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師》的讀后感
【篇一:《女心理師》讀后感】
一口氣看完了《女心理師》的上部,沒有什么所謂的心靈震撼,留下的也只是有星星點點的記憶而已。不是人物刻畫的不夠深刻,而是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看似滄桑,卻無力還擊。柴絳香從一個一無所知的農(nóng)村小女孩蛻變成一個心理師賀頓,擁有一個自己并不愛的丈夫與一個似乎是像愛的情人,每天重復著與不同的人交往,解決著每一個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但是,她,忽略了致命的一點,她,也是一個心理問題患者,在一個個來訪者的問題夾擊下,她的問題也隨即浮出了水面……
不知結果是如何,一個人的心理是難以揣測的,心理師也不是一個以揣測他人的心理為職業(yè)的職業(yè),只是幫助有需要的人解決面臨的難題,幫助他們走出思想的誤區(qū)而已。有時覺得自己是一個難以揣摩的人,得到了希冀的一切后開始厭倦了一切。然后開始,一點一點地放棄,結果還未呈現(xiàn),不知是否會后悔……
希冀每一個人都快樂地活在當下,不要為不需要自己擔心的事付出無謂的犧牲,用一切去換回你的快樂……
【篇二:《女心理師》讀后感】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充滿了懸念和疑惑,為什么人的心靈是那么的脆弱?為什么賀頓會為了考心理師為了開診所不惜也無所謂似的出賣自己的尊嚴?梢哉f賀頓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哪怕是齷齪的骯臟的?帶著這些疑問和懸念我閱讀完了整部小說的時候才明白作者畢淑敏的構思之巧妙。賀頓自身就是一個心理學上的經(jīng)典案例。正是因為有了不愿回憶的往事,努力的去忘記那段時間,才有了一個為了更想得到的東西使勁各種手腕的賀頓。在給別的案主解決問題的時候賀頓自身的問題成了她不可逾越的障礙。在遇到姬老師之后,賀頓那段塵封的記憶才被打開,如果不是姬老師賀頓還會是那個靈魂和思想總是分家,不把自己的尊嚴當回事的丑女孩子。盡管姬老師的治療方法于道德上不對,但是就弗洛伊德的解析來說,用性來解析她這個案例是唯一的出路了。事實證明對于賀頓也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她終于認清了自己,也明白以后的路該如何尊嚴的行走下去。在為大方和老松的案例解析的時候才能敏銳的抓住談話中出現(xiàn)的線索,從而順利的解決了兩個人的問題。
身體出了毛病可以用先進的科學進行治療;心靈若是出了問題呢?心理師也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甚至引導也談不上。辉谥委煹倪^程中心理師最注重的就是傾聽,并表示同情。在一番傾訴后,案主也就理出順序和思路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抉擇了。如果盲目的給予別人意見,只會成為誤導。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只是有太多的秘密不是和所有人都可以分享的,或許最合適的就是緘口不言或者是對著一個土坑傾訴完再把它填平。心理師就是這個坑。
我們要更加懂得愛,珍惜愛珍惜自己擁有的愛情和尊嚴。
【篇三:《女心理師》讀后感作文】
月初從貴陽出差返回時,在機場看到了畢淑敏的《女心理師》上下集兩本書,因為喜歡畢淑敏,也因為一直對心理學感興趣,就毫不猶豫地買了回來。在飛機上看了上集的半本,回來后因為諸多事情便把他們束之高閣了。直到端午節(jié)放假的周末,才抽出時間將剩下的全部看完。
書中講的是一位童年時代飽受心靈創(chuàng)傷的女孩最終走出創(chuàng)傷的陰影成長為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詢師的故事。女孩幼時與母親遭到父親遺棄,母親迫于生活壓力只能靠賣身維持生計。后來母親再嫁,女孩卻在十二歲時慘遭繼父侮辱,母親也不久后生病離開了人世。成為孤兒的女孩兒選擇獨自闖蕩社會,在社會的底層游走,嘗盡世間冷暖。她在臨終關懷醫(yī)院里做過護工,在大戶人家賀奶奶家做過保姆,推銷過有毒的劣質化妝品,做過電臺的客串主持人,最終找準了人生的方向——-做一名心理咨詢師。她曾經(jīng)為了錢出賣肉體,她曾經(jīng)為了事業(yè)將自己的婚姻做為籌碼,她曾經(jīng)將婚外情視為理所當然——-這樣一位心理不健全的人怎么有資格做心理咨詢師呢?是的,她有資格,因為她治愈了最難治愈的自己的心理疾病,最終成為一名心智健全的人。
