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將德·孫臏原文及翻譯參考
將德·孫臏原文及翻譯
此篇題為編者所加。篇中提出了不輕敵、賞罰及時等將帥應具備的品德。本篇除最未一簡外,次序都不能確定,釋文中各簡都提行,不連寫。
……赤子,愛之若狡(1)童,敬之若嚴師,用之若土芥(2),將軍…………不失,將軍之智也。不輕寡(3),不劫于敵(4),慎終若始(5),將軍…………而不御,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恒也。入軍…………將不兩生,軍不兩存,將軍之…………將軍之惠也。
賞不逾日,罰不還面(6),不維其人,不何…………外辰,此將軍之德也。
(1)狡,年少而美好。
(2)芥,草芥。土芥比喻輕微無價值的東西。此數(shù)句意謂將帥之于士卒,平時須愛護,敬重,該用的時候又要舍得用。
(3)不因敵人數(shù)量少而輕視它。
(4)劫,迫。意謂不為強大的敵人所嚇倒。
(5)《老子》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可參考。
(6)還面,轉臉。
[ 原文]..赤子,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用之若土芥,將軍....不失,將軍之智也。不輕寡,不劫于敵,慎終若始,將軍....而不御,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恒也。入軍..將不兩生,軍不兩存,將軍之....將軍之惠也。賞不逾日,罰不還面,不維其人,不何....外辰,此將軍之德也。
[ 譯文]..對士兵要像對可愛的孩童一樣愛護,要像對嚴師一樣尊敬,而使用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樣,不惜犧牲,將軍....是將軍的智慧。不輕視兵力少的敵軍,也不怕敵軍的威逼,做事要堅持到底,直至最后也要像剛開始一樣慎重對待,將軍....君王的命令不能在軍隊中直接傳達貫徹,軍隊中只以統(tǒng)兵將帥的命令為準,這是將軍固定不變的準則。....將軍不能和敵軍將領共生,自己的軍隊也不能與交戰(zhàn)的敵軍共存,這是將軍的....這是將軍賞賜的恩惠。獎賞不能超過當日,懲罰也須當面就兌現(xiàn),賞罰不因人而異,必須一視同仁,....這是將軍應有的品德。
[ 解析]這篇文章可以看作前一篇的繼續(xù)和補充,講的也是統(tǒng)兵將領的素養(yǎng),只不過比上篇更具體,更細微一些。本文論述了帶兵必備的幾條素養(yǎng),全都是歷代兵法家所強調的內容。但孫臏卻有其獨特之處。孫臏不但提倡愛兵,而且提出“敬之若嚴師”,這一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皭郾缱印,“愛民如子”,提倡這些信條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兵當作嚴師一般尊敬的,在歷史上卻十分少見,在今天真正樹立這一信條的也不見得很多。要知道,在孫臏及其以后的兩千余年之中,是把將領官員之流看作當然的“治人”者的,而廣大士兵在軍中和廣大民眾在國家中則只不過是“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愛之若狡童”已屬可貴了,還有幾人能“敬之若嚴師”呢?因為按當時的普遍觀點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是聰明的上等人,而廣大群眾只不過是些愚昧的下等人,只配供上等人統(tǒng)治驅策,更談不上提倡把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嚴師,去向他們請教了。正是如此,孫臏能在那個時代提倡“敬之若嚴師”,確實超群出眾。當然,在那樣的時代,如果統(tǒng)兵將領真正如孫臏提倡的那樣,把自己部下的將士“愛之若狡童”,“敬之若嚴師”,這些將士又怎會不舍命為其戰(zhàn)斗呢?