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中文字幕在线电影观看,中文字幕在线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男攻调教双性男总裁,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實用文檔>《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時間:2024-08-30 17:52:16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1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和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過程與方法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新課,激趣入題

  導入(一):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相信孟子會給我們提供幫助的。

  設計(二):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

  設計(三):多媒體顯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非)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節(jié),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xiàn)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走近作者,資料拓展

  學生課前收集整理相關資料,課上展示交流: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政治主張“法先王”,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性善。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不過他提出的“舍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jīng)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2.題解

  這是一個判斷句。“魚”是主語,“所欲”是謂語,“我”是所字結構“所欲”的定語。全句意為:魚是我所喜歡的。作者主要借《魚我所欲也》來宣揚他的性善論。

  三、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多媒體顯示字音節(jié)奏: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

  (3)使人之所惡(wù)莫甚于死者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7.劃分本文段落。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取義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論點。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第一層中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引出論點,雖然很巧妙,但比喻畢竟不是嚴密的論證,第二層就直接對論點進行較深人的分析與闡釋了。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銖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枴倍c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四、師生互譯,疏通文意

  1.自讀自悟——學生自讀課文,自己試著翻譯,疏通文意,將不理解的字、詞或句子記錄下來,準備在小組或全班交流。

  2.你問我答——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3.生問師答——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4.師問生答——以提問的方式,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并梳理文言知識。

  多媒體顯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俟驶加兴槐僖并谌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鬯R窮乏者得我與④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俜仟氋t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獉之

 、酆魻柖c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芩猩跤谏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儆墒莿t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诤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廴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艽酥^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1)①“辟”通“避”,躲避。②“辯”通“辨”,辨別。③“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④“鄉(xiāng)”通“向”,從前。

 。2)①是:這種;這種做法。②為:寧愿;為了;接受。

  ③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④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②輕蔑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④這就叫作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誦讀課文,品味大意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試著進行演講式朗讀,感受其表達效果。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3.跳讀課文,找出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課外查閱吳晗的《談骨氣》將本文與之比較,體會異同點。

  第二課時

  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鑒賞本文的說理藝術;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古今對讀,品評孟子的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一、溫故知新,師生齊聲背誦課文

  檢查上一節(jié)課背誦情況,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背誦,感受本文的語言美。

  二、品讀課文,探究本文說理藝術

 。ㄒ唬├砬逭撟C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1.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么?又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水到渠成。

  2.提問: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文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二)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lián)系?

 。2)本文分兩段,結構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學生討論,教師點評后明確:

 。1)“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2)這位同學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舍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為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于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2.教師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shù)摹?/p>

  三、精讀課文,賞析文章語言特色

  教師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并說出運用這些修辭的好處?

  學生討論交流回答。教師然后明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析《孟子》思想價值

  教師提問,你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積極作用,對后世文官武將,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養(yǎng)都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五、口語寫作,欣賞孟子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思考3分鐘,進行口語訓練,同學們只要觀點鮮明,理由充足,盡情自由發(fā)言。

  →學生發(fā)言可能出現(xiàn)如下情況: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釉(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鐘”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xiàn)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論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tǒng)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六、課堂小結

  親愛的同學們: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fā)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的精髓,在這個物欲熏心的社會,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去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七、布置作業(y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義與利”,你一定也做過許多次選擇,哪一次對你影響最深呢?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1.本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在解讀重難點的時候,還是通過男女讀、分組讀及齊讀等讓同學們在讀中感悟化解重難點。課上以誦讀為主。通過誦讀,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體會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2.本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教師應當提倡互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3.聯(lián)系實際,拓展學生視野,在教學中,通過課外查閱吳晗的《談骨氣》將本文與之比較,體會異同點;通過古今對讀,品析《孟子》思想價值;通過口語寫作,欣賞孟子人格魅力。這些欄目,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深化了主題,同時讓學生在道德情感價值觀上得到提升。

《魚我所欲也》2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wéi)茍(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wù)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āng)(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fá)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wèi)失其本心。

  出處

  選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中心論點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或者是“舍生取義!苯忸}: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

  注釋

  1.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是珍貴的食品。

  2.得兼:同時獲得。得:獲得。

  3.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舍棄魚肉而選擇熊掌。。哼x取。

  舍生而取義者也:舍棄生命而選擇正義。。呵笕 義:正義,道義。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過; 于:比。

  5.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6.所惡:討厭的(事物)。惡,憎恨,討厭。

  7.患:禍患,災難。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義。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義。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的辦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為:不愿意這樣做。

  1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卻不用它。由是,按照這種方法。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4.非獨:不單,不僅。獨:只,僅僅。