這的確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小說,難怪書評將它歸為“心靈勵志小說”。女孩兒在經(jīng)歷了童年的悲慘遭遇后,在踏入社會嘗盡了人間冷暖后,沒有沉淪,反而懷揣夢想,選擇堅強地活著,最終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童年的遭遇像潛伏在女孩潛意識里的一顆膿包,女孩故意回避不去碰觸,但這顆膿包卻在一直影響著女孩的價值觀,所以在很多人看來不道德的事情在她這里成了理所當然。重新回歸的唯一辦法就是捅破膿包,將膿液全部清除掉,不留余地,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女孩兒做到了,她成功了,她是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當然,心理師要懷有一顆悲天憫人、慈悲為懷的心來拯救別人——-有著這樣那樣心理疾病的人。于是也就有了書中各種各樣患有不同心理疾病的病人的事例。女心理師因為自己痛苦過,所以才會想到要幫助同樣遭遇心靈痛苦的人們。
很喜歡畢淑敏講故事的方式,從現(xiàn)在講起,回到從前,又到了現(xiàn)在,幾個故事主線穿插進行,仿佛看偵探小說般,只能一直看下去,因為謎底往往到最后才被揭曉。
【篇四:《女心理師》讀后感】
在工作之余,我用了兩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畢淑敏所寫的《女心理師》上、下冊。到現(xiàn)在,其中的情節(jié)對我的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給我心靈的震撼和沖擊!如果說以前我把心理師只是當作一個職業(yè),只需傾聽或適當?shù)拈_導而已,那在讀了《女心理師》之后,我的視野一下子擴大了很多,讓我又全新的認識了咨詢師,更確切地說,是女心理咨詢師。
畢老師筆下的女咨詢師是睿智的,是正義的,是積極進取的,是聰慧的,也是有魄力和膽量的,但不管多么優(yōu)秀的咨詢師,總有自己邁不過去的坎兒,賀心理師也不例外。盡管她已經(jīng)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很多棘手的案例,都被她扭轉乾坤,但是當遇到類似她自己的坎兒的案例,她卻束手無策了,為之大傷腦筋。我想起了對咨詢師的一個比喻,咨詢師和當事人之間的咨詢關系,就像是咨詢師幫助當事人爬山,咨詢師有多高,就會帶領當事人爬多高。咨詢師是起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咨詢師的要求,不管是從人品,還是從專業(yè)知識和技術等,都是要求很高的。咨詢沒有灰色區(qū)域,只有白色和黑色兩種,要么咨詢的效果對當事人很好,要么咨詢的效果對當事人很壞。所以盡管賀心理師有很多的案例是成功的。但在一個女性當事人那里卻產(chǎn)生了負面的咨詢效果。那個女性當事人離婚了,并且割腕自殺了。問題在哪里?賀咨詢師以為幫助當事人壯大了人格力量,幫助她走出了困境,但事實出乎了她的預料,問題出在哪里?任何一個咨詢師在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千百遍甚至上萬遍地問自己,鬧得自己身心交瘁,苦苦思索不得其果。賀心理師也不例外。
好在賀心理師及時找到了督導,讓督導幫助自己走出了自己的困境,在幫助當事人的時候,也讓自己得到了提升。讀完之后,太佩服畢老師的聰慧和靈動的文筆了,難怪這本書的銷量一路攀升,不管是專業(yè)人士還是普通大眾,這本書都是很好的精神食糧,既可以讓自己更深刻地反思自己,也讓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加強大。這本書值得細細品讀,這只是我的一個粗淺的讀后感想,可能有點淺薄,但還是講了出來,以做交流。
【篇五:《女心理師》讀后感】
在最近的一斷時間里,心情不是很好,心態(tài)當然更差,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拜讀了畢淑敏的《女心理師》,這本書真的寫的很好,至少我這么認為。因為讀了《女心理師》讓我又重新找回從前能夠調整自己的我,感謝畢淑敏給我們帶來這樣一本好書。不管別人怎么看這本書,但是我喜歡,我覺得不管是什么書,里面一定有我們學習或對我們有幫助的地方。除非你讀書時的心態(tài)和目的不同。
本書寫的是一個青年女子學習擔當心理師的故事。你會在其中看到很多人和事,你會覺得這些事離我們很近,甚至我們曾經(jīng)歷過,但所有的事情又都有內在的邏輯和意料之外的解釋,人性就是如此的豐富斑斕。
我尤其喜歡書中沙茵說過的一段話:
“這世界上的道理,又有多少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呢?明明白白的,不過就是事到臨頭自己糊涂罷了。我也不曉得言語這個東西有多大的力量,想來當年老祖宗不辭辛苦地發(fā)明出來,一定是頗有深意的。你相不相信,一個人,只要是能把自己心里頭嘈雜的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一遍不解氣就兩遍,兩遍不解氣就再加一遍以至N遍,旁邊有個人能安安靜靜的聽,苦主的心事就會解開大半。”
沒有華麗的詞匯,卻說出了真理。
【篇六:《女心理師》讀后感】
