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黠鼠賦等原文譯文
黠鼠賦
文章摘要: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fù)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卑l(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耶?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黠鼠賦
【宋 蘇軾】
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fù)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卑l(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耶?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學(xué)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zhí)筆,記余之作。
明年同歲
文章摘要:艾子行,出邯鄲道上,見二媼相與讓路。一曰:“媼幾歲?”曰“七十!眴栒咴唬骸拔伊,然則明年,當(dāng)與爾同歲矣!
【編者按】我國古代人是很懂得幽默的,《艾子雜說》是古代非常出眾的笑話故事集,作品熔生活、哲學(xué)、文學(xué)于一爐,蘊含著深邃的哲理、智慧的思辨和寶貴的生活經(jīng)驗,憑借其思想性和文學(xué)性叩動讀者的心扉,帶給人們借鑒和啟迪。下面我們來看一則“明年同歲”的故事,希望大家明白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要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靜止的、片面的看問題都是錯誤的。
據(jù)傳為北宋蘇軾所撰寫的《艾子雜說》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艾子行,出邯鄲道上,見二媼相與讓路。一曰:“媼幾歲?”曰“七十!眴栒咴唬骸拔伊牛粍t明年,當(dāng)與爾同歲矣!
故事是說:艾子出了邯鄲城,走在路上,看見兩個老太婆在那里相互讓路。其中一個問道:“您多大歲數(shù)了?”另一個回答說:“七十歲了!眴柕娜擞终f:“我今年六十九,到了明年,就和您同歲了!
【哲學(xué)寓意】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要用變化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靜止的、片面的看問題都是錯誤的。故事中問話的老婦人只知道自己過一年加一歲,卻忽略了別人年齡的增加,只看到自己的發(fā)展,卻看不到別人同樣在前進(jìn),具有片面性。
月下醉酒
文章摘要:《月下醉酒》這首詩是北宋蘇軾的一首詩,以“月”為意象,抒寫壯志難酬、罷職閑居的感慨,表現(xiàn)出了閑居的心情。
【編者按】《月下醉酒》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作于淳熙三年(1176),詩人年五十二歲。這年春間仍任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據(jù)《年譜》,六月罷職,以主管臺州桐柏觀的名義領(lǐng)詞祿,仍留成都。然從這年的詩篇看,詩人在春末夏初似已因事離職,如《飲保!酚小懊夤俪跤X此身輕”之句。表現(xiàn)出了閑居的心情。
月下醉酒 【宋】蘇軾黃鵠飛鳴未免饑,此身自笑欲何之。閉門種菜英雄老,彈鋏思魚富貴遲。生擬入山隨李廣,死當(dāng)穿冢近要離。一樽強(qiáng)醉南樓月,感慨長吟恐過悲。
【注釋】
彈鋏:彈擊劍把。鋏,劍把。
一樽:樽,形聲。從木,尊聲。本作“尊”。本義:盛酒器。
強(qiáng)醉:勉強(qiáng)飲醉。
【譯文】
黃鵠邊飛邊鳴未免有饑餓,這是嘲笑我將要到哪里?隱居自己種菜一直到老,彈擊劍把思考著富貴遲遲未到。出生入死跟隨著李廣,直到死后墓地也要與要離為鄰。一樽酒下來勉強(qiáng)就飲醉了到了南月樓,感慨發(fā)出哀愁的聲音恐怕是太過悲傷。
【鑒賞】
這一首詩作于淳熙三年(1176),詩人年五十二歲。這年春間仍任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據(jù)《年譜》,六月罷職,以主管臺州桐柏觀的名義領(lǐng)詞祿,仍留成都。然從這年的詩篇看,詩人在春末夏初似已因事離職,如《飲保!酚小懊夤俪跤X此身輕”之句。
詩篇抒寫壯志難酬、罷職閑居的感慨。前四句用“黃鵠”事起興,寫閑居情況。杜甫《同諸公登慈思寺塔》詩的結(jié)尾說:“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梁謀!币浴鞍Q”無所“投”的黃鵠自比;以“各有稻梁謀”的“隨陽雁”比胸?zé)o大志、只謀衣食的常人,感慨自己因懷抱大志而遭遇饑寒。陸游在詩的起聯(lián),即運用杜詩作典故,抒發(fā)和杜甫同樣的感慨。杜詩說黃鵠“何所投”,此詩不明說自己罷職后所受饑寒的威脅,只用“黃鵠”的“未免饑”作比興,倒過來用“自笑”“欲何之”扣住“此身”。語意達(dá)觀、含蓄,但處境的艱難可知。詩人一貫想為國馳驅(qū),收復(fù)失地,以“英雄”自命,現(xiàn)在卻被迫“閉門種菜”,命運可能要他“老”于這種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憤慨。頷聯(lián)起句,卻以閑淡語出之。對句用《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家,不受重視,彈鋏而歌“食無魚”的故事,以自嘲富貴難求。這句表面說“思魚”和嘆“富貴遲”,實際上是表現(xiàn)對富貴并不強(qiáng)求。這兩句也寫得含蓄,但憤慨與達(dá)觀之情并見!包S鵠”句可與同期《遣興》的“鶴料無多又掃空”句參看,“種菜”句可與同期《歸耕》的“有圃免煩官送菜”句參看。
后四句寫閑居心情。頸聯(lián)以仰慕李廣與要離明志。李廣是漢初文、景、武帝時的名將,勇敢正直,愛護(hù)士卒,屢立戰(zhàn)功,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曾被罷職居藍(lán)田南山中,再起用仍不得封侯,終被迫自殺,“天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見《史記·李將軍列傳》)。要離是春秋時勇士,曾為吳王闔閭行刺公子慶忌不成功,伏劍自殺,也是慷慨之士(見《吳越春秋》)。要離墓相傳在蘇州閶門外。詩說要“入山隨李廣”,指李廣罷居南山射獵事;“穿家近要離”,則表示死后墓地要與要離為鄰。詩人對這兩個失敗英雄,常常形諸吟詠,如《躬耕》寫“無復(fù)短衣隨李廣”,《江樓醉中作》寫“生希李廣名飛將”,《言懷》寫“原乞一棺地,葬近要離墳”,《感興》寫“起墳仍要近要離”,這是詩人意識到自己的悲劇遭遇與悲劇性格的表現(xiàn)。這一聯(lián)詩也是慷慨辛酸,兼而有之。結(jié)聯(lián)說要對月“強(qiáng)醉”,以解“過悲”之情;但一“強(qiáng)”字,一“過”字,更增辛酸之感。
