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時間:2022-05-24 16:30:3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精選22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精選2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精選22篇)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

  老子之著《道德經(jīng)》,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騙;貪污、腐敗等等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時見報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女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責!

  其實,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端正心態(tài)的問題,它蘊含著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守自己的人生坐標;凈心:凈處自己的人生位置;盡心:盡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靜無為”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兜赖陆(jīng)》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睆娬{(diào)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yǎng)和復歸之理。“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厘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常曰明”,不會因“不知!,而“妄作,兇”也。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diào)少私寡欲,以靜養(yǎng)神,這是道教靜中養(yǎng)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云:內(nèi)以養(yǎng)正安靜虛元,原本隱明,內(nèi)照形軀。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云:“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庇衷疲骸办o則生慧,動則生昏”,這則是道教靜中處世的指導思想。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凈明道重要典籍《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jīng)》的序言:“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由此而見,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沒有絲毫的灰塵存在,是謂之“凈”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凈”的含義,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jīng)》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從色塵(視根)、音塵(聽根)、味塵(味根)、香塵(嗅根)、觸塵(觸根)、法塵(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西漢智者河上公給此章命名為“檢欲”,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君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這是說明了人們解讀歷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而為己用,那我們通常所說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然而,我更以為,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不妄為”正是人們靜心、凈心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有為”。

  記得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道在哪里!道就在我們身邊,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謂之道也”。

  這句話淺顯明白而又讓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職工作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yè)都在加強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

  隨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二十字方針“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推出,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在現(xiàn)代社會強勁的經(jīng)濟發(fā)展勢頭下,一些有智之士越來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重讀和闡釋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積極挖掘道教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教理和教義,才能讓道教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才能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責地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2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于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于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兜赖陆(jīng)》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里,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為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為甘露滋養(yǎng)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眾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里講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圣人經(jīng)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圣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么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眾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于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著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wǎng)眼的漁網(wǎng),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yè)革命至今,人們對于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jīng)》中蘊藏著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jīng)》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里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著與人為善態(tài)度,說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可遠怨矣!奔磳Υ约阂獓栏褚,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為善;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么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于此間。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3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chuàng)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chuàng)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chuàng)造而去抑制破壞;這里善代表著創(chuàng)造,而惡代表著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并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yè)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并沒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復雜。

  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復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后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暗馈贝蟾趴梢岳斫鉃樵煳镏魉A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nèi)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nèi)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xù)往前行進。所以發(fā)生在軌跡內(nèi)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并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tǒng)一的獎懲標準,而在于那個時間段需要什么。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4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必須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資料在這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好處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這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能夠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應對私欲,務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能夠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到達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能夠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持續(xù)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6

  我和爸爸在游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jīng)》,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煉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于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于政治的統(tǒng)一于穩(wěn)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jīng)》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nèi)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tǒng)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jīng)》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復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為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7

  老子《道德經(jīng)》是一部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上學時跟著老師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這是出自何處,更甭說是什么意思了。時過幾十載,再次看這部道家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見解。

  《道德經(jīng)》提倡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yǎng)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都應該從老子《道德經(jīng)》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靜心是安身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古語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在物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否則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jīng)》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與創(chuàng)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經(jīng)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令人佩服。

  道德經(jīng)全文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guī)律。它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jīng)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guī)律,所謂“易”的規(guī)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tài)。

  如果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jīng)》上部道經(jīng)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guī)律,下部德經(jīng)則主要講的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jīng)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jīng)上面。

  讀了《道德經(jīng)》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的弦被觸動!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shù)。高速膨脹的經(jīng)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jīng)》僅區(qū)區(qū)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中的道理豈是區(qū)區(qū)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fā)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社會、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為人處世亦如此,對待老人盡心盡孝、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8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jīng)》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道德經(jīng)》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話語早已廣為人知。

  在此,我想強調(diào)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能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jīng)》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jīng)》后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jīng)》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說了,因為可以說出來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愿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么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tài)”,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好多的時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擇,因為可以選擇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于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jié)目。選擇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后,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擇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兜赖陆(jīng)》中幾次說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水滴石穿”的智慧讓我們明白何為“柔弱勝剛強”。水本無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會變成什么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斷的戰(zhàn)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jīng)》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zhàn)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jīng)》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擇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說的是:讀書是一種交流,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9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diào),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何謂道,水即是。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0