花了一天的時間,把畢淑敏寫的<女心理師>看完,很久沒有這樣看書的酣暢淋漓了,我被"催眠"了,意識和無意識處于一個什么狀態(tài),我也不清楚,只是這樣的時刻,我知道自己完全被賀頓這個人而吸引了,眼睛有種干澀的感覺,很累,不想放棄這僅有的一點靈感來寫下我對這本書的感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這個人的感覺。
賀頓,柴絳香是同一個人,可是卻是一個人不同的兩個方面,柴絳香是賀頓心理的秘密,那是她心中無法抹去的傷痛,若是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被言語的荊棘勾連而起,賀頓就不再是賀頓了,盡管她在幫助形形色色的人解決各種煩擾困惑,內心有著一種探尋別人秘密的渴望,盡管她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個救世主,可是過去生命中所發(fā)生的片段,象萬花筒中的紙屑,有的細致,有的尖銳,有的如綢緞般光滑,有的如珠璣般清脆,可是生命的殘片有時會綴滿一地,讓人充滿驚悚之感。即便是這樣,賀頓從一個養(yǎng)老院的護工走到了小有名氣心理咨詢師的崗位,這期間她所付出的代價卻不是常人所人想象的,在做咨詢的時候,她也會偶爾被人觸動那段她刻意去遺忘的往事,可是那是一顆刻在她手心的朱砂字,抹不掉,特別是當那段沉睡的記憶被喚醒時,經(jīng)歷了一段浴火焚身,鳳凰涅磐的過程,她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當年卑賤的小女孩,是心的力量支撐著為著這份事業(yè)的熱愛,對自身的探索,對助人的熱愛,一路走來,雖然傷痕累累,那是刺痛在皮膚的表層的痛,而心確實被某種神奇的力量支撐著,人生中,總會有人曾經(jīng)使我們處于地獄,但是,我們需要從那里出發(fā),走向天堂。
一個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愛人說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殺了?”
一個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來,“我是個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嗎?”
一個貌似天真可愛的男孩,“我天天給爸爸的秘書下毒,我要讓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101個洋娃娃,我要同她們一起火化。”
……
很棘手的心理咨詢,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心理困惑,也在不斷尋找著救贖之路,只是這條確實那么的難走,坑坑洼洼,布滿荊棘,藤條,還有不可知的恐懼,咨詢師要陪著來訪者慢慢走過這段歷程,其間,抽絲剝繭,一點一點地,打開那些曾經(jīng),現(xiàn)在在痛著的心靈,然后為它上藥包扎,等待著改變,過程很痛苦,只是等到撥開云霧見月明的那一刻,才能深刻感受到靈魂的偉大,世界上每一顆受傷的心,都或許潛藏著高貴,每一具銘刻鞭痕的軀體內,都包裹著改變的決定和鐵骨,很久以來,寒冷在假寐,等待著東山再起,作為咨詢師,需要等待溫暖的來臨,就像一件冰冷的器具,需要你用手心的溫度,一點一點地將它捂熱,然后將這種熱度傳遞。
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學是一門很玄妙的學問,學心理的人都是很可怕的或者是有問題的人,可是一切不盡然,在這個創(chuàng)造物質的時代,背后卻有無數(shù)的心靈處于饑渴狀態(tài),那是對自己的求索,人的這一輩子,會遇到什么,會有什么樣的人生,都很難卻界定,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曾經(jīng)卑微的心也可以變得高貴起來,反之,也可以反向形成,人一出身,你的劇本就寫好了,很經(jīng)典的一句話,劇本中會有高潮,也會有懸念,當然也會有一些被遮蔽的部分,而往往這些被遮蔽的部分,是我們?yōu)榱藴p輕痛楚而刻意遺忘,其實它一直都未曾離開,它潛伏在人的潛意識里,時時出來作祟,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它重現(xiàn),正視它,接納它,跟它握手告別,然后接著出演自己的人生劇本。
如果沒有當過心理師,你不知道什么是滄桑,如果你當過了心理師,你就最深刻地體驗了蒼老,在這種蒸煮般的煎熬中,一種強大的混沌感生發(fā)起來,如同高原隆起,平緩而不可抑制,要找到癥結所在,讓心事自生自滅,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是咨詢師就是為那些變化的心靈,有著無窮關切和好奇心的人準備的行業(yè),他或她必須充滿了探索欲和苦行僧般的奉獻精神。這是書中的話,很喜歡,不知道以后是否會去從事這一行業(yè),至少現(xiàn)在我還不夠格,修行不夠,就沒有底氣,但是我會一直堅持對自我的心理探索和救贖之路。
很喜歡這本書,感受到一種力量,雖然不是勵志類的書籍,但是我想書中傳達的東西不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號,而是一種凈化和升華。