  15.是:這、這樣。

  16.勿喪:不丟掉。喪:喪失,丟失。

  17.簞:古代盛食物用的圓竹器?勺g為“竹籃”。

  18.豆:古代盛飯用的器具。一種食器,高足,上呈圓盤形。有木制,陶制等,用來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爾:語氣助詞!抖Y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呼:吆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而,連詞表修飾。

  20.蹴(cù):用腳踢; 與:給。

  21.不屑:認為不值得,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如果不辨別它是否合乎禮與義就接受豐厚的俸祿。則,連詞,這里表假設!稗q”通“辨”,辨別。

  23.萬鐘,這里指優(yōu)厚的俸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24. 何加:有什么益處。加:增加。

  25.為:為了。下文“鄉(xiāng)為”“今為”的“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于嗎。

  28.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通“向”(舊寫作“向”),原先,從前,先前。

  29.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現(xiàn)在。為,為了。 為(第二個),接受。

  30. 已:停止,放棄。

  31. 本心:天性,天良。本來的思想,即指“義”。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所以有禍患(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采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么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卻為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即羞惡之心。

  一詞多義

  1.而

  呼爾而與之。修飾“與”,表修飾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表轉折,卻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萬鐘于我何加焉, 對

  3.是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這種

  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擁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這里是感謝的意思

  故不為茍得也 取得

  5.為

  向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第一個“為”:為了,表目的`。第二個“為”:接受。

  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語中心語之間結構助詞 的

  人皆有之 代詞 它 文中指羞惡的本心

  得之則生 代詞 它 文中指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 代詞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代詞 它 文中指萬鐘的俸祿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代詞 它 文中指接受俸祿的行為

  此之謂失其本心 代詞, 它,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行為

  7. 生

  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獲得生命

  8.與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通“歟”,語氣詞

  呼爾而與之 給

  9.加

  萬鐘于我何加焉 增加,這里指帶來的好處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虛報

  10莫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沒有什么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沒有誰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則

  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那么

  得之則生 就

  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連詞,這里表假設

  13.凡

  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謝的意思。例句:“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鄉(xiāng)”通“向”,從前。例句:“相為身死而不受”。

  3.“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于“嗎”。例句:“所識貧乏者得我與”。

  4. “辯”通“辨”,辨別。例句:“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古今異義

  1.可以

  古:能夠用來

  今:能夠

  2.是

  古:這 指示代詞

  今:判斷動詞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鐘

  古:古代的量器

  今:計時器具

  5.加

  古:益處

  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shù)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耙病,判斷句標志。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2.省略句

  例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盀椤焙竺媸÷粤私樵~的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語“我”。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義者也。省略主語“我”。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動詞作名詞 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論點。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第一層中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引出論點,雖然很巧妙,但比喻畢竟不是嚴密的論證,第二層就直接對論點進行較深入的分析與闡釋了。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這里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fā)展到極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枴倍c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鐘”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耙缓勈,一豆羹”雖然比“萬鐘”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里作者又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shù)量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魚我所欲也》3

  魚我所欲也英文翻譯:

  Fish I want to do

  魚我所欲也重點知識:

  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記錄戰(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xiàn)存七篇。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縣人。戰(zhàn)國時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人民。在人性的`問題上,他提出“性善”論,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性”喪失,就能從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付權勢。在本文中他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都將其作為行動的準則。二、重點字詞:

  1、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罢摺痹谶@里指代辦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8、非獨:不單,不僅。

  9、喪:喪失。

  10、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爾而與之:(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爾,助詞。

  12、蹴cù:用腳踢。

  13、不屑:認為不值得。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豐厚的俸祿。鐘,古代的量器。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處。

  16、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動詞。

  18、與:同“歟”,語氣詞。

  19、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xiāng),同“向”,原來,從前。

  20、已:放棄,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災禍

《魚我所欲也》4

  《魚,我所欲也》(9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過)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謂失其本心(自己的修養(yǎng))

  5、選出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 B )(3分)

  A、得之則生 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義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

  6、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應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兩兩相對的句子,形式優(yōu)美,情感強烈,說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湃缡谷酥跤谏瑒t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譯文:如果人們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如使”、“于”的解釋各0.5分)

 、迫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2分)

  譯文: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萬鐘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益處呢?(譯出大意計1分,落實“加”“為”的解釋各0.5分,未補出省略成分扣0.5分)

《魚我所欲也》5

  ——合作與探究

  (一)讀通文意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疏通文意,將交流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下來,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小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決的向教師質疑。(教師點撥并用多媒體顯示歸類)

  (二)整體感知

  1.課文第一段可分為幾個層次?簡要概括大意。

  【交流點撥】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而取義者也”)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惡有甚于死者”):作者先從正面來講,又從反面來申述。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2.課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先舉正面事例,再舉反面事例,告訴人們“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四、拓展延伸

  1.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上》: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睆亩x焉。終不食而死。

  2.美味“魚”

  魚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魚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魚”和“熊掌”相提并論。北方少河流,當然魚也不多,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時代,食有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恶T諼客孟嘗君》一文中,馮諼不滿意在孟嘗君門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長鋏歸來兮,食無魚!”

