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12-04 15:35:35 古籍 我要投稿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1篇【優(yōu)】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到如今多少戰(zhàn)士萬里出征不見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wèi)青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zhàn)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扒貢r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碧热艄ヒu龍城的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圣地龍城的名將衛(wèi)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褒埑秋w將”并不只一人,實指李衛(wèi),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安唤獭,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nèi)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nèi)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2

  忽聞天上將,關塞重橫行。

  始返樓蘭國,還向朔方城。

  黃金裝戰(zhàn)馬,白羽集神兵。

  星月開天陣,山川列地營。

  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

  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

  翻譯

  忽聽得天上降下將軍,在邊塞再次縱橫馳騁。

  剛剛從樓蘭之國歸來,馬上又奔向朔方邊城。

  戰(zhàn)馬披掛上黃金鎧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

  按星月分布擺開天陣,據(jù)山川形勢排列地營。

  晚風吹來軍中的號角,春光耀眼軍旗在飛動。

  哪里知道定遠侯班超,他原來還是一介書生。

  注釋

  天上將:形容將領用兵神奇。

  橫行:比喻所向無敵。

  樓蘭國:漢代西域的一個國家,故址在今新疆羅布泊西若羌縣一帶,后改名鄯善。

  還:迅速。

  朔方:漢武帝時置郡,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西北。

  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裝飾竿頂?shù)钠臁?/p>

  “星月”二句:贊美這位將軍精通兵法,能夠根據(jù)天象以及地形布置陣營。

  畫角:古代軍中號角。

  飛旌:即飄揚的軍旗。

  班定遠:東漢班超,本是書生,明帝時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留滯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國歸屬漢朝,以功封定遠侯!逗鬂h書》有傳。

  賞析

  由詩題可知,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將軍再度出塞,姓陸的縣令寫詩贈別,詩人遵循該詩原韻,運用描寫、想象、夸張等多種藝術手段,熱烈頌揚了將軍的愛國精神。

  詩人一落筆就以“忽聞”兩字表達了意想不到的驚嘆,同時,又用“天上將”盛贊了將軍的神武智勇。為下文寫他再次馳騁疆場的壯舉作了鋪墊。三、四句,緊承第二句,以“始返”與“還向”相呼應,簡潔流暢地表現(xiàn)了將軍的西征北戰(zhàn),奔馳不息。他剛從遙遠的“樓蘭國”返回,現(xiàn)在又要奔赴數(shù)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為了安邦御敵,這個以赫赫戰(zhàn)功贏得天將之稱的將軍急國家之所急,不貪圖安逸享樂,品德非常高尚。

  “黃金裝戰(zhàn)馬”以下六句,是設想將軍再度出塞后的戰(zhàn)斗生活,詩中沒有表現(xiàn)軍旅的'艱辛,也沒有渲染戰(zhàn)斗的激烈悲壯,而是突出表現(xiàn)了將軍的指揮才能,刻劃了一個威儀堂堂、諳熟六韜,足智多謀、善于用兵的統(tǒng)帥形象。他騎著黃金裝飾的戰(zhàn)馬,揮動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調(diào)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樣壯觀神秘的軍陣,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營寨。接著,詩人又以“晚風吹畫角,春色耀飛旌”暗示征戰(zhàn)的必勝。嘹亮的號角聲和軍旗上閃耀的春色透露,全軍士氣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將軍的神武,也借這兩句氛圍描寫得到了渲染烘托。在這六句中,詩人分別使用了“裝”、“集”、“開”、“列”、“吹”、“耀”六個動詞,把戰(zhàn)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畫角、軍旗、晚風、春色交織在一起,生動地再現(xiàn)了英勇雄壯、聲勢震天的軍陣場景,大大增強了全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末二句:“寧知班定遠,猶是一書生”,借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寇立功,封定遠侯的事例,肯定書生出身的將軍定會建立名垂青史的功業(yè)。詩人先用反詰詞“寧知”領起,于后又以“猶是釋疑”,避免了平鋪直敘,表達了對將軍的殷切期望。

  此詩氣勢激昂雄健,體現(xiàn)出一種蒸蒸日上的初唐氣象。詩中多處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掛角,縱橫開闔,語出自然,渾然一體,實為大家手筆。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稱陳子昂“實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詩觀之,此言并不為過。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前出塞九首

  唐代:杜甫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zhàn)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里余,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shù)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qū)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擄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余,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譯文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悲悲戚戚地離開了家鄉(xiāng),踏上漫長的征路奔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官家限定了到達前線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難免災禍。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我們君王的疆土已經(jīng)遼闊,而開邊的戰(zhàn)爭還是如此繁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只好棄絕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忍泣吞聲地扛著武器向前跋涉。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出了家門,一天天地走遠了;見識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氣。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骨肉之恩豈能不顧?無奈身為男兒死活沒有定期。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摘掉絡頭讓馬疾馳,解下韁繩提在手里。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從萬仞高山飛馳而下,俯下身來練習拔取軍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蘸著嗚咽的隴頭水磨礪戰(zhàn)刀,水色變紅才覺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我想不理睬這令人斷腸的流水聲,怎奈心緒已亂了許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

  大丈夫立誓以身許國,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功名圖麒麟,戰(zhàn)骨當速朽。

  只要能把自己的畫像放在麒麟閣,即便立即戰(zhàn)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押送征夫的是你們這些官長,而遠戍邊疆的我們也都算個人。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不管是生是死我們向前去,用不著你們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路上遇到一個相識的人,托他捎封信給家中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傷心啊我們雙方已是永別了,再也不能相聚一處同受苦辛。

  迢迢萬里余,領我赴三軍。

  走了迢迢萬里路,終于被領著來到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軍中的苦樂多么懸殊,主將對此哪能了解詳盡?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shù)百群。

  隔著河水望見了敵人的騎兵,眨眼間就馳過了幾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我現(xiàn)在僅僅是個小卒,何時才能建立功勛?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驅(qū)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驅(qū)馬奔馳正逢天降大雪,行軍進入一座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沿著危險的山路抱運寒石修筑城壘,凍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此處距國門已十分謠遠,何時才能筑好城壘得以歸還?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頭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們眼巴巴地望著卻不能攀上它飛回故園。

  單于寇我壘,百里風塵昏。

  敵人前來攻打我們的城壘,百里沙場風塵昏暗。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我們揮動寶劍幾次出擊,就把敵軍打得東逃西散。

  擄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我活捉了敵人的一個酋長歸來,系上他的脖子交給主將。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然后悄悄地站到隊列里,初次得勝又何必為自己張揚?

