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1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鬃痈袊@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fù)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辦公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么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并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jīng)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重要。
曾經(jīng)聽我老師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彼自捳f: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后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為未來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xiàn)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2
合上《論語》,手依然依依不舍的緊緊抓住它,目光隨著手鎖定《論語》,我不禁陷入沉思。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面對《論語》,我不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wù)而讀書,而是用一顆渴望去了解的心去認真閱讀,去品味書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直到了解透徹才讀去下一段落。它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雖然它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看得我內(nèi)心澎湃,腦子里充滿了感悟。
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寫下了《論語》。小時候看來枯燥,現(xiàn)在卻覺得很有哲理。它在生活上,交友上,學習中,為人處世和孝順父母等,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指示。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xiàn)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秀自身”,說明了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和《論語》充滿了智慧。
我最喜歡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是千古名句,代代相傳。意思是:學過的內(nèi)容在適當?shù)臅r候溫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這樣的主張思想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快樂的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從而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儒家的話就是這樣,一句話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知識,但是它又不給出太多條框,要靠自己去理解意思,就顯出悟性的重要了。
除了學習,時間也很重要!白釉唬菏耪呷缢狗,不舍晝夜!背鲎哉撜Z《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fù)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圣人之言,含有多義。雖然書中的注釋已解釋清楚意思,但不能到此為止,我們要還要理解言外之意。這提醒著作為學生的我們要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學習。不要讓時間像一灘水一樣,接在手掌心,不一會兒就漏光了。
打開《論語》去讀,去看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如何產(chǎn)生孔子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智慧是如何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后人又是為何尊稱他為“圣人”。我們要學習《論語》中的精神,領(lǐng)悟其中的道理,并將其行動。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努力和反思,這樣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讀《論語》有感3
不久前,我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書中講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讓我們在學習后再溫習一遍,溫習了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學習領(lǐng)悟了這句話后,每到課間或回家后,我都會復(fù)習一下當天的內(nèi)容,每次復(fù)習后,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這句話我時常掛在嘴邊。“三個人一起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边@句話讓我受益匪淺的詩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蹦阋娺^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yīng)該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借鑒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做自己所討厭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夾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話后,我再也沒有偷偷地把不吃的東西給爸爸。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少,為別人想得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
通過學習《論語》,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學習要講究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生活中要謙虛好學,“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贿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輔導(dǎo)老師:張新)
讀《論語》有感4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里充數(shù)。最后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yīng)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yīng)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干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并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干活吧!”我一邊說著,一邊推著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里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里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才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借口,F(xiàn)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xiàn)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為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yīng)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干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里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fā)現(xiàn)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打開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鍋里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里,鍋里的情況才好轉(zhuǎn)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出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么收拾這爛攤子。?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dǎo),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可是已經(jīng)晚了,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xiàn)狀了。
結(jié)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讀《論語》有感5
孔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辟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眱删湓挕?/p>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這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yīng)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备嬖V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yōu)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并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想想自己,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比先哲的謙遜,我羞愧萬分!
《論語》,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yīng)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做人,就應(yīng)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于改過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fā)現(xiàn);做人,就應(yīng)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tài)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教會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6
今天,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由春秋時期的孔丘寫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對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問題的看法,也寫了孔子的一些習慣。后面還有學生與孔子的對話。從而寫出了許許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幾十章。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第一章。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知識后,能按時反復(fù)地溫習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個有修養(yǎng)的人嗎?讀完了這一段話,我明白了,要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就要好好學習,多學一些文化知識,講文明、懂道理。還要熱情好客,家里來了客人,要熱情接待,不能小氣,要大方一點。最后就是寬恕。我們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總會遇到誤會或做錯了什么事。這時你要原諒別人,寬恕別人。你寬恕他人,自然別人也會寬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書呀。我也要像書中說的一樣孝敬父母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君子。
讀《論語》有感7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讓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將此書奉為經(jīng)典的書,《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之作,它記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其中的許多話也成為格言流傳于世!墩撜Z》有《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里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以及與我們切身相關(guān)的道理。
在這20篇中,我最喜歡《八佾第三》一篇。“八佾”是如今在孔廟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禮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內(nèi)容講“禮”,“禮”就是孔子一生做學問之所在。
我最喜歡其中一句“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子游問孝道。孔子說:“今天,人們把孝說成是能養(yǎng)活父母。就連狗、馬都能得到人的飼養(yǎng)。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養(yǎng)活父母和飼養(yǎng)狗、馬又怎樣區(qū)別呢?”