詩從閑淡到慷慨到辛酸。情境可悲,而意氣猶豪,不失陸游詩的特色;至于對仗與呼應(yīng)的靈活自然,尤其是他的長蛻。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文章摘要:《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是北宋詞人蘇軾的一首詞,作者擷取秋風(fēng)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diào)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
【編者按】《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是北宋詞人蘇軾的一首詞,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fēng)、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開頭兩句詞遠(yuǎn)遠(yuǎn)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敘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寫具體的事實,表達(dá)他對抽象意義上的人生命運的深沉思忖。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北宋】蘇軾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注釋】
1、鳴廊:在回廊上發(fā)出聲響。
2、眉頭鬢上: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發(fā)。
3、賤:質(zhì)量低劣。
4、妨:遮蔽。
5、孤光:指獨在中天的月亮。
6、琖:同盞, 酒杯。
【譯文】
世上萬事恍如如一場大夢,人生經(jīng)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冷風(fēng)打著院里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里發(fā)出凄涼的回響,取過鏡子,卻發(fā)現(xiàn)兩鬢爬滿了白發(fā)。
酒并非好酒,卻怕少有人陪,就像月亮一般,被云遮住了月光。中秋節(jié)里,誰能夠和我共同度過這孤獨寂寥的時光啊?無人回答,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鑒賞】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diào)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具體寫作詞的上片寫感傷,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下片寫悲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在蘇軾的幾首中秋詞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感嘆人生的虛幻與短促,發(fā)端便以悲劇氣氛籠罩全詞。以夢喻世事,不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還概括了對整個人生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一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叭松L(fēng)度新涼”,有對于逝水年華的無限惋惜和悲嘆!靶聸觥倍终諔(yīng)中秋,句中數(shù)量詞兼疑問詞“幾度”的運用,低回唱嘆,更顯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緊承起句,進(jìn)一步唱出了因時令風(fēng)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悵。
作者擷取秋風(fēng)蕭瑟、落葉紛飛這兩個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嘆時光易逝、容顏將老、壯志難酬,以哀惋的筆調(diào)道出無法擺脫人生煩憂的悵惘之情。
下片寫?yīng)氉砸蝗擞诋愢l(xiāng)把盞賞月的孤寂處境和傷時感事的思緒!熬瀑v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貶斥后勢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貶斥后勢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隱喻奸人當(dāng)?shù),排斥善類,忠而被謗,因讒遭貶。以上兩句,流露出詞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憤,包含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念懷親人的無限情思,有對國事的憂慮
和對群小當(dāng)?shù)赖膽崙浚锌释⒗斫狻⒅赜玫纳钜,也有難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涼。這一結(jié)拍,是一個天涯淪落人帶著血淚的人生吶喊與渲泄。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確乎令人蕩氣回腸。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這首中秋詞的藝術(shù)特色。全詞通過對新涼風(fēng)葉、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寫,將吟詠節(jié)序與感慨身世、抒發(fā)悲情緊密結(jié)合起來,由秋思及人生,觸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無窮。
西江月·頃在黃州
文章摘要:《西江月·頃在黃州》是宋代蘇軾的一首被貶黃州期間的詞,這首詞寫詞人夜飲之后醉臥溪橋之上的生活片斷,上片寫歸途中的所見,下片明寫月色,描繪從近處觀賞到的月照溪水圖,更進(jìn)一步抒發(fā)迷戀、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
【編者按】《西江月·頃在黃州》這首寄情山水的詞,作于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作者在詞中描繪出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風(fēng)光和自己的感受融為一體,在詩情畫意中表現(xiàn)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適,抒發(fā)了他樂觀、豁達(dá)、以順處逆的襟懷。
