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的反義詞
引導語:你知道依戀是什么意思嗎?依戀的反義詞是什么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依戀
反義詞:厭倦,厭棄
注音:yī liàn
詞語解釋:
1、“依戀”用在名詞前面多表示“留戀”、“舍不得走開 ”等意思,如“依戀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呂)不韋謂異人曰:‘華陽夫人乃楚女,殿下既為之子,須用楚服入見,以表依戀之意。’”
2、用在名詞后面則表示“依靠”、“依賴”、“珍惜”等,如“看得出,他對那份工作是多么依戀”。
3、用于愛情,表示有好感,有些留戀、舍不得的感覺。
4、依戀是指一個人對某一特定的個體長久持續(xù)的情感聯(lián)系。
5、依戀不是喜歡,但依戀是從喜歡開始!
依戀造句
1、我依戀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
2、他對于年長的女人有病態(tài)的依戀。
3、孩子總是依戀母親。
4、她像母親一般仁慈,我們大家都很依戀她。
5、她非常依戀舊的風俗習慣。
理論來源
依戀
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師Bowbly(1969)提出的。二戰(zhàn)期間,許多兒童成為無人照料的孤兒,Bowlby發(fā)現(xiàn)這些進入孤兒院的孤兒雖然在身體上得到了看護,但仍然表現(xiàn)出嚴重的心理障礙,因此,他從孤兒院中由于母愛剝奪等因素導致的孤兒的心理障礙的關注開始,在生態(tài)學和精神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 Bowlby認為在個體和依戀對象的實際交往中形成了個體和看護者之間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內部工作模型是對早期依戀經驗的內部表征,而這種依戀的內部表征又成為幼兒建立有關自我與他人概念“內在工作模型”的原型。依戀關系的工作模式是一種認知情感性的構造,是在幼兒與照料者行為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對他人和自我的心理表征
幼兒對照料者的依戀行為并非作為一種次級性的`需要,而是從屬于一個獨立的依戀動機系統(tǒng)。依戀對象(客體)不只是一個緩解驅力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一個終極性的目標依戀的反義詞漢語詞典。
Brehtartno(1992)提出,幼兒會在與周圍人和物不斷復雜化的交往中,建立了一個內部的工作模型,這種模型內化了對依戀對象和自己以及兩者關系的內在表征。兒童在這個模型的指導下,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應方式。這種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強的保持自我穩(wěn)定的傾向,并且會在行為主體(幼兒)的潛意識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