  老子的“道”,其實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guī)律——自然規(guī)律。關于“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于表象范疇。

  所謂自然規(guī)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醫(y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y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或不愿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么“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guī)律,也是老子反復強調(diào)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無數(shù)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tài)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是老子反復強調(diào)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nèi)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xiàn)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guī)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為什么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shù)物質的復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huán)往復,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系,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guī)律。也是水在常態(tài)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于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xiàn)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guī)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guī)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huán)境改變了,規(guī)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guī)律”的規(guī)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guī)律,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才是人間之“正道”。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道德經(jīng)》中的一句話。《道德經(jīng)》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奧秘和為人處事的規(guī)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jīng)》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并注意之間的轉化,并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边@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yōu)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讀了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著到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孩子們總是圍著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yè),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jù)我的意愿,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fā)現(xiàn),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么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著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jīng)》后,發(fā)現(xiàn)我彈琴過于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為輕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于,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里感謝《道德經(jīng)》,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規(guī)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jīng)》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2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萬物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環(huán)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發(fā)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得到撫養(yǎng)和保護。(它)產(chǎn)生了萬物卻不據(jù)為已有,養(yǎng)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謚伯陽,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道生成了萬物,但是不把萬物據(jù)為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并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欲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于回報,或是欲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為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3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從譯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經(jīng)分析的范圍側重于非物質的一面,分析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與圣人。集體分析是側重于道德來推動集體往更好的方向運轉,而集體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間萬物,用哲學和科學來概括總覺得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得到兩個范圍。自有文字以來人類文明就在物質與非物質這兩個范圍萌生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索,從古到今,從今到末來,人一定會探索下去。

  哲學側重點是“非物質”范圍,道德經(jīng)的側重點也是“非物質”范圍,但是他們的刻度不一樣。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確有很大的內(nèi)容差異,但是內(nèi)容都是“非物質”范圍,這挺重要的。我覺得產(chǎn)生這種差異內(nèi)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環(huán)境導致的。

  扯得遠了些,回到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里面的重點是什么呢?重點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是以人來教導、以人來衡量對錯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來衡量對錯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里面就有講到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形成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為我從小就被我父親教導人要怎么樣,人不能怎么樣,怎么才能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的確對我形成了一種塑造,這里的我對我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道德經(jīng)其實是基于道德上思考總結出的一篇,從側面上說,人們在那個時候道德已經(jīng)到達了那一種地步。道德經(jīng)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經(jīng)說明了那時候我們是以人來衡量對錯的。維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價。維持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說你要維持自己一個人的標準。圣人的存在就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其實道德經(jīng)是什么這個我不是很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jīng)呢?上面已經(jīng)給出答案了。這里覺得一個事情挺重要的,哲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側重分析“非物質”這個范圍,但是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這兩個范圍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要忘了科學。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4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它是由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讀道德經(jīng)之前,就已經(jīng)閱讀及聽聞許多從此書中所流傳出的膾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讀與用心體會,更是讓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我也由衷地感知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博大與精湛!兜赖陆(jīng)》顧名思義以“道德”為其綱宗,論述治國、用兵、養(yǎng)生、修身之道。它簡略深刻的辭藻、廣博細致的內(nèi)涵,被華夏先輩們美譽為“萬經(jīng)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jīng)的首篇。我的理解,或書或文放在開頭和結尾的一定是其精華所在,而這被廣為流傳的一句,也自然流進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tǒng)的運動規(guī)律,但又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籠統(tǒng)運動規(guī)律。依據(jù)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而同在一條人生路上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種是圣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之道,活的豁達而無私。而另外一種是走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貴,或是泯然眾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質的對與錯。人的終身都在屬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洗禮自然能為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帶來不一樣的凈化與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還是應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個能夠仰望星空,也能做到腳踏實地的真人,詩和遠方固然美好,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態(tài)也尤為重要。所以在我們虔心拜讀名作之時,也要結合我們自身,不斷完善進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一名于社會,于他人的奉獻之人!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5