這讓我想起了東漢時期的大孝子黃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頭和涼席;冬天,有用自己的身體捂熱被窩。他很值得我們學習。
知道了孔子告訴我們禮的學問之所在,我會更愛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的嘮叨與操勞與嘮叨都是為我們好,不能讓父母感到自己就像狗、馬一樣。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好,我們要記得,長大之后,我們也要好好的回報父母。
讀《論語》有感8
兩千五百年前,圣人孔子與弟子們一起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強大之夢。他歷經(jīng)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tǒng)美德的固守。
讀《論語》,于己受益匪淺。孔子思想以立身為出發(fā)點,希望我們具備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禮束己。誠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后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扇缃,有多少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再如當今社會有太多人抱怨無人賞識不得重用,那么如果讀到《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會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為值得別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讓我們重讀《論語》,以禮束己,爭做君子。
讀《論語》,于國將和諧安定。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薄昂汀笔侨寮宜貏e倡導(dǎo)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而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應(yīng)用要以和諧為貴。和諧是一個國家想要發(fā)展的必然前提?v觀古今,戰(zhàn)亂頻發(fā)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強大的,法律制度混亂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富強的。和諧是人民安居樂業(yè)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擁有穩(wěn)定的國家。“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共者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边@則孔子像弟子解釋了“禮”的本質(zhì)——儉。放在現(xiàn)今,可以理解為“廉”。對官員來說,“廉”是執(zhí)法鐵律;對百姓來說,“廉”是公正標桿;對國家來說,“廉”是立國之本。因為自古以來,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擺脫“勤由節(jié)儉敗由奢”的定律。只有堅定公心,不貪圖名利,人民的生活才會幸福,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論語》的思想早已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僅影響著我們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更傳承著中華數(shù)千年的文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走進《論語》,去見證孔子那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zhì)、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概。
讀《論語》有感9
在孔子眼里,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將帥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藝有從政之才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禮儀有廟學之才,不是仁;陳子文不屑與崔抒為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來實在是太過苛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又怎能要求一個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說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常苛刻的。要讓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錯,指出時應(yīng)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應(yīng)該違抗他們,縱使父母是錯的,這就有點過了。雖然是做到了對父母的尊敬,但親人這樣相處難免疏遠不親近。對父母的愚孝也給很多的子女帶來了痛苦。《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因為愚孝,只能雙雙赴死;陸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 瞞、瞞!ㄌ仆瘢┑慕K身遺憾。如果父母的錯會給我們帶來終身的痛苦,我們還要遵守嗎?如果明知是錯還要去做,明顯是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對父母應(yīng)該尊敬,但應(yīng)該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個度上,而不應(yīng)該唯父母命是從。如果唯父母命是從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認為從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行,重信義,愛音樂,主張人以修身為本。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不得不說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錯,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想有多少位高權(quán)重,富可敵國的人因為一時貪欲而瞬間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禮治國就太重視禮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認為只要每個人都努力做一個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這實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么可能每個人都是君子,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呢?人畢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會有欲望和貪念,所以用只用禮來約束眾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個君王不像一個君王,按照禮來說又能怎么樣呢?
