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景延樓記》的原文及譯文
《景延樓記》是南宋著名文學(xué)家楊萬里受友人祖光之托,為譚氏兄弟在峽水之濱所建的景延樓所撰寫的一篇記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景延樓記》的原文及譯文,歡迎閱讀。
原文
予嘗夜泊小舟于峽水之口,左右后先之舟,非吳之估則楚之羈也,大者宦游之樓船,而小者漁子之鉤艇也。岸有市焉。予躡芒屨策瘦藤以上,望而樂之。
蓋水自吉水之同川入峽,峽之兩崖對立如削,山一重一掩,而水亦一縱一橫。石與舟相仇,而舟與水相諜。舟人目與手不相計則殆矣。下視皆深潭激瀨,黝而幽幽,白而濺濺。過者如經(jīng)滟滪焉。峽之名豈以其似耶?至是,則江之深者淺,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地之絕者一,顧數(shù)百里不隔矣。時秋雨初霽,月出江之極東,沿而望,則古巴丘之邑墟也;面而覿,則玉笥之諸峰;溯而顧,則予舟所經(jīng)之峽也。市之下,有棟宇相鮮,若臺若亭者。時夜氣寒甚,予不暇問,因誦山谷先生《休閑賦》登舟。至今坐而想之,猶往來目中也。
隆興甲申二月二十七日,予故人月堂僧祖光來謁予,曰:“清江有譚氏者,既富而愿學(xué)。作樓于峽水之濱,以納江山之勝,以待四方之江而陸憩者。樓成,乞名于故參政董公,公取鮑明遠(yuǎn)《凌煙銘》之辭,而揭以‘景延’。公之意欲屬子記之而未及也,愿畢公之志,以假譚氏光! 洪培欣。
予曰:“斯樓非予疇昔之所見而未暇問者耶?”曰:“然!庇柙唬骸吧剿畼,易得不易得,不易得而易得者也。樂者不得,得者不樂;貪者不與,廉者不奪也。故人與山水兩相求而不相遭。庾元規(guī)、謝太傅、李太白輩,非一丘一岳之人耶,然獨得竟其樂哉;山居水宅者,厭高寒而病寂寞,欲脫去而不得也。彼貪而此之廉也,彼予而此之奪也,宜也。宜而否何也?今譚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譚氏之遭乎?”祖光曰:“是足以記矣!蹦藭赃z之。
譯文
我曾經(jīng)坐小船,夜晚停泊峽水之口。前后左右,不是楚地的商船就是楚地的游覽船。大的如官吏的樓船,小的似漁夫的釣艇。岸上有集市。我穿著草鞋,拄著藤杖,離船上岸。左右觀看,十分愉快。黃金水自吉水同川入峽,峽的兩崖對立,如刀削成。山一重一掩,水一縱一橫。石與船相碰撞,船與水相激蕩。船夫手眼稍不一致,危險就來了。下面都是深潭激灘。潭水黝黝,深不見底。浪花四射,白濺如霧。在這里經(jīng)過,仿佛滟預(yù)堆一般,令人心驚神悸。峽的得名,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江流到這里,水變得淺了,險峭的巖石變得平了。而重山峻嶺忽然開闊,平地盡處,一望幾百里沒有任何阻隔了。當(dāng)時秋雨剛晴,月亮從江的東面升起。遠(yuǎn)處,古代巴丘城邑的故墟,隱然在望。近處,玉笥山劈面挺峙,群峰聳翠;仡櫤竺妫瑒t是我剛剛經(jīng)過的峽江。集市下邊有棟宇,若臺若亭。當(dāng)時夜氣很重,十分寒冷。我顧不上去打聽,就哼著山谷先生《休亭賦》,下岸登舟了。今天,坐想起來,還歷歷如在目前。
隆興甲申年二月二十七日,我的老朋友月堂和尚祖光來會我說:“清江有個姓譚的,家既富有,又有心學(xué)問。在峽水之濱建了一座樓,以收攬江山的勝景,招待四方來這里旅行的人上岸休息。樓成之后,曾請已故參知政事董公命名。董公取鮑明遠(yuǎn)《凌煙樓銘》中‘瞰江列楹,望景延除’句意,名曰‘景延樓’。想請您作文以記之,而沒來得及。希望您完成董公遺愿,給譚家以光采。”我問:“景延樓是否就是我往日看到過而未暇去的那座樓呢?”祖光答道:“是的。”我說:“山水之樂是容易得到又不容易得到,不容易得到而又容易得到的。知山水之樂的人,往往得不到;而不知山水之樂的人,卻往往得到了。貪山水之樂的人,山水之樂往往不給他;不貪山水之樂的人,山水之樂也不會失去。因此人和山水,每每兩相求而不兩相合。庾元規(guī)、謝太傅、李太白,本非山水中人嘛,可他們偏偏能夠享受山水之樂(這是因為他們貪求山水之樂的緣故。)而居住在山區(qū)和水上的人,本是山水中人嘛,卻討厭山高水寒,且以寂寞為苦,總想離開那里而不可得。(這樣看來),庾元規(guī)、謝太傅、李太白是貪者,而山居水宅之民是廉者。貪者予之,廉者奪之,不是很合適的嗎?然而,為什么又說貪者不予、廉者不奪呢?現(xiàn)在,譚氏的得山水,是山水之幸呢,還是譚氏之幸呢?為我問問吧!弊婀庹f:“這些就可以記了!庇谑牵瑢懥讼聛,送給他。譚氏兄弟二人,哥哥名匯,字彥濟;弟弟名發(fā),字彥祥。有一老母。家庭很和睦。這些都是祖光說的。楊萬里記。
賞析
《景延樓記》宋楊萬里撰。作于孝宗隆興二年(1164)。本文系受友人祖光之托為譚氏所筑景延樓而作。它描繪了峽口上下的秋日夜景,介紹了此文的寫作原由。
鑒賞
《景延樓記》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峽水之濱的自然美景,以及譚氏兄弟建樓納景、待客之雅。楊萬里通過細(xì)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感悟,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緊密結(jié)合,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文章開篇即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江畔夜景圖,船只往來,江水湍急,山巒疊嶂,月光皎潔,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又壯美的氛圍。隨后,通過月堂僧祖光的來訪,引出了景延樓的建造背景及命名由來,進一步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容。
在論述山水之樂時,楊萬里提出了“人與山水兩相求而不相遭”的獨到見解,他認(rèn)為真正喜愛山水的人往往得不到山水的樂趣,而得到山水樂趣的人卻并非真正喜愛它。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復(fù)雜關(guān)系,引人深思。同時,他也通過庾元規(guī)、謝太傅、李太白等人的例子,說明了貪與不貪、得與不得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真諦。
整篇文章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yuǎn),既展現(xiàn)了自然景觀的壯麗之美,又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懷,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xué)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xué)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歷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知筠州等職。宋光宗時,召為秘書監(jiān),出為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官至寶謨閣直學(xué)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病逝,年八十。追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jié)”。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chuàng)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且以此見長,為七言絕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fā)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景延樓記》的原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岳陽樓記原文及譯文11-03
《岳陽樓記》的原文及譯文07-24
《岳陽樓記》的原文及譯文01-24
岳陽樓記原文及譯文02-28
《岳陽樓記》原文與譯文04-23
岳陽樓記原文、譯文及賞析11-24
岳陽樓記原文及其譯文01-27
岳陽樓記原文、譯文及賞析04-11
岳陽樓記原文和譯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