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
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1
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翻譯
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風停下來,它的力量猶能簸卻滄溟之水。
時人見我好發(fā)奇談怪論,聽了我的豪言壯語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還說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少年人。
注釋
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卻:激起。
滄溟:大海。
恒:常常。
殊調(diào):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
大言:言談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詔尊孔子為宣父。見《新唐書·禮樂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此指李邕。
鑒賞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借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jù)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銘序》云,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后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可見李白終生引大鵬自喻之意。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此詩題解。
全詩開篇激昂高調(diào),前四句均以“大鵬”自比!按簌i”這一意象經(jīng)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現(xiàn)。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在莊子的哲學體系中是自由的象征,李白深受其影響,故而李白的作品中永遠有最浪漫的幻想,永遠充滿對權(quán)貴的傲視和對自由的追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崩畎滓源簌i自比,描寫了傳說中的神鳥大鵬起飛、下落時浩蕩之景象,更是表現(xiàn)出了詩人李白此時豪情滿懷、直沖青云之志向。李白在詩中第三、四句寫到:“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即使大風停下來,大鵬落了下來,也會在江湖激起波瀾。如果李白自比大鵬,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鵬乘借的大風,李白在這里言明即使將來沒有了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壇造成非凡的影響。這種非凡的膽氣不得不用一個“狂”字來總結(jié)。
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tài)度的回答:“世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nèi),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zhuǎn),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調(diào)”指不同凡響的言論。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做“大言”來恥笑。李白顯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边@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tài)度的回敬,態(tài)度相當桀驁,顯示出少年銳氣。
其實歷史上李邕本人亦是一個俠義豪邁、天縱英才的人物,而且對后輩多為照顧。對于這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權(quán)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李邕在開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使李邕不悅。李白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tài)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
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2
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古詩簡介
《上李邕》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篇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
翻譯/譯文
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diào),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孔子還說過“后生可畏也,焉知來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注釋
1、上:呈上。
2、李邕: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江都縣)人。有才華,性倜儻,唐玄宗時任北海(今山東益都縣)太守,書法、文章都有名,世稱李北海。后被李林甫殺害,年七十余!杜f唐書·文苑傳》有傳。李邕年輩早于李白,故詩題云“上”。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青年時期的李白的豪情壯志。
3、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
4、假令:假使,即使。
5、簸卻:激起。
6、滄溟:大海。
7、恒:常常。
8、殊調(diào):不同流俗的言行。
9、余:我。
10、大言:言談自命不凡。
11、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年間詔尊孔子為宣父。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稱,此指李邕。
13、扶:憑借。
14、世人:原文是時人
賞析/鑒賞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借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jù)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銘序》云,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后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梢娎畎捉K生引大鵬自喻之意。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此詩題解。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李邕在開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慶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后進態(tài)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tài)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鵬自比。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這只大鵬即使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夸張大鵬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shù)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tài)度的回答:“世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nèi),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zhuǎn),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調(diào)”指不同凡響的言論。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做“大言”來恥笑。李白顯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新唐書·禮樂志》)。《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tài)度的回敬,態(tài)度相當桀驁,顯示出少年銳氣。
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nèi)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后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騻髅寄坑挟悾鹿谕L,尋訪門巷。”對于這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安磺、不干人”笑傲權(quán)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譯文
大鵬一日從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之高。
如果在風歇時停下來,其力量之大猶能將滄海之水簸干。
時人見我好發(fā)奇談怪論,聽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還說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輕視年輕人!
注釋
⑴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江都縣)人,唐代書法家、文學家。
⑵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
、羌倭睿杭偈梗词。
、若s:激起。
⑸滄溟:大海。恒:常常。殊調(diào):不同流俗的言行。
、视啵何。大言:言談自命不凡。
、诵福杭纯鬃,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詔尊孔子為宣父。見《新唐書·禮樂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陶煞颍汗糯凶拥耐ǚQ,此指李邕。
鑒賞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借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開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李白“有仙風道骨焉,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jù)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銘序》云,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后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梢娎畎捉K生引大鵬自喻之意。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此詩題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鵬自比。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這只大鵬即使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夸張大鵬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shù)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tài)度的回答:“世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nèi),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zhuǎn),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笆庹{(diào)”指不同凡響的言論。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當做“大言”來恥笑。李白顯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tài)度的回敬,態(tài)度相當桀驁[jié ào],顯示出少年銳氣。
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nèi)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后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或傳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睂τ谶@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權(quán)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上李邕原文及賞析09-23
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4-07
上李邕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08
上李邕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5
李白上李邕原文及賞析09-16
李白《上李邕》翻譯賞析09-10
李白《上李邕》全詩翻譯賞析04-24
《上李邕》李白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