  從軍十年余,能無分寸功。

  我從軍十多年了,難道沒有一點點的功勞?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眾人爭相冒功求賞,我想報功卻羞于與他們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與戎。

  爭功奪利的事中原也有,何況在這與異族鄰壤的邊境!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大丈夫應當心懷天下,豈可為個人的困窮而動容!

  注釋

  戚(qī)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戚:愁苦貌。因被迫應往,故心懷戚戚。悠悠:猶漫漫,遙遠貌。交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縣,是唐王朝防吐蕃處。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yīng)禍羅。

  公家:猶官家。有程期,是說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死無時:是說時時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戰(zhàn)場。正因為死活毫無把握,所以也就顧不得什么骨肉之恩,說得極深刻。

  走馬脫轡(pèi)頭,手中挑青絲。

  走馬:即跑馬。轡頭,當泛指馬的絡頭。脫是去掉不用。青絲:即馬韁。挑是信手的挑著。

  捷(jié)下萬仞岡,俯身試搴(qiān)旗。

  捷下:是飛馳而下。搴:拔取。是說從馬上俯下身去練習撥旗。

  磨刀嗚咽(yè)水,水赤刃傷手。

  嗚咽水:指隴頭水。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輕:是輕忽只當沒聽見。腸斷聲指嗚咽的水聲。

  丈夫誓(shì)許國,憤惋復何有!

  丈夫:猶言“男兒”、“健兒”或“壯士”,是征夫自謂。誓許國,是說決心把生命獻給國家。

  功名圖麒麟,戰(zhàn)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shù)亦有身。

  送徒有長:是指率領(其實是押解)征夫的頭子,劉邦、陳勝都曾做過。遠戍:指人說,是征夫自謂。“亦有身”是說我們也有一條命,也是一個人。是反抗和憤恨的話。仇注:“遠戍句,此被徒長呵斥而作自憐語。”不對頭。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附書:即捎信兒。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

  迢(tiáo)迢萬里余,領我赴三軍。

  迢迢:遠貌。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shū)忽數(shù)百群。

  河:即交河!膀T”字照以前的習慣讀法,應讀作去聲,因為這是名詞,指騎兵。倏忽:一會兒工夫。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勛。

  樹:立也。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jiāng)。

  亦有限:是說也有個限度,有個主從。正承上句意。自有疆:是說總歸有個疆界,饒你再開邊。和第一首“開邊一何多”照應。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qū)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雨雪:下雪。

  徑危抱寒石,指落層冰間。

  指落:手指被凍落。

  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

  漢月:指祖國。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lěi),百里風塵昏。

  單:音禪。漢時匈奴稱其君長曰單于,這里泛指邊疆少數(shù)民族君長。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四五動:是說沒費多大氣力。奔:是奔北,即吃了敗仗。

  擄其名王歸,系頸授轅(yuán)門。

  名王:如匈奴的左賢王、右賢王。這里泛指貴人。正是所謂“擒賊先擒王”。轅門:軍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余,能無分寸功。

  能無:猶“豈無”、“寧無”,但含有估計的意味,分寸功,極謙言功小。觀從軍十年馀,可知“府兵制”這時已完全破壞。

  眾人貴茍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況在狄(dí)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眾人:指一般將士。茍得,指爭功貪賞。

  賞析

  《晉書·樂志》載漢樂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種以邊塞戰(zhàn)斗生活為題材的軍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寫的九首稱為《前出塞》,后寫的五首稱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軍歌,而是借古題寫時事,意在諷刺當時進行的不義戰(zhàn)爭。

  杜甫這九首詩通過描寫一個士兵從軍西北邊疆的艱難歷程和復雜感情,尖銳地諷刺了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的不義戰(zhàn)爭,真實地反映了戰(zhàn)爭給兵士和百姓帶來的苦難。

  第一首敘述自己初別父母被迫遠戍的情景。第二首敘說上路之后的情景。離家已遠,死生難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練習武藝。第三首,訴說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煩亂,故作自勵之語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寫自己在路上被軍吏欺壓和驅(qū)逼的情景。第五首,自敘初到軍中時的感慨:官兵對立,苦樂不均,身為奴仆,難樹功勛。第六首,征夫訴說他對這次戰(zhàn)爭的看法。實際上是杜甫對待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明確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觀點。第七首,征夫訴說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況。第八首,征人訴說自己初次立功的過程和對待功勞的態(tài)度。第九首,征人自敘他自己從軍作戰(zhàn)十余年的經(jīng)歷。前四首寫出征,重在刻劃離別之情;后五首寫赴軍,重在刻劃以身許國。

  這九首連章體的組詩,“借古題寫時事,深悉人情,兼明大義”,主題鮮明,內(nèi)容集中,而且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

  首先,這組詩“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連貫,結(jié)構(gòu)緊湊,渾然成為一個整體。杜甫的《前出塞》組詩第一首是起,寫出門應征,點題“出塞”,引出組詩主旨:“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以之為綱,統(tǒng)攝全篇。以后各首便圍繞這一主題展開,順次寫去,循序漸進,層次井然。第九首論功抒志;帶有總結(jié)的性質(zhì),可為結(jié)。中間各首在圍繞主題展開的同時,每首又各有重點。前四首寫出征,重在寫征人的留戀之情;后五首寫赴軍,重在寫征人的以身許國。條理清晰,又波瀾起伏,曲折有致。詩人在情節(jié)的安排上亦前后照應,過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豈斷”承第一首“棄絕父母恩”;第八首“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呼應第六首“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就使九首如線貫珠,各首之間聯(lián)系更為緊密,不致分散。浦起龍說:“漢魏以來詩,一題數(shù)首,無甚銓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轉(zhuǎn)韻詩讀!弊阋娺@種連章體組詩也是杜甫的一大創(chuàng)造。

  第二,以點來反映面。整組詩只集中描寫了一個征夫的從軍過程,但卻反映了整個玄宗天寶末年的社會現(xiàn)實:“開邊一何多”,這里有連續(xù)不斷的黷武戰(zhàn)爭;“單于寇我壘”,也有敵人對唐王朝邊境的侵擾。兩種戰(zhàn)爭交替進行,性質(zhì)是復雜的。詩中有戰(zhàn)爭給人民造成的流離失所的沉重災難,也有封建軍隊中官兵不公的現(xiàn)實;既有軍士對奴役壓迫的不滿和反抗,也有征人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邊筑城的艱難困苦,也有士兵們的英勇作戰(zhàn)?芍^這一時期的`全景紀錄。