【篇七:《女心理師》讀后感】
在主流文學界,畢淑敏的寫作風格,有極高的辨識度,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能夠在初讀的一分鐘之內看見她留下的“水印”,無論情節(jié)如何,結構如何,她的個人特色,永遠清晰地留在那里,同樣的事物,她會用一種特別的視角去觀察,用特別的語言去表達,變形為自己的特色。這樣的特色,喜歡的,覺得特別,不喜歡的,受不了。
特別是在小說中,這樣的特點格外明顯。她是在用寫小說的態(tài)度來寫小說,能夠創(chuàng)造出很多離奇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并且熱衷把細節(jié)描述得與眾不同。同時,她又是在用寫散文的態(tài)度寫小說,所有人物的對話,都是同樣的風格,她的風格,就像同一個人的分身。
至于褒貶,我是不會做的,對文學作品的評論,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同一作品,說它好,很多特點就能成為好的例證,說它不好,這些特點便是罪證。不像科學數(shù)據(jù)那么嚴謹,文學上的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唯有讀者的閱讀體驗,才是最重要而且獨一無二的。她怎樣寫,寫了什么,最終還是歸結到我看見了什么。
回到這次讀后感的主角,《女心理師》是畢淑敏以第四個身份參與寫作的結果,她是一個作家,同時是個女性,同時還是一名出色的醫(yī)生,后來她獲得了第四個身份,心理咨詢師,從此之后,作品中就增加了新的成分。
2007年本書出版的時候,似乎恰好和余華的某作品同一檔期,也是很尷尬的一件事情,但銷量還是不錯的?赡芘c它的出版方式有關,記得第一次買回這本書,讀完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是半本有木有!所有的故事都是伏線,都沒有結局,且聽下回分解,用說書的行話說就是留了一個大扣子有木有!帶著某種“坑啊”的心情,我不得不毫不猶豫地等著買第二部。
除掉這個小插曲不談,我是欣賞這部小說的。手法上沒有什么可評價的,敘述運用得已經(jīng)很熟練了。略有不足的是第二部看到半本的時候,作者還沒有甩包袱我就猜出了隱情。(這可能不是書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關鍵是書給人一種微妙的感覺,既荒謬又寫實,既殘酷又溫暖,各不相同的故事,差別很大,卻能產(chǎn)生整體感。小說之所以給人如此的體驗,不在于作者寫的多好,而在于寫的是什么。人的內心世界,并不是明晰條理的,意識層面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如果向深處探尋,其中的滋味,并不能那么輕易得到,小說中僅僅是稍微深入,加以修飾,就足以觸動讀者了。
當然,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如果用學術的角度去判斷這些案例,恐怕不合理,只是在小說里,能夠通過來訪者問題的解決,傳達出一種治愈的力量。再奇特的行為,背后都有可以理解的推動力,那就是心理的靈魂的傷痕。
沒有一顆仁愛的心,是看不見這些傷痕的。
【篇八:女心理師讀后感】
通過老師的推薦,我讀了畢淑敏的《女心理師》,也許是因為我讀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我兩天就讀完了上下部,總的來說感觸挺多的。《女心理師》并不是一部心理學著作,它沒有那么多專業(yè)知識,沒有教育我們面對案主要怎樣,而是以主人公賀頓創(chuàng)建她的心理診所的經(jīng)歷及她所遇到的案主的案例來讓我們自己感受,自己去想該如何做。
在《女心理師》中,作者畢淑敏是采用雙線并進的方式,一條線講賀頓建立弗德心理診所的艱辛,一條寫賀頓所遇見的案例,在故事的處理上,作者采取了插敘的方式,在講賀頓所經(jīng)歷的案例的過程中穿插著賀頓的身世。這種寫法很有趣,也能出奇制勝,吸引讀者的眼球,使讀者迫不及待的讀下去。
賀頓經(jīng)歷的案例都很有代表性,讓沒怎么接觸過心理學的我們感到很新鮮,像想殺死自己新媽媽的小男孩阿團,會引發(fā)我們的思考,為什么一個小男孩會這么老成,進一間陌生的屋子之前還會偵察一下屋子的布置,還會像個大人似的要求保密自己的隱私;還有那擁有101個洋娃娃的患絕癥的老人喬玉華,為什么她能這樣看開生死,卻在糾結于自己死后如何處理自己那101個洋娃娃;更有那想要大鬧自己丈夫追悼會的婦女李芝明,為什么她的丈夫已經(jīng)死了,她還沒有辦法原諒一個在外界人看來孝順清廉沒有任何問題的“清官”丈夫;最為令人不解的就是老松與大芳的案例,夫妻兩人都來咨詢,為了同一件事卻講出了不同的故事,到底責任在誰?這些案例都讓我們感到很新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遇到這樣復雜的事情,但作為心理師的賀頓卻要盡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這些問題。