孔子最多說他兩句就是了。他絕不會主張別的更適合的人取而代之,因為那不合禮。那黎民百姓豈不是照樣遭殃?鬃涌隙ú恢С秩嗣衿饋矸纯沟,因為那不合禮。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動接受。當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候,又有什么精力去學習禮呢?不是照樣禮崩樂壞?所以不能不說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極,有些過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約束,那就是法律。
讀《論語》有感10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之間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經(jīng)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fā)著光芒。在閱讀越來越呈現(xiàn)碎化片的今天,經(jīng)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帶給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話開辟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究世界的奧秘!皽毓识,可以為師矣”?鬃拥母嬲]教會我復(fù)習和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溫習和深深感悟!叭∥嵘頌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一句話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傳則習,在學習上不斷反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論語》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教會我修養(yǎng)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獲得提高自我的喜悅。“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我要寬容,需要培養(yǎng)廣闊的心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需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鬃釉裕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師從多人,而他的?jīng)歷也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習到要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論語》教會我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喜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贝嗽拺(yīng)是我們青少年的座右銘。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肩負著復(fù)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前路荊棘遍布,前方雷雨交加,我們?nèi)沃囟肋h,但“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甭L路,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小一部《論語》卻蘊含著巨大道理,而我們每次的閱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罷了,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讀《論語》有感11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jīng)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qū),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于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tǒng)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復(fù)品味的經(jīng)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jīng)史子集,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yǎng),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建立了基礎(chǔ),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jīng)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圣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啟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nèi)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nèi)跎踔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quán)利運行規(guī)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chǔ),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啟智慧印記,讓自己優(yōu)秀成長,敬業(yè)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12
《論語》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鬃觿(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而《論語》所講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華。
孔子基于親身體會,他提出學習首先要有學而不厭的精神。而要做到學而不厭,首先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又體現(xiàn)在如下的幾個方面:做學問的第一條就是誠實,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條學習要謙虛,不恥下問,就像“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生活中有許多人值得自己虛心求教。而三呢,就是要敢于自我反省,學習“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并改正自身缺點,促進自我完善?鬃舆注意到了時光飛逝,就像日夜奔騰不息的河水,轉(zhuǎn)瞬即逝,人們一定要抓緊時間,珍惜時光。
《論語》這本書,言簡意賅,富于哲理意味。而其中提出的觀點也很正確?墒菫槭裁丛谛挛幕\動中,魯迅,陳獨秀他們又有反儒思想呢?原來,孔夫子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都拼命宣揚這個教育主張,從而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西漢的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與八股制度結(jié)合起來。與孔夫子時的儒學不同,這時已成為封建主義束縛人們思想的教條。而當時的中國人追求民主,當然要反對這種儒家思想了。
可見,每種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只看你把這劍鋒用在什么地方。
讀《論語》有感13
談到《論語》思想,首先當屬"仁"的思想,中國人的讀書人自古以來都以"君子"自居,其中"仁義禮智信"方為君子立身的基本原則。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主流思想,融入了華人的血液當中并影響至今。要說《論語》就不得不先說說創(chuàng)造他的人---孔子?鬃由诠551年到479年,在這個年代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時候,從開國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為兩部分,西周跟東周?鬃拥臅r代是在東周,東周分為春秋跟戰(zhàn)國兩個時代,孔子是春秋時代末期,他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春秋時代也隨之結(jié)束了。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就是天子失德、諸侯爭霸、禮壞樂崩、民不聊生。因為天下亂了,每一個人念念書都要問,怎么樣從古人的智慧找到一個方法幫助現(xiàn)在的人?人總是要設(shè)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嚴,所以才會有百家齊放的現(xiàn)象。