  第三,整組詩都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來寫,由征夫直接向讀者訴說。這樣寓主位于客位,可以暢所欲言地指斥時政。這正是用第一人稱的自由方便處。此外,詩人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敘事,仿佛親身經(jīng)歷一般,這就增加了真實感和親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第四,詩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著重人物的心理刻劃,精心塑造了一個來自老百姓的淳厚樸實、勇敢善戰(zhàn)的士兵的生動形象。詩人在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時,或通過人物行動的細節(jié)描寫以突出他矛盾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如第二首寫這個征人冒險輕生、拚命練武的行動,就反襯出這個征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憂怨;第三首用磨刀傷手而自己不覺來刻劃他“心緒亂已久”,內(nèi)心煩亂不安的矛盾痛苦。這種用人物行動細節(jié)的描寫來刻劃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變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說教;蛲ㄟ^比興手法來刻劃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的變化,如第七首“已去漢月遠,何時筑城還。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將自己思念故鄉(xiāng)、想念親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漢月”,寄之“浮云”,這就使人物復雜抽象的心理變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讀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寫這個征人對敵作戰(zhàn)的英勇頑強,第九首寫他對功賞的正確態(tài)度,雖著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躍然紙上。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4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古詩簡介

  《出塞》,王昌齡的名篇,是邊塞詩的著名題目,被譽為“唐絕第一”,“唐絕壓卷之作”。詩人王昌齡被譽為:七絕圣手。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臻g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詩中感悟到詩人對于時空永恒,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慨嘆;而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蘊含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zhàn)爭啊!使多少征人拋親離鄉(xiāng),暴尸邊疆。

  翻譯/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注釋

  1、沈德潛《《說詩晬語》》:防邊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

  2、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

  3、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

  詩從寫景入手!扒貢r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一直持續(xù)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叭f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叭宋催”,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fā)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5

  金帶連環(huán)束戰(zhàn)袍,馬頭沖雪度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兒缺寶刀。

  翻譯/譯文

  扎緊戰(zhàn)袍,系上紅纓大刀,打馬前行,雪夜度過洮水河。旗子高揚,連夜沖入單于帳內(nèi),砍殺胡兵,寶刀都殘缺破損了。

  注釋

  ②臨洮(táo):古縣名,在今甘肅省岷縣,以臨洮水得名,在臨河沿岸。

 、劬恚╦uǎn)旗:指急行軍,軍旗高高飄揚。

 、芙伲航俪,沖殺。

 、蓓剑鹤xzhuó,砍。缺:破損。

  賞析/鑒賞

  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那種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意語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jié)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夠神完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帶連環(huán)束戰(zhàn)袍,馬頭沖雪過臨洮!薄敖饚нB環(huán)”四字,極精美!敖稹弊蛛m是“帶”字的裝飾詞,但又不僅限于裝飾“帶”字?此茖憫(zhàn)袍,目的卻在傳達將士的那種風神俊逸的豐姿。“馬頭沖雪”的“沖”字,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動詞。作者不用帶雪、披雪,而用沖雪,是要用這個動詞傳出人物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nèi)心的壯烈感情!敖稹弊趾汀皼_”字,都極簡煉而又很含蓄,都為激揚的詩情涂上了一層莊嚴壯麗的'色彩。在著重外形描寫時用一兩字透露人物內(nèi)心的美,使人讀后感到詩情的既激揚又精致,沒有那種簡單粗獷,一覽無余的缺點。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卷旗”,避免驚動敵人,的是夜間劫營景象。因風疾所以卷旗,一以見戰(zhàn)事之緊急,再以見邊塞戰(zhàn)場之滾滾風塵。這不只為景物描寫,作者正以戰(zhàn)旗之卷,寫出勇士夜赴戰(zhàn)場的決心與行動。

  卷旗夜戰(zhàn),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實際上只是雷聲前的閃電,為下句作鋪墊。“亂斫胡兵缺寶刀”,才是全詩中最壯烈最動人的一幕。這場“亂斫胡兵”的血戰(zhàn),場面是很激烈的。“缺寶刀”的“缺”用得好。言寶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zhàn)斗時間之長,最后勝利之奪得,都在此一字中傳出。作者在全詩二十八字中,極為精彩地處理了選材、順序與如何運用并積聚力量等重要問題。前三句,只是引臂掄錘,到第二十六字“缺”時,奮力一擊,流火紛飛。

  岳飛《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缺”字韻押得險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勢。而馬戴在這首詩中的這個“缺”字,雖不當韻腳處,卻同樣使人驚賞不置。“亂斫”兩字雖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無“缺”字,則不見作者扛鼎之力。這一個字所傳達的這一真實細節(jié),使詩情達到了“傳神”境界,使全詩神采飛揚。

  全詩結(jié)構(gòu)緊密,首句以英俊傳人物風姿,次句以艱難傳人物苦心,第三句以驚險見人物之威烈,結(jié)句最有力,以壯舉傳神。至此,人物之豐神壯烈,詩情之飛越激揚均無以復加了?傊嗽娫谒囆g上處處見匠心,在古代戰(zhàn)歌中,不失為內(nèi)容和形式完美結(jié)合的上乘之作。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出塞詞》

  金帶連環(huán)束戰(zhàn)袍,馬頭沖雪度臨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

  翻譯

  扎緊戰(zhàn)袍,系上紅纓大刀,打馬前行,雪夜度過洮水河。

  旗子高揚,連夜沖入單于帳內(nèi),砍殺胡兵,寶刀都殘缺破損了。

  注釋

  金帶:大刀柄上系的紅綢子。

  連環(huán):一種刀。

  束:捆。

  臨洮:古縣名,在今甘肅省岷縣,以臨洮水得名,在臨河沿岸。

  卷旗:指急行軍,軍旗高高飄揚。

  劫:劫持,沖殺。

  斫:讀,砍。

  缺:破損。

  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王朝深受西、北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吐蕃君主的侵擾之苦,唐軍也不時出擊,攻占對方土地。公元八四六年以后,吐蕃內(nèi)部分裂,接著蕃、漢兩族人民起義,趕走吐蕃守將,唐軍也伺機進攻,收復大片土地。此詩便作于這一時期,反映了當時這一時期的情況。