  3.鐘

  鐘,古代的容量單位。古代計容量的單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當于今天的一小湯匙;10勺為一合(gě),10合為一升,10升為一斗,10斗為一斛,6斛4斗為一鐘。按此計算,“萬鐘”是6.4萬斗,這個年俸是相當大的`。當然,在本文中,孟子僅僅是用“萬鐘”來表示優(yōu)厚的俸祿而已。

  第二課時 深入鑒賞悟內涵

  一、新課導入

  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生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時代的“舍生取義”是指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魚我所欲也》6

  《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完成第12~14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鐘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鐘于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為“辯”。 ③有教材為逗號。 ④有教材為嘆號。 ⑤有教材為逗號。 ⑥有教材為逗號。 ⑦有教材為“鄉(xiāng)”。 ⑧有教材為冒號。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蹴爾而與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題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2分)

  呼爾而與之 翻譯:

  【小題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題1】(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 (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小題1】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吆喝著給他)。

  【小題1】(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ㄏ驗樯硭蓝皇埽┙駷樗R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魚我所欲也》7

  【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這篇課文是九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反復誦讀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觀點,了解它們各自的論述方式和語言風格。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議論文的有關知識,本單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講讀課文墨子的《公輸》和《〈孟子〉二章》,學生通過學習對先秦的散文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課之后是一篇自讀課文《〈莊子〉故事兩則》,所以這篇課文是由講讀向自讀的過渡

  孟子主張人性善,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開篇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舍生而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最后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賦予了舍生取義以廣泛的現(xiàn)實內涵,使這個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孟子的這一觀點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后世許多仁人志士的行為準則。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人格標準,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目標設計

 。ㄒ唬┲R與技能:

  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匯。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ǘ┻^程與方法:

  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

 。ㄈ┣楦 、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教學重點: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四、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xiàn)實內涵。

  【教學方法設計】

  對本課的教學主要采取誦讀法和討論法

  本文是一篇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課文,又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缎抡n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可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因此我的教法的主導思想是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盡可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學這篇課文應以誦讀法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感悟課文精美的語言,運用討論法深入探究文章的論證過程,領悟文章豐富的內涵。我在教學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學習整體走向的,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學習。

  【學法指導】

  九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學習能力,熟悉了議論文的學習流程。我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聽讀,資料助讀、跳讀、研讀、品讀等方式來理解課文,積累基本的文言文詞匯豐銀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義”的提出,“義”的論述方式和“義”的現(xiàn)實內涵。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內容豐富,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可運用多媒體課件,擴大教學容量。 我在教學上安排兩課時。

  教學流程圖:

  【過程分析】

  一、激趣導入

  20xx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李春華,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學生,20xx年 7 月21日在家鄉(xiāng)勇救兩名落水少年后,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跡在當?shù)貍髡b開來后,感動了很多人,團中央全國學聯(lián)號召:向李春華學習做青年先鋒?墒怯腥藚s在網(wǎng)上發(fā)表文章說,這樣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過學習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會找到答案的。

 。ㄔO計意圖:這樣導入,既有時代氣息,又能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憾,懸念的設置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好本課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

  二、配樂朗讀,初步感知“義”

  1、聽配樂朗讀,多媒體出示語音,句讀,節(jié)奏,重音示范。2、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出示朗讀標準:(字音規(guī)范,語氣適中,節(jié)奏準確,重音恰當。)

 。ㄔO計意圖: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知課文,掌握字音、字義,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資料助讀,整體感知“義”

  學法指導:介紹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張、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小組競賽的方式說說學習《〈孟子〉二章》后你所了解的孟子)

  (設計意圖:既聯(lián)系了舊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細讀課文、疏通積累“義”。

  學法指導: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疏通文意,將交流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小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決的向教師質疑。(教師點撥并用多媒體顯示歸類)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它的設計體現(xiàn)了《新課標》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運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掃清字詞障礙,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依據(jù)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初步理解文意,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匯。)

  五、研讀課文,探究“義”的論證

  探究論點:1、文章用哪一句話提出論點?