西江月·頃在黃州【宋】蘇軾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數(shù)語橋柱上。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上б幌L(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注釋】
障泥:用錦或布制作的馬薦,墊在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
彌彌:水盛的樣子。
層霄:即層云。
瓊瑤:是美玉,這里比做皎潔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愛的意思。
【譯文】
在黃州期間,春夜,在蘄水邊騎馬而行,經(jīng)過酒家飲酒,醉后乘著月色歸去,經(jīng)過一座溪橋, 卸下馬鞍韉,以手臂支撐著躺在橋上休息。等到清醒的時候已經(jīng)天明了,看遠(yuǎn)處山巒峰翠,再聽近處流水聲聲,懷疑不是在塵世之中。于是作了這首詞在橋上。
月色照耀下春水漲滿、溪流汩汨;天空中云層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馬鞍韉尚未解下,馬兒活躍的時候,我就想在這芳草之上醉臥入眠。這一條溪水中的美麗風(fēng)景,千萬別被馬兒踏碎了這皎潔的月色。解下馬鞍作枕,倚靠著它斜臥綠楊橋上,醒來的時候聽見,杜鵑黎明的一聲啼叫。
【鑒賞】
《西江月·黃州中秋》這首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當(dāng)時蘇軾四十五歲,人到中年,被貶黃州。
這首詞寫詞人夜飲之后醉臥溪橋之上的生活片斷。酒家夜飲歸來,月色明媚,醉意朦朧,這是讓人淡忘塵世煩憂、全身心溶入大自然的最好時機(jī)。詞人留戀于水色山光之中,沉浸于一個瑩澈清明、安恬靜穆的大千世界,反映了詞人被貶黃州時期復(fù)雜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側(cè)面,這反過來是對貶謫的一種抗?fàn)幣c抗議,性格是很鮮明的。
上片頭兩句寫歸途所見:“照野渳淺浪,橫空隱隱層霄。”彌彌,是水盛的樣子;層霄,即層云。春夜,詞人在蘄水邊騎馬而行,經(jīng)過酒家飲酒,醉后乘著月色歸去,經(jīng)過一座溪橋。由于明月當(dāng)空,所以才能看見清溪在遼闊的曠野流過。先說“照野”,突出地點明了月色之佳。用“彌彌”來形容“淺浪”,就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皺M空”,寫出了天宇之廣。說云層隱隱約約在若有若無之間,更映襯了月色的皎潔。此兩句暗寫月光。“障泥未解玉驄驕”,是說那白色的駿馬忽然活躍起來,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錦或布制作的馬薦,墊在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詞人在這里只是寫了坐騎的神態(tài),便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此時,詞人不勝酒力,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鞍韉,即欲眠于芳草!拔矣砻叻疾荨,既寫出了濃郁的醉態(tài),又寫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詞人因熱愛這幽美的景色而產(chǎn)生的喜悅心情。
過片二句,明寫月色,描繪從近處觀賞到的月照溪水圖,更進(jìn)一步抒發(fā)迷戀、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風(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瓊瑤,是美玉,這里比做皎潔的水上月色?上,是可愛的意思。這里用的修辭手法是“借喻”,徑以月色為“瓊瑤”。此句以獨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傳神地寫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靜、人之喜悅贊美!敖獍办フ砭G楊橋”,寫詞人用馬鞍作枕,倚靠著它斜臥在綠楊橋上“少休”。這一覺當(dāng)然睡得很香,及至醒來,“杜宇一聲春曉”,通過描寫杜鵑在黎明的一聲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畫龍點晴的提示。這一結(jié)尾,余音裊裊,回味無窮,生動地表現(xiàn)了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靈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表現(xiàn)了自己與造化神游的暢適愉悅,讀來回味無窮,令人神往。
念奴嬌·中秋
文章摘要:《念奴嬌·中秋》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dāng)時作者仍在被貶滴之中。萬里無云的天空,登高望月,作者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寬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表現(xiàn)出對自由生活、美好現(xiàn)實的追求!
【編者按】《念奴嬌·中秋》北宋詩人蘇軾寫的一首詞,表現(xiàn)出蘇軾對自由生活、美好現(xiàn)實的追求。
念奴嬌·中秋 【北宋】蘇軾憑高眺遠(yuǎn),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fēng)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fēng),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注釋】
①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
②桂魄:古人稱月體為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
、塾裼瞽倶牵盒稳菰轮袑m殿的精美。
、艹他[:《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 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
、萸鍥鰢禾脐扆斆稍姎埦洌骸跋阶允乔鍥鰢!
⑥煙樹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
⑦舉懷三句:李白《月下獨酌》:“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腋柙屡腔玻椅栌傲銇y!