  賞析

  這首詩猶如一幅出征圖,給人以強烈的感召力。

  “金帶連環(huán)柬戰(zhàn)袍,馬頭沖雪度臨洮!边@兩句寫全副武裝的.將士們出征殺敵。上句寫軍中將領的裝束。詩人不說其頭盔鎧甲,也不說其長短兵器,只言其腰帶,色為金色,質(zhì)為金屬,緊束腰間,提攜戰(zhàn)袍,僅此一句,就寫出一個英武將軍的雄姿。下句寫騎兵部隊出征突出的場景。從“馬頭沖雪”四字看出,大雪紛飛,唐軍赴戰(zhàn)之艱辛,騎兵隊列,奔騰如潮,直赴敵陣,透出此戰(zhàn)必勝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兒缺寶刀!边@兩句寫夜襲敵軍營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寫出唐軍將士在軍旗率領下,直搗敵軍最高統(tǒng)帥的營帳,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驚之感,表現(xiàn)了唐軍作戰(zhàn)的機智和勇敢!熬砥臁,表明將軍旗卷在旗桿上,悄然指向敵軍兵帳;“夜襲”,是說這次戰(zhàn)斗是實行的夜間突襲,看出這場戰(zhàn)斗是出其不意,奔襲敵營。下句寫唐軍闖進匈奴兵營,揮刀舞劍,東殺西砍,敵人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這句把詩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亂”字寫出唐軍與敵作戰(zhàn)的情景,見敵就殺,將寶刀左右揮舞,寫出將士飽滿的戰(zhàn)斗精神。一“缺”字非常傳神,寫出唐軍因砍殺敵兵過多,刀劍竟然為之缺豁卷刃,表明與敵人戰(zhàn)斗的激烈和慘重。

  這首詩除具有一般邊塞詩那種激越的詩情和奔騰的氣勢外,還很注重語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壯的場面中插入細節(jié)的描寫,醞釀詩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詩神定氣足,含蓄不盡,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7

  蝶戀花·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翻譯

  從古至今江山興亡都無定數(shù),眼前仿佛戰(zhàn)角吹響烽煙滾滾戰(zhàn)馬馳騁來來去去,黃沙遮日滿目荒涼又能與誰說?只有蕭瑟的秋風吹拂著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堇硝r紅的楓樹。

  從前愁苦凄滾的往事無窮無盡,金戈鐵馬之地,卻是當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曾經(jīng)的一往情深有多深呢?猶如夕陽余輝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

  注釋

  無定據(jù):沒有一定。

  畫角:古管樂器,傳自西羌。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fā)聲哀厲高亢,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牧馬:指古代作戰(zhàn)用的戰(zhàn)馬。

  誰可語:有誰來和我一起談談。

  從前幽怨:過去各民族、各部族間的戰(zhàn)事。

  鐵馬金戈:形容威武雄壯的士兵和戰(zhàn)馬。代指戰(zhàn)事.兵事。

  青冢:長遍荒草的墳墓。這里指指王昭君墓,相傳冢上草色常青,故名。

  幾許:多少。

  鑒賞

  詞中有“牧馬頻來去”、“西風”及“青冢黃昏路”之語,青冢離龍泉關較近,因此可能創(chuàng)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駕至五臺山、龍泉關時。

  詞的上片寫眼前之景,景象廣袤空闊,荒涼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shù)的,此時姓覺羅氏,彼時有可能姓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發(fā)生逆轉(zhuǎn)的。這句寫意氣勢博大,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jīng)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作者并沒有沉溺于傷感,而是把思緒從對歷史拉回到了現(xiàn)實,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營訓的場景。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此句看似平淡,卻讓人浮想聯(lián)翩。軍營中,號角聲起,只見戰(zhàn)士們橫刀立馬,神情嚴峻,將帥一聲令下,他們便在馬背上來來回回地操練,拼殺,好一幅壯觀的場面?墒牵藭r的威武嚴整,并不一定能夠使一個國家長久持續(xù)下去,它也許會在一夕之間煙消云散,這怎能不讓人傷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這樣轟轟烈烈而來,又這樣失魂落魄而去?戰(zhàn)場上的廝殺聲,似乎也暗藏著幾份悲傷。從結(jié)構(gòu)上來說,第一句是后兩句的一個概括,而后兩句又是第一句的具體展現(xiàn)。

  雖然塞外的景象廣袤壯美,作者并沒有因此而心情愉悅,在他眼中,彌望的仍是一片荒涼,這滿目的荒涼又能給誰訴說呢?“荒涼”一詞,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實寫照,又是作者心緒的如實昭示。秋天,萬物凋零,落葉滿地,一派衰敗之象,可誰又能說這不是作者心境凄涼的'抒寫呢?作者貴為皇族,雖然沒有出生入死的經(jīng)歷,但仍然心存憂患,多少王朝就是在這起起落落中淹沒于歷史的長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風,即秋風。楓葉經(jīng)霜會更紅艷,越紅離凋謝就越近。季節(jié)地逝去,風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卻風干不了作者滿腹的憂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楓葉里。

  詞的上片,無論寫景抒情,都沒有雕琢的痕跡,以復雜的思緒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卻景中帶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飾。

  詞的下片抒發(fā)自己的報國志向無法實現(xiàn)的幽怨,景象氣勢磅礴,縱橫馳騁,情感婉約深沉。

  “幽怨從前何處訴”,應為從前幽怨何處訴,古人作詞,為了韻律的需要,往往在詞序上作以調(diào)整。“從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鐵馬金戈”而言,應該指的是不能報效國家,縱橫沙場的幽怨。納蘭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衛(wèi),按理說,他有條件也有能力領兵打仗,但作為一個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隨心所欲的,其所作所為還得服從皇帝的安排!昂翁幵V”一語,就道出了他內(nèi)心深深的孤獨,也許是英才蓋世,也許是位高權(quán)重,才使他的周圍變得冷清。

  作者雖然志向高遠,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樣“獨留青冢向黃昏”?王昭君曾經(jīng)因為沒有賄賂畫工毛延壽而被漢元帝錯選作單于呼韓邪的妻子。為了漢與匈奴的和好,她遠離家鄉(xiāng),可是最終還不是變成了一堆黃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鐵馬金戈,氣吞萬里的報國之志,可擁有這樣的志向不也是徒勞的嗎?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問:如果有人問我對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陽與深秋中的細雨。“深山”“夕陽”“深秋”“雨”這幾個意象悲涼凄冷,讓人生發(fā)出一種揮之不去又無法形容的傷感。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是很執(zhí)著的,但卻沒有一個實現(xiàn)的途徑,所以他的心頭淤積著太多的郁悶。但這種情感的表達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對景象的具體描繪展現(xiàn)出來的,婉約深沉,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整體上來說,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暢。面對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寫情,又以情帶景,使情與景、形與意融為一體。而上篇寫眼前之景,下篇寫從前之志,虛實形成對比。就整首詞來看,手法嫻熟而精到。

