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jīng)》有感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道德經(jīng)》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
大學的時候參加了一個讀書交流會,一個師姐在交流的時候說,老子是有大智慧的,倡導“上善若水”、“無為而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讀了孔子向老子問道的典故,我開始認真誦讀記背抄寫《道德經(jīng)》,看了不同版本的《道德經(jīng)》,看了一些解讀《道德經(jīng)》的書籍,不敢說明悟,就是窺門徑也不敢說,只是將上面的章節(jié)文字記下來,期望有一天能夠潛移默化有所得。
《道德經(jīng)》闡述了“道”、“德”,說,“道可道,非常道”,一切的描述“道”的語言,只是指月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有人說“道”就是規(guī)律,其實也不盡然,我想,“道”是生化運行萬物的一種力,生化萬物又存在于萬物之中,得道之士,每時每刻都能體道,八仙中的曹國舅稱“道在天,天在心”,莊子說“道在屎溺”,百姓對“道”是日用而不知。
《道德經(jīng)》倡導一種渾然齊物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于“道”,要遵從和依循,順之者生,逆之者死。為了便于理解“道”,老子舉例作了一個類比,說“道”性雌柔,養(yǎng)萬物,若谷、若水,尤其是若水,具有如下美德,居善地、心善淵、言善信、政善治、動善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都是往低下的地方流淌,遇到阻礙就繞道而行,萬物賴以生長卻不爭功,懂得謙退,雖然至柔卻又能攻堅強。
“道”無比高妙,難以悟透,而水隨處可見,可以觀之思之。通過對水的感觸思索,不經(jīng)意間能感受到“道”的脈搏!兜赖陆(jīng)》傳達了一種養(yǎng)生理念,雍正說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儒治國,氣功也能從《道德經(jīng)》文字里找到理論依據(jù),“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動而愈出”,要求要保持虛空,虛其心、實其腹。《道德經(jīng)》傳達了治國的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jīng)》倡導的“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善為,要像胡錦濤同志說的“不折騰”。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盡快擺脫貧窮落后局面,要求“摸著石頭過河”,更多追求發(fā)展速度,十八大之后,我黨提出了“五大發(fā)展理念”,要求在發(fā)展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到自然、環(huán)境、資源的承載力,做到天人合一,而不是單純的唯GDP論英雄。十九大以后,更加強調(diào)政治、自然生態(tài)要保持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九大提出我們進入了“新時代”,也契合了《道德經(jīng)》所說的“動善時”,黨中央審時度勢,確定了新的歷史方位。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針對當前世界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也體現(xiàn)出古代的智慧,我國當前已經(jīng)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將要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道德經(jīng)》說,“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蔽覀冎鞒殖闪⒘藖喭缎、召開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都在傳達一個信息,愿意以互利共贏為共同目標,攜手他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用威權(quán)不能解決紛爭問題,我們承諾過永遠不稱霸,不管我們走到哪里,發(fā)展到什么階段,都不會忘記這個諾言,都將在踐行這個諾言。倡導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為世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道德經(jīng)》成書的年代估計在春秋戰(zhàn)國期間,那時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名家輩出,老子作為周室典藏,遍讀典籍,集中精要,進而融會貫通,成一家之言,因關尹喜誠邀,寫成奧義巨著,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說,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璣,每個字都可以寫一篇論文,內(nèi)容之深廣,令人仰止,可謂仰之彌高、鉆之彌艱。這是一本值得一直讀下去,一直琢磨的書。
讀《道德經(jīng)》有感2
道家提出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這其中就涉及到了“道”的“有無結(jié)構(gòu)”。何為有無結(jié)構(gòu)?我想這是中華文化中“兩分法”觀念的雛形,也是老子思想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當然,這里的“兩分法”不僅僅是“一分為二”,也包含了“合二為一”的思想。
有無結(jié)構(gòu)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在被譽為“中華第一圖”的太極圖之中,“陰”由黑色部分表示,代表“坤道”;“陽”由白色部分表示,代表“乾”道。而“陰”又可以代表虛無和柔弱,是一種趨于無限的能量;它的對立面“陽”則可以代表實在和剛強,是一種相對有限的能量。為何我要說“陰”是一種趨于無限的能量,而“陽”是一種相對有限的能量呢?我們可以看看自己所處的宇宙:宇宙的大背景就是象征著“陰”的黑色,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在宇宙的構(gòu)成中,我們看不見的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分別占到26.8%和68.3%;而其他一切可觀測到的星系、恒星、行星和各種宇宙塵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zhì)”,在宇宙中僅僅占4.9%的比例。我們知道“太極”這個實體是健運不息的,動則產(chǎn)生陽氣,動到一定程度就出現(xiàn)相對靜止,靜則產(chǎn)生陰氣,如此陰陽之氣互為其根,運轉(zhuǎn)于無窮。
從太極圖“陰陽魚”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看出:陰中有陽且陽中有陰,陰陽二氣相互纏繞,似乎在圍繞一個中心旋轉(zhuǎn)。我們可把“道”理解成一種“無”的狀態(tài),一種“有”的能力。道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道的形態(tài)是無影無蹤的,但這并不妨礙道通過“陰陽交合”來生化萬物,“道”具有“無中生有”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
如果說“有無結(jié)構(gòu)”是在描述道的存在狀態(tài)及意義的話,那么“正反結(jié)構(gòu)”則側(cè)重于表述道的存在機理和運行規(guī)律。道的“正反結(jié)構(gòu)”就是從道的“有無結(jié)構(gòu)”中衍生出來的!独献印返诙逭抡f:“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里的“反”具有十分豐富的意義:相反,循環(huán)往復和物極必反。反從表面上看是相反,但“反”還可以理解為“返” ,即循環(huán)往復,它是道的運行方式和軌跡:日出與日落的交替是一種循環(huán),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更迭也是一種周期。大到宇宙天地,小至人類社會乃至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在遵循著一種周期律:一切從零開始而后又復歸于原點,然后再開始新一輪的循環(huán),似乎永遠不會停歇。故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蹦敲礊楹握f物極必反呢?古語云:“ 水滿則溢,日中則移,月圓則虧。” 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達到某個頂點后必然會有向低谷運行的趨勢,因為若非這樣,就無法開始下一輪的循環(huán)。
