥兒,寂靜的小路上沒有行跡。往古今來上下四方是多么的悠遠,人的一生卻罕有能活過百年的。在歲月的逼迫下,我的雙鬢早已斑白。如果不拋棄對困頓還是通達的憂慮,那么違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賞析】

  按照訓詁學者的說法,這首詩押的是入聲韻。平聲者哀而妄,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所以,僅從音韻的角度講,沒有隱喻,沒有抒情,這是一首酒后直抒胸臆的詩作。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首先從居住環(huán)境寫起。衡門之下,可以棲遲,窮日子也有窮日子的快樂。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班班,鮮明的樣子。這一句直抒胸臆,作者借飛鳥表達出一種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狀態(tài)。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詩人和天地對話,有問卻沒有答?畤@在宇宙之中,人是多么渺小。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時間,能淡化一切,也能帶走一切。如果自身作為旁觀者,就能冷眼看著這一切。但可惜,陶淵明似乎并非這樣的旁觀者。他對這個世間,如同我們中幾乎所有人一樣,依然充滿感情。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素抱,指的是詩人的平素之志。詩人用這句話,表達了自己對于平素之志的堅持。

  全詩從荒涼的居所開頭,寫了自己寂寞而寥廓的心境,最后寫了對平素之志的堅定之心。

  其十六

  【原文】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1]。行行[2]向不惑,淹留[3]自無成。竟[4]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5]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6]不在茲,終以翳[7]吾情。

  【注釋】

  [1]六經(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樂》。

  [2]行行:不斷行走。

  [3]淹留:遲滯!冻o·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4]竟:始終。

  [5]褐:粗布衣!丁罚骸爸艺呦,則我者貴也,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6]孟公:劉龔,字孟公。

  [7]翳:隱蔽的樣子。

  【譯文】

  年少時很少與人交往,愛好流連的是閱讀儒家的六經(jīng)。行而又行,苦苦求索,不覺已入不惑之年,遲滯不前駐足原地,我一無所成。始終恪守住君子固窮的操守,我備受饑饉與寒冷的折磨。茅屋破敗,飽經(jīng)寒風的侵襲,荒草埋沒了門前的庭院。披著粗布衣服守著漫漫長夜,報曉的公雞遲遲不肯啼鳴。賞識我的劉龔之流已然過世,我只好隱蔽自己的真實感情。

  【賞析】

  這首詩隱隱有《國風》的風格,表達了和《離騷》相似的感情。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少年時很少與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經(jīng)!叭耸隆笨梢岳斫鉃閼(yīng)酬式的交往。關(guān)于儒家的六經(jīng),一般讀書人往往只會朝里讀,而陶淵明則傾向于往外讀。前者重分析,后者重綜合。筆者想到《列子》的一個寓言:九方皋相馬。九方皋看到的是馬的天賦和內(nèi)在素質(zhì),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記了它的表面(比如顏色,雌雄)。九方皋只看見所需要看見的,看不見他所不需要看見的。而陶淵明讀書的方式應(yīng)該與之相似。

  “行行向不惑,淹留自無成”,現(xiàn)在已經(jīng)年歲高了,但學業(yè)停滯事業(yè)無成。

  “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從“饑寒”“敝廬”“荒草”等字樣,可見詩人的生活已經(jīng)困窘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雖然始終抱著“君子固窮”的節(jié)操來隱居田園,但當悲涼的冷風襲來的時候,饑寒交迫的人實在不能入睡,只好披衣下床,坐待天明。詩人自認是君子,有遺風有傲骨,但也不得不向生活低頭,向饑餓和寒冷低頭。唯其出自一個隱士之口,這些語言才尤為令人悲哀。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這兩句無疑是在渲染悲涼與漫長。這不僅寫的是作者的處境,也是書寫作者的內(nèi)心!芭质亻L夜,晨雞不肯鳴”,饑饉和寒冷使人清醒,盼著天亮,雄雞卻遲遲不打鳴。很婉轉(zhuǎn)地表達了作者對于生活的擔心。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能賞識我的劉孟公式的人物不在這里,我只好隱蔽自己的真情實感,言外之意有著《離騷》中“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钡泥皣@。

  全詩從回憶自己的少年時代開始,寫到了四十歲的彷徨無依,再結(jié)合眼下堪稱狼狽和蕭索的生活,最后談到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受。

  其十七

  【原文】

  幽蘭[1]生前庭,含薰[2]待清風。清風脫然[3]至,見別蕭艾[4]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5]。

  【注釋】

  [1]幽蘭:香草,比喻才德!冻o·離騷》:“時曖曖其將罷兮,結(jié)幽蘭而延佇!

