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后感范文(精選23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讀后感 篇1
《康誥》曰“克明德!薄洞蠹住吩唬骸邦櫿溙熘髅!薄兜鄣洹吩唬骸翱嗣骶隆!苯宰悦饕。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經典,開始闡述仁學的要義皆來自上古時期的傳承,通過孔子刨根問底顯示了仁學的本質來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來源于本性既德性,剝離怪力亂神,去除無謂的精神崇拜,回歸自然,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徹底的回歸,回歸無神輪,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由此可見,無論佛教宣說無神論卻再次淪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沒離開有神崇拜。這是我們華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書。周書》中德《康誥》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時所作的訓辭。意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會如同三監(jiān)一樣為了自己而使社會動亂。能夠執(zhí)守和實現(xiàn)內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這樣實行圣賢之道于時時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書。商書》中《大甲》中說到伊尹放太甲這個事件中來說明“先王顧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剛愎自用,一味享樂而朝政昏亂,被伊尹放于銅宮而反省,終于明白天子與百姓無別,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國泰民安。告訴大家不管是誰皆應尊重內在心性之本,方本國顧諟天下之命。
《尚書。虞書》至《帝典》闡述上古禪讓之禮!翱嗣骶拢杂H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也就是說通過天子內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來普照和諧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處,風俗歸厚,才使社會處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
通過對《尚書》三篇的經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覺、自發(fā)、自主、自由地彰顯仁義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驗的。正如孔子所說“吾欲仁,斯仁至也”。禪宗臨濟大師一樣以人為本,心性自明,可見佛教傳入中國,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禪總本真,于是禪宗才是真正的漢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來的佛教框架。
讀書明志在于透徹心性,大學之深邃在于此。
《大學》讀后感 篇2
《大學》是我最早接觸的,也是最啟發(fā)我人生的一本不朽的中華古代經典。讀了這本偉大的經典著作我對人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是《大學》令正值求學階段的我對未來少了一絲迷惘,多了一絲籌劃。
《大學》為人生規(guī)劃出八大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和至善。達至善者堪稱完美。我們平常人對于達到明明德和至善,可謂是難于上青天,但我認為《大學》指引我們人人都應以至善為人生目標。這樣才能達到儒家所倡導的“仁愛"與“王道”。所以我就將“至善”立為我的終極人生觀,并將按《大學》中的規(guī)劃去努力奮斗。
《大學》中倡導的人生第一階段“格物致知”就是要我們首先達到“知本”即認識自然事物的根本,對自然本質奧秘有挖掘的好奇心,從而增加認知的廣度與深度。為此我平日里更加留意對一些平常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憑借我日久天長的細心觀察認識,我對很多科學知識都有了本質上理解。從而堅定了我對科學的認可,認清了迷信,封建的`思想無非都是自己欺騙自己,本質上是空的,而真理的根本實踐證明是堅定可靠的。
有了這種認知我發(fā)現(xiàn)我已自然邁向人生的第二階段“誠意”也就是“毋自欺也”不自己欺騙自己。有了第一階段對事物科學本質的認識做基礎,第二階段很自然的完成了過渡。然而《大學》為我們規(guī)劃出的人生八大階段,并不是那么簡單的幾個過程,是需要我們一生去奮斗的。人生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英雄尚且鳳毛麟角,有“明明德”達“至善”者恐怕只有古今圣賢了。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其實并不需太過于追求人生的結果,體會《大學》中對人生提出的奮斗過程才是最主要的。
《大學》伴隨了我五六年,從一個懵懂少年到現(xiàn)如今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判斷力的青年。《大學》對我思想上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功勞,我相信《大學》這部經典將會為我的人生繪出一幅精彩的畫卷。
《大學》讀后感 篇3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先生曾言:“我們中國在傳統(tǒng)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笔堑,在儒學體系統(tǒng)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fā)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tǒng),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
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tǒng)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辈粌H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學》是修身治人的規(guī)則。如人起屋相似,須先打個地盤,地盤既成,則可舉而行之矣。”然而,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崛起,人們似乎把做人和治學逐漸分離,學習的內容更多地傾向于應用科學,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規(guī)則,甚至還出現(xiàn)了應試教育這樣僵化了的育人系統(tǒng),令人不勝唏噓。實際上,這樣的學習風氣從根本上就已經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誠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求學是無法樹人的`,也是無法進步的,因為這樣的人做不到真心誠意地熱愛學問,而只是虛情假意地將學問當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盡全力、精益求精呢?
“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yè)中!眻猿种螌W與做人的統(tǒng)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現(xiàn)代教育不可逆轉的渦流。同時,也只有不斷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學》讀后感 篇4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動?赡苡腥擞X得奇怪,《大學》講的并不是聲情并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于文中所講,還源于著書者及注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注》,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注之后才發(fā)現(xiàn)人家并非徒有虛名。他的注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yè)業(yè)地學習鉆研孔圣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于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爸喂墙钦撸惹卸鴱痛柚。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
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來狀態(tài),“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于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并不會實現(xiàn),實際上實現(xiàn)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睆倪@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xiàn)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xiàn)。與此同時,在實現(xiàn)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白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xiàn)目標該采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大學》讀后感 篇5
最近,我在紫陽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懂得了許多修身的道理。