我們中國人講求“中庸之道”也是出于這個原因,為人處世要學會隱藏自己,逢人話不能說盡,要留三分;不能貪得無厭,要懂得見好就收;吃飯要吃七八分飽等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最后我來談一下“柔性意象” !兜赖陆(jīng)》中的柔性意象可以分為三大類:女性崇拜、嬰兒崇拜和對水的贊美。老子認為柔弱能戰(zhàn)勝剛強。現(xiàn)實生活中也的確如此:人的牙齒遠比舌頭堅硬,但我們只聽說過“老掉牙”的說法,卻從未聽說過“老掉舌頭”的說法。看來,柔軟的舌頭遠比堅硬的牙齒強大,歲月的流逝會讓牙齒脫落,但卻不能阻止舌頭與我們相伴終身。
老子曾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認為“曲則全”,即只有適時地讓步、妥協(xié)才能保全自己。人們常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這其實就是柔弱勝剛強的表現(xiàn)。女性、嬰兒和水這三種象征柔性的意象其實是互相關聯(lián)的:女性可以孕育嬰兒,而且構(gòu)成女性和嬰兒的主要物質(zhì)成分就是水。這不僅僅是一個巧合,我們知道,水是生命賴以生存的源泉,是組成復雜有機體的重要成分。一個星球上要想有生命存在,陽光、水和恰當?shù)幕瘜W成分是必不可少三種要素:陽光為生命提供能量源,恰當?shù)幕瘜W元素構(gòu)成有機體,而水則是化學反應和能量轉(zhuǎn)換的重要介質(zhì)?梢姡撬拇嬖诖俪闪松拇嬖。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的柔性說明其具有女性品質(zhì);水是生命之源說明其具有母親品質(zhì);水的清澈純潔,不含雜質(zhì)則說明它具備嬰兒品質(zhì)。從我個人的生活體驗來看:一個堅強的男人在這三種人面前不必去裝好漢:一是在孕育他的母親面前,他應是孝子;二是在為他孕育下一代的妻子面前,他應該是疼愛妻子的好丈夫;三是在作為他生命的延續(xù)的孩子面前,他應該是一個慈父。由此可見,陽剛的男性在母親、妻子及幼小的孩子這三類象征著陰柔的人面前,都應該變得趨向于溫柔才對,我想,這才是真正的陰陽平衡之道,這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人倫教化。
最后我總結(jié)一下:道的結(jié)構(gòu)主要是有無結(jié)構(gòu),即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這是中華民族“陰陽對稱、剛?cè)嵴{(diào)和、整體思維”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重要來源。隨后,在“道”的運行中,又表現(xiàn)出陰陽一體、相互轉(zhuǎn)化和循環(huán)往復的正反結(jié)構(gòu),而“道”在發(fā)揮自身作用的時候,還表現(xiàn)出一種謙卑、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看似柔弱實則強大無比的柔性特質(zhì)。我相信,蘊藏于黑白太極圖中的“陰陽之道”還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偉大的奇跡。
讀《道德經(jīng)》有感3
道德經(jīng)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jīng)三十七章,德經(jīng)四十四章。什么是道呢?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不能告訴你,能說出來的道不是終極的,永恒的道。非常玄妙,可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萬物之母”,是世界的底層驅(qū)動,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多次提到道與世界的關系,老子認為道不自為大,故成其大,大道無為而無所不為。
道虛無縹緲但真實存在著,在萬物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tài)中,大道就已存在!暗乐隹,淡乎其無味”如果此時你感覺能理解道的存在,那你一定沒有理解道的存在,這就是道玄之又玄的體現(xiàn),在老子看來,只有忘掉自我,回歸本真,找到真我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可能就是莊周夢蝶那種狀態(tài)吧,自我消失了,變成了蝴蝶或是其他什么,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的狀態(tài)。
老子正面diss孔子!
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失去道和德才會產(chǎn)生仁、義、禮,而失禮是社會禍亂之首。
這也就不難理解老子提倡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了,他認為管理者的有心作為而無所作為,有為是背道而馳,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民復結(jié)繩而用;領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戰(zhàn)爭,生活簡單,民風淳樸自然。老子認為正是因為大國往來遷徙,物欲橫流是導致社會不古的根源。
道之于個人:
對于個人,老子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之道若天道,大公無私,惠濟大眾卻與世無爭,清靜無為而無所不為。他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把內(nèi)心的欲望“掏空”,讓自己回歸道無我和真我狀態(tài),才能回歸本性,抱真守一。所謂“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讀后感·另一方面,辯證法在書中也多次提到,最耳熟能詳?shù)氖恰案Y獾溨,禍兮福之所伏”,不能“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而應該做到,達觀處世,寵辱偕忘。
讀《道德經(jīng)》有感4
《道德經(jīng)》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截止到這一章為止,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老子的《道》(道德經(jīng)的簡略之稱,下同)前四章布局是:
第一章——論道;
第二章——談“無為”;
第三章——進一步談“無為”;
第四章——論道。
根據(jù)上面的分析與羅列,我們應該可以隱隱地意識到,在第五章中,老子會再度回來談“無為”。
于第四章論道之后,老子在居然真的是在第五章中繼續(xù)接著談了無為。
不僅談了,而且還隱藏得比較深,在第五章中,老子列舉了當時生活中的兩件事,借著這兩件事,老子悄無聲息地再一次強調(diào)了《道》這部經(jīng)典的核心觀點之一:無為。
我出生在農(nóng)村,小時候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夏天的陣雨。夏天的農(nóng)村是非常忙碌的季節(jié),天氣的影響對當時農(nóng)村的夏天的生產(chǎn)活動有著巨大的影響。
早稻收割后自然要晾曬,夏天溫度高,日照充足,農(nóng)民一般會搶時間將收割進來的稻谷晾曬干后入倉存儲,作為整年度的口糧。
但是夏天的陣雨經(jīng)常非常有趣,剛剛還是大晴天,一轉(zhuǎn)眼一陣大風,一大片烏云,一聲炸雷,雷陣雨說來就來了,然后曬谷場就像在打仗,大家紛紛忙著收稻子、防雨。更有趣的現(xiàn)象是:經(jīng)常是村子東頭疾風驟雨,村子頭卻陽光普照。
因為農(nóng)民已經(jīng)喜歡了這種夏天的娃娃臉,所以也就見怪不怪,從不曾為此責怪老天不公平,更不會因為陣雨淋濕了稻子而咒罵老天不仁不義。
天就是這樣,該下雨就下雨,該刮風就刮風,該干旱就干旱,該洪澇就洪澇,從不曾偏袒任何地方,更不會關照任何人!
冬天無論多冷,該下雪了,那么老天還是會送來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讓寒冷進行到底,他絲毫不考慮天下有人會因為一場大雪而凍死于戶外。
夏天無論炎熱,日照繼續(xù)猛烈進行,他從不曾顧及天下有人會中暑死亡于戶外的高溫環(huán)境。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老天只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在老子看來:老天只是遵循著道來辦事;無所謂仁或不仁。
這就是老子在這一章中所談及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芻狗: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之前大家都對其畢恭畢敬,虔誠得不得了,祭祀完了之后,這貨就成為了垃圾,隨風飄,滿地是。
老子在拿“芻狗”現(xiàn)象說明一點:天地無所謂仁或者不仁,天地待萬物都像世人待祭祀完畢之后的芻狗一般。不去管它,也不去占有它,順其自然之道而行之。
世人在虔誠萬分地扎出一只只的芻狗,只是為了祭祀用,祭祀之后,世人不認為哪一只芻狗是我的,哪一只芻狗是他的,那么能說世人對芻狗不仁嗎?莫不是要把這些祭祀完畢之后的芻狗都收集起來,當柴火燒了才算是仁?