  賞析

  這首小詞通過對塞外古戰(zhàn)場的描寫,抒發(fā)了對歷代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塞外古戰(zhàn)場的荒涼景象。

  “今古河山無定據(jù)”,是說從古至今,政權(quán)更迭,江山輪回,興替衰亡,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該句將詞人的“出塞”放在這樣廣闊的歷史空間中來寫,自會給讀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爱嫿锹曋,牧馬頻來去”,頗具動感,既是寫實,突出邊塞風物的卓異,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又像虛寫,如同歷史上無數(shù)紛爭的一個縮影,讓人想象塞外仍是戰(zhàn)爭頻仍。該句為詞人下面的敘事創(chuàng)設特殊的背景,并借此揭示事件的悲劇意蘊。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倍淙杂妹鑼,放眼望去,整個塞北,平沙萬里,荒漠凄涼,連個說話的人也很難找到。西風颯颯,只有那幾株楓樹,又一次被吹紅了葉子。使人聯(lián)想起為爭奪這塊土地鏖戰(zhàn)廝殺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這些紅葉,又一次把人帶進了對歷史的回憶,加深了作品的縱深的歷史感。

  詞的下片抒情,寫自己出塞的感觸。

  “從前幽怨應無數(shù)”,當年昭君出塞時一定是“幽怨無數(shù)”吧!但從后來的情形推想,這“幽怨”則是橫無際涯,深不見底!拌F馬金戈”,讓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業(yè)的豪情,但又有誰知曉與這豪情并置的竟是昭君無盡的“幽怨”!“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兩種景致,兩種風格,反差之大,讓善良的心靈何其痛哉!這不正是“誰可語?”的原因嗎?若把歷史比為一部長卷的話,那“鐵馬金戈”的場景只是其中的插頁,而“青冢黃昏路”的悲涼卻浸透著整個書卷。而詞人的這種感受又是如何傳達的呢?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一問一答,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沉痛至極!吧钌较φ铡币呀(jīng)讓人感覺悲涼,而“深秋暮雨”則程度更重。意象遞進疊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達,也讓讀者感受詞人漸趨悲涼以至不堪悲涼之苦。如此以景結(jié)情,含蓄雋永。

  漢元帝時,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溝通和調(diào)和下,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稱為“青!,杜甫有詩“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納蘭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問她說:“曾經(jīng)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弊鳛榭滴醯鄣馁N身侍衛(wèi),作者經(jīng)常要隨圣駕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但他顯然不想通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復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語結(jié)束,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在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滿了柔情,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凄涼與無奈。

  這首詞通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jié)出戰(zhàn)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guī)律性概括。因此毛澤東批注:“看出興亡”,肯定了這首詞的思想意義。

  謝章鋌在《賭棋山莊詞話》中曾說過:“長短調(diào)并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倍x完作者這首詞風蒼涼慷慨的詞作,可以得知謝氏此言不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于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奉命與副統(tǒng)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詞人時年二十八歲。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8

  后出塞五首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

  戰(zhàn)伐有功業(yè),焉能守舊丘?

  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

  千金買馬鞍,百金裝刀頭。

  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shù)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邊,今人重高勛。

  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軍。

  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

  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

  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獻凱日繼踵,兩蕃靜無虞。

  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

  云帆轉(zhuǎn)遼海,粳稻來東吳。

  越羅與楚練,照耀輿臺軀。

  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

  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

  將驕益愁思,身貴不足論。

  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見幽州騎,長驅(qū)河洛昏。

  中夜間道歸,故里但空村。

  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

  翻譯

  男子漢生在這個世上,就是要在壯年的候?qū)崿F(xiàn)自己的報負。

  應當征戰(zhàn)邊疆,怎么可以守著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輩子呢?

  國家招用我們的時候遠赴薊門,大軍就要走了不可以因為自己而留下。

  把家里的錢財全都散盡用來裝備自己。

  那樣鄉(xiāng)親們會為我送行,親戚朋友們把道路擠的滿滿的歡送我。

  頭發(fā)花白了才有了點自己的功業(yè),醉了以后看到別人年青有為才感到羞愧。

  想當年霍去病出征,卻只能面帶苦笑看著自己的武器。

  清晨,我到東門營報到,傍晚,就開拔到了河陽橋上。

  晚霞映照迎風招展的軍旗,戰(zhàn)馬與蕭蕭朔風呼應嘶鳴。

  一望無際的沙原排列著無數(shù)行軍帳幕,行伍首領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懸掛朗朗明月,軍令森嚴,整個營地寂然無聲。

  幾聲悲咽的茄聲劃破長空,從軍壯士神情肅然,失去了往日驕縱之情。

  借問統(tǒng)領軍隊的大將是誰?大概又是一個嫖姚校尉霍去病。

  古代的將軍重視守衛(wèi)邊疆,如今的邊將卻只重高官厚祿。

  哪里料得到皇帝偏又好武,出征的軍隊綿亙不斷,漫卷長空。

  當今全國既已統(tǒng)一,就沒有出師必要,這樣卻還要孤軍深入。

  使得戰(zhàn)士們都是為了統(tǒng)治者的企圖而拼命。

  在窮荒之地拔劍練習作戰(zhàn),每天征收成群的戰(zhàn)馬。

  將軍發(fā)誓要開發(fā)極北的地方,對吾皇效忠心。

  捷報不斷傳來,其實是虛報邀賞,因為是奚族與契丹本無寇警。

  漁陽郡尚武,多豪士俠客,此豪俠之地,成天鼓樂轟隆。

  渤海上船只鼓帆前進,那是裝載來自東吳的糧食。

  還有越羅與楚練,其光彩照耀得人身都發(fā)光。

  主將的地位更崇高,氣焰更囂張,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邊疆之人不敢議論,有敢議論告發(fā)的死無葬身之地。

  我本來出身良家,懂得許多門道,揣知主將有叛逆的可能,所以不敢跟從。

  主將驕矜增加了我的憂慮,榮華富貴已不值得一說。

  躍馬橫刀二十年,擔心的是辜負了明主的恩情。

  眼看幽州叛軍長驅(qū)直入,洛陽即將淪陷。

  于是半夜里抄小路逃回家,可是故鄉(xiāng)已經(jīng)變成了空村。

  我幸虧沒有背上叛逆的罪名,如今孤身一人,沒有兒孫。

  注釋

  召募:這時已實行募兵制的“擴騎”。薊門,點明出塞的地點。其地在今北京一帶,當時屬漁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管轄。