《大學》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句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眾日新又新,并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讀了這段話,讓我想起古代的一個故事。趙善應是南宋的一名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藥進行治療。趙善應二話沒說,馬上買藥,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鮮血和藥,給母親服用。在趙善應的精心照料下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病雖然好了,但母親卻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點的響動,母親就會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氣,趙善應都會走進母親的房間,陪伴母親。有一個寒冬的`夜晚,趙善應出遠門歸來,走到家門口時,隨從正要敲門,趙善應卻馬上制止說:“別敲了,我怕驚嚇到母親。”就這樣,他和隨從坐在門口房檐下,挨冷受凍直到天亮。趙善應這種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難能可貴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大學》這本書提出的“為人子,止于孝”的目標。自從學習了《大學》,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媽媽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興興地敬媽媽一杯茶,媽媽就很開心。到了晚上,我來到衛(wèi)生間倒一盆水,然后讓媽媽洗腳,媽媽說我是個懂事的孩子。爸爸回來了,想去餐廳洗碗,我就讓爸爸休息,我來洗碗。
學習了《大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長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義,才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事。
《大學》讀后感 篇6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
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
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xié)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xiàn)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致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我們都是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臺,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里,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這本書是趙欣同學推薦的,贊一個。今天終于讀完,與同學們分享一下讀書心得。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期待與大家交流。對于一位25歲的年青人而言,當上董事長,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實屬不易,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但書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帶有深深的商業(yè)至上的印記,10年前倡導的主流,在今天未必合適。
或者說,國人需要重新審視幾千年來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現(xiàn)代人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我仍堅信,人生是否成功不在于是不是賺到大錢,而是找到自己的本性,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踏踏實實地學習、成長、成就目標。無關目標的大或小,無關賺錢的多與少,只要我們真正享受了生活的樂趣,領悟生活的真諦。祝好。歡迎關注,交流,共同繪制一片美麗的天空。
《大學》讀后感 篇7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孟子
今天的語文課,老師拿起了一本新書——《大學》。什么是“大學”呢?四書之一,儒家經典。但今天,老師給了不一樣的`答案。
《大學》,什么是大?是一個人,張開雙臂去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去體悟天地人的靈氣。什么為大?萬物皆為大,心懷天下,志存高遠,便是大!按蟆笔菈粝耄粋目標,一個希望。夢想是一個遠大的造逼于人類的理想,可能有些虛幻,有些幼稚,但如果鷹在地上撲騰,那還是鷹嗎?夢想是大,夢想如那鴻鵠一般高飛于天,還不忘去關懷大地。真正的偉人,他們把自己的理想和他人聯(lián)系起來。他們有真正的夢想,他們才能稱之為“大”。
《大學》便是學大?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從十五歲開始,我們便進入了“大學”階段,從學識變成學品,直到“至善”,直到仁。我們學“善”,學仁,不都是為了完善自己幫助人嗎?鷹飛得很高,但它不會忘記,是高山養(yǎng)育了它,樹長得很直,但它不會忘記,是土壤滋潤了它;人走得很遠,但他不會忘記,是家庭教導了他。我們可以登上山頂,但不要忘記,是他人在你感到累時鼓勵你,退縮時勸導你。愿你也有夢想,搭乘夢想揚帆起航。
站起來,張開你的雙臂,你會感到很奇妙,這便是“大”,這便是《大學》,這便是“至善”。
《大學》讀后感 篇8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此為《大學》三綱領。
《中庸》二十五章:“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可結合《中庸》此章來領會《大學》三綱領之義理。
“明明德”向內成己,是內圣功夫,“親民”向外成物,是外王事業(yè),“止于至善”則是“合外內之道也”。陽明先生曰:“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程子曰:“親,當作新”;“‘在新民’者,使人用此道以自新”。然“使人用此道以自新”,只是“教”而不“養(yǎng)”。陽明曰:“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yǎng)意,說新民便覺偏了”!坝H民”是以自性之明德直接養(yǎng)民、化民,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義,如此才能把三綱領貫通為一。
《荀子·子道》: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弊釉唬骸翱芍^士矣”。
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弊釉唬骸翱芍^士君子矣!
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這是“教”。
如果把“親民”當作“新民”,只是停留在“士”的層次,達不到大人之“學”的境界!爸咧耍收邜廴恕,這是明明德以親民,陽明所謂“兼教、養(yǎng)意”。顏子說“知者自知,仁者自愛”,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故不必再說知人、愛人。
朱子曰,“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下一個“使”字,把盡己之性與盡人之性割裂開,從而把“明明德于天下”也解得淺了。陽明說:“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紹興知府南大吉聽到陽明先生講解大人之“學”如醍醐灌頂,喟然嘆曰:“甚哉,大人之學若是其簡易也!吾乃今知天地萬物之一體矣,[]吾乃今知天下之為一家、中國之為一人矣!环虿槐黄錆桑艏和贫鴥戎T溝中’,伊尹其先得我心之同然乎”?又曰:“吾以親民為職者也,吾務親吾之民以求明吾之明德也夫!”
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此為《大學》八條目。
朱子說:“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親)民之事也”。
《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可結合《論語》此章來領會《大學》八條目的內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均是“修己以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唐代李翱根據(jù)《中庸》《易傳》作《復性書》,闡述儒家心性學說。李翱不滿意東漢鄭玄所注《中庸》:“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同樣,研讀《大學》也要默識心通,不能停留在“事”上。如“平天下”是“明明德于天下”,依此類推,“治國”是“明明德于國”,“齊家”是“明明德于家”,三者均是德性由內而外的擴充,與其說是在談政事,不如說是在論心性,《系辭》所謂“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子路問君子,孔子先說“修己以敬”。針對子路發(fā)出“如斯而已乎”的'疑問,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顯然,三者境界不同!吨杏埂吩弧爸聫V大而盡精微”,“廣大”與“精微”是相輔相成的,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則心性功夫也是精微至極。從齊家、治國到平天下,外王事業(yè)越廣大,內圣功夫越精微。《大學》與《論語》區(qū)分內圣與外王,并且闡述得層次分明,《中庸》與《孟子》則說得更簡潔。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人我內外合一,本末一以貫之。
《大學》讀后感 篇9
寥寥數(shù)語,便囊括了大學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這便是理想中的大學之道,大人之學、博遠之學、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學問。探求大學之道非一日之功,須融入日常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們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說,知識即美德。我國先賢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而今,身處財政崗位的我們,既要博覽,更要專攻,做到勤于學習、敏于求知。
其次,我們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蔽尹h選才用人,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為此,我們要踏踏實實修公德、私德,學會勤儉,感恩;學會謙讓、寬容,學會自省、自律。
再而,我們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面對家庭、情感、職業(yè)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經歷。關鍵是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wěn)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