讓事物順著自然之道而行,不背道而馳,這不正是老子一再強調(diào)的無為嗎。所以,得道明道的圣人,也無所謂仁或不仁,他們只是善于做一件事:無為,讓百姓順氣自然地生活、順氣自然地發(fā)展生產(chǎn)與家庭、順其自然地推動社會進步與發(fā)展。
老子講的第二件事:關于風箱(橐tuó龠yuè:風箱)的故事。
風箱,這玩意兒80后、70后一定見過,60后一定非常熟悉。就是小鎮(zhèn)街角那個鐵匠鋪里頭,使勁搗鼓一下就能使爐火更加旺盛的東西。
老子不僅是圣人,更是一個思想者、哲學家,他總能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東西,洞悉一切深度隱藏的道。
老子認為風箱有三大特點:
其一、風箱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沒有,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空氣;
其二、風箱里面的空氣是永遠也用不完,永不枯竭的;
其三、風箱這玩意兒是越搗鼓,風就越多,風量就越大。
老子其實想說的只有一點:天地之間,就構(gòu)成了一個巨大的風箱,好多事,你最好別搗鼓,越搗鼓越多,越多越糟糕,越糟糕越難以治理;反過頭來講,你如果不去搗鼓這個風箱,那么那些風依然還是存在的,并不會消失,但是風不會扎堆一起出來,那么天下自然就寧靜了。
無需繼續(xù)解釋了!
還是那兩個字:無為。
讀《道德經(jīng)》有感5
《道德經(jīng)·八章》王弼注相較其它章注釋,寥寥幾字,幾近無語,最為可疑。觀帛書本,發(fā)現(xiàn)與通行本有兩處不同。
一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帛書本作“水善利萬物而又爭居眾人之所惡”,除“不”作“又”外,斷句亦不同。兩句雖都說水不爭,但帛書所言似乎更為深刻。
二是“居善地……動善時”句,通行本此句較為復雜,疑有錯簡衍文,帛書本無“善仁言”三字,此句全文為“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蓋老子文,凡對偶三字句,多系偶數(shù),通行本“善”字七句,與全書文例不合。
對此章之解讀,不宜從道德價值方面解“善”。老子與儒家不同處,是不從人為道德層次言“善”與“仁”。這里的“上善”,實為水德之比喻,也即言水的天性如此!八评f物而又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此乃順應水之天性而為,并無外在事功的目的性。
帛書本“予善天”也是說善于仿效天道施與萬物,即《道德經(jīng)·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意。道像水與天一樣,普濟萬物而不存在任何目的性,完全是順應自然本性而為,這就是“上善”。
我讀這里,常常會想起讀莊子時的感悟。
莊子在《大宗師》篇借許由之口說:“吾師乎吾師乎!濟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蔽艺f他人讀老莊都說道家“無為而無不為”,而我偏要說道家“無不為而無為”,第一個“為”是無所不為的“為”,第二個“為”是為了什么目的的“為”,我是要說道家不是消極不做事的,他是無所不為的。但是他在“為”(做事)的時候,他不是預先一個外在目的,他完全是順應自然本性,即使實現(xiàn)了“仁和義”,普濟了萬物,這也不是他本心有意為之。他只是順應天性而為,完成了自己。知此,方能達到人生的超脫。
故而蘇軾言“讀莊子乃得吾心也”,而有曠達之態(tài)。
“上善若水”此“善”乃水德之天性,自然而然,毫無作態(tài)。后世道家末流法之,一味崇尚柔弱,以權(quán)謀衡之,遂成陰險。其實戰(zhàn)國中期中國哲學之偉大發(fā)現(xiàn)就是找到了人之“本心”,這是“心學”萌芽發(fā)展期,無論孟子和莊子對“心”都有極深的體驗和表述,為后世玄學和心學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讀《道德經(jīng)》有感6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言炊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意為踮起腳想站得高一點,反而站得不穩(wěn);急切的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自我顯示的人,反而不能顯聞;自以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是無功勞之人;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持久。以道之觀點而言,以上這些急躁夸耀的行為位,可以說是剩飯贅瘤,惹人厭惡,所以行道之人不這樣做。這一章教我放下,放下那些無用的、過時的東西,或者情感。我們沒有必要把過去緊緊攥在手中,時時刻刻的放在心里,有些事兒、有些人,注定了只是生命中的過客,而我們卻常常把那些當做生命的全部,很累很累的活著。
路很長,在這一路上,不免要遇上那么一些人、那么一些事兒?墒沁^了,也就過了,但很多人卻總是割不下,舍不得。而我剛好就是那一類人,有時候真覺得自己活得好累,把什么都放在心里,過去的事兒或許會學著放下,但過去的人總是活在我現(xiàn)在的生命里,影響著我現(xiàn)在的生活。大學之后,總是想著高中的那些朋友,有時不免有些對比,曾經(jīng)的舍友和現(xiàn)在的舍友,曾經(jīng)的朋友和現(xiàn)在的朋友,曾經(jīng)忙碌而充實的生活和現(xiàn)在忙碌而茫然而的生活,總是在這樣對比,卻最終害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總是過去那幾個好朋友,總是在緬懷過去那些日子,卻發(fā)現(xiàn)錯過了屬于現(xiàn)在的朋友,也讓現(xiàn)在的生活過得更加的渾渾噩噩。
我不曾學會放下,總是想著過去,想著他們在做什么,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只有我一個在這里的緣故,我總是想要聯(lián)系他們,或者說想要他們還記得我。到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他們都已經(jīng)放下,只有我一個人在執(zhí)著著曾經(jīng)。我的電話在她們的生活里可有可無,他們的生活經(jīng)營的那么好,只有我在這里蹉跎著年華,背著那厚重的包袱,走得那么艱難,卻依然不肯放下,把自己弄得那么累,還錯過了沿途的風景,現(xiàn)在想來,好不劃算啊!