由此可見,這一主張確是軍隊強大戰(zhàn)斗力之源泉。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中,愛兵敬兵當然不算什么新鮮事了。李廣是漢代名將,他就是以愛兵出名的將領,《史記》記載說:“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這段話譯成現(xiàn)代語言就是:李廣十分清廉,經常把得到的賞賜分給部下將士,和士兵吃一樣的飯食;李廣一生,享受年俸二千石的時間有40 多年,但家中卻沒有余財,他從來不說置辦家產。正是因為他如此清廉,肯與部下將士共享富貴,所以將士都愛戴他,擁護他,肯為他效命!妒酚洝愤有一段記載:“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身;士卒不盡食,廠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樂為用。”這是進一步說明李廣帶兵時,總是與士卒同甘共苦,甚至是吃苦在前,并能寬緩待人,所以他深得軍心,他的軍隊便英勇善戰(zhàn),令敵軍聞風喪膽。李廣的事例生動地體現(xiàn)了愛兵、敬兵也是戰(zhàn)斗力的道理。至于本文所說“用之若土芥”,一方面說明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必要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勝利,明知會有犧牲,也會投入兵力拼戰(zhàn),只有以無畏的士氣壓倒敵人才能戰(zhàn)勝敵軍。尤其是孫臏那個時代,依靠戰(zhàn)車、騎兵、步兵作戰(zhàn),除弓箭外,都是近距離肉搏的兵器,就和當今的刺刀見紅一般,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比現(xiàn)代戰(zhàn)爭更加殘酷,更加恐怖,如果沒有不怕死的拼斗精神,沒有不惜犧牲的士氣,那是很難有勝算的。因此,統(tǒng)兵將領在使用士兵方面,要有不惜犧牲、血流成河的大無畏氣慨。這不能理解為不愛惜士兵的生命。當然,另一方面,“用之若上芥”這個比喻說法,也確有其不夠準確嚴密之處,英明的統(tǒng)帥應該善于以最小的代價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要以智謀取勝,而不是拼人力,拼犧牲。當年孫權和曹操的40 萬大軍在濡須口對峙時,東吳大將甘寧倒有一段佳話,可作為統(tǒng)兵將領的楷模。事情是這樣的:曹操帶領大軍援救合肥,到達孫權部署伏兵的濡須口附近時,張昭提出應先挫曹軍銳氣,當時甘寧、凌統(tǒng)都愿領兵出戰(zhàn),凌統(tǒng)說帶三千兵即可,甘寧卻說:“只須一百名騎兵,便可打敗敵軍,何必用三千人呢?”二人互不服氣,便爭執(zhí)起來,結果孫權說:“曹軍勢大,不可輕敵。”命凌統(tǒng)帶三千兵出戰(zhàn),和曹軍先鋒張遼遭遇,二將斗了50 回合,不分勝負。孫權恐怕凌統(tǒng)受損失,派呂蒙帶兵接應回營,這時甘寧對孫權說:“我今天夜里只帶一百人馬去劫曹營,如果損失一人一馬,也不算功勞!睂O權便撥給他一百精銳騎兵,還賜給50 瓶酒,50 斤羊肉。甘寧回到自己營中,讓一百騎兵成排坐下,他用銀碗斟滿酒,自己先喝了兩碗,然后對大家說,“今夜奉命劫寨,請諸位各自飲一滿碗,今夜努力向前!”眾人聽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不知所措。甘寧見大家臉上露出為難的表情,便拔劍在手,怒斥道:“我身為主將,尚且不怕犧牲生命,你們還有什么好遲疑的呢?”眾人見甘寧變了臉色,全都站起來恭敬地說道:“愿效死力!”甘寧便把酒肉和大家一起喝光吃盡。到二更時分,甘寧取出一百根白鵝翎毛,讓大家插在頭盔上作為記號。大家隨即披好鎧甲,飛身上馬,向曹營飛奔而去。到了曹軍營前,拔開敵軍布設的鹿角障礙,大喊一聲,便殺入敵軍寨中,直奔曹軍中軍大寨去殺曹操。