最后,我們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禮記》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鼻嗄暌哑D苦環(huán)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青年,是擁有著無限潛能與無窮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們應該去做一個心性光明、行為努力、目標遠大的成年人,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yè),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
《大學》讀后感 篇10
傳統(tǒng)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文化的體現(xiàn),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v觀世界各地,各個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tài),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lián)、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一句話總結就是詩詞歌賦,吹拉彈唱,琴棋書畫都屬于傳統(tǒng)文化!拔覀冎袊趥鹘y(tǒng)上是把治學和做人完全結合成一體的!笔堑模谌鍖W體系統(tǒng)治中國的2000多年來,大眾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關于怎樣做人的。從仁、義、禮、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儒家思想的不斷發(fā)展,似乎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理想的人格系統(tǒng),同時,也從思想文化的高度上,為華夏文明鋪開了為人處世的漫漫長征。而《大學》是在這條征途中閃爍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可能沒有孔子那樣聲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來,它意義非凡。它似乎極早地系統(tǒng)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核心、學習的`基礎——“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辈粌H直接地告訴了我們修身之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更是擺出了一條如何修身的明智之途。這樣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達之所,亦是后來之人無法企及的。
一直以為,作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閱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靶蕖R、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范圍未免大了些,F(xiàn)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的。所謂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tài)端正,心態(tài)端正才能夠修身養(yǎng)性,修身養(yǎng)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tài)。除了修身,《大學》中最具有借鑒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現(xiàn)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洞髮W》中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后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xiàn)才能端正,只有誠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于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讀后感 篇1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句話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于人生有著非凡的重要性。它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行為準則——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人需要道法自然、善待他人、徹底覺悟、最終實現(xiàn)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這就是君子的行為。
一個人徹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遠大目標后,他就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而不會被外境所迷;一個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夠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能夠做到心靜如心凈的人自然心態(tài)就會變得安穩(wěn),這樣的人就會遠離浮躁;一個心態(tài)安穩(wěn)的就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客觀地分析與看待世界;一個善于思考和客觀分析事物的人最終就一定會達到他的遠大目標,就一定會最終實現(xiàn)他的個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細枝末節(jié)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終,如果一個人能夠搞懂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的結構和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事物的發(fā)端和結局;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事物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先后次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大學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稱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思考這段文字,會使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點和克服人性弱點的方法。現(xiàn)實中的人們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確立自己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因此,多數(shù)人在生活中會受到外境及其變化的`指引,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是無法做到安定的,他們也無法做到心靜和心凈,他們更無法做到心態(tài)安穩(wěn)和深思遠慮。所以,我們看到世上多數(shù)人都是終其一生,無所作為,他們只有在人生的終點附近發(fā)出無力的呻吟和慨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也是讀經典的一大意義和價值所在吧?
也許,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并通過學習和修身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不斷提升和凈化的。過程,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雖然要經歷各種痛苦,但實在是人生難得之大樂存在于其中。
《大學》讀后感 篇12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出自《禮記·大學》,意思是在閑居獨處無人監(jiān)督之時,更需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具體就是要做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大學》中曾有一句寫到:“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边@段話寫了小人與君子的兩種獨自相處的情況小人是“閑居為不善”,君子就是“慎其獨也”也點明了君子,必須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慎獨。
慎獨是指在一個人獨處時,做到與在人前一樣謹慎,小心。有慎獨思想的人,能做到慎獨的人是寥寥無幾。大多數(shù)人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克服不了自己所受的外界誘惑,抵擋不住了利益的驅使……始終無法做到慎獨。一開始還可以強裝蒙混,但時間長了“誠于中,形于外”還是會被他人察覺。無法做到慎獨的人意志力也會大幅下降,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無法自己抵擋住誘惑,堅持下去,久而久之不會只體現(xiàn)于自己一人獨處之時,更會體現(xiàn)于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影響。
慎獨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假期之時,獨自在家時,控制自己對電子產品等物的欲望,認真嚴謹對待自己的學習,與有人監(jiān)督是一樣,不去“假學習”“假努力”,不自欺欺人。而能夠慎獨的人與上面的情況恰恰相反。能夠慎獨的人有著高意志力與克服力。他們表里如一,不會自欺欺人,是值得托付與信賴的人。
慎獨,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不斷豐富知識,提高素養(yǎng),不斷行動,在哪個階段都要善于反省,也就是“以窮理盡性地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知識,慎全獨一。”正所謂,君子必慎獨也。
《大學》讀后感 篇1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四書五經這個東西,千百年來,已經被無數(shù)人闡釋了無數(shù)遍,本無需再狗尾續(xù)貂,然而,時代有不同,讀者的閱歷亦有不同,視角自然有變化,故,依然有東西可寫。不妨就寫寫我這些年讀四書的感想吧。
先從《大學》開始。
《大學》,非大學。古時學分小學、大學,無中學,一般十五歲入大學。小學學的是識字斷句、聲律啟蒙、遣詞作文;大學則教“大人之學”,也就是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不可謂不重要。《大學》一書,本出自《禮記》中的一篇,被北宋的二程(程頤、程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了重新梳理。到了南宋,又被朱熹做了一番梳理和補寫,與《中庸》一起被摘出來單獨成書,二者與《論語》、《孟子》并列,是為四書。
