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音和鳴評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并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那么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音和鳴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音和鳴評課稿 1
中小學音樂欣賞課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以精聽樂曲為主的音樂欣賞課,可稱“樂曲型”音樂欣賞課。如,《梁!贰端{花花的事》《紅旗頌》《沃爾塔瓦河》等,教學時宜采用“精聽”方式。應以整體聆聽和片段聆聽相結合,教學的重點也會指向欣賞樂曲的多個方面,如,熟悉樂曲主題,了解樂曲結構,關注樂曲的演奏形式及樂器;分析樂曲的表現(xiàn)特點,理解樂曲表現(xiàn)內容等等。還有一種類型是以單元主題的形式組材的欣賞課,也可稱“主題型”音樂欣賞課。如《傳統(tǒng)是條河》《環(huán)球音樂旅》《梨園風采》等,這種類型的欣賞是以了解一種音樂體裁或一類演奏形式為主,教學時可以采用泛聽的方式,即結合單元主題的要求,欣賞音樂時找到主要的切入點引導欣賞,讓學生了解音樂體裁的形式特點、器樂音樂特點、不同演奏形式的表現(xiàn)的特點等等。由長沙市二十六中戚一明老師設計和執(zhí)教的《八音和鳴》一課,為我們提供了“主題型”音樂欣賞課的幾種教學方法,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是采取音樂片段式欣賞教學的方式。在該課的教學中,總共涉及到了八首樂曲的欣賞,戚老師在教學中采用了“片段欣賞”的方式,選取樂曲中最能為“目標”所用的精彩片段集中欣賞。本人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音樂欣賞教學方式,在一些特定的音樂欣賞教學內容教學中,可以大膽運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關于對音樂表現(xiàn)形式或體裁的認知,因需要讓學生了解的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體裁及相關內容較多,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中,一般一課時會包括多種表現(xiàn)形式或體裁的認知及相關作品的欣賞。
如果每種類型作品的都采用全曲欣賞的方式,務必會占用較多的欣賞時間而減少對主要教學內容的學習;如果不欣賞樂曲只講解作品的類型及表現(xiàn)特點,學生雖然掌握了理性的音樂知識,卻沒了感性的體驗,也失去了音樂學習的特性。所以,在此類學習內容的教學中,采用音樂片段欣賞的方式,應該是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即能讓學生能多了解一些音樂的表現(xiàn)類型,具有理性的認知,又能讓學生在感受與體驗其經典的作品,了解其音樂的表現(xiàn)特點,積累感性的經驗。同時能增加音樂課堂的容量,發(fā)揮單位教學時間里的最大教學效率,是值得我們嘗試的'一種音樂欣賞教學方式。
二是緊靠主題目標設計音樂欣賞問題的方式。該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能重點認識一些樂器,分辨常見樂器的音色。該課的教學緊靠目標展開,欣賞音樂作品時的設問也是緊緊圍繞器樂音色特點的了解。如,教學的開始就以“聽音樂猜演奏樂器”的活動,聆聽目標直指樂器的音色,且這種方式即活潑,又很有音樂性,還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已有音樂欣賞經驗。又如,欣賞由教師本人現(xiàn)場古箏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中“江樓鐘鼓”片斷后問“古箏的音色有什么特點”;欣賞《春江花月夜》中的“洄瀾拍岸”片段時設問“你能聽辨出哪些樂器”,等等。同時,整個教學中老師的導言和小結語中,也多次強調了解樂器音色的重要性。 “中國的古樂器內涵韻味,深邃而高貴,每種樂器的音色都具有其特有的個性,要想真正的了解中國民族樂器,品嘗中國民族音樂的韻味,同學們還需加強音樂語言的學習,在課外多多接觸中國民族樂器,欣賞中國民族音樂作品!本o靠主題目標設計問題使音樂欣賞更具指向性,更易達成教學目標。
三是運用表格歸納總結音樂知識的方式。初中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在對音樂的聆聽與感的基礎上,積累一些對音樂相關常識的理性認知,也是初中音樂教學應達成的主要教學目標。又由于受音樂教學時間所限,一般一課時教學中會納入多種音樂類型的認知,此時,采用一種表格的方式將音樂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理性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條分屢細,一目了然。同時,通過表格中各項內容的比較,學生也更容易把握音樂的特點。戚老師在該課的教學中采用了兩個表格對相關知識進行了總結歸納。
如,用表格對各組民族樂器從基本結構、演奏方式、代表樂器三個方面進行的歸納比較;欣賞了《紫竹調》片斷和《將軍令》片段后,采用表格的方式對江南絲竹和蘇南吹打從演奏樂器、樂曲情感、流行地區(qū)進行小結,讓學生能更好地把握這兩種演奏形式的表現(xiàn)特點。
八音和鳴評課稿 2
一、課程概述
《八音和鳴》是一節(jié)以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及其演奏作品為主題的音樂欣賞課。本節(jié)課通過介紹和欣賞多種民族樂器及其代表作品,旨在加深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愛國主義情操。
二、教學目標評價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明確且具體,包括:
認知我國的民族樂器,并能分辨其音色。
掌握我國民族樂器的分類,即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打擊樂器。
欣賞我國民族樂器的經典樂曲,如《將軍令》、《紫竹調》等。
這些目標緊扣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音樂學習需求,為整節(jié)課的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三、教學內容評價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豐富且多樣,涵蓋了多種民族樂器及其代表作品。通過欣賞《草原上》、《三六》、《小放驢》等樂曲,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不同樂器的獨特音色,還能領略到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魅力。同時,教師通過介紹樂器的結構與制作、演奏技巧及文化背景,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民族樂器的了解。
四、教學方法評價
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教師采用了精聽與泛聽相結合的方式,既讓學生深入了解了樂曲的主題、結構、演奏形式及樂器等特點,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了音樂的魅力。此外,教師還通過提問、討論、歸納總結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五、教學過程評價