  《老子道德經(jīng)》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才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jīng)常說要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但真正的做起來并不是很容易。我的經(jīng)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并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jīng)濟繁榮,科技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誘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yè)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并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爸悴蝗,知足者富”,知足,不等于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著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為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后來為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么?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為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么?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于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tài)的體現(xiàn),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案弧边@個富不是一般人眼里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為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著,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叭藶樨斔溃B為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xiàn)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后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疤臁蹦阋奶嗔,天都怒了,所以到后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看看我金銀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6

  學習哲學有特定的方法和順序:首先,要明確是否存在一個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在確定答案后,再思考人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傅老師以《道德經(jīng)》為例來說明這個先后順序!兜赖陆(jīng)》先確定 “道”這一本源的存在,然后以“德”來回答人生何去何從的問題。這也是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之處。

  我是先學習西方哲學,再回頭探討中國哲學的。這個先后順序,使我能以更客觀、更全面的眼光,理解國學的特色與精彩,且以老子《道德經(jīng)》為例,做個簡單說明。

  “道”是否存在

  首先,西方哲學家雖然透過翻譯才可閱讀《道德經(jīng)》,結果呢?無不被其深度所折服。當我們對《道德經(jīng)》第一章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覺得困擾時,他們卻眼睛一亮,好像發(fā)現(xiàn)了稀世珍寶。

  因為從古希臘的柏拉圖(Plato,427-347B.C.)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以來,西方的愛智者看到變化紛紜的宇宙萬物,總要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在這一切變化的后面,有沒有一個不變的本體,可以作為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只有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有辦法進一步解說"人生有無意義"的問題。

  現(xiàn)在,《老子》第一章清楚肯定了"道是不可說的",這個答案與西方第一流哲學家與宗教家的想法是完全相應的。"本體"或"存在本身"是不可說的;"太一"或"上帝"是不可說的;老子的"道"也是不可說的。

  老子《道德經(jīng)》的特色之一,是使用全書八十一章的大約五分之一篇幅,從各種角度,藉各種方式來描寫"道"是怎么回事?這一點使西方學者大為驚艷。

  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接著,肯定"道"的存在,并且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之后,人生應該何去何從?這是不易回答的新問題。老子《道德經(jīng)》用"德"字來說明,"德"是萬物得之于"道"的各自的本性。

  萬物各依其德而運作,原本應該保持和諧的生態(tài)平衡,但是人間常有困境,亂象層出不窮,又是怎么回事?對此,老子也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說明天下大亂是如何來自人的認知與欲望,然后提出針對的解決方法。

  對此,老子最大的手筆與最多的篇幅,是虛擬一個"圣人"作為悟道的統(tǒng)治者,從根本上撥亂反正,要人回歸原始的純樸心境與類似嬰兒的單純狀態(tài)。

  真正懂得老子的用意,就會轉移時空,不必想去統(tǒng)治別人,而須學習成為自己生活的管理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萬物有其來源與歸宿,人又何嘗例外?明白了這個要點,就會像嬰兒般依靠在母親懷抱中,然后表現(xiàn)新穎的人生觀:少私寡欲、以德報怨、上善若水、全身保真、柔弱勝剛強、不爭而善勝等等。這樣的人生只有"平安喜樂"四字可以描寫。

  我有機會在喜馬拉雅講述老子《道德經(jīng)》,希望藉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我的責任是重大的,而我的心情是愉悅的。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7

  這兩周持續(xù)收聽《道德經(jīng)》帶給我最大的變化是,心態(tài)變得越來越平和,對于當下、未來的焦慮得以一定的化解。未曾想,這樣一個小小的美妙的緣分,帶給了我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觸動靈魂的深處,激發(fā)我內(nèi)心深處探尋生命的本真的愿望。

  從羅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講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計回報”,當時腦海中立刻蹦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我深刻體會到了只有不計回報的付出愛心,內(nèi)心才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我們都知道,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父母生、養(yǎng)育我們,并未要求有任何回報,只是盼望我們能夠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會以同樣的愛去回報他們,這種付出是快樂的,我們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會在學習、工作上努力,希望他們引以為豪。在生活方面經(jīng)常照顧,給予他們物質方面回報,希望父母能過得更好些,這是遵循了道的規(guī)律,大家生活都很快樂。