、啾阌洌夯谩肚f子·逍遙游》:“有鳥焉, 其名為鵬,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碧评畎自环Q為“謫仙人”,謂如神仙謫降人世。蘇軾也自比謫仙,故稱歸去。
、崴Ф洌豪钫亍短茋费a(bǔ)》卷下:李舟以笛遺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 維舟吹之……甚為精壯,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盤擗,其笛應(yīng)聲粉碎”。李牟,或作李謨。此喻胸中豪氣噴薄而出。
【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里無云,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的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凈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里,樹影婆娑。 現(xiàn)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dāng)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fù)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fēng)歸去,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的響徹云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鑒賞】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dāng)時作者仍在被貶滴之中。萬里無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對廣闊的天空和皎潔的月亮,引起了無限的幻想,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社會的丑惡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虛無縹緲清靜自由的生活。這正是作者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寬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表現(xiàn)出對自由生活、美好現(xiàn)實的追求。
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大膽創(chuàng)造,富有浪漫主義想象,能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獲得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
赤壁賦[1]
文章摘要:《赤壁賦》是作者攜客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起筆不凡,一篇敘事寫景之文,寫的如此清新優(yōu)美,情韻動人,不愧為名家大手筆。
【編者按】《赤壁賦》是蘇軾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是蘇軾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通篇緊緊圍繞著明月江水之景,進(jìn)行敘述、描寫和議論,在敘述中議論,使文章富有思致和理趣,在敘事、描寫、議論抒情,使文章情趣頓生,使全文達(dá)到了情、景、理的完美而和諧的統(tǒng)一。作者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dāng)時的傳說,借題發(fā)揮,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sù)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hè)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niǎo),不絕如縷。舞幽壑(hè)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zhú)艫(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侶魚蝦而友麋(mí)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zūn)以相屬(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挾(xié)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zhǎn)更酌(zhuó)。肴(yáo)核既盡,杯盤狼籍(jí)。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
1、選自《經(jīng)進(jìn)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叢刊》本),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軾因烏臺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后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后赤壁賦》。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并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的舊址,當(dāng)?shù)厝艘蛞艚喾Q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fā)自己的懷抱。
2、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歲在壬戌。
3、既望:既,過了;望,農(nóng)歷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緩地。
5、興:起,作。
6、屬:通“囑(zhǔ)”,勸人喝酒。
9、少焉:一會兒。
11、白露:白茫茫的水氣。橫江:籠罩江面。
1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v:任憑。一葦:像一片葦葉那么小的船,比喻極小的船!对娊(jīng)·衛(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去。凌:越過。萬頃:形容江面極為寬闊。茫然,曠遠(yuǎn)的樣子。
