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論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論》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立論》讀后感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崇信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不倚,做事不過頭?鬃诱J為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到誰的時代的發(fā)展中庸卻"變味"了,明哲保身圓滑世故的中庸,被人們視為,真正的"大智慧"。不容置喙,直以"哈哈"而過。但是圓滑世故,用什么來立身于世呢?
《立論》正是魯迅先生有感于人以"哈哈"處世,圓滑世故而作!读⒄摗返拈_始,是一個夢,夢本荒誕不經,卻描述得如此正常。接著,魯迅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世俗,這是一個怎么樣的世俗呢?"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如何能做到"既不謊人,也不遭打呢?"便以"哈哈"而過。這"哈哈"真可謂是大智慧了,既不說謊,又不得罪人。結尾是一串"哈哈"的聲音,魯迅先生以這種方式諷刺這種虛偽、明哲保身、圓滑世故的處世方式。這種"哈哈主義"其實就是不敢直面,不敢正視的怯懦的處世態(tài)度,是幾千年的"老好人哲學",是封建社會統(tǒng)治下國民文化形成的劣根性。魯迅先生還說,與此等圓滑世故者交談,對于他人之言論只以"哈哈"而過,似贊揚,又不似贊揚,似批評,又不似批評,并感嘆道"同他交談,如在無人之境"。
在那個黯淡無光的時代,人民受到壓迫,麻木不仁,魯迅先生以極其毒辣的眼光看穿蘊藏在這之下,深植在國民文化中的劣根。然而,在國家富強,社會安定的今天,這些就不存在了嗎?當然沒有,這些劣根依然深植在大眾的心中,以"哈哈"處世的人仍舊不在少數。就如我的表哥,曾經,我與他談論為人處事,我認為應該以真心換真情,表哥卻嗤之以鼻。嘲笑我愚蠢幼稚,"做事要老練,做人要圓潤"他把這句話拋過來。我心中十分不忿,想要辯駁,但卻無話可說。這話語不像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應該說出來的。是因為他早已看透了世事?還是早已經歷了一些事情了?而且難道只有他是這樣的?在這個社會上,怕是有千千萬萬個像表哥這樣即將踏入社會或踏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原先也抱有著一腔熱血,有著自己的堅守與底線。但在,社會生活的壓迫下,低下了頭,學會了明哲保身、圓滑世故。這個壓迫是人們聽不得不好聽的話,即使是真話。即使是再虛偽的假話,只要好聽,也比真話更討人喜歡。而人們更聽不得別人說他不好的話,否則便打壓、排擠。人就是如此,曾經的中國是這樣,如今的中國依舊是這樣。或許圓滑世故的人是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俗。
可是,我總覺得圓滑世故的人是沒有棱角的。棱角,是一個人的初心與堅守的`底線。即使世俗如此,也不該將自己的棱角磨去,否則你以何立身與于世;蛟S圓滑世故的人本是有的,可是擋不住生活的壓迫,變成這樣的人。當他們摸到別人的棱角時,絕不置喙,只以"哈哈"而過。有棱角的人也摸不到他們的棱角,他們像球一樣,沒有棱角可以立身,也沒有棱角可以留下痕印,唯有不停的圓滑游走,被他人的棱角撞來撞去,可絕受不到一點傷害。但這不累嗎?沒有棱角,無可立身,有意義嗎?沒有棱角,不能留下人生的痕跡,有意義嗎?人活著,還是要有一點東西,才算活著的。
最后,我希望在生活向你伸出魔爪時,要抹平你的棱角時,你有勇氣,更有能力守住你的棱角。因為圓滑世故者,無以立身,守心立則者,于世長存。
相關資料:魯迅《立論》知識點小結
《野草》是魯迅文集中的精品,《立論》是該集中的第 17 篇。
文章很短。作者以一個夢的形式,用近乎寓言的筆法深刻揭露了在當時現實環(huán)境中,真理被歪曲,黑白不分的丑惡現象。堅持真理時時碰壁,鼓吹逢迎卻成為時代驕子。
魯迅刻畫人物時很喜歡刻畫他的眼睛,這在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數見不鮮。在本文《立論》中,當面對學生的提問時,作者仍然緊緊抓住了這位老師的眼睛,用一斜射形象逼真地描繪了一位圓滑世故的先生的神態(tài)。
全文主要采用對話的形式,通過大量的富有諷刺意味的語言來刻畫類型,進而傳遞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憤憤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言,語言是人物精神的外殼。這孩子將來要發(fā)財的,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這是出自于阿諛諂媚者之口;而直言者,敢講真話的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作者精心設計富有人物性格的語言,并且在人物與人物的對話中,全無啰嗦冗雜之感。
寓言的格局往往令人深思。說假話者得歡心,而講真話者倒挨了斗。為了討好主子,各人都在為其滿月的兒子大唱贊詞,主人聽得眉開眼笑;可不知從何處傳來了一聲非奴才式的怪腔,是人終不能逃脫一死,這是一句大實話,是眾人心中都清楚明白的真理,可大家卻偏偏不愿意聽。故事發(fā)展到此處,我們可以想象此時此刻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悲憤。可作者并沒有滿腹牢騷,讓文章在一片罵聲中煞尾。作者將一切的情感融匯在每一句文字中,他巧妙地借這個教師的口,借師長回答學生問題的方式,用一張好好先生加油教練的嘴臉附上一連串的象聲詞結束全文。文章的結尾是頗具藝術魅力的,既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不愧是大師手筆。
整篇文章語言質樸、凝練,全無華麗之色,但在質樸的文字中蘊含著一種憤憤不平的正氣。大師的作品,收獲肯定也是豐厚的。
【立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林徽因傳》讀后感-讀后感02-16
《名人故事》讀后感-讀后感06-23
《山海經》讀后感-讀后感02-10
項鏈讀后感1000字_讀后感02-20
《童年》讀后感_讀后感700字09-13
童年600字讀后感-讀后感06-19
《童年》700字讀后感-讀后感06-19
《童年》讀后感800字-讀后感06-17
《童年》讀后感 600字_讀后感04-01
《童年的秘密》讀后感_讀后感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