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的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烏合之眾》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1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xiàn)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盀鹾现姟,怎么會有這么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后。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于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著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后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fā),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仿佛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復(fù)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著一個群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shù)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xù)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墒钦l不喜歡那種群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著跑?最后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于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于讀者的意義應(yīng)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群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群體烏合之眾的特征,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Outside the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jīng)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群體的感性,漂浮在群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2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xiàn)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fā)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wèi)自己的財產(chǎn)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yīng)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fā)“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yīng)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3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yù)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叭后w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xiàn)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nèi)后w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jīng)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fù)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yīng)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xiàn)在都應(yīng)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4
8月17日周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于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guī)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著了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shù)乇磉_如果這個讀書會發(fā)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里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于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于20xx年代的中國,如:
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
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fā)。
如果說還有什么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wěn)定的群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說,盡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說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里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烏合之眾》讀后感12-26
烏合之眾讀后感_讀后感07-26
關(guān)于烏合之眾的讀后感04-11
《烏合之眾》學生讀后感08-17
烏合之眾的讀后感范文04-19
《烏合之眾》讀后感450字02-09
《烏合之眾》讀后感500字11-05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21篇)05-06
烏合之眾讀后感(精選17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