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日齊山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
古詩簡介
選自《樊川集注》是的作品。此詩以曠達(甚至頹廢)之意來消解多憂、無常的悲哀。起二句興寄高遠,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陶潛以為解釋。后四句直言縱飲銷憂、曠達處世,不必憂生傷逝。此詩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惻,令人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翻譯/譯文
倒映秋影剛剛南飛,約攜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佳節(jié),不必懷憂登臨嘆恨。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流淚。
注釋
、伲壕。齊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東南。
、诖湮ⅲ褐庚R山上的翠微亭,其為于唐會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贈秋浦少府》中的“開簾當翠微”句意,在齊山之巔建“翠微亭”,以表追思之意。
、邸皦m世”句:“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于掛懷。
④“”句:菊:此暗用典故。卷四引《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蒗╠ǐng):大醉。
、夼I剑骸丁(nèi)篇諫上》:“(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jù)皆從而泣!迸I,在今山東臨淄。
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敖镉把愠躏w,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佳節(jié),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的山,到了仍然是一片縹青色,這就是所謂翠微。人們,仿佛是登在這一片可愛的顏色上。由高處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飛來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顯得水空的澄肅。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用“翠微”這樣美好的詞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這種節(jié)日登臨的愉悅,給詩人素來抑郁不舒的情懷,注入了一股興奮劑!皦m世難逢開口笑,菊須插滿頭歸。”他面對著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覺得應該插個滿頭歸去,才不這一場。詩人意識到,塵世間像這樣開口一笑,實在難得,在這種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勸客,又像是勸自己:“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斟起酒來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jié),無須在節(jié)日登臨時為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這中間四句給人一種感覺:詩人似乎想用偶然的開心一笑,用節(jié)日的醉酒,來掩蓋和消釋長期積在內(nèi)心中的郁悶,但郁悶仍然存在著,塵世終歸是難得一笑,落暉畢竟就在眼前。于是,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lián)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流淚。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結(jié),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xiàn)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jié)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那樣深、那樣難以驅(qū)遣,除了因為自己懷有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huán)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客”有關。這位“客”不是別人,正是詩人,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的排抑,未能見用。這次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無論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詩人的曠達,在語言情調(diào)上表現(xiàn)為爽利豪宕;詩人的抑郁,表現(xiàn)為“塵世難逢開口笑”、“不用登臨恨落暉”、“牛山何必獨沾衣”的凄惻低回,愁情拂去又來,愈排遣愈無能為力。這兩方面的結(jié)合,使詩顯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惻。
【《九日齊山登高》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九日齊山登高原文及賞析11-26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10-20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登高》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8-04
九日齊山登高的詩歌賞析10-23
思齊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12-07
登高原文,翻譯,賞析01-05
登高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