五經是儒家至高無上的經典,四書的地位,有點像五經的導論,或入門書!洞髮W》是四書之首,篇幅很短,主旨也不是很復雜。正文就更短了,都在第一章,基本上只有數(shù)百字,敘述了《大學》的核心思想,后面的文字都是在從不同的側面闡述和論證核心思想。《大學》相傳是孔子的后人子思所作(不確切),其中的文字有不少引用自《尚書》、《詩經》等書,看著朱熹的注釋,意思也不難理解,不看注釋,自己也能猜出七八分,所以,對于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是沒有閱讀障礙的。
我是20xx或20xx年開始翻看此書,當時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買了一本朱熹的《四書集注》,就看了看。記得很清楚,看到第一篇《大學》,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讀晚了。目前看來,大二大三看應該比較合適。中國目前的教育方式,對大部分人來說,中學階段基本都是忙于升學,決定了學生的時間不大可能去思考一些“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真正上了大學之后,又是忙于各種考試,為了就業(yè),考各種證,生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一生只為稻粱謀”,已成為了大多數(shù)人難以改變的“命運”。《大學》這類書,看早了,沒有相應的經歷,沒有切身感受,很難明白;看晚了,有些事情自己經歷過了,也能總結出類似的道理,再看就是復習了;或者看看別人怎么看,看看古人怎么闡發(fā)其中的“微言大義”的,玩味一下,也未嘗不可。
所以,當前中國的大學生“治國平天下”的水平,與一千年前的“大學生”相比,未必有什么長進,盡管他們讀的'“書”很多。
進入正題。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大學》一文,主要講的就是“修齊志平”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許大部分人都用不著治國平天下,即使如此,讀之若能修身齊家也是很不錯的。其中的一些話,即便當做名言警句,也是發(fā)人深省的,比如,“知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摘幾句出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知其所止”。這是一個關于目標選擇的問題。此處的“止”,應是終極目標,不是階段目標。說白了,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是為什么而活的,如果這個問題弄明白了,相信一定會少很多煩惱,人的煩惱大部分都是被周圍的環(huán)境惹出來的,看到身邊的人怎么怎么樣了,心里往往會有波瀾,可是,如果你如果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再去看那些事情,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煩心事兒,一時的得失、高低、成敗、榮辱,不過轉瞬,對于“所止”之目標,幾乎無任何影響,根本不值一提。而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所止”呢?是“立長志”呢?還是“常立志”呢?一個人想要找到值得自己奮斗一生的目標,并不容易,很不容易。如果一個人只是求溫飽而已,那么,只要不在亂世,無大病大災,自己踏實工作,這個目標應該很快就能實現(xiàn),實現(xiàn)了之后,又該干點什么呢?把這個“溫飽”生活重復一萬遍?還是再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掙一個億什么的?游遍世界?吃盡美食?這種物質上消費型快樂,很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間,而且當一個人老了之后,回憶一生,如果能記起的只是吃了什么好吃的,玩了什么好玩的,豈不有點遺憾?不過,話又說回來,人各有志,也許對于一些人來說,吃喝玩樂過一生,就是最大的終極目標,其他都要靠邊站。這種活法對于GDP確實有重大貢獻,既然如此,也不錯吧。
《大學》讀后感 篇14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
“於戲!前王不忘”源自《詩經。周頌。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時贊頌先王并誡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說先王建立如此顯赫之偉業(yè),吾等后人不能忘記這樣的偉業(yè)傳承。具體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賢圣人之德行,見賢思齊,見圣渴仰;而小人也樂得借用先賢之名來以此獲得自利。
在東方另一個國家印度文明傳承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瑜伽這樣結合、聯(lián)通、合一和相應來表述。與內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與天上神靈合一,如阿凡達;與古賢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繹到無比殊盛而繁復,君子探求無限,小人用其無限。可見正信和迷信混雜一起,難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龍珠,直揭精辟,僅此一句,使真意靈魂大白與世,簡單平實,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學》總在不斷引用先人智慧說當下實際,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也無修飾,更是中立直接,真實華族智慧之精要,深讀其樂無窮。也由此成全了《大學》的歷史地位。
生活中,我們總在道理中糾纏不清,與其說道理無非就是自我認知的.一面之詞,放在陽光下暴曬,還能有多少客觀。一切道理皆廢話,不中立,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說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賢其賢而親其親”,其賢其親變成自然之道,用在社會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開,與天地合一。
《大學》讀后感 篇15
孟繁偉;《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薄对姟吩疲骸熬囆U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叭缱寥缒ァ闭,自修也!吧鈨n兮”者,恂栗也!昂召庑狻闭,威儀也!坝徐尘,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对姟吩疲骸办稇,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第四章讀起來太難,開始很多字都不認識更別該文說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詩經》原文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其意,如果沒有《詩經》功底,再不看注釋或翻譯都不知道說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詩經》中這幾話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幾章結合起來進行閱讀也不能明白這章說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關鍵在于一個“止”字,這個“止”字不是停止而是達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著第二段用類比的方式解釋“止”的意義,例如“為人君、為人臣、為人子”如何如何等。該章必須結合開篇“止于至善”四字進行閱讀理解,唯有這樣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訴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達到某點而是不斷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說至善才是最高層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過程要不斷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訴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窮理,不斷琢磨才能不斷地進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對“德”的認識。
大學乃大人之學,小學學“事”,大學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說成人即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二,一是自學二是交流。自學中不斷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鑒才能不斷地提高對“德”的認識和理解,這樣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現(xiàn)在的學生一是自學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時間用于如何應對考試。如從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時,從方法上應向古人學習,這也或許是沒有“大師”的原因吧!对姟吩疲骸办稇颍巴醪煌!”這句話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學》讀后感 篇16
【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句話呀,其實非常的熟悉。也是《大學》這本書的中心思想。
初次讀的時候沒有太大的感受,我只是覺得寫的好好呀,但是我不是很能找到這句話和我的一個相關性。
一直到有一天,在會議上,我們的領導對這一句話進行了一個講解。
她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先學會做人,那怎么做呢?大學中說,在明明德,這個德是什么德呢?是明德,是高尚的品質,而不是暗德。那怎么樣去獲得這樣的一個明德呢?是需要你去親民的,是進入到這個社會當中去與人打交道,你在互動當中去認識自己,鍛煉自己。在鍛煉完之后,你才能夠做到止于至善。
我當時在下面非常安靜聽著,內心很平靜,突然腦海當中有一個聲音在感慨說:這不就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東西嗎?這不就是我從高中我就極其想要了解的東西嗎?
雖然我常常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在聽,但是在那一刻,我放下了我的批判性,而僅僅只是去感受,我自己,是否做到了。
這段話的白話譯文為:《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在于關愛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
那你認為什么樣的德行算是高尚的呢?
