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賞析(精華3篇)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又呈吳郎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草堂前的棗樹任由西鄰打棗,
她是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一位婦人。
不是因為窮困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
只因為不讓她變恐懼所以需要轉變你的態(tài)度,變得可親。
那婦人防著你雖然是多心,
但你在棗樹周圍插上稀疏的籬笆就顯得太較真了。
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征求而一貧如洗,
我不由想到現在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濕了衣巾。
注釋
(1)呈:呈送,尊敬的說法。這是用詩寫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這是又一首,所以說“又呈”。作者用了小輩給老輩的“呈”讓吳郎更易接收。
。2)吳郎:作者的一個親戚,輩分比作者小,郎則是對人的愛稱。
(3)撲: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鄰:就是下句說的.“婦人”。
。6)不為:要不是因為。
。7)寧有此:怎么會這樣(做這樣的事情)呢?寧:豈,怎么。此:代詞,代貧婦人打棗這件事。
。8)只緣:正因為。
。10)恐懼:害怕。
。11)轉須親: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善。親:親善。
。12)即:就。
。13)防遠客:指貧婦人對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擔心。
(15)便:就。
(16)插疏籬:是說吳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籬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賦稅征斂。
(19)貧到骨:貧窮到骨(一貧如洗)。
。20)戎(róng)馬:兵馬,指戰(zhàn)爭。
賞析:
這首詩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歷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后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他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分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于受。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賞析2
簡介:
這首出自《集》。767年(大歷二年),即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表現了作者對貧苦百姓的同情和關愛。
譯文:
草堂前的棗樹任由西鄰的一個打棗,這位西鄰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
“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
正由于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
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
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
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征求而一貧如洗,我不由想到現在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濕了衣巾。
注釋:
。1)呈:呈送,尊敬的說法。這是用詩寫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這是又一首,所以說“又呈”。作者用了小輩給老輩的“呈”讓吳郎更易接收。
(2)吳郎:系吳姓親戚。將草堂讓給他住。這位親戚住下后,即有筑“籬”,護“棗”之舉。為此寫詩勸阻。
。3)撲: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鄰:就是下句說的“婦人”。
(6)不為:要不是因為。
。7)寧有此:怎么會這樣(做這樣的事情)呢?寧:豈,怎么。此:代詞,代貧婦人打棗這件事。
(8)只緣:正因為。
(10)恐懼:害怕。
(11)轉須親: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善。親:親善。
。12)即:就。
。13)防遠客:指貧婦人對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擔心。
。15)便:就。
(16)插疏籬:是說吳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籬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賦稅征斂。
(19)貧到骨:到骨(一貧如洗)。
(20)戎(róng):兵,指。
賞析/獎賞:
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從詩人自己過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皳錀棥本褪谴驐。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打”,而用這個短促的、沉著的入聲字“撲”,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說:“無食無兒一婦人。”原來這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沒有兒女的老寡婦。詩人等于是在對吳郎說:“對于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
三四兩句緊接一二句:“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薄袄ЦF”,承上第二句;“此”,指撲棗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正由于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使她安心撲棗。”這里說明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陜西中唱道:“唐朝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說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氣貫串,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吳郎。
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凹捶肋h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系起來看!胺馈笔翘岱,心存戒備,其主語是寡婦!斑h客”,指吳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說過慮。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這兩句詩是說:“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吳郎有點太不體貼人。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吳郎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卻不該還要插上籬笆。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后兩句“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并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征求”,使她窮到了極點。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xù)了十多年的戰(zhàn)亂,即所謂“戎”。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大局,以至于流淚。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zhàn)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也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zhàn)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最后一句詩,好像扯得太遠,好像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關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讀者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苦用心”和他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
這首詩的人民性是強烈而鮮明的,在通常用來歌功頌德以“高華典雅”為特征的中,尤其值得重視。詩的藝術表現方面也很有特點。首先是現身說法,用詩人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fā)對方,用顛撲不破的道理來點醒對方,最后還用詩人自己的眼淚來感動對方,盡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說教,措詞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像“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既有的形式美、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清人盧德水說:“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導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音藹如也”(《讀杜私言》)。全詩正是在這種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的。詩作表達了杜甫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賞析3
原文:
又呈吳郎
唐代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譯文
草堂前的棗樹任由西鄰打棗,她是沒有飯吃沒有兒子的一位婦人。不是因為窮困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只因為不讓她變恐懼所以需要轉變你的態(tài)度,變得可親。那婦人防著你雖然是多心,但你在棗樹周圍插上稀疏的籬笆就顯得太較真了。貧婦人已經訴說過了因為賦稅的征求而一貧如洗,我不由想到現在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災難而眼淚打濕了衣巾。
注釋
(1)呈:呈送,尊敬的說法。這是用詩寫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這是又一首,所以說“又呈”。作者用了小輩給老輩的.“呈”讓吳郎更易接收。
(2)吳郎:作者的一個親戚,輩分比作者小,郎則是對人的愛稱。
(3)撲: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鄰:就是下句說的“婦人”。
(6)不為:要不是因為。
(7)寧有此:怎么會這樣(做這樣的事情)呢?寧:豈,怎么。此:代詞,代貧婦人打棗這件事。
(8)只緣:正因為。
(9)恐懼:害怕。
(10)轉須親: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善。親:親善。
。11)即:就。
。12)防遠客:指貧婦人對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
。13)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擔心。
。14)便:就。
。15)插疏籬:是說吳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籬笆。
。16)甚:太。
。17)征求:指賦稅征斂。
。18)貧到骨:貧窮到骨(一貧如洗)。
。19)戎(róng)馬:兵馬,指戰(zhàn)爭。
賞析:
這首詩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歷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后來,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即詩中吳郎),他自己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去。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苦,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以前杜甫寫過一首《簡吳郎司法》,所以此詩題作《又呈吳郎》。吳郎的年輩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地用了“呈”這個似乎和對方身分不大相稱的敬詞,這是讓吳郎易于受。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賞析12-28
《又呈吳郎》原文及翻譯賞析[精]03-16
又呈吳郎原文及賞析03-02
《又呈吳郎》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2-30
杜甫《又呈吳郎》閱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01-10
杜甫又呈吳郎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4-22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阮郎歸·初夏原文翻譯及賞析10-18
阮郎歸·呈鄭王十二弟原文及賞析03-01
詠雪吳均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