可能普通人讀了《女心理師》,只是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等到讀完了小說了解了各個案例,沒有了當初那份新鮮感,自然就結束了對這本書的思考,可是我們是學社會工作的,雖然現(xiàn)在還稱不上社會工作者,但我們要進一步對這本書中的內容進行理解思考與學習。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首先:一個心理咨詢室的布置是很講究的,包括墻壁、地板、家具的顏色,家具樣式的選擇這都是需要仔細考慮的,在書中賀頓就與栢萬福湯小希就這個問題討論過,粉色太鬧藍色太寒冷壓抑,最終診所的墻壁選擇了部分漆成大麥黃色,部分春草綠色,給人溫暖有生機的感覺。而且這種工作場所不能選擇過于大的,大的地方會使人沒有安全感,要盡可能的做到隔音,盡可能的為案主營造一個讓他感到安全的.空間。其次:心理師不能幫助案主拿主意,心理師大部分時間要充當一個耳朵的角色,她不能告訴案主應該怎樣做,她只能傾聽案主的故事,引導案主自己決定應該怎樣做,在書中喬玉華老人一直問賀頓自己該如何處理那101個洋娃娃,賀頓只能邊了解她的故事邊引導她自己決定,而不是告訴她你應該怎樣處理它們;再次,作為一個心理師,最起碼的是要對案主的信息保密,無論是對誰,都不能透漏案主的資料信息,甚至在路上遇到了案主都要裝做陌生人。在書中,蘇三就一直強調隱私問題,他對賀頓做了諸多要求,還要求文果清場,他只想面對心理師自己。最后:心理師要遵守自己的職業(yè)操守,不僅僅要對案主的信息進行完全保密,還要尊重案主,不能根據(jù)案主的貧賤將案主分為三六九等,不能憑自己的喜惡來對待案主。在書中沙茵在面對性病患者時就做得很好,她雖然很害怕性病患者會傳染她,但她還是接受案主的要求跟案主握手。但在書中還有一個反面例子,姬銘驄在為賀頓治療時,為了破解賀頓下半身冰涼之謎,他與賀頓發(fā)生了性關系,這在心理師的職業(yè)準則中是萬萬不可以的,這是有違心理師的職業(yè)操守的,心理師是不可以與案主產(chǎn)生任何其他關系的。
由于社會工作與心理學之間有許多共同的地方,看完《女心理師》我有許多感悟,由于我不是專業(yè)書評者,所以我的感悟可能很膚淺,但這是我看完此書的直接想法。整本書,一個個復雜的情感糾纏著,一旦進入,有點壓抑,可能這些案主身上多少可以找到一點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這讓你欲罷不能。人的心理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深不可測的,任何故事都是可能的。正如編者所言“這本書,深入探索了當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贖突圍之路!笨赐赀@本書也經(jīng)歷了一次心靈的整理和升華吧。
【篇九:《女心理師》讀后感】
畢淑敏的最新小說《女心理師》,花了兩天時間啃完了,讀了以后的第一感覺是,相當不爽,哽得厲害,所以在博里把這根刺吐一下。
作為小說,畢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雙線并走,一條寫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條寫主角自己的身世,這種寫法很有意思,讀起來也覺得很有懸念,很吸引人,可見作者的寫作技巧還是不錯的。
不過,在這里,更想說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詢的案例,還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筆墨放在了案例的內容上,在書的一開始,就用了一堆案例來吸引讀者眼球,有老婆咨詢后就回去自殺,來興師問罪的老公;有預謀殺掉要成為自己新媽媽的可愛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戀;如果沒有接觸過或很少接觸心理咨詢的人,看到這里,肯定是在震驚后急欲閱讀后面的內容。
但是隨著故事的展開,案例的治療和咨詢,作者卻幾乎沒有涉及,沒有提到應用的是何種手法,如何開展咨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筆帶過。這樣,在起承轉合的時候,轉和合的部分就顯得有些僵硬,過渡和變化太快,人物的說話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覺得案例的真實可靠度有了折扣。這樣感覺就好比八卦新聞,出車禍了,大家一起堆過來,看一下熱鬧,就完了,至于后來事件如何處理,傷者如何治療,似乎無人關心。