我的回答是:文明的用語,是規(guī)范的行為,是懂得課題分離,是擁有邊界感,是禮貌……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但我能想到的真正的高尚的德行,是讓人舒服的,是讓人感到被尊重的,是讓人也想要尊重對方的,是讓人感受到美好的。而當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他在與人互動的時候,他是擁有高情商的,他最后達到的境界,是擁有一顆寬廣的心胸,而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影響。
。ü,有點空,如何讓人感到舒服,如何讓人感受到美好,如何擁有高情商?是需要學習的)
【二】知止而后有定,定了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這句話當中,有幾個關鍵詞,那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
什么意思呢?就是呀:“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
再通俗易通一些就是,要明確心中的目標,只有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夠擁有穩(wěn)定的內核,才能夠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能在外界浮躁的時候,也能安靜下來,去感受每一個時刻,去活在當下,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他的大腦是清醒的,這樣他能夠更好的思考問題,也更容易有所收獲。
所以,《大學》在提醒人們人生中其關鍵的因素,實際上是在提升人們的認知,去引導讀者在認知的基礎上有所行動。
所以,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從中獲取智慧,并采取行動,在行動中提升自己,成就自己。
【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句話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本末和終始。
就像人的生命一樣,有出生也有死亡;
就像一段關系,他有開始,也會有結束的時候;
就像一天當中,有早上也有晚上。
只是呢,我們很容易忘記本末與終始。
當某個人離開我們,或者說,我們團隊當中,有一個我們喜歡的人要離開的時候,我們其實是不太能夠接受的,那個時候可能我們才想起來,原本那個讓我們感到舒服的人,他不是時時刻刻的都會在這里的,他也是會走的。
實際上我們本身很少會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這樣一個意識。即使有,也是比較難接受的,這么想的話,那其實還是沒有把這句話的精髓植入到內心深處。
倘若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意識,那么會珍惜每一段關系,珍惜每一個當下,也會對于他人的離開,會看的開一些。
那“知所先后”呢?就像到了30歲,其實人生當中的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要開始進行排序了,就像要結婚要生孩子,然后是工作,當你把順序排好了,你才能夠更好的去把事情給發(fā)展好,這是我理解的“知所先后”。(當然,其實人家這里更聚焦的是本末和終始,但是不影響我拓展,嘻嘻。)
只是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感到很慚愧,因為我還沒有做到。
這句話的譯文是: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四】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句話,可以說真的很精彩,非常的經典。他把事物的順序給講得很清楚,其中有兩個關鍵點,分別是:修身和格物致知。
在《大學》后面的內容當中,也一直在強調,一個人想要治理好國家,需要先處理好自己家庭中的事情,要處理好自己家的事情,那就得先做好自己。
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心修好了,有愛心,懂得溝通,懂得和自己相處,他才能更好的與外界進行互動,他也才能更好的處理公司中的事情。
而要做到這一點,那就需要,心思端正,意念真誠,要不斷的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去實現(xiàn)更加宏偉的目標。
這里看起來說得有點空呢,實際上,在阿德勒心理學當中說,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價值觀,甚至在人性當中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所以在互動中容易因為碰撞而產生矛盾。
而修身就是提升自己的認知,去看到更加多的可能性,去放下以自我為中心,去放下分別心與偏見,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等等,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更好的與外界相處。
當然,并不是讓一個人閉關,等準備好的再出門,實際上修身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這就是“親民”的意義,即在與人互動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所以這段話的譯文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你看,其實事物都是有相關性的。也讓我更欣賞那些能夠注重修身的人。
其實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當中,除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還有一個也是“格物致知”。
包括《認知覺醒》這本書當中,也提到,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懂得消除模糊的,這也是一種“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就是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學習。能夠持續(xù)這樣做的人,或許也會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他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情,總有一天他會達到一定的境界,或許是豁達,或許是開悟的境界。
所以,厲害的人都能夠找到事物的本質,并且落實到行動當中。其實我們每個人能夠做好我們自己,能夠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五】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最開始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呀,我看懂了幾個字,哪幾個字呢?那就是惡惡臭,好好色,自謙,君子慎獨!
提到誠其意,我是持有不太的意見的,我最初覺得,這不就會破壞關系嘛,而且要真實表達嗎?我還是選擇不表達會好一些?墒亲髡邽槭裁匆@么說呢?
更讓我困惑的是緊接的后面這句: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困惑我的是,為什么他在這里用了一個“故”,我在最開始讀的時候沒有想明白,也是帶著這個疑問,在“親民”的時候,我明白了。
就像這句話的原文后面緊接的內容一樣,為什么君子要慎獨?因為你的言行舉止,你喜歡也好,你討厭也好,你想要隱藏的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會透過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無形當中透露出來,你以為別人看不到,但實際上別人看得很清楚,只是別人不說而已。
就像你討厭一個人,如果你想要隱藏內心的真正的想法,不想讓關系那么的僵,不想讓別人知道,不管你怎么隱藏,那種討厭還是會從某個小細節(jié)中體現(xiàn)出來。
所以,要“誠其意,毋自欺”,所以君子要慎獨。
那是不是不喜歡一個人就一定要說出來呢?其實這里所謂的慎獨,除了要小心自己的行為以外,我認為最重要是要小心你一個人的時候思考問題的方式。
當一個人帶著評判看世界的時候,他就已經倒向了他的價值觀那邊,于是就會有認知偏差,人是很難接受除了自己認知之外的東西的,那事實是什么呢?為什么一個人會那么的相信自己所認為的,為什么不能接納關于一個問題的其他觀點呢?實際上不慎獨的人是很容易掉入到自己的思維陷阱當中。
相比于局限于自己的認知,不如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思考問題,這樣內心更坦然。在這個基礎上的誠其意,不自欺,就顯得容易多了,也不必偽裝自己,即使是不喜歡也是在看到了多方面的角度后表達出來的,在表達過程中,即真正的表達了不喜歡的點,也能贊美他人的優(yōu)點。
這句話的譯文是:所謂誠意,就是不欺騙自己。就像討厭不好的氣味、愛好美好的顏色一樣,這就叫做自快自足,毫不造作。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可隨便。
好啦,《大學》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里,雖然國學有點難懂,但是卻有不少人把它轉變?yōu)橥ㄋ滓锥脑捳Z。古人的智慧在引導著我們去深入的去思考,給予我們做人做事的底層邏輯,初讀感覺晦澀難懂,但是那卻像一顆種子一樣植入內心,在實踐與思考中,種子將會生根發(fā)芽,助力我們成為一個內心平和,有愛并且擁有大格局的人……
好啦,大學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里。
《大學》讀后感 篇17
又讀了《大學章句集注》,并參考了唐文治的《大學大義》。因為自己就是從事教育行業(yè)的,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古代讀經教育和現(xiàn)代教育的一些方面做了對比。
不管是《大學》還是其他經書,其主要內容無外乎兩方面,一是修身,一是治國。而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從中小學到各大高校基本上是不講治國的內容,修身的內容也不再強調了,取而代之的是公民的核心素養(yǎng)。
現(xiàn)代教育的課本五花八門,差不多十年一變,不知變了多少,沒有守。古人讀的儒家經典卻是歷經千年不變的,變的是每個時代的注疏。
以上變化究竟是好是壞,我個人不想過多的'評說。但有一點卻讓我憂心不止,不得不說。當我去讀四書五經的時候,我能鮮明地感受到有人在文化的源頭向我招手,使我不斷向他看齊。然而讀現(xiàn)代白話課本成長起來的我,雖然也一直在教育領域工作,卻從來沒有類似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問自己,我交給學生的這一套我自己相不相信呢?越是往深處思考,我越是沒有底氣回答。
不論實行怎樣的教育制度,采用什么樣的課本,如果教育本身不能凝聚人心,增強文化的向心力,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都是堪憂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身不修”、“家不齊”而“國家治”、“天下平”呢?