但曹操的中軍四周用車仗埋入地下,互相連結圍得鐵桶一般嚴密,甘寧的軍兵沖不進中軍營帳。甘寧便帶領百名鐵騎,在曹軍營中,左沖右突,縱橫馳騁,碰上曹軍便殺。曹軍不知來了多少敵軍,亂成了一鍋粥,哪還顧得上抵敵。曹軍各營亂成一團,又喊又叫,慌忙點起火把,這才稍微安定一點。甘寧帶隊一陣沖殺之后,也不戀戰(zhàn),又從曹軍南門殺出,無人敢擋。孫權派周泰領兵接應,甘寧的一百人馬果然不損一人一馬,全體安全凱旋。到達東吳營門口,鼓樂齊鳴,孫權親自迎接,大加贊揚,并賜給絹一千匹,利刀一百口。甘寧拜謝領受,轉手全部分給一百勇士。甘寧這一百鐵騎,直貫曹軍大寨,如入無人之境,真是威震敵膽,大揚虎威。甘寧能不損一人一馬,橫沖曹營,首先在于他以身作則,不怕犧牲,他的大無畏氣概鼓舞了一百勇士,深得軍心;其次,他以這樣一支少而勇悍的小分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擊敵營,完全符合兵家關于突然襲擊的要領,作到了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一下子使敵人完全失去抵抗力,所以小分隊得以毫無損傷而退。這次突襲正反映了甘寧的高明,他能抓住軍心,激發(fā)他們的英雄氣慨和殺敵決心,又能巧妙用兵。難怪孫權贊嘆:“曹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以與他相抗衡了!”孫臏說到將軍的智慧,強調不因故軍兵少而輕視對方,也不因敵軍勢大而畏懼對方,必須自始至終謹慎對敵,不到最后勝利絕不松懈。這一點可說是兵法家的老生常談了,但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許多領兵將領都是敗在勝利之后或敗在弱敵之手。在隋朝末年各路反王之中,李密曾是勢力最大的一路,他在河南攻下興洛倉之后,又接著打敗隋軍從東都派來的援軍,聲威大振。原來的義軍首領翟讓推舉他當了魏公,李密便如皇帝一般,改元永平,分封官吏。這時,趙魏以南、江淮以北,吝路義軍紛紛前來歸附。隨后他的軍隊又橫掃東都外圍,逼得很有實力的王世充困守東都內城。之后,隋朝的許多文官武將也獻城歸降。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等猛將和魏征等謀士也前來投效,李密更是實力大增,兵力達到30 萬,在洛口與王世充10 萬大軍交戰(zhàn),開始失利,后來大勝。就在這時義軍卻發(fā)生內江,李密和翟讓都想獨掌大權,結果李密以宴請為名,用計殺了翟讓及其親信。這件事,李密雖然成功了,對義軍內部卻不會沒有影響,接著,李密上表隋在東都稱帝的越王,表示愿入朝輔政,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圖謀被王世充所阻。李密便在洛口與王世充對峙。李密據(jù)有興洛倉,糧食充足,便開倉賑濟百姓。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但李密不加管理,讓人隨意取走,自是有許多浪費。謀士賈潤甫勸諫:“國家以百姓作為根本,而百姓以飲食作為第一需要。如今百姓扶老攜幼而來,無非是得到糧食維生。但是,如果毫不愛惜,不派人管理,任人隨便取用,等到倉中糧米耗盡,誰還肯和您一起完成大業(yè)呢?”李密這才稍有醒悟,讓賈潤甫管理倉庫,并參預軍機大事。可是,王世充已想好辦法對付李密。王世充派人假裝和李密講和,表示愿意用布和李密換糧食。當時東都洛陽城內早已斷糧,軍兵中不少人逃出來找飯吃,實是李密消滅王世充的大好時機。然而李密毫不知情,便同意與王世充交換。東都得到糧食,軍心民心便穩(wěn)定下來,再無人出逃。這時李密才知中計,可是為時已晚。王世充挑選出精兵,喂飽戰(zhàn)馬,向李密發(fā)動攻擊。裴仁基建議不與王世充正面交鋒,可派出三萬精兵,趁東都空虛,繞道去攻襲東都。李密起初也覺得是好計,但聽了單雄信等將的速戰(zhàn)主張,又改變了主意。結果出兵交戰(zhàn)時,中了王世充的埋伏,一敗涂地,最后只得去投靠李淵。