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和譯文(含賞析)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闋詞。詞以月起興,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達了在仕途失意時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景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和譯文(含賞析)相關內(nèi)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節(jié)。當時蘇軾41歲,為密州(現(xiàn)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郁不歡。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xiàn)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diào)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xiàn)實與理想、出世與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zhuǎn)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xiàn)?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幾時:什么時候。把酒:端起酒杯。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兩句詩意。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fā)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月問年連發(fā)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月宮呢?他寫這首詞時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nèi)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xiàn)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jīng)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乘:駕。歸去:這里是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造成的樓宇,這是想像中的仙宮。不勝:經(jīng)不住,承擔不了。勝,能承擔,經(jīng)得起。“我欲乘風歸去”,明白地說出了他的這種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忘情于現(xiàn)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xiàn)實,出世與入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玩弄,欣賞。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直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 “何似在人間”,這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zhuǎn)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zhuǎn)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
朱:朱紅,正紅色。閣:我國舊時一種樓房,可供游人休息、遠眺、供佛、藏書之用。綺戶:雕花的窗戶。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這三句寫月光的轉(zhuǎn)移。“轉(zhuǎn)”“低”表示夜深!盁o眠”表示離情正濃!爸扉w”“綺戶”與上闋“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
不應:這里是不應該的意思。何事:為什么。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fā)問!安粦泻蕖,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jié)束。結(jié)句與上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xiàn)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zhuǎn)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chuàng)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碧K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zhuǎn)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diào)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作者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和譯文含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