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朝代:南北朝
作者:樂府詩集
原文: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解釋: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nèi)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fēng)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
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見(xiàn):同“現(xiàn)”,顯露。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nèi)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譯注參考:
1、 敕勒歌.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18]
譯文及注釋
譯文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fēng)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xiàn)。譯文二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fēng)兒吹過... 顯示全部
賞析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fēng)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diào)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shù)概括力極強!半防沾,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diào),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diào)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鑒賞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創(chuàng)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此時,今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shù)游牧民族鮮卑族的統(tǒng)治之下。 敕勒,在漢代時稱為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 《隋書》記載鐵勒各部分布于東至獨洛河(今圖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廣大地區(qū)。
【《敕勒歌》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敕勒歌原文翻譯及賞析08-19
敕勒歌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敕勒歌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8-06
《敕勒歌》原文賞析與翻譯04-11
敕勒歌原文翻譯及賞析08-25
敕勒歌的原文翻譯和賞析06-08
《敕勒歌》原文及翻譯05-02
敕勒歌原文及賞析08-17
敕勒歌原文賞析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