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專列評課稿2篇
燕子專列評課稿1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和燕子有關的一個感人的故事。張老師這節(jié)課始終都貫穿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采用“讀為基礎,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課堂上書聲瑯瑯,讀讀議議,互動交流,真正奏響了“讀”這一主旋律,切實落實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融為一體。
語文教學,是一門塑造心靈的學科。善于“抒情”、“煽情”的語文老師,會使他的語文課堂魅力無窮。張老師在課堂上就用她的心靈去撥動了孩子們的心靈。他想方設法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小燕子,設身處地地自主閱讀,交流感受,營造了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不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是入情入境地體驗課文。這樣,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
其實,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氣質,只要我們對這門學科多一分油然而生的的癡迷,多一分內心的沉靜與學科氣質的沉淀,就足夠吸引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入情入境今天我有幸聽了張老師的《燕子專列》這節(jié)課,給我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面對學生,張老師循循善誘,在語言中建構精神,在精神的建構中發(fā)展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
一。與此同時,精神催生了語言、凈化了語言、提煉了語言,讓聽課老師贊嘆不已。學生在課堂上理解、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同時,享受著豐富的文化大餐,經(jīng)歷著難忘的精神之旅。
三年級的每一篇課文,文段多,可謂“厚”。教學的作用要讓學生通過理解朗讀感悟,讀出文章的“厚實”;接著能夠把握準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這樣就把文章讀“精”,即讀“薄”了。讀“薄”之后,再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回歸到人與動物之中去,回歸到“愛心無界”的境界里。就是文章由“厚實”到“精義”再到“豐厚”的過程。張老師教學的《燕子專列》,通篇貫穿了此讀書要義,具體體現(xiàn)在:
1、以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導入,為學習課文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
2、閱讀全文后,指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對閱讀課文起到了提綱挈領的統(tǒng)領作用。而老師出示一組提示概括內容的詞語,降低了難度,學生能概括得準確而有條理。
3、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段落朗讀,尊重學生的選擇,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這一教育理念。而且學生讀后交流感受,讓學生不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感覺學生體會得不夠深刻,如果教師能根據(jù)學生的朗讀,順勢而導,讓學生朗讀感悟,這樣教學方式就會更靈活,而且不會顯得重復。
4、重視字詞訓練,如挑出“長途跋涉、氣溫驟降、瀕臨死亡”等詞進行理解。通過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這樣就更好地朗讀課文,深刻地理解課文。
5、老師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如:在理解“紛紛”一詞時,想象有哪些人走出家門,讓學生體會到不同年齡和職業(yè)的瑞士人民對燕子都很關愛。在此老師很好地利用課件這一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有了“寒冷”的感覺。
6、教師設計的問題巧妙,如在引導分析完課文后,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其實這不僅僅是燕子專列,還會是什么專列?”,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愛心專列、友情專列??這個精巧的問題,既回歸了課題,又深化了主題。
7、感悟時,不忘記教技巧給學生。“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技巧才是學生受用的東西,老師有意識地貫穿朗讀技巧,讓學生“有法可依”。
8、注重讓學生體會、感受,讀出自己的感悟。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抓住“長途跋涉、饑寒交迫、氣溫驟降”等詞語,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興趣盎然,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9、教學流程設計清晰,語言貼近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0、板書富有創(chuàng)意,用心形把燕子和居民們緊緊包圍,突出了“人和動物是朋友”這一主題。
有人說過:語文老師應該是“性情中人”,應該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和“煽情”的語文教師會使她的語文課堂魅力無窮。充滿磁性與感動的聲音會使語文教師本身光彩照人,鮮亮無邊。這一點,在張老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他深厚的語文功底使我折服。整堂課上,他都用優(yōu)美動聽的語言,時時刻刻感染著學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恰到好處。尤其是結尾部分,在感人的背景音樂下,老師深情地說著:“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在乎就是愛呀!有了這么多人的愛,小燕子一定會生活得更加美好!”并讓學生反復朗讀最后一句話,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有感情。就在這樣的情境中,這堂課進入了尾聲,讓聽者覺得意猶未盡的同時,也感嘆張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
燕子專列評課稿2
語文閱讀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燕子專列》評課
語文新課程提出了三維目標體系:既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于知識與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目標的討論十分的激烈,因為這兩個目標定位直接指向語文課程的兩個基本屬性:知識與能力是工具性的范疇,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人文性的范疇,孰輕孰重爭論不休,要想在教學中真正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又談何容易。
可是,在參加的各種活動中,很少聽到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討論,我想這是因為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是結果性目標,比較容易顯性和量化,是否達成比較容易判斷,而過程與方法是過程性目標,體現(xiàn)在教學的過程中,課一結束就很難去考證。但是,個人認為過程與方法目標十分重要,是體現(xiàn)新課程目標設置的一個亮點,所謂的三維目標和原來的教學目標相比,不就多了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嗎?
那么我們的課堂中如何來體現(xiàn)過程性目標呢?我就最近聽的《燕子專列》一課,談談自己的理解。
首先,教師要有過程意識,學習就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時間概念。甚至有教育專家偏激的是:學習就是浪費時間?梢妼W習過程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把學習的過程充分的展開,讓學生去嘗試、去經(jīng)歷,只有經(jīng)歷了錯誤和失敗,他們才會有對正確的追求、對成功的渴望。比如,在《燕子專列》這堂課中,老師讓學生嘗試做瑞典政府的發(fā)言人,來呼吁居民們拯救燕子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就把過程展開了:學生自由說---老師反饋引導---學生提升。這就是一個過程的展開,學生充分的經(jīng)歷了學習的過程。
其次,過程性目標要體現(xiàn)教學增量。如果為了過程的展開而展開,在同一個教學層面上展開,那是在浪費教學時間,所以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展開是否體現(xiàn)過程性目標的關鍵在于學生有沒有提升,教學有沒有增量。比如,教師讓學生抓住“紛紛”“四處”想象哪些人,來到哪里尋找燕子?這一環(huán)節(jié),如果在學生自由準備的基礎上,教師不斷的引導,讓他們想象這些人的神情、動作、語言,使學生的想象和語言進一步發(fā)展,那么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就得到了提升,教學就有了增量。相反如果在學生自由準備的基礎上知識反饋,不管學生說得如何都加以肯定,那么學生只是在簡單的重復,不會有發(fā)展,教學也就沒有增量。
第三,過程性目標的落實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通過前面的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引導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的過程中取到關鍵作用,她就像梯子一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燕子專列評課稿2篇】相關文章:
拼音課評課稿02-06
燈光評課稿02-12
轉化評課稿02-11
重力評課稿02-11
養(yǎng)花評課稿02-10
錢學森評課稿02-10
鄉(xiāng)愁評課稿02-09
前后評課稿02-08
頤和園評課稿02-05
恐龍評課稿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