《道德經(jīng)》第九章言: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為水碗已盛滿,不如停下來。捶打金屬使它尖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沒有守得住的。富貴而驕傲,自已招災。功成業(yè)就,退位收斂,這是和乎自然規(guī)律的。人要學會放空自己,總是想著把自己裝得滿滿的,不僅自己累,身邊的人也是累的。我們總是以為把自己裝點的完美一點就真的完美了,卻忘了這世間沒有真正的完美。我們不是圣人,亦不是神仙,只是這世間蕓蕓眾生里一個最普通的個體,完美只是一種美麗的想象。這世間沒有什么是完美的,月亦有陰晴圓缺,且不說平時彎月之時的缺憾,就是三五團圓之時,也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
這世間沒有什么是完美的,我們都有著多多少少的缺憾,既然如此,又何必費盡心力的去把自己裝點得完美。一瓶水,太滿了,小心翼翼的,總是害怕它會溢出,不敢做這,不敢做那,什么事兒都要瞻前顧后,想這想那兒的,端著總是累的,身累,心更累。即便這樣,我們通常依然舍不得放手,總想著留著那一瓶滿滿的水,占據(jù)著空間,勞累著心神。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其實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放手,沒有什么是可以永遠保持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即使金玉滿室,也會有家財散盡的那一天,世事無常,我們不去放空,我們死守著的,終會化為烏有,倒不如自己瀟瀟灑灑的放開,就是那一份灑脫,那一刻的輕松也值得我們放下一切去擁有。
辛棄疾詩云: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放不下的太多,要守護的太多,輸了如何,贏了又如何呢?到頭來,光陰虛度,心神俱疲,倒不如放下,放空一切!
《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言: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為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上,有了轂中間的洞孔,才有了車的作用。揉捏粘土做成了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虛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中間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以便利,無使它發(fā)揮作用。很多器物,之所以有用,在于它的空,人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有空了,才會有用。
適時地放空自己,學會沉淀,留出更多空的地方,才會擁有的更多。有和無不過是瞬間的轉(zhuǎn)換,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一個珍瓏棋局,無人能破,而虛竹和尚以自殺之勢放下一子,誠然,他殺死了自己的很多子,但同時也清出了一片空地,使自己可以更自由地馳騁拼殺,F(xiàn)實亦是如此,清出足夠的空間,才會有成長的余地。我們總是想著把自己裝得滿滿的,卻忘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成長,時時刻刻都需要成長,把自己裝得太滿,沒有了成長的余地,那么我們只能止步原地,或者說只能在原地踏步。我們總是習慣自己設很多條條框框,把自己圈在里面,忘了空出一片天地自由飛翔。
很多東西只有空著的時候才會顯示出它的價值,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放空自己,放下那些包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擁有更多的東西,可以更好的沉淀積累,更加的優(yōu)化自己。所謂物極必反,我們往往是把自己裝得太滿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更多的空余做真實的自己。
《道德經(jīng)》第六章言: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勤。意為道這個生養(yǎng)天地萬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會消泯的,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母體。微妙深奧的母體門戶,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著,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兜赖陆(jīng)》第十六章言:致虛極也,守靜篤也。意為盡量使心靈達到一種虛寂的狀態(tài),牢牢的保持這種寧靜。我們生活在這繁華的世界中,需要的便是這種放空一切,獨守心靈寧靜的狀態(tài)。
我們總是牢牢的守著那些厚重的包袱,忘了放下,也舍不得放下,卻發(fā)現(xiàn)這些包袱往往都會拖累自己前行的腳步。放下,不是舍棄,不是徹徹底底的忘記,沒有誰能做到過了便是過了,從此不再想起,我們都只是大千世界里的一個凡人,做不到脫離紅塵俗世,也做不到那般恣意瀟灑,但我們可以在過了之后,收拾自己的心情,把一些人一些事兒存在心底,不要讓它們占據(jù)當下的位置。我們可以傷懷,可以緬懷,但那些已不是我們生活的重點,我們都應該活在當下,活在真實現(xiàn)實的生活里。很多人很多事兒都成為了過去,既然如此,就要學會放下,到需要的時候再把它們拿出來。我們身處哪個環(huán)境,就應該活在這個環(huán)境里,過去無論多么美好,它終究只是過去,我們再也回不去,那么又何必把它放在心尖上,讓它影響我現(xiàn)在的生活。
把什么都抱在懷里,我們還有力量前行嗎?沒有了,我們只能拖著沉重的腳步蹣跚前行,或許四年時光都在原點徘徊?墒潜晃覀兎旁诎だ锏氖聝,早已被其他人遺忘,成為了別人的過眼云煙;被我們放在包袱里的人,也已有了新的生活,他們過得開心,而我也只是曾經(jīng),或者也只曾經(jīng)的一個過客。既然如此,就讓我們放下包袱,放下那些心心念念的人和事,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我們好好的經(jīng)營現(xiàn)在,至少以后回憶現(xiàn)在的時候可以不是一片空白。
學會放下,學會輕裝簡行,或許還會看到一路風景怡人。
讀《道德經(jīng)》有感7
《道德經(jīng)》第三章原文: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讀《道德經(jīng)》仿佛有點兒讀微博段子的感覺,因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么百來個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說說的特點,但是千萬別誤解,其實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經(jīng)通篇的連貫性非常強,前后之間的銜接天衣無縫,藉此可見,老子絕對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拋出了“無為”以及圣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為準則,緊跟著在第三章中老子進一步深入地繼續(xù)深度、廣度地闡述了這兩點。
此外,精致短小的章節(jié),通常都有兩部分構(gòu)成,一部分是論道或者論德,另一部分則是給出了圣人行為準則(當然偶爾也來個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這些道該如何去實踐。
事實上,這也就是《道德經(jīng)》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依然經(jīng)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經(jīng)》的這種偉大,就是從“道”與“德”的角度出發(fā),見微知著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會發(fā)生的現(xiàn)象。于是,老子雖然生活在春秋時期,但是卻于數(shù)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會發(fā)生的一切。
當網(wǎng)絡上的幾個小紅人為了博取眼球制造熱點在不遺余力地折騰著的時候,老子騎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尊尚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其實老子在數(shù)千年之前先知先覺所預見的現(xiàn)象,不僅僅只是發(fā)生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在學術(shù)界,在知識分子層面,這一現(xiàn)象或許更為突出。少數(shù)頗受社會尊崇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而他們這些行為的核心動機,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進而擴大影響力,從而在商業(yè)社會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經(jīng)》的第三章,在深入闡述“無為”、“無為而治”以及如何實現(xiàn)無為而治的圣人行為準則。
老子除了強調(diào)不要尊寵虛名,以免讓天下人為此不擇手段地追逐之外,還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讓其順著物以稀而貴的方向,影響了社會風尚。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把這句話講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不要整出一些奢侈品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將很容易被人所追逐,所惦記,人們會不擇手段地去獲取。
當所有人都在奮發(fā)努力卻不為溫飽,而只是為了一只lv,為了一塊歐米茄,為了一輛寶馬的時候,我們幾乎已經(jīng)無需想象就知道社會會成為一種什么景象。所有一切或平凡或偉大的思想,都將被奢侈品所替代,其追逐的滾滾洪流將席卷一切,老子將這些現(xiàn)象定義為:背道而馳。
老子在第三章中所談及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名,虛名;一個是利,奢侈品一般的利。那么這兩者就構(gòu)成了老在在道德經(jīng)中所反復多次提及的“欲“(欲望的欲)。所以老子緊跟著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偉大、非,F(xiàn)實的關于欲望的觀點:”不見可欲,使民不亂“(不要顯耀、炫耀會引起人們貪心的事物,從而確保民心不會迷亂)。
衣食住行方面的基礎需求一定與奢侈品無關,所以,這些基礎性的需求也就與老子所定義的“欲“無關,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中的所定義的”欲“有多么精準而現(xiàn)實。
精神層面的“欲“則在《道德經(jīng)》中被老子定義為了:虛名。追求虛名的行為,屬于”欲“的范疇。
以上兩個方面就構(gòu)成了道德經(jīng)中反復提及的“無為“、”無為而治“。我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道德經(jīng)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還將數(shù)次提及無為而治,其所囊括的面將被逐漸放大,被逐漸完善。
綜合總結(jié)描述一下就是:不要尊寵那些虛名,這樣人們就不至于不擇手段地去追求那些虛名;不要整出那些天價的奢侈品,不要讓那些奢侈品成為風尚,這樣人們自然就不會打破頭地去追求那些東西。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做到?怎么去實現(xiàn)這一“無為而治“呢?