有的人會認為,治理國家與個體沒什么大的關系,而是那些當領導的人去治理的。我認為,這種看法是偏頗的。
中國有一句話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正說明國家的事務與每個個體都是分不開的!皣鴮⒉粐,家何為,人何在?”在這個意義上,家國與個人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
岳飛與秦檜:岳飛背負著“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馳騁沙場,雖遭奸人陷害,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感動后來許多人;秦檜一副賣國嘴臉,為了金錢與利益,不顧國家安危,出賣忠臣,出賣國家,遭受萬人的唾棄。
一滴水不能養(yǎng)活一棵大樹,卻能映照出太陽的光輝;一朵花不能裝扮整個春天,卻能展現(xiàn)出生命的華美;一個人不能構成一個國家,卻能體現(xiàn)出這個國家的文明。
從普遍和長遠來看,“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大學》讀后感 篇18
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币馑际恰洞髮W》這部書,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為什幺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閱讀了《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中的《大學》。
《大學》被朱熹分為了經篇和傳篇。經一章向人們展示的是儒家的“叁綱八目”的要義,邏輯分明,層層推進!叭V”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十篇的傳的文則是引經據(jù)典地闡釋“叁綱八目”,其內容言簡義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髮W的宗旨在于顯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yǎng)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的境界。解釋“在明明德”的傳一章引用了《康誥》《大甲》《堯典》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質從叁皇五帝時期就開始了,并不是我們標新立異的產物。”我認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洞蠹住吩唬骸邦櫿溙熘髅!敝械摹疤熘髅本褪侵干咸炱降荣x予每個人的德性。它強調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異。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們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在親民”。《四書章句集注》中“程子曰:‘親,當作新!敝祆湔f“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新民與親民——作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一個問題》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眾提高覺悟,實現(xiàn)精神、思想的更新;而“親民”則指使民眾富足、安頓而獲得必要的生存基礎,進而親善于政權結構,易于統(tǒng)治,服從管理!叭绻麖倪@個意義上來講,我認為”親民“適合古代社會而”新民“更適合現(xiàn)代的社會。因為”新民“更強調了一種自我的革新,社會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說的,首先要自己”去其舊染之污“,對自己的舊觀念,舊思想進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幺領導者就不擔心人民不歸順他。對于個人來講,”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笆且环N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辦法:通過不停歇地隨時反思自我、改過自新從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叁省吾身“。
通過”明明德“、”親民“然后”止于至善“!敝褂谥辽啤暗囊馑际侨巳硕歼_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說:”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霸谖铱磥恚@是通過”明明德“、”親民“后達到的一種效果,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從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今社會來講都有點脫離了實際。然而,我們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談論”止于至善“。書中所描述的”止“是從精神層面上來講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認,這對于現(xiàn)在來講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強調了自己應該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為之奮斗。
經篇勾勒出”叁綱八目“的要義,然后傳篇對其展開闡釋。其中”八目“又包含著”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
在內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誠其意,正其心!彼^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為窮,故其知有不盡也!坝捎谖疫不太懂朱熹這番話,于是我通過查找一些資料來加深對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窮就事物之理,當人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所以朱熹認為,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來說格物和致知的關系,一方面說格物以致知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叭说闹R在認真研究外界事物中獲取,日積月累就能達到”知之至“的境界。這里我思考了一個問題:對于教師,該怎幺樣幫助學生”格物致知“呢?過去的教師”填鴨子“的形式顯然已經不符合現(xiàn)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聯(lián)系”格物“,我認為它更強調了是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借用別人的知識,從而達到”致知“。
從知識儲備方面,內修要求”格物致知“,那幺從精神修養(yǎng)方面呢,就要求”誠其意,正其心“了。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我覺得無需哆嗦這兩者,因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的自我改善中達到的。
在外修方面,”齊家,治國,平天下“著眼于處理人際關系。這讓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國國教主教的墓志銘:我年少時,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我發(fā)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于是我縮小了范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余,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從人愿,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塬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于頓悟了一些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后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誰知道呢?這也讓我想起了自身,自問我沒有這幺大的抱負要平天下,或改變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過我教育的學生都能成為能”平天下“,能改變世界的人,那幺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師了!
總的來說,《大學》言簡義豐,讓我領略到中華經典的強大。
《大學》讀后感 篇19
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喻戶曉的“四書五經”指的是哪四書嗎?對了,那就是《論語》《大學》《孟子》和《中庸》。在這個寒假中,我就閱讀了“四書五經”中四書之一——《大學》。
《大學》這本書為世人所傳誦,是儒家學派的經典。那么,何為“大學”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大學就是一片政治哲學論文,探討了各國平天下的原則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為三大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八個條目,闡明了治國平天下必須從“修身”、“齊家”做起,而“修身”、“齊家”又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途徑。其中還特別強調個人修身對政治的'影響。
《大學》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則的表現(xiàn)。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學》看得很重,還將《大學》中的話用于生活當中做到。
古代漢武帝推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在位時,可見多么重視儒家學派呀!漢武帝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他打敗了匈奴的屢次進攻,最終統(tǒng)一天下。
《大學》這本儒家學派的經典,告訴了我們太多太多。勤政愛民、自立修身,讓我們永遠記住“四書五經”中《大學》這本書吧!
