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圓柱和圓錐》教學反思
關于《圓柱和圓錐》教學反思
綜合復習了圓柱和圓錐部分的知識以后,練習題也做了不少,可我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仍然在某些題上頻繁出錯,或隔一段時間再做就會出錯,我仔細分析了一下,發(fā)現(xiàn)他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題意,怎么辦呢?經過思索,我終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導方法不對,如:
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直徑1.2米,
(1)前輪轉動一周,前進了多少米?
(2)如果每分鐘滾動15周,壓過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對于這樣一道題,我總覺得學生理解起來應該不難,因此每次只是抽學生回答一下:
第一小題其實是求什么?(底面圓的周長)第二小題求的是什么?(圓柱的側面積)。并沒有多想學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這道題時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來,在一次教研交流中聽了于老師說的一句話,我茅塞頓開,我的引導還是過于含糊了,因此,在下節(jié)課中,在講評這道題中,我也隨手拿起學生的一本數(shù)學書,請孩子們也跟我來,一起演示壓路機的前輪滾動的情況,邊演示邊指:前進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長,而壓路的面積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積,這樣形象直觀,學生很容易接受,同時我告訴學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況,也要積極想辦法,如畫圖、利和手中的書本等幫助自己化抽象為形象,從而化難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湊算式。
再如,課本59頁第12題:欣欣把一塊底面半徑2厘米,高6厘米的圓柱形橡皮泥,捏成一個與圓柱底面相等的圓錐形,你知道它的高嗎?
大部分學生會通過計算,即先求圓柱形的體積,再利用體積相等的關系,用體積乘3,再除以底面積來做,但,當我把底面半徑2厘米去掉以后,學生很難分清到底乘3還是除以3,為此,我很是頭疼。
怎么辦?背公式嗎?學生記不住,也限制了思維的發(fā)展。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在本上畫圖,我受到了啟發(fā):是啊,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學生可以在本上畫圖,憑直覺就能發(fā)現(xiàn),當?shù)酌娣e也相等時,圓錐的高肯定是圓柱的3倍,而高相等時,圓錐的底面積應為圓柱的3倍。接著,我又在黑板上畫了個相反的情況:試想,當它們體積相等時,如果底面積也相等,而圓錐的高如果說畫成圓柱的1/3,會是什么樣子呢?我畫上以后,學生哈哈大笑,也輕松掌握了這一方法,以后,在這類題上就很少出錯了。
通過以上方法,我也深深體會到,數(shù)學教學不能光“說”不“做”,要不,學生記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
【《圓柱和圓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動能和勢能》的教學反思04-02
因數(shù)和倍數(shù)教學反思03-19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3-19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3-19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03-20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3-19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3-19
《分數(shù)和除法的關系》教學反思05-07
樹和喜鵲教學反思(精選18篇)08-07
照相機和眼睛教學反思03-19