老子再一次給出了圣人的行為準則。
圣人行為準則之四(前文講過,將延續(xù)這個編號):讓人們填飽肚皮,吃飽,并盡最大努力排空了他們的心機;
圣人行為準則之五:強健人民的體魄,讓他們過健康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疏導削弱他們之間名、利、欲方面的各種競爭;
圣人行為準則之六: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牽著走,不自以為是地耍小聰明,使其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
對于統(tǒng)治階級而言,道德經(jīng)認為,在治理方面,如果能遵循這些圣人行為準則,那么天下就實現(xiàn)了大治;對于廣大民眾而言,道德經(jīng)認為不要去追逐虛名,不要被奢侈品這樣的“利“而牽著鼻子走……
讀《道德經(jīng)》有感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兜赖陆(jīng)》的開篇語,早已是膾炙人口。可是對于這部奇書的哲學思想,大眾又有多少了解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真正道德高尚的賢士總是習慣于韜光養(yǎng)晦,因為他們心中時刻記掛著的,是天下蒼生。只有那些目光短淺之流,才會沾沾自喜,夸耀于世人。這些賢才,品格高潔,從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他們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總是想法設法地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來拯救世人。他們的胸懷,不知會令多少沽名釣譽之徒汗顏。
大器晚成。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只有到中年甚至是晚年才會取得輝煌的成就。這是因為培養(yǎng)一個濟世經(jīng)國的大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韓信,狄青,藍玉等,這些人為朝廷立下不世之勛,終因鋒芒畢露,不懂功成身退而不得善終。姜尚,胸懷大志的飽學之士,垂暮之年才遇明主,輔佐武王,完成了推翻商紂殘暴統(tǒng)治的大業(yè)。不僅淋漓盡致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華,而且子孫后代也盡享尊崇。這才是真正的“大器”啊!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提倡的“共同富!眴?不正是“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佳印證嗎?
《道德經(jīng)》,這部先賢留給后世的哲學經(jīng)典,永遠值得我們品讀。
讀《道德經(jīng)》有感9
《道》第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jīng)》22、23、24三個章是一組巧妙奇異的組合章節(jié)。
22章,老子拿古成語說事,用古語證明早于老子之前的先人們是在努力遵道貴德的;然后給出了一組圣人的行為準則;
23章,老子拿天地之間的自然現(xiàn)象說事,再次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著道與德對于人的重要性;
24章,老子將回歸22章的內(nèi)容,再一次竭力重復解釋著、強調(diào)著22章給出的行為準則的重要性。
在自然科學尚還很不發(fā)達的遠古時期,古人們非常善于做一件事:觀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孜孜不倦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種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主線是在方方面面可以得到體現(xiàn)的,在深度理解大自然之后,將大自然的一些規(guī)律人文化,導引至思想學術(shù)體系里面來就是非常顯著的一大特點。
當接觸這些古典古籍,如果我們真的讀懂了,那么一定會對古人這種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行為佩服得五體投地。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這一段非常容易懂,用今天我們最熟悉的直白語言一句話可概括為:不要喋喋不休地那么多廢話,看看自然,學習天地。
老子列舉了兩個千萬年以來,一直沒有發(fā)生變化的自然現(xiàn)象。
那種陡然而起的颶風,暴風,從來都不會總早刮到晚,一定是一陣或者幾陣颶風一閃而過,事實上脆弱的人類也經(jīng)不起颶風飆上一整天;
那種暴雨,也一定不會從早下到晚,別說一整天,現(xiàn)在任何城市被暴雨澆灌兩個小時,一般都會形成一片汪洋的海景,所有人都會在自媒體上發(fā)圖上文地直播城市的海景壯觀卻又無奈的一面。
想想人類也是夠脆弱的,甭管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多熱鬧、多high,如果颶風飆一天,如果暴雨灌一天,啥都沒了。
不過也不用擔心,《道德經(jīng)》23章作為最古老的天氣預報講了,颶風和暴雨都不會持續(xù)一整天的。
自然現(xiàn)象看完了,回答前文的一個問題(不要喋喋不休地那么多廢話,看看自然,學習天地),向天地學點啥?
第一次的學習是在《道德經(jīng)》第七章(天長地久)學習了天地精神,天地那種滋潤萬物而不居功,不主宰,不為自己的天長地久精神。
23章算是第二次向天地學習了,學什么,兩點:1、希言;2、自然。
希言:廢話少一點。
自然:行為和語言自然一些,自然一些就是向道靠近一些,遵道。
于是把“希言自然”放在一起就是《道》所倡導的道的基點之一:為無為、無為而行,無為而治、無為而學……,總之就是少一點折騰,讓行為更接近道一些,更有效一些,就像22章的古成語那樣(我們在前文提醒過22、23、24三個章節(jié)是一個組合,依然圍繞著古成語在論道,在倡導道行天下)。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這一段話,我們要重新編輯一下,只是為了便于理解而重新編輯一下。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故從事於德者,同於德;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失者,同於失;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
幾乎不用翻譯了,重新編輯之后,我們念叨幾次大概就有點感覺了。
做事、行事符合道,不是背道而馳,那么就能與道保持一條線了,能在道的水平上,那么就容易悟道、得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能符合道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道、悟道、得道,那么德這玩意兒就自然顯現(xiàn)出來了。
把道擱置在一邊,失于道,失于德,那么很自然地將會失于天、失于地、失于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莫名地丟下了道和德的論述,用八個字收了23章。
其實,老子是在講笑話一般地嘲諷了一下世人。
嘮嘮叨叨講了那么多,我們知道世人不一定會相信,這會是實際情況,甚至還會有人壓根兒就不信,這也會是實際情況。
【當然,傳統(tǒng)學術(shù)派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解釋為誠信不足的人,人民是不會相信他,我不敢說這樣的解釋不對,我只是想說,這種解釋跟23章的內(nèi)容完全不吻合,老子的文章沒那么跳躍的好吧!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0
一個全新的問題來了:道,荒廢了好久好久,悠悠地像是一陣來自遠古的風,而且還沒完沒了地未央中;然后想要遵道貴德,卻又不能不“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么該怎么實踐道才妥?