李密與王世充的較量,本是李密大占優(yōu)勢,可是李密卻不會把握時機,先是自相殘殺,后來又坐失良機,把糧食輕易送給王世充,使王世充得以重整兵力,最后李密又不聽裴仁基的妙計和魏征的勸告,輕易出戰(zhàn),終致慘敗,永遠喪失了成功良機。孫臏在這篇文章中談的第三點是兵權問題。他提的“君令不入軍門”,即是我國許多兵法家所持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觀點,主張將軍統(tǒng)兵、用兵的全權。這個觀點,孫臏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論述,這里又再次提出,足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孫臏那個時代以及其后若干年,通訊聯(lián)絡極其不便,即便用換馬不換人的最快信使,一日也很難達到千里,在軍情緊急之時,要請示批準自是只能貽誤戰(zhàn)機,所以,將軍擁有統(tǒng)兵、用兵全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現(xiàn)代通訊如此快捷的情況下,事關全局的問題,前敵指揮當然不該一人擅作決定,但戰(zhàn)場的用兵問題,仍然應該由現(xiàn)場指揮及時決斷,而不可能、也不允許事事請示,否則將貽誤戰(zhàn)機。說到“君命不入軍門”,漢朝名將周亞夫有這么一個事例。那是漢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 年),匈奴大舉入侵邊境時的事。文帝任命宗正劉禮為將軍,駐軍霸上;任命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任命河內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共同防備匈奴。文帝親自去慰問軍隊時,到達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都是長驅直入,從將軍到下屬官兵都是敞開營門恭迎恭送圣駕。但文帝的車駕到達細柳軍營時卻是另一番景象,周亞夫軍中的官兵全都全副披掛,兵器鋒銳,張弓搭箭,戒備森嚴。文帝的前導人馬到了軍營門口,門軍不讓入內。前導官員說:“天子就要到了!”軍門都尉卻說:“我們將軍命令說:‘在軍中只能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命!覀儧]有得到將軍的命令,你們現(xiàn)在不能進營!边^了不久,文帝到了,門軍仍不讓進,文帝只好派使臣手持符節(jié)給周亞夫下詔:“我要進去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下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wèi)軍兵又對文帝的車馬隨從說,“將軍有規(guī)定,軍營里不準驅馬奔馳。”天子的隨從只得照辦,拉緊韁繩,讓天子的車駕慢慢行進。文帝到了營中,周亞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禮說:“穿戴盔甲的將士不能跪拜,請陛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蔽牡凵钍芨袆樱嫒萸f重嚴肅地手扶車前橫木,向營中官兵致意,并派人向周亞夫致謝說:“皇帝特來慰問將軍!”文帝勞軍完畢,一出營門,群臣都露出驚訝的表情。文帝卻說:“唉,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在霸上和棘門軍營看到的,簡直形同兒戲,他們的將軍自然很容易遭受襲擊且被敵軍俘虜。至于亞夫,敵軍又怎能侵犯他呢!”周亞夫不僅有不讓皇帝隨便入營的事,而且還曾在實際作戰(zhàn)中不聽皇帝的詔命。那是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 年),吳、楚等七個封國叛亂,周亞夫奉旨領兵前去征討。