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對話教學反思
初探對話教學反思
今天上《那樹》,作者王鼎鈞,臺灣散文作家。
首先讓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然后要求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一遍,下來就是分組讀和個人讀。總之,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語言美,在讀中感受作者的憂思。
接下來分組討論,各小組至少貢獻三個話題。
最后和學生一起篩選各小組上報的話題,精選出下面7個問題,作為我們的對話的話題。
1、連一片樹葉都沒掉下來。這句話在文章出現兩次,一次出現在臺風過后,另一次出現在城市轟轟烈烈建設之時。這樣寫有何用意?
2、公共汽車站和幼稚園在文中也出現了兩次,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3、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么一顆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一層柏油下悶死。作者為什么用這樣的語句結尾?
4、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寫老樹的死去,這樣寫有什么用意或好處?
5、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與老樹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這里表現了作者的什么態(tài)度?
6、從全文看,作者對老樹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7、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劃分段落。
【課后反思】
上面的7個話題,前6個都是從學生貢獻的問題中精選出來的,第七個話題是我為了讓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我貢獻出來的。
審視前6個話題,她們有一個致命的缺陷:課文的點關注的較多,而帶有概括性和全局性的話題太少。這樣的話題在討論時往往開闊性不夠,無法激起學生思維的拓展,很容易的一錘定音,造成課堂冷清。
20XX年3月29日 星期三 晚自習
上午課上已經將話題確立,晚自習,我就趁熱打鐵,和同學們一道開始圍繞話題進行對話。
課堂組織是這樣的:和同學們一起回憶上午確立了的7個話題,學生回憶,我將其主要詞語板書。
分組討論,要求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相互點評。
最后大家交流共享剛才的討論結果。要求:可以不按順序,7個話題中任選一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我感覺第4個話題討論的比較充分,現回憶如下──
生:我認為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寫老樹死去是在表現人類的殘忍。
師:你能結合課文闡述一下你的觀點嗎?
生:(念)這一天終于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師:你能說出主要詞語嗎?
生:咬嚼碎白森森的骨粉。
師:你找的很準確。你用這些詞語支持了你的觀點。
誰還有別的看法?
生:我認為作者在這里用擬人化的手法,其實再說,樹就是我們人類自己,砍樹就是再砍我們自己。
師:你這個觀點很新穎。你能說說,你為什么有這樣的觀點嗎?
生:(無語)
師:誰能幫他闡述一下這個觀點。
生:(全部無語)
師:那我就幫這位同學闡述一下觀點。我們人類呼吸主要靠那種氣體?
生:(齊答)氧氣。
生:我知道了。
師:好,那你說說。
生:人類靠氧氣呼吸,樹和其它植物是給我們人類提供氧氣的。如果我們把樹都砍完了,空氣中也就沒有了氧氣,人類就會憋死,所以說,這里的老樹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師:大家對她的闡述滿意嗎?
生:滿意!
【課后反思】
從整堂課來看,互動的氣氛不是特濃厚,有時還出現冷場的情況,尤其是那種爭辯的場面更沒有出現。我估計,是學生一下還無法適應這樣的轉變所致。
學生在話題的討論中,思維不開闊,發(fā)散思維很少,當一個同學說出一個的話題的一種看法時,其他同學除了認同外,很難再出現像上面的另一種看法。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針對一篇課文,哪些問題可以變成話題?話題該如何表述?它和我們平時問題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我總感覺,上面的所謂話題和問題混淆了。這樣的表述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但我一時又找不出合適的表述方式。你能發(fā)表一些看法幫幫我嗎?
【初探對話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學之導學案教學初探論文03-19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方虒W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