13、馮虛御風(fēng):(像長出羽翼一樣)駕風(fēng)凌空飛行。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馭)。
14、遺世獨立:超越塵世,獨自存在。
15、扣舷:敲打著船邊,指打節(jié)拍,舷,船的兩邊。
文章摘要:《赤壁賦》是作者攜客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起筆不凡,一篇敘事寫景之文,寫的如此清新優(yōu)美,情韻動人,不愧為名家大手筆。
16、擊空明兮溯流光:船槳拍打著月光浮動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彰、流光:指月光浮動清澈的江水。
17、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我的心思飄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渺渺,悠遠(yuǎn)的樣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
18、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詩文多以指自己所懷念向往的人。
19、倚歌而和(hè)之:合著節(jié)拍應(yīng)和。倚:依,按和:同聲相應(yīng)。
20、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傾訴。怨:哀怨。慕:眷戀。
21、余音:尾聲。裊裊: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
22、縷:細(xì)絲。
23、舞幽壑之潛蛟:幽壑: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使深谷的蛟龍感動得起舞。
24、泣孤舟之嫠(lí離)婦: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孤居的婦女,在這里指寡婦。
25、愀(qiǎo巧)然:形容神色變得嚴(yán)肅。
26、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yán)肅地端坐著危坐:端坐。
27、何為其然也:曲調(diào)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28、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
29、繆:通“繚”盤繞。
30、郁:茂盛的樣子。
31、舳艫(zhúlú逐盧):戰(zhàn)船前后相接。這里指戰(zhàn)船。
32、釃(shī)酒:斟酒。
33、橫槊(shu):橫執(zhí)長矛。
34、侶魚蝦而友麋鹿:把魚蝦、麋鹿當(dāng)做好友。侶:伴侶,這里用作動詞。麋(mí):鹿的一種。
35、扁(piān)舟:小舟。
36、寄:寓托。
37、蜉(fú)蝣:一種昆蟲,夏秋之交生于水邊,生命短暫,僅數(shù)小時。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38、渺滄海之一粟: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39、須臾(yú):片刻,時間極短。
40、長終:至于永遠(yuǎn)。
41、驟:突然。
42、托遺響于悲風(fēng):余音,指簫聲。悲風(fēng):秋風(fēng)。
42、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此,指水。
43、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44、卒:最終。消長:增減。長:增長
45、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語氣副詞。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46、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造物者:天地自然。無盡藏(zàng):佛家語。指無窮無盡的寶藏。
47、適:一作“食”享有。
48、更酌:再次飲酒。
49、肴核既盡:葷菜和果品。既:已經(jīng)。
50、狼籍:又寫作“狼藉”,凌亂的樣子。
51、枕藉:相互枕著墊著。
52、既白: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fēng)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贊美)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zhuǎn)優(yōu)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盤桓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漂流到各處,凌于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fēng)(在江面上)無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會停棲,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yīng)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yuǎn),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客人吹起洞簫,按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有如怨懟有如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訴,尾聲凄切、婉轉(zhuǎn)、悠長,如同不斷的細(xì)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蘇軾的容色改變,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dāng)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延綿千里,旌旗將天空全都蔽住,在江邊持酒而飲,橫轉(zhuǎn)矛槊吟詩作賦,委實是當(dāng)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邊的水渚上打漁砍柴,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顆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與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fēng)中罷了!