《大學》讀后感 篇20
說到《大學》,就得提起四書五經,我會想起《范進中舉》,我會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終發(fā)現(xiàn)我錯了,我走了一個極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走了極端。自從國人不讀四書五經以來,就沒有這樣的人嗎?照常有。我觀察著周圍的人,除了學中文的在四年大學時間里讀四書五經外,就是學英文專業(yè)的了,他們在修外國文學史的同時要修自己的文學史,其他專業(yè)的根本就接觸不到。我們離我們古老的文化越來越遠了。
隨著讀書的進行發(fā)現(xiàn)讀書的同時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書中的人和事,經常問一些我意料不到的問題!洞髮W》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作。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tǒng)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于人,恐怕現(xiàn)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么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并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tài)。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剛剛讀的時候,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再讀的時候,感覺其將治國、齊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進去;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經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贝笠馐牵和ㄟ^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該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xiàn)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四書五經代表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輝煌,是國學入門必讀之書,也是加強個人文化修養(yǎng)的不二之選,它所提到有關的做人做事學習的觀點是非常先進的,“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即是說尋找并定下目標,有了一個大方向后才可以靜下心去學習工作,才能深思安穩(wěn)地思考,做到集思廣益,有所收益。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方向,沒有方向就如沒有舵手的船在海上飄泊是非常危險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道理也是一樣的,先解決了目標、方向等大事情,其他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是培養(yǎng)素質,修養(yǎng)品德!靶摒B(yǎng)品德在于端正心思,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慮,則不得齊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于正其心!毙闹杏辛藲鈶崳a生了驚慌恐懼,沉湎于玩樂,有所憂慮,思想就難以做到端正。心不在自己的身上,望著東西卻沒有看見,聽著講話卻像沒有聽見,吃了食物卻不知道它的味道。所以說修養(yǎng)品德在于端正心思。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評定時德才兼?zhèn)洹H绻陨淼钠返虏缓,對社會的危險性就越大。所以端正自己的心思,平心靜氣,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讀《大學》我總結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深刻闡明了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于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于世俗的瑣事。學問在于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于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在當今的社會,物欲橫流,金錢幾乎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人變得浮躁不安,無法靜心,又如何修身養(yǎng)性呢?人要使自己有所追求,靜下去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去思考,去取得。
《大學》讀后感 篇21
讀完《大學》后我感想諸多,概括下就是兩方面的領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學問。朱子在《大學》中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彼哉f,懂得大學之道的人,才能獲得大學問,這次選擇讀《大學》我認為是很正確的,讀“初學入德之門”認真領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學問。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學”,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還是長大的大人,看了南懷瑾的《原本大學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學,內養(yǎng)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稱之為“大人”。所以讀大學,是修身、做學問那么基礎的一步。
《大學》原來是《禮記》中的,但后來被抽出,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時候正式成為四書之一!洞髮W》的主要內容總結起來被稱為“三綱八條七證”,三綱即:明明德,親(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條即: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七證即:知,止,定,靜,安,慮,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領悟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遍]眼深思這段,能做到那樣獨善其身的人確實不多,F(xiàn)在的社會到處都是誘惑、比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適應這社會不得罪人的同時保護著自己脆弱的心,讓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臉下那顆心是笑著,還是流著淚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動,所處而安,處事精詳,然后達到至善之境。就拿我們的大學生活舉例,真正踏踏實實學習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為社團、學生會、兼職的事逃課、不學習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嗎,心不妄動了嗎,心里總是顧忌那么多,離自己的目標、夢想?yún)s越來越遠。修身,做學問卻被那么多事誘惑著、阻礙著,有一本書中說:“青春是一場無知的奔忙,總會留下顛沛流離的傷。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陽,灼燒我那腐爛的夢想。”不懂這大學之道的,不懂得獨善其身的,代價將會是我們的夢想啊,我們要對學習的對象有整體性的認識,進一步確定學習目的,學習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求功名、勝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這本末始終的先后次序,出去舊染之污而自新,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不顧慮的是什么,能在忙綠浮躁的時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憶一下過往的種種,不也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確定自己大學生活的目標,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會輕易被其他干擾,然會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蔽易龅筋愃频摹熬尤杖『跫骸绷藛幔瑳]有!洞髮W》啟示我們應該持續(xù)不斷地污垢滌凈,保持身心的潔凈和清新,古人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對美劇、動漫持續(xù)不斷地更新跟著看,這足以證明我們是有毅力的,那為何不能將這毅力用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上呢。聽古人的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革舊圖新,達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說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字的順序就強調了我們應該先做到修身,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自身品德修養(yǎng)不好何以談治國平天下。至于齊家,現(xiàn)在社會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關的話題越來越多,有人擴大了婚姻的問題,像《圍城》,結婚后就像把自己圍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鴻漸的婚姻情況,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寫照,但是愛情還是依舊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煩惱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xiàn)代人看的`更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雖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天下鮮矣”,但我們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齊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齊家才能治國,而治國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國的高層政府官員,為什么他們的一舉一動會那么受關注,為什么媒體會想方設法地尋找緋聞或是優(yōu)點,正因為他們的地位,他們若能齊家,那治國也有利,這也是處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則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則,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總之,最初的源頭就是修身,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此刻就修身吧,多學,多思。
第三、“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為窮,故其知有不盡也!备裎镏概ΩF就事物之理,當人們通曉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識也就完備徹底了;致知完全是作為認識過程找能夠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識的一個自然結果。若沒有格物談致知是無法辦到的,所以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內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誠其意,正其心”,意誠則必須從慎獨開始,正心則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那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從格物到修身,對事物初步認識后,然后又會達到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曾子教我們“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說:“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蔽覀円鸭娂姅_擾的心思暫時!爸埂毕聛,就要截斷眾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時說的想的太多反而會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雜思想呢,朝著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走好腳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嗎?《大學》中又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在這紛繁的世界中,我們是子女,是學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會上扮演著不同角色,就意味著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學習亦是如此,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因此每個階段都應明確目標。高中以前我的目標一直都是考個好大學,現(xiàn)在上大學了似乎缺少了目標,有時會很迷茫,可是還有時間迷茫嗎,這個階段的目標也該明確,學習繼續(xù)修身,繼續(xù)讓自己優(yōu)秀強大,毫無理由仍在無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現(xiàn)!洞髮W》教我們做事應專心致志,深入思考。當我們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標以外的事暫時放下,尋得自身的安定,內心就平靜,這之后又可以重新開始思緒,看事物認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觀、樸素便是“慮”,最后的收獲便是“得”。這一系列的猶如蝴蝶效應般,若我們能從開始一步步的實踐,那結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說成功是屬于有準備的人的,因為他們確定了方向,內心平靜,有了安,慮,便可得??現(xiàn)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許的那個差距很大,既然現(xiàn)在有了內心中的方向,我就應尋求內心的平靜,重新理清思緒,然后一步一步向著目標努力,收獲最后的成果。