  同時,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感恩之心。我能夠走過人生的很多艱險,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正是因為一直保持著一顆感恩之心。雖然因為自尊心太強和嘴巴比較笨拙,我表達的比較少,但因為我能懷著感恩之心站到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讓我能夠最終跳脫出面臨的困境,將負能量化解殆盡,讓善與愛的正能量不斷傳遞。

  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來美也可以用來形容心情愉悅高興舒服的狀態(tài)的意思,惡也不單指丑、壞的意思,還有厭惡的意思。前面兩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個美好的社會應是一個遵循自然的社會,人為地去標榜美好的東西,那么全社會都認為是美好地,都一邊倒地去瘋狂追逐那個東西,發(fā)出的都是一個聲音,沒有反對,沒有質疑,那么這個社會就是病態(tài)的、邪惡的。我們都認為用塑料方便,都想大房子、豪車、高富帥,結果這個社會就危險了,環(huán)境破壞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繼而出現(xiàn)了高失業(yè)率和用工荒的怪現(xiàn)象,就沒人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F(xiàn)在流行的美容術明星臉有時我就有認不清人的感覺,要是全社會都是一張臉該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覺得美了……所以老子說高明的管理者是不會過多的干預他所管理的群體,圣人也不會亂說話亂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動是感染影響周圍的人,有了名氣、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因為沒被這些外在的東西限制、牽絆,所以總是能灑脫從容。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做一個無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始終堅信:“越努力越幸運”!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8

  剛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讀了20多頁,但是由于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nèi)。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我認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鳎瑹o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fā)現(xiàn)“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說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钌畹厮妓鳌?/p>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19

  通讀過老子《道德經(jīng)》后我感悟頗多。也改變了我對老子“道”的觀念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F(xiàn)在我知道老子所說的無為,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為,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為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為得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順應天道才能求得永恒,這是無可爭議!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便是盡我們曾經(jīng)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

  《道德經(jīng)》對于我影響最深刻的莫過于老子所說的“有為與無為”和“柔”的詮釋。下面我就對這兩個方面說一下我的理解。 正如老子所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弊鹳t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fā)展,則無所不為的發(fā)展,人類終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這正如我們的生活,人們?nèi)裟軣o為無欲,怎么會生出這么多的麻煩,郁悶,爭斗,吵鬧,更不會有戰(zhàn)爭,這不是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么,當你的雙眼不是為欲望所迷,你會自覺去追求一種心靈審問與詮釋。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現(xiàn)代人都不能體悟的道理,我們自己掙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貽笑大方了。

  如果我們沒有名利之心,沒有欲望之爭,便也就不會有人自以為聰明。埋怨現(xiàn)實殘酷的人,有沒有想過,造成這種殘酷的原因就是你內(nèi)心的名利之心呢?正如現(xiàn)在一句流行的話所說:“人生的痛苦一半來自于生活,一半來自于攀比”。老子是總結的多好呀,雖然人的欲望生來就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么?其實人的思想進化了千年了,其實還沒有比老子更進步的了。

  又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闭嬲辽系纳凭拖袼,水能滋養(yǎng)而不爭高下,以處于人們都不愿處的低處,因而接近于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與善結仁義,為政善于治理,處事善于運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動能合天時。因為其不爭,因此便沒有憂患得失。“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天下萬物都有來處,其來處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進而了解他兒子,了解了他兒子,又可以反過來怎樣保護他的母親,守住了源頭自然能生生不息息永生不滅。塞住耳目口鼻誘惑,關閉喜怒哀樂的欲門,一生便能安逸不勤苦。放開耳目口鼻的痛快,打開欲望之門去追名逐利,

  一生不可救藥。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見的細微之處為“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點才能至“強”,使用“明”的領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給自己帶來災禍,這才是常道。

  水處眾人之所惡,不是不爭上游,而是那里沒人去,而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做。老子不上進實在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解讀,水為什么處眾人之所惡,仍因其利萬物,而不與人爭長短,這不是上善么,水這特性,就接近于道的本性,想來不是正是如此么,你爭來爭去,最后,還不是要轉變成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爭,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自動尋求平衡相處,那這世界會更加和諧。