  [2]薰:香氣。

  [3]脫然:輕快。

  [4]蕭艾:臭草!冻o·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5]鳥盡廢良弓:化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譯文】

  幽蘭生長在前面的庭院里,含著芬芳等待著清風。如果清風輕快地到來,就能彰顯它與臭草的不同。走著走著,迷失了原來的道路,順應(yīng)自然之道或許能夠走通。察覺到了應(yīng)該歸隱,飛鳥射盡哪里還需要良弓?

  【賞析】

  本詩罕見地借用了《楚辭》,尤其是《離騷》的意象。作者用幽蘭等待清風來顯示它的清香脫俗,不與凡俗同流合污,以此比喻自己懷才不遇,正在等待時機。然而仕途險惡,所以只好隱居起來,自守清高。

  “幽蘭”這一意象容易讓讀者想到《楚辭》。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出自《離騷》,這表明陶淵明和屈原一樣,也有著一份深沉的幽憂之思。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這讓筆者想到《離騷》里主人公面對歧途的反應(yīng):“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倍c屈原不同的是,陶淵明的肩上沒有江山社稷的責任,因此于他而言,“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作者不像屈原一樣,后者身為楚國貴族,有著應(yīng)該有的擔當。作者可以選擇隱居,并以這種方式延續(xù)著他山水田園般的生活。

  其十八

  【原文】

  子云[1]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2]。觴來為之盡,是諮[3]無不塞。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4]。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注釋】

  [1]子云:指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qū))人。西漢后期著名學者。

  [2]載醪祛所惑:《漢書·揚雄傳》:“家素貧,嗜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

  [3]諮(zī):問,詢問。

  [4]伐國:攻打別的國家。

  【譯文】

  揚雄平素好酒,奈何家中貧寒買不起。有時遇上幾個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向他請教問題,讓他答疑解惑。舉起酒杯一飲而盡,有問題都給予切實的講解。有時不肯說話,應(yīng)該是詢問到攻打別的國家的問題。仁者用他的心,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賞析】

  這首詩押的也是入聲韻,與第十五首一樣,言志乃至說理的意味很濃。作者是借辭賦大家揚雄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情。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按照史書的記載,陶淵明的境遇頗似揚雄。和唐朝詩人喜歡以漢喻唐一樣,陶淵明這樣寫也是自況,而這樣的境況對應(yīng)于《五柳先生傳》中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于是“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對應(yīng)于《五柳先生傳》中的“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詩接著寫揚雄“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只要有酒,幾乎是有問必答。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這句表達了詩人對于現(xiàn)實問題的緘默,但很明顯,緘默不代表沒有態(tài)度,不評論不代表沒有態(tài)度,更不代表沒有行動。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全詩以移情的手法開頭,記述了揚雄安貧樂道的狀態(tài),并以仁者的姿態(tài)對于前來請教問題的人們進行作答,最后表達出“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的內(nèi)心世界。

  其十九

  【原文】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1]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2]分,終死歸田里。冉冉[3]星氣流,亭亭[4]復一紀[5]。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6]。

  【注釋】

  [1]將養(yǎng):養(yǎng)活。

  [2]介然:耿直。

  [3]冉冉:慢慢地!冻o·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边@里是說時光荏苒。

  [4]亭亭:遙遠的樣子。司馬相如《》:“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復明!

  [5]紀:十二年為一紀。

  [6]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漢書·疏廣傳》:“……廣既歸鄉(xiāng)里,日令家共具設(shè)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數(shù)問其家金馀尚有幾所,趣賣以共具!

  【譯文】

  昔年曾忍受漫長的饑餓,于是丟下農(nóng)具去學著做官。養(yǎng)活一家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饑饉與嚴寒總是和我糾纏。彼時已接近而立之年,意志得以分辨廉恥。以耿直的秉性去從事我的工作,最終還是拂衣而去,隱居田園。歲月如梭,時光荏苒,悠悠然地又過了大約十二年。人間一向寥廓混沌,因而楊朱停止在歧路之前。雖不能像歸隱的前人一般揮金取樂,但有濁酒也使我很快樂。

  【賞析】

  作者以清醒的姿態(tài)簡略回顧了自己做官的動機與經(jīng)歷,接著說明歸隱的自在。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將養(yǎng)不得節(jié),凍餒固纏己”,交代了學習做官的動機不是為了“澄清天下”,也不是為了光宗耀祖,只是很現(xiàn)實地也很重要地不想繼續(xù)忍饑,畢竟孔子說過,“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這里的“學”原指求道,這里指求取功名。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這四句概括了作者從二十九歲到四十二歲這十三四年的仕途經(jīng)歷及他徹底歸隱的狀態(tài)。