以上大致是我對《大學》的感悟,現(xiàn)在的自己曲解了學習的概念,從高中開始是為了考試而學,到大學是為了學分而學,這樣的自己很悲哀,何時才能夠“即物而窮其理”,什么時候能為了自己而學呢?此刻吧。修身的重要性不容小覷的,學習是漫長的是無盡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真理,在學習中修身何樂而不為,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這樣漠然的處世態(tài)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畢竟我們所處的社會太過復雜,似乎已經很少有人會或者有機會去體會修身的意義所在,那么我們就盡量做到修身吧。我們總是以仰望的姿態(tài)去面對人生,或許仰望意味著追求,意味著理想,卻未曾想過仰望的同時卻已經將自己貶了值,人確實該有理想,該有追求,但是這種追求這種理想應該如何去體現(xiàn)呢,我們總是在應對這社會所帶來的一切,卻有多少人能對所謂的社會現(xiàn)實泰然處之,以一個平和的態(tài)度去面對人生呢,F(xiàn)在讓我們學會用平和的態(tài)度去做事,深入地思考。我仍記得高中的校訓“修己安人,鑄玉成器”,修己,成器,當我透過《大學》從不同的角度我發(fā)現(xiàn)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隨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墮落,考了好多好多篇我的大學我不墮落,原來我們在大學防止的就是墮落,雖然此大學非彼大學,但大學亦彼大學。那么就讓我在我的大學中通過這些領悟繼續(xù)不斷地探索吧。
在這里,我還要告訴我的朋友,同學,我們一定不能丟下國學經典文化。我們作為中國的年輕人,國家的棟梁,我們更應該學習中國的國學經典文化,讓它在世界之中流傳。歷代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說過那么的一句話:“他說當中國人的下一代忘記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攻打這個民族。”這句話就是意味著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文化啊。再說,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真正的國家的棟梁,我們也應該起到帶頭模范的作用,認真地好好的閱讀中國的國學經典文化,好好的傳承我國的經典文化。
《大學》讀后感 篇22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淀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shù)圣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語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關于古代的道理之書。我選擇了《大學》。
曾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閑暇之余,游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于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為國人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yè)的一劑良方猛藥!苯枥蠋煹陌才,重拾“四書”之《大學》,于自身之修養(yǎng)是一次很好的錘煉!洞髮W》為“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為“經”和“傳”!敖洝笔窃佑涗浀目鬃拥脑,“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個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xiàn)“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涵深刻,對我們如何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yè)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意義。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于“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面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痹诖髮W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著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助;一顆充滿戒備關閉的門多么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后,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學》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成就一番事業(yè),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濟發(fā)展到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為了我們這個轉型社會的突出表現(xiàn),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于是乎,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由于每個人的社會角色、素質能力、生活際遇不同,決定了注定每個人要在不同層面、不同的意義和價值體系上去獲得平衡,這種平衡的獲得就需要“適可而止”和“知足”的心態(tài)去調整。在充滿競爭和挑戰(zhàn)的環(huán)境中成功的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之以恒地付出應有的努力。在充分認清自我和權衡得失進退之后,一旦目標確定,就要“作之不止”,決不能半途而廢。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努力給事情一個完美的結局。倘若我們具備了這樣一種為人做事的品格和精神,試問成功離我們還會遠嗎?
看到那句話想到了事業(yè),可是我有反思了一些東西。事業(yè)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事業(yè),人生的另一頭就是婚姻家庭。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生存壓力之劇增,事業(yè)和婚姻家庭之間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音符。多少人為事業(yè)和家庭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顧此失彼,多少人為了自己所謂的“事業(yè)”而擯棄糟糠之妻,一些人則為了家庭而放棄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靜靜的思考家庭和事業(yè)之間的關系。中國有句俗話:家和萬事興。簡樸之間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家庭和睦,“后院”安寧,才可能專心做事,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由此可見,家庭和睦于事業(yè)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說是個人事業(yè)的基礎。這也是《大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所表達的哲理。因此,不論你從事何等崇高的事業(yè),也不論你工作再忙再累,請記住“必先齊家”。
齊家后想到“格物致知”。所謂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tài)端正,心態(tài)端正才能夠修身養(yǎng)性,修身養(yǎng)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tài)。
讀完《大學》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洞髮W》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于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學》讀后感 篇23
我這次回家借著時間充裕把《大學》好好地品味了一番。里面確實有很多大道理,但對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所說的“格物”。為什么這個能讓我印象最深呢?在這我先賣個關子。先給大家介紹介紹下《大學》吧!
《大學》即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詩》、《書》立論,終篇不見《易經》、《易傳》一字,但它的思想脈絡卻來自《易經》與《易傳》,是納易學入儒學、用易學思想充實儒家思想并使之融為一體的典范!洞髮W》的主要內容,就是“三大綱領”,“八條要目”。而這三大綱領是指的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要目是指的是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里面最重要最重要的條目是格物、致知。修身的先決條件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細分為:則格物致知屬“窮理”的功夫,誠意、正心屬“正心”的功夫,窮理又是正心的基礎。而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笔侨珪目偩V。在書里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學》的作者認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只有懂得了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實現(xiàn)的目標,然后才能有確定的方向;有了確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靜不亂;心靜不亂,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然后才能認真考慮;考慮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獲。我們?yōu)槿颂幨拢绻軌蜃プ【V領,明確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學”的道理了。人生的道理也是這樣,有了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奮斗起來就不會迷失方向,精神抖擻,就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介紹完《大學》那就開始說說什么是格物吧!要說什么是格物就要說說它出自在哪。它出自大學前半部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所以說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案裎铩本褪且笕藗冇H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你看看這是不是跟我們《馬克思原理》所學的實踐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實話看這格物確實有些不怎么明白,但一說到實踐那就沒問題了!這其實就想告訴我們要真正的學到知識不僅僅是看書本的內容。僅僅是書本的是絕對不夠的,還有在社會中的知識!并且你在生活會更加理解書本里所講地知識,使書本的知識變?yōu)樽约旱闹R,要知道書本的知識原本就是先人在社會格物后寫在書上以此傳給后人的!永遠只知道書本里的知識那就只是書呆子。書呆子也許會風光一時但他一定會被社會淘汰。因為他只知道知識無法將知識放出來來為人類服務。你說不會應用有什么用?說到這我就想到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我認為我們不能再像高中的一樣死讀書,社會不需要那樣的人。我們在大學是學的是一種思維,一種大學生的思維!大學不是僅僅在學一種技能,那是技校的學生的任務。如果我們只是在學書本的,學一種技能,那就只是高中生,職業(yè)技術學生!那我們的區(qū)別是什么?所以說要去社會中認識來以此來得到一種思考!
【《大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大學讀后感左右 《大學讀后感》06-01
《我的大學》讀后感關于《大學》的讀后感01-11
禮記大學讀后感禮記大學有感11-07
《大學》讀后感09-20
大學讀后感12-25
大學讀后感08-23
《大學》的讀后感04-24
圍城大學讀后感08-18
禮記大學讀后感12-04
邊城讀后感大學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