老子沒有直接回答這個隱藏于第二十章的問題,而是講述了一下自己的行為習慣,并毫不留情地、狠狠滴調(diào)侃了一番自己。
為了便于理解消化,我把老子的這些自我剖析之詞重新分段一下,我們先看原文,這樣多少能有點感覺。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子一口氣拍了四組不同角度的自我寫真,下面我們欣賞并分析一下這些寫真的字面意思,以及字里行間沒有直接明說的弦外之音。
第一組:“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無所歸。
眾人:熙熙攘攘地、熱熱鬧鬧、擁擠不堪地都奔向那條名利之路,那種態(tài)勢就像是去參加一場盛大典禮或宴席似的,那種景象就像春天來了之后,熬了整整一個冬天的人們紛紛出門,登山或登上高臺去迎春、賞春一樣的。
我(老子):淡泊這些俗套的東西,不動聲色地保持著寧靜,像尚未開口說話的嬰兒那樣,只留給名利世界唯一清澈的表情,不言不語的,甚至連嬉笑都不會,唯有清澈。因為不去趟名利之路的那趟子渾水,所以看似沒有路,而不知所往,不知所向。
第二組:“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眾人:大家好像都是信心滿滿的,各種欲望似乎已經(jīng)把大腦和心中所有的空間都裝滿了,好像有很多的收獲,絲羅綢緞、金銀珠寶、寶馬坐騎、四駕馬車馬車什么都搞得風生水起,好像都非常豐富,豐富至似乎還有多余的了。
我(老子):我好像把這些東西都搞丟了,都搞沒了,我混混沌沌的、昏昏然然的搞得像個弱智一樣的!哎!我大概就是個愚蠢的家伙吧!
第三組:“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俗人:滿世界的人都在夏光璀璨地炫耀著自己,他們或炫耀學識、或炫耀財富、或炫耀服裝、容顏、甚至連腳趾甲也在炫耀之列。
滿世界的人(俗人——理解為世人——滿世界的人)好像都非常精明,都很會算計,什么事情他們總能看得一清二楚的。
我(老子):我不行,我昏昏沉沉的,好像什么也沒得炫耀;在精明算計方面,我更不行,好像個悶葫蘆一樣的,怎么也不開竅,沒有巧智,沒有不善機巧行事。
第四組:“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眾人:眾人都以有財富、有地位為榮,以這些證明著他們有本事。
我(老子):而我不行啊。前面都說了我像個沒有長成孩子的嬰兒,嬰兒以什么為貴呢?當然是以能吃到母親甘甜的乳汁為貴了。
其實談到這里,我們應該有點兒感覺的。
《道德經(jīng)》第六章,首次論述了道與母性之間的關系和聯(lián)系(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經(jīng)》第十章,再一次論述了道與母性之間的關系(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道德經(jīng)》第十章,談到過嬰兒與道(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自謙自嘲的老子終于暗示了天下人:不要搞錯,這些就是明道的表現(xiàn)。
當然,除了這四組鮮明的對比之外,老子還給自己來了自畫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恍恍惚惚地浩瀚得像大海,無邊無際;渺渺茫茫地飄忽如風一樣,沒有蹤影,沒有盡頭,沒有停留。
這不正是未央的節(jié)奏嘛。
這不也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節(jié)奏嘛。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1
《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印象中老子的《道》是不是很久沒談如何遵道實踐?的確如此,但是也無需著急,這一章中,老子將給予我們驚喜,再度給出了圣人行為準則。天長地久,在老子看來不是傳說,不是理想,更不是奢望,而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
什么是天長地久?天地為何能夠長長久久?
老子以犀利的視角,為我們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只要我們理解了這一深度隱藏于天長地久之下的道,那么我們很容易在方方面面實現(xiàn)天長地久!兜馈返牡谄哒掠兄F(xiàn)實的意義。關于老子所論的天長與地久,我們稍后再談,先看看日常生活中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事例。
山上有一株漂亮的桂花樹,農(nóng)歷八月開花的時候一片金色(金桂),香氣四溢,非常迷人,妖嬈、芬芳、燦爛……因為非常美麗,非常誘人,于是我們想要自私地占有,夜不成寐,聞雞起舞地起了個早床,扛一把鋤頭迎著朝陽把這株寶貝給挖回家,種在家門口。為了能使其成活,人們往往不遺余力地給它澆水、施肥,結(jié)果在反復折騰之下,這一株金桂終于凋零了,死了。最初想要占有的動機是:經(jīng)?梢孕蕾p到燦爛的金桂綻放的美景,似乎這樣就可以讓芬芳與美麗長久一點,似乎這樣,這種美麗就只是屬于我們自己,結(jié)果不僅沒能長久反而給徹底弄沒了。我們可能會反駁,移動一下種活的概率也非常高。
對,挪動一下的確不一定會令其死掉,但是一定會因為其太漂亮,而在某一個清晨我們開門一看,那株金桂居然不翼而飛了,只在門口留下一個大坑……如果那株燦爛的金桂一直生長于山上,會不會存活得久一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非常經(jīng)典的廣告語。
當初我們在訂婚或者是在某個重大紀念日,買下一顆幾克拉的巨大鉆石的時候,我們的確是這么規(guī)劃的,讓其恒久存在,永遠在家族里面向下流傳。
問題是:如果都可以這樣,那么每個家族都有著其流傳下來的鉆石(或者是類似于鉆石這樣的傳家貴重寶貝),可事實是這樣嗎?至少我們家是沒有鉆石流傳下來的。
如果當初購買的是數(shù)克拉的巨大鉆石,那么這顆鉆石的命運通常會是這樣子的:在某個投資機會面前,或者在某個缺錢的時候,幾克拉的鉆石會被瘦身為一克拉,被兌換成人民幣,然后換購一個小一點的,再然后,那一顆小一點的鉆石終究不受待見,或被搞沒了,或被繼續(xù)兌現(xiàn)了。
我們試著假設一下,某個博物館里面有一顆5克拉的靜美鉆石藏品,那么這顆鉆石會不會恒久一點呢?