  道周:即道邊。

  斑白:是發(fā)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頭。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時候。庶羞,即萊肴。白居易詩“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別,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點。

  別有贈:即下句的“吳鉤”!皠e”字對上文“庶羞”而言。

  吳鉤:春秋時吳王闔閭所作之刀,后通用為寶刀名。深喜所贈寶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細玩。

  東門營:洛陽東面門有“上東門”,軍營在東門,故曰“東門營”。由洛陽往薊門,須出東門。這句點清徵兵的地方。

  河陽橋:在河南孟津縣,是黃河上的浮橋,晉杜預所造,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將所用的紅旗。

  幕:帳幕。列,是整齊的排列著。這些帳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離。

  悲笳:靜營之號,軍令既嚴,笳聲復悲,故慘不驕。

  嫖姚: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版我Α蓖柏庖Α,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戰(zhàn)成名。

  古人、今人:都指邊將說。重高勛,即貪圖功名。

  亙:是綿亙不斷。

  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對照。

  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軍”來,貔,音琵,即貔貅,猛獸,這里比喻戰(zhàn)士。邊將貪功,人主好武,這就使得戰(zhàn)士們?yōu)榱私y(tǒng)治者的'企圖而拼命。勇,

  是勇往:所聞,是指地方說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稘h書·張騫傳》:“天子(武帝)既聞大宛之屬多奇物,乃發(fā)間使,數(shù)道并出。漢使言大宛有善馬,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上車令等持千金以請宛王善馬!奔创恕八劇倍值谋疽。

  大荒:猶窮荒,過去所謂“不毛之址”。

  玄冥:傳說是北方水神,這里代表極北的地方。

  兩蕃:是奚與契丹;靜無虞,本無寇警。

  漁陽:郡名,今河北薊縣一帶。其地尚武,多豪士俠客,故曰豪俠地。

  遼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來東吳,來自東吳。

  主將:即安祿山。天寶七載祿山賜鐵券,

  封柳城郡公:九載,進爵東平郡王,節(jié)度使封王,從他開始。

  上都:指京師,即朝廷。凌,凌犯,目無朝廷。

  多門:許多門道,有多次意。

  益:是增益,“思”字照過去讀法應作去聲,愁思,即憂慮,是名詞。

  躍馬:指身貴,兼含從軍意。

  坐見:有二義:一指時間短促,猶行見、

  立見:一指無能為力,

  只是眼看著:這里兼含二義。長驅(qū),言其易。河洛昏,指洛陽行將淪陷。當時安祿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間道歸:抄小路逃回家。

  惡名:是叛逆之名,祿山之亂,帶有民族矛盾性質(zhì),這個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注釋

  上句“有”字喑含諷意,揭出功業(yè)的罪惡本質(zhì)。“舊丘”猶“故園”,即“老家”。

  召募,這時已實行募兵制的“擴(音廓)騎”。薊門,點明出塞的地點。其地在今北京一帶,當時屬漁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管轄。

  這兩句模仿《木蘭詩》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轅”的句法。

  道周,即道邊。

  斑白,是發(fā)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頭。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時候。庶羞,即萊肴。白居易詩“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別,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點。

  別有贈,即下句的“吳鉤”!皠e”字對上文“庶羞”而言。

  吳鉤,春秋時吳王闔閭所作之刀,后通用為寶刀名。深喜所贈寶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細玩。

  洛陽東面門有“上東門”,軍營在東門,故曰“東門營”。由洛陽往薊門,須出東門。這句點清徵兵的地方。

  河陽橋在河南孟津縣,是黃河上的浮橋,晉杜預所造,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將所用的紅旗!锻ǖ洹肪硪话偎氖耍骸瓣悾嚕⿲㈤T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紅,恐亂大將。”這兩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現(xiàn)出那千軍萬馬的壯闊軍容,下句化用《詩經(jīng)》的“蕭蕭馬鳴”,加一“風”字,覺全局部動,颯然有關塞之。

  幕,帳幕。列,是整齊的排列著。這些帳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離。

  因為要宿營,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隊。

  因軍今森嚴,故萬幕無聲,只見明月高掛無中。上句也是用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令嚴”的。

  悲笳,靜營之號,軍令既嚴,笳聲復悲,故慘不驕。

  大將,指召募統(tǒng)軍之將!版我Α蓖柏庖Α保瑵h武帝時,霍去病為嫖姚校尉,嘗從大將軍衛(wèi)青出塞,故以為比。

  “古人”“今人”都指邊將說。重高勛,即貪圖功名!段粲巍吩娝^“將帥望三臺”。因貪功名,故邊疆多事。

  邊將貪功,本該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說“豈知”。有怪嘆之意!皝儭笔蔷d亙不斷。

  天地四方為“六合”,這里指全國范圍以內(nèi),全國既已統(tǒng)一,便無出師必要,但還要孤軍深入,故用一“且”字。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對照。

  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軍”來,貔,音琵,即貔貅,猛獸,這里比喻戰(zhàn)士。邊將貪功,人主好武,這就使得戰(zhàn)士們?yōu)榱私y(tǒng)治者的企圖而拼命。勇,是勇往:所聞,是指地方說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稘h書:張騫傳》:“天子(武帝)既聞大宛之屬多奇物,乃發(fā)間使,數(shù)道并出。漢使言大宛有善馬,天子既好宛馬,聞之甘心,使壯上車令等持千金以請宛王善馬!奔创恕八劇倍值谋疽狻

  大荒,猶窮荒,過去所謂“不毛之址”。

  《安祿山事跡》:“祿山包藏渦心,畜單于護真大馬習戰(zhàn)斗者數(shù)萬匹!痹娋洚斨复。

  玄冥,傳說是北方水神,這里代表極北的地方。這兩句要善于體會,因為表面上好像是對皇帝效忠,其實是諷刺,正如沈德潛說的:“玄冥北,豈可開乎?”

  上既好武,下自貪功,故奏捷日至!锻ㄨb》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載四月祿山奏擊奚破之,虜其王。十四載四月奏破奚、契丹!