  而老子對“柔”的解釋: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這個柔弱,你守著柔弱,永遠有一種生命驅動你,你就會最后達到成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運用“柔”的智慧的話,這是我們成功的一大秘訣。正如我們?nèi),年紀越來越大,身上最堅硬的是牙齒啊,最柔軟的是舌頭。那么一比,就比出來了,年紀越來越大,牙齒動了,然后一個一個掉了,堅強的東西完了,牙齒都掉光了,舌頭還是好好的,柔弱勝剛強啊,牙齒最剛強,都掉了,柔弱勝剛強。海嘯來了,狂風來了,大樹刮走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大樹很剛強,剛強,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摩天大樓倒塌了,小平房還在,柔弱勝剛強;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螻蟻這么柔弱,可以把一個擋水的大堤壩蛀空;空氣不動,空氣最柔弱,空氣的不動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鐵柱銹掉;空氣一流動,不得了,把大樹都拔掉,最柔弱的東西,多厲害。所以老子這種慧心,這種聰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強調(diào),“柔”,“守柔”,“貴柔”——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煉成鋼。一個人的成功,需要的可能不是強硬的態(tài)度,我們往往需要的是一種柔的品格。

  老子的告誡會引導著我以后做事的態(tài)度與方法,也將成為我以后為人做事準則。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20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fā)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guī)律。

  春天小草發(fā)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guī)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guī)律不停地循環(huán)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guī)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jīng)》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痹诮窈蟮膶W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21

  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十分快,備受矚目,中國文化也一向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兜赖陆(jīng)》就是我們?nèi)松胁豢扇鄙俚臅!兜赖陆?jīng)》中包含著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道德經(jīng)》里面蘊含的資料也在塑造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論語》里面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我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硬塞給別人,這是從反面來論證你應當怎樣對待別人,是一種“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講“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當你身居高位,或者處于優(yōu)勢地位時,要包容比你差的人,構成一種和諧的氛圍,不要讓人對你恨之入骨,這是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強調(diào)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從《論語》到《孟子》,我們看到了一個人應當怎樣學習。中華經(jīng)典中《道德經(jīng)》的作者就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以往老子的出生地是一個謎,為了解決這個謎1990年以來繼清代所以前賢做了很多艱苦細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渦陽縣閘北鎮(zhèn)太清宮的流星原址。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心田里,長期浸潤著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對于人類的貢獻,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國人揭示自然界奧秘的一種嘗試,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第一個系統(tǒng)提出了“道”,這個“道”來源于自然,以“無”為本,以“有”為用,以“反始守柔”為處事之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與無”成為《老子》五千言的綱領。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jīng)》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能夠闡說的,可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渾然一體,永恒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無,稱天地的初始;有,稱萬物的本原。所以,從常無中,將以觀察道的微妙;從常有中,將以觀察道的端倪。這無,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總源頭。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我而生,所以能夠長久。所以,圣人把自身置于眾人之后,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卻能保存自我。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我,所以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我們才能從《道德經(jīng)》中汲取營養(yǎng)。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篇22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著親手沏的茶,手捧著一本《道德經(jīng)》,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么一個有底蘊的文明古國,這意味著我有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xiàn)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上如此眾多的小說,我更傾心于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yǎng)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于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熱衷于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wǎng)絡小說?墒俏覀兦嗌倌瓴荒茈S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業(yè)。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nèi)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jīng)》,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笨蛇@本書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著它時,仿佛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jié)奏的時光便產(chǎn)生了。

  這本書給我?guī)砹撕苌畹挠绊,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沖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F(xiàn)在,我依然帶著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斷地朝著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zhí)著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jīng)找到了,那就是蘊含著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么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xiàn),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著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精選22篇)】相關文章: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05-18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5篇)05-18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5篇05-18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7篇)05-18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7篇05-18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集錦5篇)05-18

道德經(jīng)感悟心得(合集7篇)05-18

讀后感作文精選:《歐洲筆記》讀后感12-25

朱自清散文讀后感精選11-29

《林清玄散文精選》讀后感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