孔子認為周朝的興盛就是靠禮樂的制作讓天下安定。禮跟樂的制作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必須有天子的位置,你還必須有圣人的德行。這兩個配合起來,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
孔子很向往這樣的一種境界,但他并沒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如何的看法,應(yīng)該往哪里發(fā)展,但是在魯國你要從政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爭。所以孔子一直拖延到了五十歲才開始有機會,他在五十一歲的時候正式出來做官,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縣的縣長。古代當縣長就已經(jīng)成為大夫,不過是最基層的,你要當?shù)街醒爰壍脑挘怕M入權(quán)力核心。所以孔子開始是當中都縣的縣長,一年下來,這個縣變成模范縣,全國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稅的方式全國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擔任小司空,司空是負責古代建設(shè)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結(jié)果幾個月下來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負責司法的。所以孔子沒有當過教育部長,卻當過司法部長,負責管法律如何執(zhí)行的,維持社會治安的。
他當司寇的時候就發(fā)生很多事了,比如說他當司寇的時候,整個魯國就開始上軌道了,治得非常好。后來魯君跟齊國的國君相會的時候,孔子跟他去,表現(xiàn)極其卓越。他等于是幫助魯君跟齊君來談判,得到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齊國侵占魯國的幾塊地全部還給魯國,這是孔子的貢獻。讓魯君在齊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回國之后就攝行相事,代理總理了?鬃幼罡叩墓倬妥龅竭@個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魯國大治,他當代理總理三個月,魯國大治。司馬遷用八個字形容:"路不拾遺,男女分途。"東西掉地上沒有人去撿,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兩邊。這個社會實在是很安定。但是社會安定繁榮開始往上發(fā)展的時候,孔子很有企圖心,就任命他的學生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想要讓魯國統(tǒng)一,因為魯國分成四分,他要統(tǒng)一。當時都靠城墻,一個城墻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別人就對你無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墻,各有武器,所以孔子開始叫子路把這些城墻都給我拆低一點,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進來,不行。這兵器不能太多,結(jié)果三家大夫里面兩家就認了,一家還是起來反抗。到最后還是沒有成功。沒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對的力量就出現(xiàn)了。孔子那時候也是一樣,所以孔子在魯國慢慢就發(fā)現(xiàn),批評他的人越來越多,齊國在魯國旁邊,兩國經(jīng)常在競爭。
所以齊國就派了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馬送到魯國來,那時候魯國的執(zhí)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魯定公每天觀賞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這些馬去賽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給他們,他們也不看,就拖著,就擱著?鬃影l(fā)現(xiàn)自己不受重用了,所以孔子在五十五歲結(jié)束的時候開始周游列國,從此到六十八歲才回來。而《論語》中的大量典故也是在這段游歷期間產(chǎn)生的。
我們常說,看文章不僅要看其詞章、手法,更要看到其本后的精神所在。正所謂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孔子在他的言語中透露的不單單是一些做事的道理、做官的道理、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些只字片語背后的儒家精神、文人精神。
回想起來,古來圣賢,他們的行為、品德無一不被后人歌頌。但看看那些圣賢們后來的遭遇又有幾個能做到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功"呢?并沒有幾個,沒有幾個能有這樣的運氣。但為什么他們?nèi)匀恢档煤笕瞬粩鄬W習他們呢?這后面的,便是真正的儒家,一個真真正正的文人、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就是不管你的仕途如何,遭遇如何,都要將道德的真精神把握住。它將使得你有一股正氣,一股追求真理,剛正不阿的勇氣。即使明明知道要得罪上級也要把真理道出來的骨氣。這才是一個讀書人要有的氣節(jié),才是儒家的真精神。
今天的國學熱,許多家長都會教自己的小孩學《弟子規(guī)》,而《弟子規(guī)》表面上看是為了教大家一套乖乖的大道理,諸如做人要孝順,要團結(jié)、友愛等等。我們太容易將這一套東西變成馴化人們的一套工具,卻忘了這套東西背后支撐它的是什么。支撐它正是千百年來有志之士追求的那股氣。我相信,孔子當初的言論也并非想讓看《論語》的人,學習如何做一個順民,在遇事時如何趨吉避兇,而是教導(dǎo)人們?nèi)绾巫鲆粋剛健的人。當這股剛健之氣蔓延到每個家庭,沁入所有的制度典籍,那么整個社會將會被一股浩然正氣所充盈。這才是《論語》這類文學經(jīng)典久盛不衰的原因,才是我們學習它的價值所在。
讀《論語》有感14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钡氖钢静挥,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的謙虛,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yīng)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yīng)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論語》所傳遞的第一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jīng)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么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于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于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態(tài)?鬃硬⒉谎陲棇Ω辉I畹南蛲拐\的說:“如果能夠發(fā)財,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钡膊⒉粡娗螅骸叭绻l(fā)不了財,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边_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并非途徑,關(guān)鍵在于內(nèi)心的快樂。他贊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鳖伝厥钦嬲芽鬃拥娜松^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zhì)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wěn)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nèi)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贊許的點頭?梢娍鬃釉趦(nèi)心并不真的認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jié)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于心境。