此外,關于主角自己的問題,是讓我覺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問題都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這種情況下就開了咨詢診所,其實是不妥的。不過這也正是反應了目前中國的心理咨詢現(xiàn)狀:沒有良好的行業(yè)規(guī)范。再次,主角去督導的時候,為了解決主角的童年陰影,督導師采取了違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違背了心理咨詢的原則,關于這點,在書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說了出來,先暫切不提,我要說的是,我對這種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懷疑。女主角的問題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創(chuàng)傷,難道在進入潛意識的時候,把當時的情形完全復制一次,就可以解決了?這只是把傷口再次切開吧?并沒有對傷口進行處理和包扎啊。至少給來個黑箱技術之類的吧?創(chuàng)傷處理是個頗有難度的工作,沒有良好的經(jīng)驗及技術,是無法勝任的。
再說說的就是書中的這位督導師。在知道咨詢(我們估切還是叫咨詢)會用到違背原則的方法的時候,仍然會去使用這種方法,我覺得這個設定是十分敗筆的,何況這位還是“權威”,會犯這種最基本的錯誤?何況這是一個錯誤的例子,很可能給讀者帶來的是錯誤的導向,我覺得沒有什么比這個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說句難聽點兒的,畢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過岳曉東的中篇小說,同樣也是寫一個案例的咨詢,叫《城里的月光把夢照亮》,同樣也是寫一個女孩子的創(chuàng)傷,不但寫了女孩心底隱藏的故事,更寫了咨詢的過程及咨詢結束的處理,把一個良好的咨詢過程呈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兩相比較,可以感覺得出作者功底的差異。
最后想說的是,整本書里都充斥著壓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緒,讓你讀著很難受,而且感覺這種壓抑感是刻意營造出來的。難道提到“心理”這詞,大家的直覺反應都是負面的情緒嗎?這樣和心理學及心理咨詢本身的意圖是完全矛盾的。學心理學和做心理咨詢不是為了讓人更難受,是為了讓人更積極更快樂,這才是“心理”的真諦!
總的來說,我覺得這部小說更多的是向人們展示了咨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詢中會遇到的問題,滿足了大眾的窺探心理,也許它是一部暢銷的心理小說,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詢小說。
【篇十:《女心理師》讀后感】
最近一段時間喜歡去老公商場二樓的圖書超市度過下午的美好時光,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迷上了作家畢淑敏的長篇小說《女心理師》。
主人公女心理師賀頓出生貧苦,卻意志頑強,她懷著對自己心理矛盾的重重困惑和力爭破解自己心理矛盾的頑強意志,經(jīng)過艱難跋涉,走上了學習研究心理治療的坎坷道路。在家里,她沒有什么親人,在城市她更是無依無靠,單是憑著她那一點點有限的智慧,在密密麻麻的城市各色人群中應對著來自不同方面的生硬撞擊。為了生存,擺脫困境,她前后輾轉,左右奔突,靠著自己對心理治療事業(yè)的巨大熱情,在付出別人難以付出的巨大犧牲之后,終于修成正果,成為遠近聞名,技壓群雄的女心理師。讀后令人精神為之一振,蕩氣回腸。
畢淑敏非常喜歡主人公賀頓這個角色,在接受媒體專訪中,她曾表示“如果說我的小說女主人公賀頓像現(xiàn)代巫師,我把它看作是一種期待和表揚?上У氖桥魅斯幌裎讕煟椒财胀,但是愛學習,愿意探索,對人有興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這個世界更美好。我喜歡這個人物,盡管她有很多弱點”。
畢淑敏不愧為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更不愧為一名優(yōu)秀的心理咨詢師。一部作品,多少融入了作家自身的心理體驗,帶有作家強烈的思想和感情共鳴。《女心理師》的一個個心理咨詢案例,都是現(xiàn)時生活中人們不乏見到的,主人公賀頓每天的工作與其說是在與各色各樣的來訪者“勾心斗角”,竭盡全力去絲絲縷縷地發(fā)現(xiàn)并一點一滴地摧毀對方心理存在的暗礁,以便盡可能掃清其人生道路上的心理障礙,將其送上一條光芒萬丈的康莊大道,倒不如說是賀頓自己在為顧客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也在為她自己的心理問題煞費苦心。她每天都要遇到形形色色的來訪案例,僅憑她自己有限的心理經(jīng)驗和心理知識,是難以應對這樣復雜的局面的,更何況她自己的心理也不算完整。于是她自己常常又跌入迷茫的黑洞,無力自拔。為此她常常又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不惜一切代價,去咨詢在她看來比她更高,不,是看似更為崇高的心理師。自然,作家畢淑敏在完成這樣一部思維邏輯不能不說十分嚴密的長篇心理小說的時候,同樣不能不對自己的心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探視和自我反窺。因為人是有共性的,否則作家的東西不可能與這個社會進行必要的心靈溝通。