蘇軾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流逝的就象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象這月,終究又何嘗盈虧。可見,從事物變易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fā)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jìn)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庇谑峭橄残︻侀_,更換杯盞重新飲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jīng)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文章摘要:《赤壁賦》是作者攜客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起筆不凡,一篇敘事寫景之文,寫的如此清新優(yōu)美,情韻動人,不愧為名家大手筆。
【賞析】
《赤壁賦》是宋朝大作家蘇軾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賦,實際上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詩。北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名義上是團(tuán)練副使,實際上是“罪人”,宋神宗規(guī)定他“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簽署公事”,應(yīng)“思過而自新”。他的處境、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是他政治上最失意苦悶的一個時期,當(dāng)同時又是他創(chuàng)作上豐收的時期,他前后寫出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念奴嬌)等著名作品。
文章剛一開頭,作者就用秀麗的字句,簡明的筆法,寫出了時間和自然風(fēng)光,使人置身于詩情畫意之中。賦的起首三句從“壬戌之秋”到“游于赤壁之下”,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作者面對“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江景,從“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些動作上,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愉快的心情,接著作者以輕快的筆觸,寫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樣歡快的語調(diào),“白露“點明是秋天,”橫江“點明地點是在江上。表現(xiàn)出了在清風(fēng)明月之間,架舟行駛江面所引發(fā)的快感:“浩浩乎如憑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弊髡邔懗隽孙h飄欲仙的神態(tài),好像身體在天空里,架著風(fēng)飛行,脫離了現(xiàn)實社會,抒發(fā)了作者心曠神怡的心情和飄然欲舉的超然之樂,情和景已經(jīng)達(dá)到融合的境地。此時的泛舟感受,也就是東坡詞里的“我欲乘風(fēng)歸去”的心情。至此,蘇軾出游的樂趣到達(dá)了高潮。
讀此段文字,我們好像也成了作者的客人,坐在葦葉般的小船上,有著同樣的飄飄欲仙的感覺。特別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句,其中“徘徊”二字,“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天上的滿月,似乎也像游人一樣,深深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腳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
緊接著下一段,作者又描寫游人怎樣“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有清風(fēng),有明月,有山景,有水波,手握酒杯,對酒當(dāng)歌,朋友們敲著船舷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詞的大意是“桂木做的棹呵,木蘭做的槳,槳兒搖擊著水里的月光,逆流而上,波影俱動,面對這良辰美景。我心懷悠遠(yuǎn),遙望伊人在天的另一方”。什么叫“空明”?一輪明月,映在水中,水中之月,就是“空明”,什么叫“流光”?月光照到水面,隨著水波流動,就是“流光”。棹槳拍打著水中月就是“擊空明”,小船在蕩漾著月光的江面逆流而上就是“溯流光”。眼前的美景引起游人的游興,主人和客人又都是風(fēng)流人物,對景怎能不懷人呢?