人應(yīng)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二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jié)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并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梢娫谒磥恚瑳]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復(fù)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wù)撔,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yǎng)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里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yǎng)犬馬有何區(qū)別?事實上,也只有基于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寧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里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于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鞓返碾A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guān)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后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復(fù)向他的學生所強調(diào)的,這也應(yīng)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孔子強調(diào)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yīng)該能夠保持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yīng)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xiàn)。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說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么是自己應(yīng)該堅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應(yīng)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xiàn)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tài)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奮發(fā)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溫故而知新”聽起來很簡單,孔子為什么說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呢?其實細想一下,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讀過《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學習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樣掰一個丟一個,就得經(jīng)常溫習舊的知識,在此基礎(chǔ)上再做到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漢字,掌握一個英語單詞,每月讀一本有益的書,這樣做并不困難,如果能長期堅持,不忘舊知,學習新知,幾十年后必然博學多才。這體現(xiàn)了孔子“學而不厭”的教育主張,也符合當前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jīng)典的不同在于,它關(guān)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yīng)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yīng)該學習的,因為它關(guān)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nèi)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nèi)ビ眯母形颉?/p>
讀《論語》有感1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簾。對,今日,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言語簡略,卻是意義非凡,耐人尋味。
就如這么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如此簡短幾個字,卻是精確明了地概括了學習的精髓。這讓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節(jié)課后,我們會在自由活動課中復(fù)習當天重要又深奧的知識點,就在這時間中,雖說是自由活動時間,可在旁的幾個同學心血來潮,聊天聊得熱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學習效果是天壤之別。因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在我們身上得到實際驗證。
而那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闡明了學習要講誠信的真諦。雖然能人懂得的學問很多,但也總會有“有所不知”的事情。這也正是我們平時講的通俗語“不懂裝懂就是飯桶”,這些自認“無所不知”的人錯失了“求問”的體驗,不懂謙虛并耐心地向比人請教。正如“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嘛,這也反襯出那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這樣做呢?回想我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不懂“問”的意義,只是上課專心致志地聽講,課后溫習一下了事,沒有真正領(lǐng)悟到“問”問題的重要性,害得我沒有完全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甚至有些知識還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師的步伐。直到二年級,我漸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需要調(diào)整學習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會課后抓緊復(fù)習,虛心請教老師或同學,很意外,成績在班上從前二十名沖到前十名。三、四年級,我發(fā)現(xiàn)學習越來越輕松,成績也顯著提高,每次考試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敝t虛嚴謹?shù)那髮W態(tài)度也被后人所稱道。同伴間的學習,各有特點,也總是各有成就,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然而當今社會,總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結(jié)果只能導(dǎo)致沒有任何發(fā)展。
《論語》這本書膾炙人口,教會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成為有學問的人,全面發(fā)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為父母效勞,為國家做貢獻,讓讀者受益匪淺,你愿意讀一讀嗎?
【讀《論語》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論語有感07-09
讀《論語》有感06-04
讀論語有感03-11
讀《論語》有感01-05
教師讀論語讀有感03-28
讀《論語心得》有感03-02
讀《于丹論語》有感02-15
讀《論語》有感隨筆06-13
讀論語有感隨筆06-13
我讀論語有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