  點破“獻凱”只是虛報邀賞。兩蕃,是奚與契丹;靜無虞,本無寇警。

  漁陽:郡名,今河北薊縣一帶。其地尚武,多豪士俠客,故日豪俠地。

  遼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來東吳,來自東吳。

  周代封建社會把人分成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臺。這里泛指安祿山豢養(yǎng)的爪牙和家僮。羅和練都有光彩,故曰“照耀”。這以上幾句,寫祿山濫賞以結(jié)人心!锻ㄨb》(同上):“天寶十三載二月,祿山奏所部將士勛效甚多,乞超資加賞,于是除將軍者五百余人,中郎將者二千余人。祿山欲反,故先以此收眾心也。”即其事。

  主將,即安祿山。天寶七載祿山賜鐵券,封柳城郡公:九載,進爵東平郡王,節(jié)度使封王,從他開始。

  上都,指京師,即朝廷。凌,凌犯,目無朝廷。

  寫祿山一方面又用恐怖手段來俯制眾口,當時本有人告安祿山反,玄宗為了表示信任,反將告發(fā)的人縛送祿山,因之“道路相目,無敢言者。”(見《祿山事跡》)

  是良家子,故不肯從逆:出師多門,故能揣知主將心事。二句是下文張本,多門,許多門道,有多次意。

  益,是增益,“思”字照過去讀法應作去聲,愁思,即憂慮,是名詞。

  所憂在國家,放覺身貴上不值一說。下二句正申“不足論”。

  躍馬,指身貴,兼含從軍意,劉孝標《自序》:“敬通(馮衍)當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躍馬食肉!

  坐見,有二義:一指時間短促,猶行見、立見:一指無能為力,只是眼看著:這里兼含二義。長驅(qū),言其易。河洛昏,指洛陽行將淪陷。當時安祿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間讀去聲,間道歸,抄小路逃回家。

  這句直照應到第一首。初辭家時,進庶羞的老者,贈吳鉤的少年,都不見了,一切都完蛋了。

  惡名,是叛逆之名,祿山之亂,帶有民族矛盾性質(zhì),這個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后出塞五首》當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冬,安祿山反唐之初。目的在于通過一個脫身歸來的士兵的自述,大聲疾呼的揭露安祿山的反唐真相,叫唐明皇快快清醒過來,并指出養(yǎng)成祿山反叛的原因,即在于他自己的好大喜功,過寵邊將,以致祿山得以邊功市寵、形成養(yǎng)虎貽患。

  鑒賞

  《后出塞五首》組詩敘寫開元(713—741)天寶(742—756)年間一位軍士從應募赴軍到只身脫逃的經(jīng)歷,通過一個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寶之變的“釀亂期”的歷史真實。

  自開元中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兵農(nóng)分離,出現(xiàn)了職業(yè)兵。德宗時李泌論募兵制是禍亂的根源,說這種應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無宗族,重賞賜而輕生!逗蟪鋈迨住分魅斯沁@樣一個應募者形象。一無牽掛的漢子,樂意當兵吃糧。詩中提到相贈吳鉤的“少年”,當屬唐詩中常常寫到的少年游俠一類人物。物以類聚,此詩主人公也應是這一類人物。組詩第一首系主人公自敘應募動機及辭家盛況;第二首敘赴軍途中情事,尚歸美主將;第三首是詩人的議論;第四首則揭露薊門主將的驕橫;第五首則寫逃離軍旅的經(jīng)過。此組詩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形象”。對此詩的賞析,便應圍繞這一中心來進行。

  一度懷著功名萬里雄心的軍士后來逃歸,其逃離的動機,詩中說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薊門軍中看到“主將”(當指安祿山)日益驕橫、目中無君,而朝廷一味姑息養(yǎng)奸“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自己本為效忠國家而來(“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卻上了“賊船”,“坐見幽州騎,長驅(qū)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了。

  詩一開始就講得很明白,主人公赴邊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興語,往從驕帥者,賞易邀,功易就也!保ㄆ制瘕垼┐巳苏堑谌姿^“重高勛”的“今人”、“奮身勇所聞”的“貔虎士”中的一員!鞍蝿舸蠡,日收胡馬群;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屬于這類人物的夸耀口吻。從第一首“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到第五首“躍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見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賞的思想是一貫的,并未發(fā)生何種轉(zhuǎn)變!肮湃酥厥剡叀绷,不能理解為詩中人思想的轉(zhuǎn)變,而只能理解為詩人自己對時事的評議,或者說它們恰恰是詩人對筆下人物思想、行動的一種批判。說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還不夠,應該說這是作者直接激揚文字,站出來表態(tài)。這種夾敘夾議的手法,在杜甫詩中原是并不罕見的。

  據(jù)《通典》稱:“國家開元天寶之際,宇內(nèi)謐如,邊將邀寵,竟圖勛伐,西陲青海之戍,東北天門之師,磧西怛羅之戰(zhàn),云南渡滬之役,沒入異域數(shù)十萬人,向無幽寇內(nèi)侮,天下四征未息,離潰之勢,豈可量邪!”當時的邊境戰(zhàn)爭,唐玄宗好戰(zhàn)固然是一個原因;兵制的改變,也同樣是個重要原因。府兵原是寓兵于農(nóng)的一種兵制,將帥不能擁兵自重,故唐朝前期沒有武夫割據(jù)事件。而募兵之行,誠如李泌所說,應募兵士多是不事生產(chǎn)的亡命之徒,他們貪功重賞,形成軍中好戰(zhàn)心理。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響,正是“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但孤軍。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睂η治赅弴呐d趣隨戰(zhàn)爭的進行愈來愈濃厚,野心的將帥也就得到長成羽翼的機會。

  《后出塞五首》就藝術地再現(xiàn)了這一特定時代的歷史生活。詩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個應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應募兵通常有的貪功戀戰(zhàn)心理,又有國家民族觀念。他為立功封爵而赴邊,又為避叛逆的“惡名”而逃走。組詩在歡慶氣氛中開頭,凄凄涼涼地結(jié)尾,是一出個人命運的悲劇。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9

  出塞

  清代:徐錫麟

  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譯文及注釋

  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

  出征的戰(zhàn)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決心把滿族統(tǒng)治者趕出山海關。

  出塞:本是樂府舊題,后人多用此題反映軍旅、邊塞生活。軍歌:這里有高唱贊歌、慷慨從軍的意思。大刀環(huán):戰(zhàn)刀柄上有環(huán),環(huán)和“還”諧音,所以用它隱喻勝利而還。胡奴: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這里是清朝統(tǒng)治者的蔑稱。玉關:即玉門關。這里借喻山海關,指要把清朝統(tǒng)治者趕出中原。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guǒ)尸還。

