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原文及賞析
原文:
蒿里行
朝代:魏晉
作者: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譯文: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后,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后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由于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zhàn)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zhàn)亂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無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里令人極度哀傷。
注釋:
⑴關東: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以東。義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⑵討群兇:指討伐董卓及其黨羽。⑶初期:本來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曾在此大會八百諸侯,此處借指本來期望關東諸將也能像武王伐紂會合的.八百諸侯那樣同心協(xié)力。⑷乃心:其心,指上文“義士”之心。咸陽:秦時的都城,此借指長安,當時獻帝被挾持到長安。⑸力不齊:指討伐董卓的諸州郡將領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齊:一致。⑹躊躇:猶豫不前。雁行(háng):飛雁的行列,形容諸軍列陣后觀望不前的樣子。此句倒裝,正常語序當為“雁行而躊躇”。⑺嗣:后來。還: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殘殺。當時盟軍中的袁紹、公孫瓚等發(fā)生了內(nèi)部的攻殺。⑻淮南句:指袁紹的異母弟袁術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立為帝。⑼刻璽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紹謀廢獻帝,想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并刻制印璽。璽,印,秦以后專指皇帝用的印章。⑽鎧甲句:由于長年戰(zhàn)爭,戰(zhàn)士們不脫戰(zhàn)服,鎧甲上都生了虱子。鎧甲,古代的護身戰(zhàn)服。鎧,就是甲。蟣,虱卵。⑾萬姓:百姓。以:因此。⑿生民:百姓。遺:剩下。
賞析:
公元189年(東漢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qū)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xié)為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lián)兵西向討董卓。然而這支聯(lián)軍中的眾將各懷私心,都想借機擴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齊心合力,一致對付董卓。當董卓領兵留守洛陽以拒關東之師時,各路人馬都逡巡不前,惟恐損失了自己的軍事力量。據(jù)史載,當時無人敢于率先與董卓交鋒,曹操對聯(lián)軍的駐兵不動十分不滿,于是獨自引領三千人馬在滎陽迎戰(zhàn)了董卓部將徐榮,雖然戰(zhàn)事失利,但體現(xiàn)了曹操的膽識與在這歷史動蕩中的正義立場。不久,討伐董卓的聯(lián)軍由于各自的爭勢奪利,四分五裂,互相殘殺起來,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紹、韓馥、公孫瓚等部,從此開始了漢末的軍閥混戰(zhàn),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會經(jīng)濟極大破壞。此詩即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反映。
【蒿里行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豫章行原文及賞析12-21
桃源行原文及賞析08-16
俠客行原文及賞析11-17
蝶戀花·早行原文及賞析01-29
君子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1-03
《蝶戀花·早行》原文及賞析10-18
蝶戀花·早行原文及賞析07-16
杜牧山行原文及賞析05-13
杜牧《山行》原文及賞析10-24
勐虎行原文及賞析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