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清晰且流暢,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進度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播放民族音樂經典作品《金蛇狂舞》,創(chuàng)設了濃厚的音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主體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介紹樂器、欣賞樂曲、分析樂曲特點等方式,逐步深入地引導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在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歸納總結、提問反饋等方式,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提升了教學效果。
六、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顯著,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對民族樂器及其代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通過欣賞和分析樂曲,學生不僅提升了音樂鑒賞能力,還培養(yǎng)了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建議與展望
建議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時,可以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滲透,如將音樂與語文、歷史等學科相結合,讓學生在更廣闊的領域中感受音樂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工具,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八音和鳴》是一節(jié)成功且富有成效的音樂欣賞課。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還提升了音樂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相信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能夠繼續(xù)發(fā)揚優(yōu)點、改進不足,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八音和鳴評課稿 3
一、課程概述
《八音和鳴》是一節(jié)以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為主題的音樂欣賞課。本課通過介紹和欣賞多首經典民族樂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提升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并加深他們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了解并分辨不同民族樂器的音色和演奏特點。
學生能夠欣賞并理解經典民族樂曲的主題和情感表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聆聽、討論和比較,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和理解民族音樂的魅力。
運用多媒體和現(xiàn)代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民族樂器的演奏效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和自豪感。
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
三、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音樂氛圍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知:
介紹“八音”的概念,即古代對樂器的分類方法。
講解幾種主要民族樂器的結構、音色和演奏特點,如二胡、中胡、笛子、琵琶等。
欣賞樂曲:
播放《草原上》、《三六》、《將軍令》等經典民族樂曲,讓學生聆聽并感受樂曲的'主題和情感表達。
引導學生分析樂曲的結構、旋律特點和演奏技巧。
課堂互動: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各自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進行師生互動,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總結歸納:
總結本課學習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強調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民族音樂與現(xiàn)代生活相結合,傳承和發(fā)展中華民族音樂文化。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和視頻,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民族樂器的演奏效果和樂曲的情感表達。
情境教學法:
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讓學生置身于音樂的世界中,提高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
互動討論法: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
五、教學效果評價
學生參與度:
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較高,能夠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和分享自己的見解。
知識掌握情況:
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民族樂器的分類、音色和演奏特點等知識點。
學生能夠理解和欣賞經典民族樂曲的主題和情感表達。
情感態(tài)度變化:
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得到了激發(fā),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得到了增強。
六、改進建議
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
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實踐環(huán)節(jié),如讓學生嘗試演奏簡單的民族樂器,或者組織學生進行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等,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拓展教學資源:
可以進一步拓展教學資源,如引入更多的民族樂曲和樂器介紹,或者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在線學習和交流等,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
【八音和鳴評課稿】相關文章:
復習課評課稿04-0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印度評課稿04-22
《觀潮》評課稿10-30
《長征》評課稿09-13
《麻雀》的評課稿08-13
景陽岡的評課稿03-22
《亡羊補牢》評課稿01-06
《鄉(xiāng)愁》評課稿09-25
散步的評課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