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讓我們暫時放下金桂與巨大的鉆石,回到《道》第七章的天長地久上面來,因為老子幫我們解析了上述兩個案例背后深藏的道。天很長,地很久,天地可以長長久久地存在,這就是天長地久。天地無私地生養(yǎng)滋潤了萬物,這一點我們都認可。
天地滋養(yǎng)孕育出萬物之后,擁有過什么?太陽是屬于天的?月亮是屬于天的?星星是屬于天的?地下深埋的煤礦、油田、金礦是屬于地的?天地是按照自己想要的規(guī)律的在運行著的,還是按照利于滋養(yǎng)萬物生命的規(guī)律,遵循著道而運行的?
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天地之間的一切資源都是被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在支配享用著的,其中人類是最大的受益者,當然也是最貪婪的一族。
在我們的印象中,太陽、月亮、星星從不曾請假缺勤過,每天每天都會按照利于世間萬物的形式轉(zhuǎn)一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這就是天長地久!這就是如何天長地久!怎么樣實現(xiàn)天長地久!
人們常常把這四個字用于愛情,但往往卻都難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人很能總結(jié),把愛情的終極結(jié)果總結(jié)為兩種:相濡以沫,厭倦終老;相忘于江湖,懷念到哭泣。
不是情感專家,不懂情感心理學,但是從《道》的角度來看:不能天長地久的愛情,只有一個唯一的原因,為自己想的太多,為兩個人、想的太少,缺乏天地精神。
其實第七章就談了唯一的這點:天地精神!因為有天地精神,所以才有了天長地久。這就是《道》第七章的核心理論,這就是《道》第七章給予我們的道。
那么,如何讓將這種道付諸于實踐呢?老子再度搬出了久未的圣人行為準則。
圣人行為準則之七(延續(xù)第三章的編號):在一些功勞、利益、名聲方面保持謙讓姿態(tài),不要打破頭地去爭搶,往往最終都能有一個不錯的收獲而領先(后其身,而身先)。如,牛仔褲與金礦的商業(yè)故事。
圣人行為準則之八:在一些關鍵時刻,屏棄私心雜念而將自身置之度外,往往能全身而退(外其身,而身存)。如,戰(zhàn)場上面的魔鬼定律,不怕死勇敢沖鋒的通常都沒死,怕死的往往都很快犧牲。
懷揣天地精神,保持無私的清澈,最終所獲得的一切其實都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絕對不會自動跑到他人賬戶、他人名下、他人頭上去了。這就是老子在第七章末了的點題俏皮反問句“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扯一下題外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橫行于世間,被絕大多數(shù)人所誤解。
關于這句古語,有兩個角度的理解和解釋。比較現(xiàn)代的解釋是將“人不為己”的“為”解釋為修為,修行、修煉。比較尊重于原意的正解是將“人不為己”的“己”理解為整個人類自己,而非個人自己的己。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2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愛無偏私,亦有不濟;名雖美甚,偽亦必生。仁德之厚,行義之正,禮敬之清,皆載之以道。棄其本而適其末,雖盛其美,必有患憂,豈足處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是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勝剛強也。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為無為,事無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未若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用志于內(nèi),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是故,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 正亦為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守強不強,守弱則強,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禪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殺者,希有不傷手矣。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則憂。續(xù)鳧之足,何異于截鶴之脛 畏譽而進,何異畏邢 是非同門,美惡同根,不可得而偏舉也。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萬物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則更無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不足貴,貴在其母。四時成運,功成則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難。物壯則老,兵強則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質(zhì)承違,同乎于玄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晝。孰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其名曰大?椎轮,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道者,萬物之奧。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無形無影,無逆無違;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以道蒞天下,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jīng)》,用不多的字數(shù),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jīng)》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guī)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說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說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說天地剛剛呈現(xiàn)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xiàn)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jīng)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說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于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里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jīng)》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guī)律的理解。
在《道德經(jīng)》里,道指的就是規(guī)律。而道家思想對規(guī)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guī)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guī)律的根本態(tài)度是充分尊重規(guī)律,然后才是利用規(guī)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jù)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范圍。
老子認為堅持按規(guī)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guī)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guī)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子證明尊重規(guī)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guī)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guī)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guī)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guī)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guī)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說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tǒng)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這局是舉例說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說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 難道不是嗎 故致數(shù)輿與輿。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jié),說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guī)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xiàn)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后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子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xiàn)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tài)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于無為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 所以才能構(gòu)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zhàn),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wǎng)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fā)。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nèi)松闹笇谴笥旭砸娴摹?/p>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3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響著東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國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細讀《老子》不難發(fā)現(xiàn)此書的本質(zhì)是一本修身治世之書,其中包含著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俺嘧又摹薄八隆庇^……對個人修養(yǎng)的體悟與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無為”“不自有”“柔弱勝剛強”等治世、處事哲學思想。時至今日,老子的這些修身處事的哲學思想對我們也有著重要的人生啟示意義。
初讀《老子》時,難免會迷惑于書中雜亂無章的邏輯,它的章節(jié)語言時而通俗易懂,時而艱難晦澀。此次閱讀專門找了一些輔助資料,讀后卻有頓開茅塞之感。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一段關于老子及《老子》的記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鬃舆m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劉向的《列仙傳》中也有對老子的記載: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jīng)》上下二卷。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書原因,老子的樣貌如何我們?nèi)缃褚褵o法知曉,而現(xiàn)今世界幾乎能見到的所有關于老子的畫像、雕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一對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這應該與老子的名字有關“名耳,字聃”。老子身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在見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離周,當他騎著牛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守關將領尹喜攔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強行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過關。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經(jīng)》。老子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讀時候的那些疑惑了,但無論邏輯是否通順,語言是否流暢,《老子》一書中包含的修身處事之啟示毋庸置疑。
