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帝求賢詔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現(xiàn)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帝求賢詔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譯文:
聽說王者中沒有能超過周文王的,諸侯的盟主中沒有能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是依靠賢能的人才成就了事業(yè)的聲名顯赫。如今(現(xiàn)在)談起天下賢人的智慧和才能,難道只有古人才特有嗎?問題出在國王不(與賢人)交往的原因啊,(這樣一來)賢能之士能從哪兒來呢?現(xiàn)在我憑借上天的保佑,賢士大夫(的輔佐),平定擁有了天下,成為了(劉家)一家的天下。想要它長久,世世代代供奉(劉家)宗廟不絕。賢人已經(jīng)與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卻不與我共同安定享受它,怎么行呢?賢士大夫有肯跟我交往的,我能夠讓他尊貴顯耀。(將這圣旨)公告天下,使我的旨意大家都明白和知道。
御史大夫周昌傳達給丞相,丞相蕭何傳達給各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傳達給各郡最高長官,有認為符合德行賢明的人,一定要親自去勸說,為他駕車,送到相國府,登記履歷、容貌、年齡,有(賢人)卻沒有上報的(地方),發(fā)覺了就免(地方官員的)職。年老手足不靈活有病的,不要(來)。
注釋:
、偕w:發(fā)語詞。
②伯:通“霸”,諸侯的盟主。
、鄄褐赣反蠓蛑懿
、芟拢合蛳聜鬟_、
、菀猓核枷。
、薹Q:符合。
、咝校盒袨椋鳛。義:通“儀”,相貌。
⑧癃:駝背。
、崽兀褐挥小
⑩尊顯:使……尊貴顯赫。
、庥卸パ裕X免:有賢才而郡守不報告,發(fā)覺后就罷免其官。
賞析:
《高帝求賢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明了詔令求賢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于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天下多有賴于士人,為此他統(tǒng)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尋訪賢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盡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發(fā)布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賢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賢歷史,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高帝劉邦求賢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為了使自己的統(tǒng)治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高帝之所以求賢,則是因為他從歷史與現(xiàn)實兩個不同的層面,清醒地認識了經(jīng)營天下與賢人輔的緊密聯(lián)系。就歷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夭、散宜生、南官適等賢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齊桓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關鍵在于任用管仲。就現(xiàn)實而言,賢人的重要性對高祖劉邦更是刻骨銘心。當初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超,商祖起于閭巷之間,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終踐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正因為知此,詔書才有“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云云。不論著眼于歷史,還是著眼于現(xiàn)實,劉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賢士大夫來治理天下。
詔書以周文、齊桓自許,以古之賢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yè)的雄心以及渴求賢才的迫切。詔書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結(jié)交,致使賢者無由進升。如此歸咎人君,便見高祖禮賢下士之意,顯得頓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進用賢者以安定漢家,卻云“與吾共安利之”;一個“利”字,巧妙地將自身的好處幻化成了賢人的利益。如此說來,高帝求賢便有了為賢者打算圖謀的含義。詔書又云:“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鄙衔难浴敖弧,此處言“游”,更表現(xiàn)出一種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氣度;尊之顯之云云,則是直接誘之以勢力。詔書結(jié)尾云:郡國若有賢者,“必身功為之駕”,“有而弗言,覺,免”;一個‘必”字、一個“免”字,再次表現(xiàn)了高帝求賢的精誠。由此可見,《高帝求賢詔》不僅層次劃然,而且用語極具藝術性。
不過,政治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脈脈牧歌。在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悲劇一次次重演,所謂賢者,所謂智能之士,常常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
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chuàng)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jīng)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jīng)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高帝求賢詔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秋風函谷應詔》原文、翻譯及賞析05-27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原文、翻譯及賞析05-20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原文翻譯及賞析03-13
秋風函谷應詔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5-29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文帝議佐百姓詔原文翻譯及賞析12-21
秋風函谷應詔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3篇)05-29
罪己詔漢武帝原文翻譯04-30
詠新荷應詔原文及賞析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