  歸隱后,“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耙患o(十二年)”應(yīng)改為“十載”——作者于四十二歲歸隱,作這首詩時五十二歲。不過古人也有虛指,所以無論是“一紀”還是“十載”,都表示了恍若隔世,時間邈遠。在這十年里,作者據(jù)說染上瘧疾,九死一生,加之親朋好友紛紛離世,作者不免有此喟嘆。加之作者站在死亡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人生,因而這一句的格調(diào)復雜,對于很多事情作者都能夠放下了。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經(jīng)歷苦難不代表擁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活著遠比死去要艱難。其實不止是楊朱,幾乎我們每一個人對于前途都是未知的。正是這種未知給我們帶來了恐懼的感覺,或者說,無常。而“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既然不能像歸隱的疏廣那般出手闊綽,至少酒還是有的。

  其二十

  【原文】

  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1]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洙泗[2]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如何絕世[3]下,六籍[4]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5]。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注釋】

  [1]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稘h書·揚雄傳》:“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

  [2]洙泗:洙水和泗水,曾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3]絕世:斷絕食物和祭祀,這里指漢朝滅亡。

  [4]六籍:六經(jīng)。

  [5]頭上巾:有用頭巾濾酒的習慣。

  【譯文】

  伏羲、神農(nóng)這些圣人離我們已然久遠,現(xiàn)在滿世界不再淳樸純真。那位投入于傳道的魯國老人,竭盡全力將社會彌補,使之重返真純。雖然沒有感應(yīng)到鳳鳥的來臨,禮崩樂壞的時代也因而有所恢復。而洙泗之濱依然回蕩著微言大義,戰(zhàn)亂卻把時代推向暴秦。書典籍有什么過錯?被秦始皇燒成灰燼。漢初幾位老人勤勤懇懇,為往圣的經(jīng)典絕學嘔心瀝血。緣何漢朝傾覆之后,就沒有人肯閱讀六經(jīng)!人們駕車終日奔波,卻鮮有知道自己的方向的。若不再痛快地飲酒,怕是要辜負濾酒的頭巾。只遺憾我酒后胡言亂語,你們也應(yīng)該原諒我這個醉人。

  【賞析】

  這是組詩的最后一首。

  在陶淵明看來,從《山海經(jīng)》記載的先民,到夏商周三代,再到秦漢,世風日下。

  “羲農(nóng)去我久,舉世少復真”,像伏羲、神農(nóng)那樣的時代已然遙矣遠矣,作者指的是三皇時代,是他所懷念的。

  下面到了春秋時代!凹臣臭斨雄,彌縫使其淳”,這個魯國的老人顯然就是孔子。孔子為傳道汲汲奔走,補救闕失。

  在作者看來,因為孔子的緣故,“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論語·子罕》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各種祥瑞沒有彰顯,意味著圣王不會降臨,孔子也要離世了。身處春秋的孔子和身處晉宋之交的陶淵明都有著“鳳鳥不至”的感慨。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在作者以及大多數(shù)人眼中,秦朝是一個暴虐的朝代。例如奴役百姓修造很多大型的建筑(如長城、阿房宮等),例如焚書坑儒。尤其是后者,詩書典籍的被燒毀令作者痛心疾首。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qū)區(qū)諸老翁,為事誠殷勤”,好在西漢初還有伏生等幾個老儒生,為恢復往圣的經(jīng)典勤勤懇懇。

  作者依次而下,述說了兩漢傾頹之后的場景,“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為什么到了這一個時代,就沒有人喜歡親近六經(jīng)了呢?

  人們“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忙忙碌碌卻不知為何而忙碌,可能在陶淵明看來,六經(jīng)的精華也隨著懷終追遠的精神一并消失了。

  于是“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現(xiàn)在除了痛快地喝酒,還能做什么呢?

  最后,“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給自己打了一個圓場,所指向的不僅僅是這首詩,同樣指向了這組詩中的其余十九首。

  全詩從遠古寫到了夏商周,再寫到了秦漢時期的儒家,繼而感喟現(xiàn)實與六經(jīng)的脫節(jié),最后寫到了自己,有詠史的意味。

【《飲酒》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

秦王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0-25

《飲酒》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0-24

秦王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1-30

陶淵明《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09-05

《飲酒·其五》原文及翻譯賞析08-01

《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05-23

飲酒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05-02

《飲酒》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7-15

《飲酒》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