接下來作者又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腿舜岛嵃樽,“其聲嗚嗚然”。先是籠統(tǒng)地寫簫聲“嗚嗚”,是那樣的低沉、沉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里用了四個“如”字,簫聲好像有無限的憂怨,無限的思慕,好像在低聲哭泣,又好像在訴說自己的衷腸,這里既寫出了簫聲,又反映了吹簫者的心情。“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贝颂幨怯么旨(xì)來形容聲音的高低,怎么“如縷”呢?這是用線來形容聲音細(xì)微而長,將斷不斷的樣子!拔栌嫩种疂擈裕轮壑藡D。”這里是寫簫聲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說是人聽了,就是動物蛟龍聽了也飛舞起來了,一個寡婦獨處孤舟中,聽到簫聲想到自己身世凄涼,不禁泣下。本來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F(xiàn)在客人吹出這樣的簫聲,蘇軾必然要問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對人生、對宇宙看法的大問題來,情節(jié)發(fā)展極為自然。文章寫道:“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愀然”是寫蘇軾憂愁的面部表情,還寫了一個動作——“正襟危坐”。原本“扣舷而歌”比較隨便,現(xiàn)在聽了這簫聲,整了整衣襟,端正地坐著,不像剛才那么悠閑自在了。向同伴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的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曹操的詩不少,為何只想到這兩句?作者來到孫、曹交兵的赤壁,自然聯(lián)想到是曹孟德;月明之夜,自然聯(lián)想到“月明星稀”這句詩。此處有借孟德之詩,寫眼前之景。下面把自己和曹操進(jìn)行了對比:曹操當(dāng)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駕一葉之扁舟”;曹操當(dāng)時是“釃酒臨江,橫槊賦詩”,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曹操是“固一世之雄”,而你我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段關(guān)于歷史人物人物的憑吊,寫得畫面鮮明、內(nèi)容集中,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磅礴,再現(xiàn)了曹操當(dāng)年沿江而下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盛大場面和“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墒窍蟛懿龠@樣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更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人物呢?所以只好把悲傷的感情寄托在簫聲之中了。這里表現(xiàn)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深刻矛盾?腿说淖h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蘇東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看法,他緊扣水月,闡述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guān)系,來攻破客人“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理想。作者向客人指出,世界上的事物如同眼前的江水和明月一樣。江水日夜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江水實際上并沒有消失:月亮有圓有缺,而月亮實際上并沒有虧損。因此,“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我們?nèi)魪淖兓慕嵌葋碛^察,那么一眨眼之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我們?nèi)魪牟蛔兊挠^點來觀察,那么萬物包括你我,都是無窮無盡的,你何必“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呢?蘇軾的回答,反駁了客人的虛無看法,闡明自己從宇宙的變化中看到人類和萬物同樣永久地存在著,給予人生以積極意義!扒曳蛱斓刂g,物各有主”,不是我們所有的,“雖一毫而莫取”。那么我們有什么呢?我們有江上的清風(fēng),東山之上的明月,聽到的是風(fēng)聲,看到的是皎潔的月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作者這種對人生和宇宙的看法,是健康的、樂觀的。比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為達(dá)觀,與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的精神相類似。
蘇東坡的這一番話把客人說服了,于是在文章的最后出現(xiàn)了這樣的場面:“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客人轉(zhuǎn)悲為喜,相視而笑,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寫菜肴果品全部吃光,杯子盤子一片狼藉,反映了高興的心情。于是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由于心情舒暢,睡得香,等到睜開眼睛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總而言之,本文的景色描寫,客人和主人的心情,哲學(xué)意味的對話,都渾然一體,勝意迭出,文辭優(yōu)美。特別是文中那段富有哲理的談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說理文,它通過生動的形象,用水的流逝,月的盈虧,以及風(fēng)聲月色,講出變與不變的道理,在抒情中帶說理。
蘇軾用清風(fēng)、明月、江水、小舟、歌詩描繪了一幅詩意十足,含意深遠(yuǎn),意境優(yōu)美的赤壁夜游圖。使我們也好像游了一次赤壁,心里充滿了遨游之樂。
這篇文章上半部主要是寫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下半部由景生情,以情入理,情景交融,情與理相得益彰。因此,《赤壁賦》既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抒情散文。
【黠鼠賦等原文譯文】相關(guān)文章:
《黠鼠賦》原文與翻譯07-26
黠鼠賦原文及翻譯06-05
黠鼠賦翻譯和原文11-25
黠鼠原文翻譯12-01
蜀都賦原文及譯文09-16
《枯樹賦》原文及譯文07-25
《相鼠》原文及譯文04-24
宋玉神女賦原文及譯文08-17
陶淵明《閑情賦》原文譯文09-12
《赤壁賦》原文與譯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