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稿之《物質的構成》
聽了周老師的課,板書大氣、條理清晰,教師自身極具有親和力,仍保持一貫幽默、風趣的風格。周老師十分善于用比喻幫助學生理解,且注重科學探究方法的滲透。但今天上課過程中采取的一些方式,是否有待商榷呢?
一、實驗是科學課的常態(tài)。實驗是核心,思維是方法。本節(jié)課原有很多實驗可以做,但很可惜,很多實驗都沒做。沒做,卻讓學生去分析,,得結論,是不是太牽強了點呢?
二、兩個課時的內容并成了一個課時,知識點較多,學生負擔較重,也顯得重難點不夠突出。且學生主體不夠突出,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
三、科學思維的滲透較為隨意。如通過“擠壓水”得出“有空隙”,然后直接得出“液體之間存在空隙”的結論。這是歸納方法的滲透,即從特殊到一般,其實這需要多種液體、多次實驗才能得出的。再如“搬煤”。一堆煤堆放在墻角,運走后留下的煤黑,說明了什么?有學生說:沒搬干凈。教師提問:能搬干凈嗎?最后引導學生得出“不能”,所以固體會擴散的結論。那對于學生這樣的回答,是否有這樣的可能性呢?沒有尋找證據而直接去得出結論是不是太牽強了點呢?我覺得如果先引發(fā)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到底是沒搬干凈,還是確實存在擴散作用),并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證明,最后再回家找一找,試一試,這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會不會更好一點?
四、科學應注重嚴謹性。如從氫氣球變小作為氣體擴散的實例,那教師是否應先給好前提條件,“氣球扎緊了嗎?”再如在講液體擴散與溫度有關的.實驗時,以同時滴入紅墨水,哪個先變紅作為擴散快慢參照的依據是否合理呢?其實如果從同樣的高度,同時滴入,應該是一起變紅的。應該以相同時間內,變紅的范圍,或者哪個先完全變紅等依據去判斷會更為合理一些。
由此,我也提出個人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理清重難點,突出小組活動,以實驗為情境,讓學生從實驗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自行解決問題,或許會更好。
【評課稿之《物質的構成》】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tǒng)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