其實,一個人走在路上,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自然的規(guī)律已經(jīng)注定風云莫測,陰晴圓缺,坦途溝壑,不知道哪一處會發(fā)生激流勇退。每一個人都會有苦悶和無助的時候,當然也有激越和昂揚的時候。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渺小,很微不足道,看不見了,消失了,快要被這個世界淹沒了;但有時候我們又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靈魂的引導。我們?yōu)槲覀冊?jīng)的一次次努力和付出而倍感驕傲,也為我們過去,抑或就是現(xiàn)在的一次次莽撞而不安和焦慮。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自己的心理咨詢師,要為自己的心理進行必要的調整,甚至是修復,當我們不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時,自然就需要尋求幫助,或者是需要學習,或者是需要傾訴,或者是去看像賀頓這樣的心理師。一次又一次。就像畢淑敏小說中的主人公賀頓一樣。賀頓修成正果以后,難道她就再不會遇到下一步的溝坎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她只是通過自己的心血、汗水和奮爭,在一個階段獲得了她希望中的那么一點點果實,下一個階段會發(fā)生什么,她并不知道。所以,她在短暫的跋涉之后,決定再進行為期兩年的正規(guī)心理師培訓,以從中獲得更加明確的心理指向。
這就是為什么教我們“勝不驕,敗不餒”的真正含義。
但無論勝負,我們都在其中付出了汗水,甚至眼淚,乃至鮮血。一個人,還有什么能比自己的這些付出更珍貴的嗎?那是見證自己人生過程的一條路,一頁書,一本歷史。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否定這些東西,任何人在自己和他人的汗水和勞動面前都應該低下昂揚的頭。
除非他是一個不勞而獲者。
《女心理師》中的主人公賀頓,憑著自己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深造,自我完善,終于從過去懵懂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就像蛇的脫變,一步步聰穎起來。她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什么是惡和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也就是真情,她也懂得了應該尊重什么,應該厭惡什么。這些才是一個心理師應該具備的最優(yōu)良的品質。當然也應該是一個普通人應該具備的品質。
她認清了自己對這個世界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作用。當然,每個人的作用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就是這樣一個個的微不足道,構成了整個社會強大的精神動力,創(chuàng)造了整個社會的全部的歷史。
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微不足道,也為他人的微不足道,而喝彩加油!作文
【篇十一:《女心理師》讀后感】
一位衣冠楚楚的匿名男士,“您到底跟我愛人說了什么,她回去就自殺了?”
一個骨瘦如柴的男人伸出手來,“我是個艾滋病人,肯跟我握手嗎?”
一個貌似天真可愛的男孩,“我天天給爸爸的秘書下毒,我要讓她死!”
一位不久人世的老革命,“我有一百零一個洋娃娃,我要同它們一起火化”。
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孩,“我是T,她是P,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能達到高潮!
……
故事的一開頭,是連續(xù)六個來訪者的案例。他們之中的每一個,都是特殊中的典型,典型中的特殊。很驚嘆畢淑敏的功力,將每一個來訪者過往的心路歷程設計得如此巧妙,一路走來抽絲剝繭,通過對他們心理的剖析與洗禮,達到心靈的解脫。
很多時候,在看這些人物的時候會想到自己。她的故事就像一面顯像放大鏡,將我隱隱埋藏心底的一些特質通過無限的放大顯現(xiàn)出來。蘇三童年的“紅色”事件,讓它始終對上臺發(fā)言產(chǎn)生畏懼。于是,我看到了自己。初中的時候老師談早戀,我緊張地昏倒了。然而當高中老師再次與我提起時,我開始害怕。我害怕我再次暈倒。而事實上,我又暈了。那種瞬時的頭暈目眩,一如當初。又或者是T和P的故事。其實她只是無法接受有人背叛了她,無法接受自己失戀了。而那個時候的我又何嘗不是呢。想過報復試過仇恨,但那些方法都沒有讓我好受。正如賀頓為她所開導的,放了他,也救了自己。