周亞夫在榮陽會臺各路軍隊后,吳國叛軍正在加緊進攻梁國,梁國形勢十分危急,向周亞夫求救。而周亞夫卻領兵到了昌邑,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梁國天夭派人去向太尉周亞夫求救,周亞夫認為堅守對全局有利,便不肯去救。梁國見周亞夫一直不肯去救,便上表報告景帝。景帝派使臣送詔命給周亞夫,讓他立即去救梁國。周亞夫拒不執(zhí)行景帝的命令,仍是堅守不出,只是派出輕裝騎兵去斷絕吳、楚叛軍的運糧通道。吳國軍隊缺糧,士兵饑餓,急于挑戰(zhàn),周亞夫的漢軍仍是不出。夜里,漢軍營中受驚,營中軍兵互相攻擊擾亂,直鬧到太尉周亞夫的營帳之外,周亞夫仍是安安穩(wěn)穩(wěn)地躺著不起來。時間不長,營中也就安定下來。后來,吳軍朝漢軍軍營東南角奔來,周亞夫卻讓大家注意防備西北面。結果,吳國精兵果然到了西北角,漢軍防個正著,吳軍攻不下來。吳軍早已挨餓,攻不下便撤走。這時,周亞夫派出精兵追擊,把吳軍打得大敗,吳王濞只帶著幾千軍兵逃跑。漢軍乘勝追擊,徹底打敗了叛軍。周亞夫的兩個事例,生動有力地說明了孫臏關于兵權問題的論述完全正確,授予將軍全權是十分必要的。周亞夫若遵照景帝詔命去援救梁國,那結果如何還很難說哩!這篇文章談論的第四點是賞罰問題!百p罰分明”也可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贅言,盡人皆知。但孫臏在此強調的卻是賞罰的及時和一視同仁,這自有其道理。賞罰及時才能起到賞罰的作用,若不及時,那便有可能徒耗錢財官爵而不能發(fā)揮其作用。至于一視同仁則更加重要,賞罰不公,非但不能起到激勵或警戒作用,反而會引發(fā)不滿或更嚴重的后果。在唐懿宗年間,有個嶺南西道節(jié)度使,本來就不是統(tǒng)兵材料,奉旨去平定南詔叛軍,他不懂什么指揮,只知一昧奏請增兵。皇帝派了八個道的軍兵去增援,他仍是一戰(zhàn)即敗,他派出的一萬軍兵,剛接觸敵軍便損失了八千,嚇得康承訓手足無措。虧得節(jié)度副使李行素領兵修好壕溝寨柵,才保住了邕城。邕城被蠻兵圍住,諸將請求乘夜去劫敵營,康承訓卻不同意。經天平軍的小校再三力爭,他才同意。那名小校召集了軍中三百勇士,夜里用繩子縋出城外,悄悄摸到敵寨,有的高聲吶喊,有的放火,一齊闖入敵寨,一陣亂砍亂殺,殺死蠻兵五百有余,眾蠻兵大驚逃走?上Э党杏柺孪葲]有部署,待敵軍逃跑再派兵迫擊,已是追之不及。這位節(jié)度使打仗不行,邀功卻是大行家,當即向朝廷報捷,說是大敗蠻兵。唐朝末年,皇帝昏庸,得到捷報非常高興,滿朝慶賀,加封康承訓為檢校右仆射。這還不夠,更可氣復可恨的是康承訓不為那位小校及三百勇士請賞,而是把功勞全歸于自己的子弟親信,為他們請功受賞,真正的功臣卻無一受賞。這一來,軍中將士大為失望,怨聲載道。后來嶺南東道的韋宙把真相上報宰相,康承訓怕追究罪名,便上表自稱有病,由朝廷降職另調完事。康承訓身為統(tǒng)兵將官,賞罰不肯一視同仁,而是謀取私利,便鬧得軍心渙散,自己也難辭其咎。將軍必須具備大公無私的美德,這是一點也不能含糊的。這篇文章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將軍應有的品德。其實,何止統(tǒng)兵將領,哪行哪業(yè)的領導能例外呢?政府官員自不必說,就是企業(yè)的廠長、經理們,也應具備這幾項品德,才能辦好企業(yè)。
【將德·孫臏原文及翻譯參考】相關文章:
《孫臏兵法》原文及翻譯03-14
孫臏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2-02
孫臏兵法·兵情原文和翻譯03-13
孫臏兵法·見威王原文附翻譯07-26
《無將大車》原文及翻譯04-03
《勸學》原文及翻譯參考06-13
《勸學》原文及翻譯參考05-02
《將仲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2-05
將仲子原文翻譯賞析08-11
將仲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