  戰(zhàn)士只知道在戰(zhàn)場上為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zhàn)死后尸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解:知道,懂得。沙場:戰(zhàn)場。何須:何必要。馬革裹尸:英勇作戰(zhàn)而死,尸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出征的戰(zhàn)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決心把滿族統(tǒng)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zhàn)士只知道在戰(zhàn)場上為國捐軀,哪會想將來戰(zhàn)死后尸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注釋

  出塞:本是樂府舊題,后人多用此題反映軍旅、邊塞生活。

  軍歌:這里有高唱贊歌、慷慨從軍的意思。大刀環(huán):戰(zhàn)刀柄上有環(huán),環(huán)和“還”諧音,所以用它隱喻勝利而還。

  胡奴: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這里是清朝統(tǒng)治者的蔑稱。玉關:即玉門關。這里借喻山海關,指要把清朝統(tǒng)治者趕出中原。

  解:知道,懂得。沙場:戰(zhàn)場。

  何須:何必要。馬革裹尸:英勇作戰(zhàn)而死,尸體以馬革包裹而還。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這開篇的兩句,詩人便是直抒胸臆,直接表達出了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愿望,而且這兩句,也是非常好理解;對于出征的士兵來說,應該要高唱著戰(zhàn)歌,然后勝利歸來,只有要決心,一定是可以把胡奴趕出玉門關去。其實這更多的是詩人一種內(nèi)心的表現(xiàn),由于當時的滿族從關外,入主中原,使得很多的文人,都有這著這樣的'一種抱負,但是徐錫麟這首詩,則是顯得更為獨特,也更加的霸氣。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深化出征戰(zhàn)士的思想境界,把他們出征的雄心和壯志上升到為國犧牲的高度!爸唤狻笔钦f心中所存唯一的念頭,排除了其他的種種想法。古人在對待“死”的問題上,很崇尚為國而死,為朋友而死,為公而死,為義而死,等等,其中尤以為國捐軀被看作無上光榮的事,尤其是戰(zhàn)場上為國犧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榮幸。這句詩正好體現(xiàn)了上述內(nèi)容,強調(diào)了“為國”二字。

  末句,總領全詩,從反面講,為國犧牲、戰(zhàn)死沙場,既然是人生最大的榮幸之事,那么,對于尸體歸葬的問題,就不必考慮了!靶戾a麟把東漢時期馬援“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進一步的發(fā)揮,他用了“何須”兩個字,認定了只要為國犧牲不問其它;至于尸體歸葬故土的問題,并不重要,所以才說“何須……還!”

  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zhàn)死疆場的熱忱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睜柡,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傊,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還。

  倘若曾經(jīng)能夠抵御外敵的名將還在,絕不會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駿馬出戰(zhàn),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戰(zhàn)場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zhàn)鼓聲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注釋

  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

  新:剛剛。

  沙場:指戰(zhàn)場。

  震:響。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這首詩也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扒貢r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叭宋催”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nèi)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復雜的內(nèi)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diào)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其二

  第一句“騮馬新跨白玉鞍”。騮馬,長有黑鬣的紅馬,指駿馬。新,剛剛。白玉鞍,裝飾有白玉的馬鞍。這句的順序為“新跨白玉鞍騮馬”,說將士們飛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戰(zhàn)馬。寫戰(zhàn)前充分準備,將士們英姿勃勃,對戰(zhàn)斗勝利充滿信心。

  第二句“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沙場,原指沙漠地帶,后指戰(zhàn)場。寒,冷,凄冷。意思說:一場激戰(zhàn)結(jié)束了,戰(zhàn)場上的月色顯得十分凄冷。作者沒有直接去寫戰(zhàn)斗經(jīng)過,由準備出戰(zhàn),一下寫到戰(zhàn)斗結(jié)束。那么,仗打得怎么樣呢?用戰(zhàn)場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僅指夜晚天冷,連月光也寒氣逼人,還指月光映照下的戰(zhàn)場尸橫遍野,血跡斑斑,給人凄冷的感覺。說明戰(zhàn)斗非常激烈、殘酷。

  三、四句“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鐵鼓,用鐵皮箍著的戰(zhàn)鼓,結(jié)實聲壯。猶,還。匣,刀鞘。金刀,鋼刀,古時泛指金屬為金。意思說:戰(zhàn)斗雖然結(jié)束了,但城頭上催戰(zhàn)的鐵鼓,仿佛還在耳邊震響;將士們不由地抽出鞘里的.鋼刀,鋼刀上的血跡還沒有干。這兩句寫戰(zhàn)斗回顧,說戰(zhàn)斗剛結(jié)束不久,將士們余興未盡,戰(zhàn)斗情緒還是那么高昂,心里抑制不住勝利的喜悅。這兩句寫得非常形象生動,使人也如同聽到戰(zhàn)場震天動地的鼓聲,想見將士們拭看鋼刀的情景,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征的傳統(tǒng)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gòu)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zhàn)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zhàn)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zhàn)斗生活的畫面,戰(zhàn)斗的激烈與戰(zhàn)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zhàn)士風風火火、迎接戰(zhàn)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干”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zhàn)士的內(nèi)心——熱血并未因為戰(zhàn)斗的結(jié)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zhàn)斗剛剛結(jié)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zhàn)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yōu)閲鴼沉⒐Φ挠赂揖瘛?/p>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構(gòu)成一種氣氛。把戰(zhàn)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翻譯」

  出征的戰(zhàn)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tǒng)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zhàn)士只知道在戰(zhàn)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尸體運回家鄉(xiāng)。

  「注釋」

 、侪h(huán):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xiāng)的隱語。

 、诤褐盖逋醭饨ńy(tǒng)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凵硤觯罕局钙缴硶缫,后多指戰(zhàn)場。古人有詩云:“沙場烽火連胡月!

 、荞R革裹尸:英勇作戰(zhàn),戰(zhàn)死于戰(zhàn)場!逗鬂h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賞析」

  “拼將熱血灑疆場”,這是一首邊塞詩,寫于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游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huán),誓滅胡奴出玉關!背稣鞯膽(zhàn)士應高唱著戰(zhàn)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tǒng)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里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fā)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里用一個“環(huán)”字,預示著反清斗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zhàn)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后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fā)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弊鳛橐幻麘(zhàn)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后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尸還”呢?

  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zhàn)死疆場的熱忱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睜柡,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后一句“何須馬革裹尸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傊,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出塞原文,翻譯,賞析05-17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04-05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11-25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精】10-08

【薦】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0-08

【熱門】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0-08

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熱】10-08

【推薦】出塞原文翻譯及賞析10-08

出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4-18

出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