大芳和老松的案例讓何頓心力交瘁,而是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認為透過這個故事所透露的問題比之前的幾個都來得普遍和具有實際意義。童年的陰影讓大芳作繭自縛,一輩子承受了這般折磨。與之相比,賀頓自己的故事,則顯得更為悲涼。她的奮斗史,摻雜著太多利益的成分。她用肉體,求得一次次事業(yè)上的助推。幼年的慘遭迫害是她感情冷漠的一大原因。但她的冷不僅來源于此。我以為,正是她過分的自我保護,喪失了獲得溫暖的機會。慶幸故事的最后她終于釋懷,憐取眼前人。
賀頓每天都會聽到這些真實的故事。這里的形形色色的案主似乎在共同反向詮釋著一句話:不幸的人都一個樣,幸福的人有很多種。有時候偉人的話在事實面前,還是顯得蒼白無力。
之前看此書的評論,似乎口碑沒有預期的好。有人說這是外行人寫給更多的外行人看的,有人說故事的結果雜亂無章。這些話讓我憤憤然。即使畢淑敏確實寫地不夠專業(yè),但畢竟讓我們這些外行人有了親密接觸心理學的機會。那些所謂的內行人沒有身體力行讓我們看到原汁原味的心理學通俗讀本,又有何資格譴責畢淑敏呢。至于此書的結構,正是我要佩服的地方。它之所以顯得雜亂,是因為整個故事是由來訪者與何頓本人兩條線交織展開的。而在賀頓的故事里,又是以倒敘和插敘相結合。這樣的故事安排,雖然開始會讓人云里霧里,但只要耐著性子,相信不會存在搞不清楚的問題。我們應該稱道,畢淑敏這樣精心的安排。想想你只是閱讀都要費一番周折,何況作者呢。事實上,這樣的安排也沒有影響我們對故事的理解。
還有一句話,一本好書,需要細細的去品讀。
【篇十二:《女心理師》讀后感】
終于有時間拜讀畢淑敏的《女心理師》,從學生時代就凡能找到的畢淑敏的作品都要用心讀的,因為總能感到一種精神,對生活的愛,向上的精神?倹]時間靜下來。放假了可以安靜的看了。是在電腦上讀的,讀到雙眼紅腫,不舍放下,心中久久無法平靜。剛讀完這本書讓我不敢再深入的學心理學了,覺得那是另外一個完全深奧,難以知曉的世界,沉靜下來想,心理學真是一門偉大的科學,將人潛意識察覺出來,一些問題迎刃而解。
一開始對女主人公的目的性和沒有感情很是不以為然,一個沒有愛的人怎么會做心理咨詢,怎么會理解別人,怎么會得到別人的信任。逐漸通過人物經(jīng)歷的展開,和更多人背后的故事,這確實是一部描寫人性的書。一切皆有因緣。"每個人都是有歷史的。所有的今天都是昨天的延續(xù),每個人都不是嶄新的。"所以每一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似乎對于生命就只剩下了理解和悲憫。而每個人又都是受過傷的,怎樣不斷地超越和突破自己的內心,不斷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是人一生的命題。真的覺得生活中很需要心理師在路邊點一盞燈。
有一種很蒼涼的感覺,為什么要受那么的辛苦,一個人怎樣才能簡單快樂的生活。但是每個人都是受過傷害的,或者講過去的不愉快的經(jīng)歷在人的大腦里留下了印記,在以后的生活中同樣的場景不愉快的心情會再次出現(xiàn),甚者是不可控的狀況會出現(xiàn)。但是人們對自我的塑求,不斷地找尋著讓自己更好的生活方式,永遠不屈不撓的前進。每一個人都不斷地讓自己過得好,這也許就是幸福,因為有希望,生活在希望中的人是幸福的。
朋友的一位親戚,四十二歲,突發(fā)心臟病,到醫(yī)院搶救,小醫(yī)院不敢接轉到大醫(yī)院,以檢查心臟血管一條壞了,一條堵了,一條已經(jīng)糜爛,心臟血液回流,醫(yī)院立即下病危通知書,手術不敢做。很是可惜。一般心腦血管疾病是生活習慣導致,是食源性的。這位親戚家是農(nóng)村的排除了大魚大肉,高膽固醇。也算勤勞。進而了解,原來這位男士,脾氣暴躁,對妻兒每日非打即罵,對自己的父母兄弟也是機關算盡,與人合伙做生意更是處處算計,又膽小怕事。人倒下后,后悔自己一生沒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也沒對老婆孩子好過,唉嘆不已。生活是有因果的,種下什么因結出什么果。人們抱怨命運不公時忘了自己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自己是怎樣與自己相處的。沒有人會探究他性格形成的根源,也不會有人告訴他怎樣叫真愛自己。
過去的經(jīng)歷導致人的內心情節(jié),多少人為這個情節(jié)拼搏了一生而不知其中緣由也許只是你幼年的一次已經(jīng)遺忘的經(jīng)歷。人真的是很奇妙。只愿每個人能更加智慧的生活,快樂的生活。知足,愉快。
【《女心理師》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女心理師》讀后感12-31
女心理師的讀后感07-11
女心理師讀后感03-16
《女心理師》的讀后感范文06-17
畢淑敏《女心理師》讀后感12-02
《女心理師》讀后感范文03-24
女心理師的讀后感(精選10篇)10-26
《女心理師》的讀后感范文參考06-24
《女心理師》讀后感(通用8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