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2篇)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1
聽箏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fēng)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翻譯
那忽急忽徐、時高時低的古箏聲,就從這變化巧妙的指尖飛出來,傳入耳中秦箏聲聲,使人聯(lián)想到秦人的悲怨之聲。
箏聲像柳條拂著春風(fēng)絮絮話別,又像杜鵑鳥繞著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箏聲,好像誰家的白發(fā)老母黑夜里獨坐燈前,為游子不歸而對影憂愁。
又好像誰家的少婦獨自守立空樓,為丈夫遠(yuǎn)出而望月長嘆。箏聲本來就苦,更何況又摻入了我的重重離別之恨,南北遠(yuǎn)離,相隔千里,兩地相思。
注釋
箏:一種撥弦樂器,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箏”。它發(fā)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嘆,愴憔悴而懷愁”(漢侯瑾《箏賦》)。
抽弦促柱:箏的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撐,柱可左右移動以調(diào)節(jié)音量。彈奏時,以手指或鹿骨爪撥弄箏弦;緩撥叫“抽弦”,急撥叫“促柱”。
“似逐”兩句:似,好像。逐,追逐。態(tài),狀態(tài),情態(tài)。隨,追隨。識,認(rèn)得,辨別。
獨夜:孤獨一人的夜晚。
燈影:燈下的影子。
空樓:沒有人的樓房。
更:更加,愈加。
幾重:幾層!敖稀
句:指南北遠(yuǎn)離,兩地相思。
鑒賞
這首詩寫詩人聽箏時的音樂感受,其格局和表現(xiàn)技巧別具一格,別有情韻。
首句“抽弦促柱聽秦箏”,“抽弦促柱”點出彈箏的特殊動作。忽疾忽徐、時高時低的音樂聲,就從這“抽弦促柱”變化巧妙的指尖端飛出來,傳入詩人之耳。詩人凝神地聽著,聽之于耳,會之于心!奥牎笔谴嗽姷摹邦}眼”,底下內(nèi)容,均從“聽”字而來。
詩人聽箏最突出的感受是“無限秦人悲怨聲”,詩人由秦箏聯(lián)想到秦人之聲。據(jù)《秦州記》記載:“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边@就是詩人所說的“秦人悲怨聲”。詩人以此渲染他由聽箏而引起的感時傷別、無限悲怨之情。下面圍繞“悲怨”二字,詩人對箏聲展開了一連串豐富的想象和細(xì)致的描寫。
“似逐春風(fēng)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痹娙饲擅畹匕严疑习l(fā)出的樂聲同大自然的景物融為一體,頓時使悲怨的樂聲,轉(zhuǎn)化為鮮明生動的形象。那柳條搖蕩、柳絮追逐、落英繽紛、杜鵑繞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現(xiàn)于讀者的眼前;春風(fēng)、楊柳、花、鳥,情懷畢露,更加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別之情。
“抽弦促柱”之聲的變化,又喚起詩人更加奇妙的聯(lián)想:“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上一聯(lián)寫大自然的景物,這一聯(lián)則寫人世的悲歡,更加真切感人。“獨”、“空”兩字,尤使畫面顯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離愁別恨的分量!俺顭粲啊、“思月明”,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燈前別無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見何等孤獨,不能不“愁”。樓頭沒有親人,只見明月高懸,可見何等空蕩,不能不“思”。這兩處倘若寫作“愁燈下”、“思離人”,就索然無味了。這一聯(lián)用暗喻,且用“誰家”、“何處”疑問句式,不僅顯得與上一聯(lián)有參差變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讓各人按自己的生活體驗,從畫面中去品嘗箏聲所構(gòu)成的美妙動人的音樂形象。
以上兩聯(lián)所構(gòu)成的形象,淋漓盡致地描摹出箏聲之“苦”,使人耳際仿佛頻頻傳來各種惜別的悲怨之聲。箏聲“苦”,如果聽者也懷有“苦”情,箏弦與心弦同聲相應(yīng),那么就愈發(fā)感到苦。詩人柳中庸正是懷著苦情聽箏的。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痹娙说淖逯丁⒅膶W(xué)家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失敗后,被貶竄南陲海涯。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發(fā)。
這首描寫箏聲的詩,著眼點不在表現(xiàn)彈奏者精湛的技藝,而是借箏聲傳達心聲,抒發(fā)感時傷別之情。詩人展開聯(lián)想,以新穎、貼切的比喻,集中描寫箏弦上所發(fā)出的種種哀怨之聲。詩中重點寫“聲”,卻又不直接寫“聲”,沒有用一個象聲詞。而是著力刻畫各種必然發(fā)出“悲怨聲”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使人見其形似聞其聲,顯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效果。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2
聽箏
作者:李端
朝代:南北朝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譯文
金粟軸的古箏發(fā)出優(yōu)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注釋
、沤鹚谥汗乓卜Q桂為金粟,這里當(dāng)是指弦軸之細(xì)而精美。⑵玉房:彈箏女子的住處。
賞析:
為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可愛形象躍然紙上。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二十四歲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他精通音樂,別人奏曲有誤,他就回頭一看,當(dāng)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此詩當(dāng)然受到這個故事的啟發(fā)。
箏,一種弦樂器。從唐詩中所描寫的箏來看,箏是十三根弦,如:“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按笈尭叽话俪撸迓暣僦摇保▌⒂礤a《夜聞商人船中箏》)。柱,定弦調(diào)音的'短軸;金粟,指柱上飾有金星一樣的花紋;素手,指彈箏女子纖細(xì)潔白的手;房,箏上架弦的枕,玉房,指玉制的箏枕。詩的一二句寫彈箏的女子纖手撥箏,正處于彈奏狀態(tài)。按此寫法,接下去似乎應(yīng)該描寫女了的彈奏技藝,或者表現(xiàn)秦箏極富感染力的音樂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襲通常的寫法,而是描寫女子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錯撥箏弦。周郎,即三國時的周瑜,“瑜受建威中郎將,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周郎,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后,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吳志·周瑜傳》)。
“欲得周郎顧”,就意味著當(dāng)時坐在一旁的“周郎”(喻指聽者)沒有看她,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已經(jīng)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箏聲中了,本來這應(yīng)該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時刻。然而,這情景卻不是這位女子此時最渴望的效果,因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聽者賞音,而在于一“顧”,怎么辦呢?她靈機一動,故意不時地錯撥它一兩個音,于是充滿戲劇性的場景出現(xiàn)了:那不諧和的旋律,突然驚動了沉醉在音樂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識地眉頭一皺,朝她一看,只見她非但沒有絲毫“誤拂”的遺憾和歉意,兩眼反而閃爍出得意的眼神:啊,原來是誤非真誤。“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正面寫出了彈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聽者以假當(dāng)真,而這種巧與拙、假與真,又在那無言的一顧之中獲得了奇妙的統(tǒng)一。它不僅說明彈者是高手,聽者是知音,而且傳神地表現(xiàn)出兩者的心理神態(tài)意趣韻味無窮。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01-04
聽箏 / 鳴箏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3-16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6-09
聽箏原文及賞析08-17
《聽箏 / 鳴箏》原文及賞析10-18
《聽箏》翻譯賞析02-17
《聽箏》翻譯及賞析02-15
聽箏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2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