  2、關于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舍生取義”;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舍生取義”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個觀點?

  學法指導:(無論學生同意哪個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探究論證過程:

  1、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運用了哪些證方法逐層展開?(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用魚與熊掌的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時應當舍生而取義的.道理,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論點進行理論論述,最后進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論證保持本心的重要性。多媒體顯示結構板書。)

  3你能夠從所了解的詩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證明文章論點的詩句或事例嗎?(多媒體顯示補充)

  學法指導:1、前二個問題 ,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2、最后一個問題,用自由發(fā)言的方式補充論據(jù)。

  探究重難點字詞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yè),如 :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做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lián)系?(“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學法指導: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發(fā)言,其余同學補充。

 。ㄔO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學生對文章的論證過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分組討論法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的理論論證補充事例論據(jù)是對學生聯(lián)想和積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惡”的現(xiàn)實內涵可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六.品讀“義”的精美語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學們已經(jīng)領會到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語言自然流暢,節(jié)奏感強,富有文采和氣勢。在課文中找出能夠體現(xiàn)這些特點的句子品讀。(注意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學法指導:學生自由發(fā)言。也可用讀的方式來體現(xiàn)或先品后讀。

 。ㄔO計意圖:在誦讀中欣賞和品味,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這也是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完成知識和能力目標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七、領悟思想,拓展延伸“義”

  學法指導:時空連線,設置情境.從下面的問題中任選二個回答(用課件出示)

  假若我是節(jié)目主持人,同學們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時空隧道,請回答我的問題:

 、倌闳绾卧u價舍身救人的李春華?

 、谏鐣,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你該如何舍生取義?(把“道德” 、“正義” 放在首位,勇于識別真、善、美、假、惡、丑,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受各種各樣變相的“利” 的誘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義、不合法的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對集體、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們中學生的“義”和“不義”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只要結合實際,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師當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向我發(fā)問。

  在節(jié)目的最后:用一句話概括你所理解的“義”。義是—————

 。ㄔO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shù)脑掝}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將孟子所說的義鏈接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拓展了生和義的現(xiàn)實內涵,一舉多得。同時在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照顧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落實三維目標中的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目標。)

  八、總結回顧:

  同學們,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fā)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崇敬,但卻不要認為高不可及。舍生取義,是這樣的崇高與豁達,是這樣的平凡與偉大;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譜寫現(xiàn)實生活的舍生取義的壯麗篇章。

  九、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著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

  【教學效果預測】

  本課教學過程中的六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主,緊扣一個“義”字,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全面落實了三維目標。聽說讀寫等能力得到全面培養(yǎng),既體現(xiàn)了自讀課型,又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鍛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對論點的確立可能會有爭議,在舉例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混淆“仁義”與“哥們義氣”的情況,我將結合文本,讓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理解舍生取義的內涵,相信適當點拔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學生最終達成共識,。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xiàn)文體特點,顯示文章的論證思路,突出重難點,讓學生一目了然。

《魚我所欲也》8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遭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呼爾而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用腳踢。(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

  2.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吃。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富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找而為之。

《魚我所欲也》9

  魚我所欲也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的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墒呛沁持o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見了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

  魚我所欲也的背景: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fā)展。孟子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無義戰(zhàn)”的時代,目睹了百姓遭受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也看到了百姓的力量。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明確提出“民為貴”、“君為輕”。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政”。反對“霸道”、“暴政”。呼吁統(tǒng)治者重視百姓、安定百姓、少收賦稅,減輕刑罰,使百姓“不饑不寒”。這些觀點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卻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根本行不通。孟子還主張社會分工,這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但卻得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結論,為階級剝削和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jù)。孟子的哲學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小無有不下。”還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知也。仁義禮智,非曲外鑠(給與)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說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別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作用,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魚我所欲也的文言文知識: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里指感激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動詞作名詞

  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本文主旨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魚我所欲也》10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墒禽p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注釋

  1、 選自《孟子·告子上》。

  2、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禍患,災難。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喪:不丟掉。

  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里指感激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動詞作名詞

  生,可以獲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本文主旨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簡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必須舍生取義。還強調指出“非獨賢者有是心(舍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jīng)不住萬鐘、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舍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結構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當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賞析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陡孀由稀返闹饕獌热菔顷U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比藨撏魄蟊拘,順著“本心”的方向發(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于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舍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么關系。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舍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保ā端臅戮浼ⅰ罚┻@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

【《魚我所欲也》】相關文章: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各種各樣的魚的教案01-11

用戶協(xi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