這里著重說《老子》一書中的一個重要的處事思想即“柔弱勝剛強”,人們普遍認為,柔弱在剛強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總會呈現(xiàn)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xiàn)象。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將二者的關系說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老子從生死的角度來解析柔弱與剛強,他說人活著的時候筋骨都是柔軟的,而死了則會變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長的時候枝條都是柔脆的,死了則是干枯堅硬的,那么堅硬的則屬于死亡一類,而柔弱的則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時候不要逞強硬來。樹木過于繁盛就會被砍伐,由此看來強大的反而處于劣勢,而柔弱者則占據(jù)上風。由此,老子為這一理論主張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疤煜氯崛跄^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吧仙迫羲K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堅硬的巖石中流淌而過,柔弱的水卻可以抵擋銳利的刀劍,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銹刀,這處處展現(xiàn)著柔弱勝剛強的內(nèi)涵。這也體現(xiàn)著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學。老子將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與人的德行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邏輯體系。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中說: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能夠在人們所厭惡的環(huán)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著與人無爭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靜,待人真誠,說話守信用,為政善與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就不會有幽怨產(chǎn)生!熬由频兀纳茰Y,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老子對水德的闡述也是對人德的啟示。
居善地: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總會流向一些低洼處即被世俗人們所惡之處,但最終水仍會到達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動的過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發(fā)揮著它的價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視一切的云朵,水的這種順其自然的“不爭”品質(zhì)帶給它的是出于最高點俯視一切的眼界和胸懷。這種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不爭精神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今世界的我們。
心善淵:“藏心微妙,深不可測”守住內(nèi)心的寧靜不被外部世界干擾,像水一樣,無論混雜多少泥沙,沉靜下來仍是清澈澄明。
與善仁:待人真誠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過程中會無差別的接受和對待著任何事物,無論沙石或是寶玉都可一路隨行。
言善信:落地有聲,講誠信。水的形態(tài)不同聲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nèi)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是在提醒著: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保持“柔弱”的狀態(tài),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4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蘊藏著人生哲理的經(jīng)典著作。它撰文深遠微妙,詞句晦澀難懂,令人難以把握其精髓要旨。再加上古今譯本較多,譯本見仁見智,出入也較多,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認真通讀《道德經(jīng)》原文。但其作為一部中國原始的哲學巨著,其散發(fā)的光芒一直都在遠方閃耀,令我心神相儀已久,趁此征文之際,硬著頭皮把《道德經(jīng)》粗讀了幾遍,本著樸素辯證主義精神,取其精華,希望從中明白一些通達的人生智慧,用以自省、自勵、自我提高。但其涉及范圍太廣,此次只撿出其中幾句,來做為對《道德經(jīng)》讀后的一種自我梳理,遠未達到對整部巨著的通篇研讀并感悟,希不要怡笑大方,對他人有誤導之嫌。
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三十根車輻拱著一支車轂,正因為中間是虛空的,所以車子才能運轉(zhuǎn)使用,揉和粘土做成器皿,正因為中間是虛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開鑿門窗,建造房舍,正因為中間是虛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
心靈放空,才能容物。只有我們把自己的心靈放空,積欲放空,虛懷若谷,致虛極,守靜篤,把我們自己變成一只空碗,才可以往里面盛飯。反映在工作中,不管處在什么位置,什么崗位,都要卸下以往背在身上的榮譽、經(jīng)驗、學識等,從新開始,從頭再來,以一只空碗的心態(tài)來迎接新的事物,該換位的換位,該納新的納新,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補充新鮮的血液,吸收新的滋養(yǎng)。輕裝上陣,我們才能跑得更快,清除雜念,我們才能看得更清,過去的榮譽只能代表過去,居里夫人就曾把獲得的諾貝爾獎牌給孩子們玩耍,別人很驚訝,問她是怎么想的,她說獎牌只能代表過去,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歸零,一切得從新開始。
二、“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薄昂媳е,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為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如果提早把易事、細事處理好,以后就不會發(fā)生難事、大事了。因此可以說,預先解決了易事,就等于解決了未來的難事,預先做了細事,就等于做了未來的大事。解決易事,做細事,是輕而易舉的;解決難事做大事是煞費周章的。因此不要忽略易事、細事。并且當視少為多,把易事做為難事來處理;視小為大,把細事當做大事來做,做好易事、細事,這樣就不會再有難事、大事了。
辦事情要從客觀重要條件出發(fā),一旦條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也告誡我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處理問題時,要是遇到細微的事物,萬不可掉以輕心,或許細微的才是事物的關鍵所在。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都是從小到大的。我們做事情必須有恒心,一點一滴地去完成,不然就會功虧一簣,半途而廢。
三、“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人們所從事的工作,經(jīng)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jié)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必須拿出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zhì),就是符合“道”的,這種品質(zhì)就能保證你成功。
“道,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钡廓氉赃\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zhuǎn)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堅忍不拔,威武不屈,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于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事。要做時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么,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持之以恒,終會成功。
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于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yǎng)到像水一樣,善于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政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diào)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蕩的趨勢而動蕩,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道可道,非常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是可以描述的,但描述出來的道常不是恒常的大道。真正的宇宙大道,很難用語言詳盡地描述表達清楚。我通過自己的一些讀書體會,形成這篇讀后感,但其原著深髓的精神必有折損,想必也必有誤讀,但愿同仁們以此為起點,持之以恒,“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早日趨近于《道德經(jīng)》中描述的至高境界。
讀《道德經(jīng)》有感1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弊冯S“道”的路上如同夸父逐日,似乎近在眼前,卻永遠也觸碰不到,或許這無形無名、無色無味的“道”就誕生在追逐的過程中。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越研究就越著迷。
第一次接觸老子的思想純屬道聽途說,以為“無為”就是無所作為。初步了解老子的“無為”也只是走馬觀花,狹隘的認為“無為”就是順其自然。近日,讀完《道德經(jīng)》感受到“無為”不僅是順其自然,還要戒掉一切貪欲,心平氣和的作為方為“無為”。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做過的一個神奇的夢。夢里,我站在家門口望向天空,閃閃爍爍的星星在天空中擺成了一個大字,就是“無”。這或許就是在暗示我,要讓一切歸于“無”,才是人生正道,才是我該走的路。這是冥冥之中給我人生方向的暗示嗎?
讀完《道德經(jīng)》,心胸可豁達。一切的爭執(zhí),一切的解釋,一切的聰明智巧,一切的自以為傲……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這一切的姿態(tài)都與“道”背道而馳。所有的猙獰只會讓非道之物纏繞,離“道”越來越遠,離福報越來越遠。所以一切外物皆為心物,自己與自己的內(nèi)心達成了和諧,一切也就順心了。
用眼睛看世界的人,應該讀讀《道德經(jīng)》。這本薄薄的小書,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看上去都是愚蠢的,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往往是笨拙的。圣人的智慧在于承載,而非表現(xiàn),承載萬物,甘于身處谷底而成全萬物,且萬物于圣人而言皆為有用之物。智者常常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在萬物運作之中能掌握平衡的人可為真正的智慧之人。
《道德經(jīng)》與我的淵源還在于我的筆名——若水,“天下柔弱莫過于水”“水至柔,而能馳騁天下之至堅。”“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薄兜赖陆(jīng)》對水的描述,是我認為最為精妙又最為震撼的?赡芪疫@輩子都不能成為這本書中的水,但我會朝著這個方向前行,希望成為至柔至堅之水。
【讀《道德經(jīng)》有感】相關文章:
讀《道德經(jīng)》有感01-20
讀道德經(jīng)后有感10-20
我讀道德經(jīng)有感隨筆06-13
讀道德經(jīng)有感(精選51篇)05-18
讀道德經(jīng)有感范文800字08-03
我讀道德經(jīng)第七章有感06-13
讀《道德經(jīng)》的心得06-13
我讀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有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